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講記(智谕法師)▪P6

  ..續本文上一頁叁界以內。無明住地是根本,四住地從無明住地生。聲聞緣覺斷四住地的見思煩惱,不漏叁界,故謂無漏。以見思煩惱産生的生死叫分段生死,分段生死在叁界內。無明住地産生變易生死。換言之,聲聞緣覺所斷,是見思煩惱,了的是分段生死。也稱它謂無漏,然非此《法華經》說的無漏。此地說的無漏不思議,不思議是無明住地斷,變易生死了,唯有佛。

  不思議是不能心思口議。平常說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是頓教法。圓教說言語道斷亦斷,心行處滅亦滅。

  《法華》是同教一乘,故叁乘人皆能修實相法。口離四過,便是言語道斷。心無貪瞋癡,便是心行處滅。

  諸佛語無異者,前佛、後佛所說不異也。諸佛所說,同一實相,汝舍利弗當信受。

  世尊法久後,謂佛說法四十九年,最後八年,方說《法華》。《法華經》說實相法,故曰說真實。

  聲聞衆,佛所教法是聲,大衆聽法聽受叫聞。佛說的音聲,聲聞緣覺聽聞謂聲聞。聲聞分別有多種,有緣覺聲聞及聲聞聲聞。

  緣覺聲聞是聽佛說十二因緣法修道,證辟支佛,叫緣覺聲聞。緣覺有二種:生在無佛世時,自己思惟覺悟,叫獨覺。生在佛世,以過去修過小乘十二因緣法,今生又聽佛說十二因緣法而悟道了,叫緣覺聲聞。

  聲聞聲聞是過去聽過四谛法,今生又聽佛說四谛,證阿羅漢果。

  注疏家又判有二種聲聞:一、定性聲聞,得少爲足,不求無上菩提。二、不定性聲聞,回小向大者。

  又判有四種聲聞:一、決定聲聞,略同定性聲聞。二、增上慢聲聞,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例如五千退席者是。叁、退大聲聞,過去修大乘,因厭苦情深,退爲小乘,例如舍利弗。四、應化聲聞,是種人本是菩薩,爲度衆生,而現聲聞身。

  緣覺又稱獨覺,辟支佛也。據《智度論》謂,出無佛世,無師自悟而得道者,名爲獨覺。若出值佛世,聞十二因緣而得道者,名爲緣覺。天臺宗謂,出無佛世,觀飛花落葉之外緣而得道者,名爲獨覺,于佛世觀十二因緣而得道者,名爲緣覺。

  我令脫叁界生死苦縛,而證有余涅槃。這是佛以方便力,說叁乘法也。前以方便開叁,今說一乘實谛也。

  「爾時大衆中。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阿若憍陳如等千二百人。及發聲聞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稱歎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說一解脫義。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而今不知是義所趣。」

  爾時千二百五十人,及余四衆皆生疑惑。彼等所疑,不知佛權智方便,聞佛言久後說真實,彼等疑謂,難道我等所證,非爲真實嗎?何故世尊殷勤稱歎方便?而說佛所得法,甚深難解難知,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知。但世尊所說解脫義是一,而今我等已得解脫,已證涅槃。今世尊所說甚深義者,不知爲何?

  「爾時舍利弗知四衆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殷勤稱歎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之法。我自昔來未曾從佛聞如是說。今者四衆鹹皆有疑。唯願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稱歎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爾時舍利弗知衆生疑,自亦不解,于是請問于佛,何爲甚深難解之法。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慧日大聖尊  久乃說是法  自說得如是  力無畏叁昧

  禅定解脫等  不可思議法  道場所得法  無能發問者」

  慧日大聖尊是稱佛。佛很久以後方說實相法,自說已得十力、四無所畏、叁昧、禅定、解脫等法。不可思議之實相法,佛坐道場所得,無有人能發問。

  「我意難可測  亦無能問者  無問而自說  稱歎所行道

  智慧甚微妙  諸佛之所得  無漏諸羅漢  及求涅槃者

  今皆墮疑網  佛何故說是  其求緣覺者  比丘比丘尼

  諸天龍鬼神  及幹闼婆等  相視懷猶豫  瞻仰兩足尊

  是事爲雲何  願佛爲解說  于諸聲聞衆  佛說我第一

  我今自于智  疑惑不能了  爲是究竟法  爲是所行道

  佛口所生子  合掌瞻仰待  願出微妙音  時爲如實說

  諸天龍神等  其數如恒沙  求佛諸菩薩  大數有八萬

  又諸萬億國  轉輪聖王至  合掌以敬心  欲聞具足道」

  佛何故說我意難可測,亦無能問者?佛所說四谛法,我們都已了解,何故說佛意難可測呢?

