..续本文上一页力:一、知是处非处智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九、知宿命无碍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佛具此十种智力,所以说法无畏,得四无所畏。
于佛边说,佛五住俱断(五住者,五住烦恼也。即无明住地,及四住地。四住地者,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二死俱离(分段死与变易死),证首楞严三昧,获大解脱,与一般不同。界内四禅八定,便断心心所,不能出三界。出三界称为解脱,解脱须是断烦恼。所谓断烦恼者,是断见思烦恼。菩萨则不但断烦恼,同时起大悲。
佛灭度后,正法住世一千年。第一个五百年,弟子们解脱坚固。换句话说,弟子们尚有证四果阿罗汉,证灭尽定出三界成圣人的。第二个五百年,出三界成圣果的便少了,只能修成界内禅定,所以称为禅定坚固。
于四禅中,另有一种无想定,是外道禅定。有人坐禅,不求断烦恼,只求忘我,这便是外道无想定。他不知道谁忘我?忘我者正是我见坚固。只修忘我,既不断烦恼,又不消业障,怎会了生死呢?定中痴等,等到业报成熟,再入六道轮回。
所谓灭尽定,是灭想受。想为见本,受为爱根。想灭则见灭,见灭则见惑灭。受灭则爱灭,所谓爱者,是欲爱、色爱、有爱。欲爱、色爱、有爱,是三界思惑。所以想受灭,便是见思惑灭,见思惑灭谓入灭尽定。
深入无际者,深入无生也。成就一切未曾有法,成就希有之法也。
「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
佛以种种分别巧说诸法,佛以权智方便善巧说五乘法,应众生机,悦可众心。
「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是说佛权智彻俗谛,亲证无量诸法。一切诸法皆归实相,实相而成诸法,故为实相诸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是说佛实智彻真谛,亲证诸法实相。实相诸法,则一生万法,犹一水起万波,是佛权智彻俗谛。诸法实相,则万法归一,犹万波归一水,是佛实智彻真谛。如是之法,二乘不见,菩萨见而不了了,故佛止舍利弗,不须复说。因为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诸法实相,唯佛与佛所究尽,余人所不能。究尽实相者,名证佛果。见实相者,名见佛性。二乘人不见佛性,故佛止舍利弗。《大般涅槃经》云,声闻乘人,不见佛性,得声闻道;缘觉乘人,不见佛性,得辟支佛道;菩萨见佛性不了了,证十住地;唯佛一人彻证佛性,成就无上菩提。
以权实二智故,乃有下文十如是。十如是者,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所谓「如」者,不二不异曰如,不坏一切法也,是从权边说。所谓「是」者,无有分别,直显实相也,是从实边说。例如《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从权边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从实边说。今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十种,皆摄入权实,故曰「十如是」。
如者言事相无碍,是者言理性无分。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皆是事相。然事以理融,事乃理之事;理以事显,理乃事之理。事外无理,理外无事。事无理则不成,理无事则不见。犹如水之与波,波无水则不成,水无波则不见。一切事相,不出相性体力等十种。
诸家解说相性等十种,其说非一。今去繁就简,单介绍《法华文句》之「十如是」。于《法华文句》中,复单约「佛法界十如是」介绍之。
如是相,于佛法界中,非相非不相,名如是相。非相者实也,非不相者权也。实者无性,权者万法,无性随缘成万法,万法随缘无自性,是名如是相。
如是性,于佛法界中,非性非不性,名如是性。非性者实也,非不性者权也。
如是体,于佛法界中,非体非不体,名如是体。非体者实也,非不体者权也。
如是力,于佛法界中,非力非不力,名如是力。非力者实也,非不力者权也。
如是作,于佛法界中,非作非不作,名如是作。非作者实也,非不作者权也。
如是因,于佛法界中,非因非不因,名如是因。非因者实也,非不因者权也。
如是缘,于佛法界中,非缘非不缘,名如是缘。非缘者实也,非不缘者权也。
如是果,于佛法界中,非果非不果,名如是果。非果者实也,非不果者权也。
如是报,于佛法界中,非报非不报,名如是报。非报者实也,非不报者权也。
如是本末究竟等。于佛法界中,非本非末,而言本言末。非本非末者实也,言本言末者权也。所言本者,始自佛相,所言末者,终至佛报。至于究竟等,佛法界中,非等非不等,而名究竟等。同样的道理,亦是权实的分别。
总之,十如是不外发挥诸法实相义。诸法者权也,实相者实也。
