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六道衆生
生死所趣 善惡業緣 受報好醜 于此悉見
又諸佛 聖主師子 演說經典 微妙第一」
頌有二種,一諷頌,二重頌。此是重頌,重頌長行。
自文殊師利下至微妙第一,是彌勒菩薩說明發問因緣。
「其聲清淨 出柔軟音 教諸菩薩 無數億萬
梵音深妙 令人樂聞」
其聲清淨,是說佛有五種音聲悅可衆心。五種音聲者:一、甚深如雷。有振聾發瞶之功。二、清徹遠聞。佛之音聲,遠及十方,猶如現前。叁、人心敬愛。令聞者心生敬愛。四、谛了易解。佛語真實,令聞者隨其根機而得解。五、聽者無厭。佛之音聲,能辨有漏、無漏等義,令世、出世間聞者無厭。故曰令人樂聞。
「各于世界 講說正法 種種因緣 以無量喻
照明佛法 開悟衆生 若人遭苦 厭老病死
爲說涅槃 盡諸苦際 若人有福 曾供養佛
志求勝法 爲說緣覺 若有佛子 修種種行
求無上慧 爲說淨道」
諸佛各于其國,講說正法。然佛法離文字相、言語相、心緣相故,無所有不可得。是以用種種因緣,無量譬喻,說明佛法,開悟衆生。
若人遭苦,爲說涅槃盡諸苦際,是爲聲聞人說四谛法。四谛法即知苦、斷集、修道、證滅,故說盡諸苦際。
若人有福,曾供養佛,志求勝法,爲說緣覺十二因緣。緣覺乘人較諸聲聞爲利根,故說志求勝法。
若有佛子下,是說菩薩乘。菩薩續佛慧命,故稱佛子。菩薩修六度萬行,故曰修種種行。菩薩是佛因地,上求佛果,故曰求無上慧。
「文殊師利 我住于此 見聞若斯 及千億事
如是衆多 今當略說 我見彼土 恒沙菩薩
種種因緣 而求佛道 或有行施 金銀珊瑚
真珠摩尼 車馬腦 金剛諸珍 奴婢車乘
寶飾辇輿 歡喜布施 回向佛道 願得是乘
叁界第一 諸佛所歎 或有菩薩 驷馬寶車
欄楯華蓋 軒飾布施 複見菩薩 身肉手足
及妻子施 求無上道 又見菩薩 頭目身體
欣樂施與 求佛智慧 文殊師利 我見諸王
往詣佛所 問無上道 便舍樂土 宮殿臣妾
剃除須發 而被法服」
此贊菩薩六波羅蜜行,先贊布施,終至放舍世緣,剃發出家。
「或見菩薩 而作比丘 獨處閑靜 樂誦經典」
獨處閑靜。閑靜處有身心之不同,身離愦鬧,心離欲蓋,方爲閑靜處。遠離愦鬧者,遠離繁華鬧市也。旨在令六根不被六塵所染,一心清淨不隨境轉,期令道業增進。離欲蓋者,欲是五欲,眼不貪色,耳不貪聲,鼻不貪香,舌不貪味,身不貪觸。蓋是五蓋,貪欲蓋、瞋恚蓋、掉散蓋、疑蓋、睡眠蓋。
「又見菩薩 勇猛精進 入于深山 思惟佛道
又見離欲 常處空閑 深修禅定 得五神通
又見菩薩 安禅合掌 以千萬偈 贊諸法王
複見菩薩 智深志固 能問諸佛 聞悉受持
又見佛子 定慧具足 以無量喻 爲衆講法
欣樂說法 化諸菩薩 破魔兵衆 而擊法鼓
又見菩薩 寂然宴默 天龍恭敬 不以爲喜
又見菩薩 處林放光 濟地獄苦 令入佛道
又見佛子 未嘗睡眠 經行林中 勤求佛道
又見具戒 威儀無缺 淨如寶珠 以求佛道
又見佛子 住忍辱力 增上慢人 惡罵捶打
皆悉能忍 以求佛道 又見菩薩 離諸戲笑
及癡眷屬 親近智者 一心除亂 攝念山林
億千萬歲 以求佛道 或見菩薩 肴飲食
百種湯藥 施佛及僧 名衣上服 價直千萬
或無價衣 施佛及僧 千萬億種 栴檀寶舍
衆妙臥具 施佛及僧 清淨園林 華茂盛
流泉浴池 施佛及僧 如是等施 種果微妙
歡喜無厭 求無上道」
五神通者,除漏盡通,其余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
法王者,稱佛也。
經行林中之經行,非是繞佛,亦非散步,系循直線,往返經行。據說佛經行路,以石墊起四寸高,叁尺寬,二十四尺長,佛于上經行。
增上慢人,系未證謂證,未得言得者。
肴膳飲食下,乃四事供養。
「或有菩薩 說寂滅法 種種教诏 無數衆生
或見菩薩 觀諸法性 無有二相 猶如虛空
又見佛子 心無所著 以此妙慧 求無上道」
寂滅法即無生法,亦即涅槃法。據《仁王經》五忍雲,伏忍,叁賢位;信忍,初二叁地;順忍,四五六地;無生忍,七八九地;寂滅忍,十地乃至妙覺。
觀諸法性,諸法以無性爲性。故法性者,空性也。以諸法性空故,所以菩薩心無所著。心無所著,名般若妙智慧。以此智慧上求佛道,即證無上菩提。
「文殊師利 又有菩薩 佛滅度後 供養舍利
又見佛子 造諸塔廟 無數恒沙 嚴飾國界
寶塔高妙 五千由旬 縱廣正等 二千由旬
一一塔廟 各千幢幡 珠交露幔 寶鈴和鳴
諸天龍神 人及非人 香華伎樂 常以供養
文殊師利 諸佛子等 爲供舍利 嚴飾塔廟
國界自然 殊特妙好 如天樹王 其華開敷
佛放一光 我及衆會 見此國界 種種殊妙
諸佛神力 智慧希有 放一淨光 照無量國
我等見此 得未曾有 佛子文殊 願決衆疑
四衆欣仰 瞻仁及我 世尊何故 放斯光明
佛子時答 決疑令喜 何所饒益 演斯光明
佛坐道場 所得妙法 爲欲說此 爲當授記
示諸佛土 衆寶嚴淨 及見諸佛 此非小緣
文殊當知 四衆龍神 瞻察仁者 爲說何等」
塔者塔婆,供佛舍利處。
天樹王者,忉利天有香樹王,名波利質多羅。此樹根莖枝葉花果俱香,故名香樹王。花將開敷時,諸天人皆大歡喜。
彌勒菩薩請問文殊菩薩,回答此事。
「爾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摩诃薩及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
文殊師利菩薩言,佛現此瑞,將說大法。
接著文殊菩薩,便說過去所見。