  佛何故說,佛智慧甚微妙,諸佛能得到?現在無漏阿羅漢,及求涅槃者,皆生疑惑。求涅槃者,即是偏空滯寂者也。今四衆弟子生疑,願佛爲解說。

  佛說我于聲聞衆中,智慧第一。但我疑惑不解。今爲求究竟法,願如實說。

  佛口所生子者,因佛說法,乃得入道,故稱佛口所生子。

  轉輪聖王是世間之王,在增劫時衆生福報大,出轉輪聖王。轉輪聖王有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金輪王管四部洲,東西南北四部洲;銀輪王管叁部洲,東西南;銅輪王管二部洲;鐵輪王只管我們南瞻部洲。

  「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複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願說之。唯願說之。所以者何。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衆生。曾見諸佛。諸根猛利智慧明了。聞佛所說則能敬信。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法王無上尊  唯說願勿慮  是會無量衆  有能敬信者」

  爾時佛止舍利弗曰,不可宣說此法,此法甚深,恐令人天驚疑。舍利弗再度懇請曰,今此衆中,有利智者,能明了佛所說義。並以偈重頌懇請之意。

  「佛複止舍利弗。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于大坑。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止止不須說  我法妙難思  諸增上慢者  聞必不敬信」

  佛複止之,謂增上慢人,以疑而不信故,將墜于大坑。增上慢人,如五千退席者是。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願說之。唯願說之。今此會中。如我等比百千萬億。世世已曾從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長夜安隱多所饒益。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上兩足尊  願說第一法  我爲佛長子  唯垂分別說

  是會無量衆  能敬信此法  佛已曾世世  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  欲聽受佛語  我等千二百  及余求佛者

  願爲此衆故  唯垂分別說  是等聞此法  則生大歡喜」

  舍利弗再叁懇請。我等比,比者比類也,黨類也。我等已曾世世受佛教化。可見釋迦牟尼佛來此娑婆世界,是化身佛示現。《梵網經》雲,我來此娑婆世界八千返。

  安隱者涅槃也,有時亦作安樂義。《大方廣叁戒經》及《大寶積經》有雲:「雲何安隱?謂無分別。」

  心無分別,則無貪瞋癡;無叁毒,則不造諸惡業;無惡業因緣,則不墮諸惡道,不受諸苦。故安隱有安樂義。安隱,又名謂解脫。若不起分別心就解脫,不起貪瞋癡就解脫,不造諸惡業是解脫。長夜安隱,長夜形容六道輪回,冥冥猶如暗夜謂長夜,暗夜無期謂長夜。我們皆在長夜之中不見光明。

  偈頌義如長行,不另釋。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叁請。豈得不說。汝今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爲汝分別解說。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製止。」

  叁請方說,示法甚深,不得輕易便說。欲說此法,五千退席,以此五千人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故。以五千在座,所以如來止之不說。今五千退席,如來默然而不製止。

  《法華文句》謂,「谛聽」是聞慧,「善思」是思慧,「念之」是修慧。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衆無複枝葉。純有貞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爲汝說。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我今此衆,無複枝葉。枝葉者,末流之屬,不堪器用,疏于根本。貞實者,貞誠真實之弟子。增上慢人既退,不虞有謗法之者。勉舍利弗善聽,當爲汝說。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昙華時一現耳。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此第一義法實相法,諸佛如來不是經常說,時機因緣到了才說。佛說法四十九年,最後八年,方說《法華》。

  如優昙缽華,是蓮華之一種,叁千年才出一次,出此華時出金輪聖王。

  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之不虛。佛得無分別智,即能分別一切法。猶如得于一水,一水即能分別萬波;雖起萬波,萬波猶是一水。故佛之所說,言不虛妄。此是表示,佛以實智,而起權智。實智者唯一佛乘,起于權智而說叁乘。乘雖有叁,其實唯一。故說叁乘法,亦不異真實。不過叁乘爲顯,一乘真實爲隱,隱者難知,故曰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

  佛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所演說者,諸法相也。是法非思量分別能解者,實相無相也。諸法實相,唯有諸佛乃能知之。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者,佛唯爲宣說實相法出現于世也。爲明實相出現于世者,即爲度一切衆生皆成佛,而出現于世。

  當知諸法實相無相,取相之人不得真實,佛斥之如狗逐塊。智者不取于相,方能如如不動。

  實相無相,無形無相,無內無外,不可分別,故曰一。實相無不相,橫遍豎窮,廣博包遍,故曰大。爲度迷悶衆生,諸佛出現于世,故曰事。衆生皆有佛性,是謂因。衆生若無佛性,便不能成佛。猶如礦中若無金性,便不能出金。佛力化導,是爲緣。若無佛力化導,衆生不能自然成佛。例如礦中雖有金性,若不加人工冶煉,礦石不能自然成金。

  「舍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舍利弗。是爲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

《妙法蓮華經講記(智谕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