以上大略介绍十如是竟。以下佛以偈重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世雄不可量 诸天及世人 一切众生类 无能知佛者
佛力无所畏 解脱诸三昧 及佛诸余法 无能测量者
本从无数佛 具足行诸道 甚深微妙法 难见难可了
于无量亿劫 行此诸道已 道场得成果 我已悉知见」
自世雄不可量,至我已悉知见,是佛对众宣称诸佛之德。非独世尊如此,诸佛之德,皆如此也。
世雄者,佛也。佛于世间,乃大雄大力。
佛力无所畏,是诸佛十力、四无所畏。解脱诸三昧,及佛诸余法,如佛十八不共法等,皆无能测量者。
本从无数佛一偈,是言佛久修佛道,久植善根。佛所得甚深微妙法,众生难知难见。
于无量亿劫行此佛道。行何佛道?行诸法实相、实相诸法也。以知诸法实相,乃有定行;以知实相诸法,乃有慧行。修于定慧二行,即是行于无上佛道。
道场者,诸佛成无上菩提处,是名道场。尼连河边,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是释迦牟尼佛的道场。
「如是大果报 种种性相义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 言辞相寂灭 诸余众生类 无有能得解
除诸菩萨众 信力坚固者 诸佛弟子众 曾供养诸佛
一切漏已尽 住是最后身 如是诸人等 其力所不堪」
大果报是说佛无上菩提,得无上菩提,便能了解种种性相之义。种种者,诸法也;性相者,实相也。实相无相,言其性;实相无不相,谓之相。实相无相者,事不碍理;实相无不相者,理不碍事。如此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便是实相。《法华经》从文字上看来,好象很浅,其实经中义理甚深。
种种性相义,经云,有佛无佛性相常住。大乘常住三宝,就是说性相常住。
是法不可示下,是赞实相法。实相法离言寂灭,诸法缘生无性,无性则空寂,文字言语不能显示,故谓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此法菩萨有所不能究尽,唯佛与佛乃能究尽。所以说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信力坚固者,谓十信满足后,仅得于此实相法不退也,非能究尽也。
诸佛弟子众,至其力所不堪,是说声闻乘人,力所不堪也。诸佛弟子自七贤(五停心观、别相念、总相念、暖、顶、忍、世第一)至四果,皆不能知实相法。
一切漏已尽,谓欲漏、有漏、无明漏已尽,此是言四果人。
最后身有大乘小乘之分别。大乘中等觉菩萨转身成妙觉,谓最后身。不过此地,是说声闻乘人。初果人不落三涂不失人身,于五分法身中得戒法身。二果天上人间一往来,亦得戒法身。三果人号称不来果,只生色界不来欲界,其戒转名定共戒,得定法身。四果具足无漏慧,其戒转名慧共戒或道共戒,得慧法身,解脱法身,解脱知见法身。解脱知见者,自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声闻乘最后身,是得有余涅槃。声闻乘人自知不受后有,然现生果报犹在,尚未灰身灭智,谓得有余涅槃。若果报已尽,已灰身灭智,谓入无余涅槃。于证得有余涅槃期间,名最后身。如是等人,皆不能知实相法。
「假使满世间 皆如舍利弗 尽思共度量 不能测佛智
正使满十方 皆如舍利弗 及余诸弟子 亦满十方剎
尽思共度量 亦复不能知 辟支佛利智 无漏最后身
亦满十方界 其数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 于亿无量劫
欲思佛实智 莫能知少分 新发意菩萨 供养无数佛
了达诸义趣 又能善说法 如稻麻竹苇 充满十方剎
一心以妙智 于恒河沙劫 咸皆共思量 不能知佛智
不退诸菩萨 其数如恒沙 一心共思求 亦复不能知」
假使满世间下,是以譬喻说明实相法难知。声闻人中,舍利弗智慧第一,故以舍利弗作比。
新发意菩萨,是初发菩提心菩萨。
不退诸菩萨,依《法华论》,八地菩萨永无位退、行退、念退,名不退转,亦名阿鞞跋致。如是人等,虽数如恒沙,亦不能究尽实相。
「又告舍利弗 无漏不思议 甚深微妙法 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 舍利弗当知 诸佛语无异
于佛所说法 当生大信力 世尊法久后 要当说真实
告诸声闻众 及求缘觉乘 我令脱苦缚 逮得涅槃者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众生处处着 引之令得出」
谓诸法实相,唯佛与佛究尽。漏者,于因为烦恼,于果为生死。烦恼,有五住烦恼,无明住地烦恼及四住地烦恼。所谓四住地者:一、见一处住地,二、欲爱住地,三、色爱住地,四、有爱住地。见一处住地是三界内的见惑烦恼,欲爱住地是欲界产生的烦恼,色爱住地是色界产生的烦恼,有爱住地是无色界产生的烦恼。换言之,四住地皆在三界之内。欲是欲界,色是色界,有即是无色界。欲爱、色爱、有爱,凡所爱皆是说思惑烦恼。见一处住地指见惑烦恼。换言之,见思烦恼在…
《妙法莲华经讲记(智谕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