「諸善男子。我于過去諸佛曾見此瑞。放斯光已即說大法。是故當知。今佛現光亦複如是。欲令衆生鹹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現斯瑞。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爲求聲聞者。說應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爲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爲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成一切種智。次複有佛。亦名日月燈明。次複有佛。亦名日月燈明。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字。號日月燈明。又同一姓。姓頗羅墮。彌勒當知。初佛後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燈明。十號具足。所可說法初中後善。其最後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叁名無量意。四名寶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向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是諸王子。聞父出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悉舍王位亦隨出家。發大乘意常修梵行。皆爲法師。已于千萬佛所殖諸善本。是時日月燈明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即于大衆中結加趺坐。入于無量義處叁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诃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诃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衆。普佛世界六種震動。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幹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等。是諸大衆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文殊菩薩以昔例今回答大衆。佛現此瑞,將以大法開示大衆。
初中後善,依此經文看,爲求聲聞者,說應四谛,應四谛者,應聲聞機也,此是初善。爲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此是中善。爲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此是後善。至于《大智度論》所說,贊檀度名初善,歎屍羅名中善;此二度果報,若生佛前,及作人天,是名後善。如此說法,恐系別經意,非今經意。一切種智,佛智也。
頗羅墮,譯爲利根。
如來是乘如實道而來,如來者,法身也。
應供,福被九道,應受人天聖人供養,爲九道之良佑福田。
正遍知,于無量知空謂正,于空知無量謂遍知。
明行足,《涅槃經》雲,明謂無上善果,行謂戒定慧,足謂腳足。乘戒定慧之腳足證涅槃果。再者,明行足彰佛行圓,諸佛證法顯了無暗曰明,教衆生行六度,修戒定慧曰行,此二圓備曰足。
善逝,善曰好,逝曰去,如來好去故曰善逝。再者諸佛乘如實道而去名善逝。乘如實道而去者,去而無去,無去而去也。
世間解,五陰名世間。諸佛如實知五陰皆空,名世間解。
無上士,諸佛具足七種無上,故號無上士。七種無上者,一、身無上,具足相好光明。二、道無上,具足自利利他。叁、正無上,具足正見、正戒、正威儀、正命。四、智無上。五、神通無上。六、斷無上,斷德圓。七、住無上,智德滿。
調禦丈夫,自既丈夫,複能調禦丈夫。
天人師,作天、人之師,教令斷惡修善。
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號佛。
前五號功在自覺─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次四號德在覺他─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自覺、覺他、覺滿號佛。世尊,十號具足號曰世尊。
其語巧妙,純一無雜。雖說叁乘法,實是顯一乘法,故曰純一無雜。
爲求四谛者說應四谛法下,是應初中後根機,說叁乘法也。
初佛後佛皆同一字者,表佛佛道同也。以下說日月燈明佛所現瑞相,與釋迦牟尼佛同。
「爾時如來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靡不周遍。如今所見是諸佛土。彌勒當知。爾時會中有二十億菩薩。樂欲聽法。是諸菩薩見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爲因緣。時有菩薩。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
爾時如來放眉間白毫光,一如釋迦牟尼佛。此時特別標出妙光菩薩名,及八百弟子。
「是時日月燈明佛從叁昧起。因妙光菩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身心不…
《妙法蓮華經講記(智谕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