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千菩薩圍繞。而來至此娑婆世界。供養親近禮拜于我。亦欲供養聽法華經。」
妙音菩薩先以叁昧力,于耆阇崛山不遠處,化作八萬四千衆寶蓮華。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原因,佛告言,此是妙音菩薩摩诃薩,欲從淨華宿王智佛國,與八萬四千菩薩,前來供養于我及聽《法華經》,故現此瑞。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是菩薩種何善本修何功德。而能有是大神通力。行何叁昧。願爲我等說是叁昧名字。我等亦欲勤修行之。行此叁昧。乃能見是菩薩色相大小威儀進止。唯願世尊。以神通力。彼菩薩來令我得見。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此久滅度多寶如來。當爲汝等而現其相。」
文殊師利菩薩,欲見妙音菩薩。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菩薩,多寶如來當爲汝等,令妙音菩薩而現其相。
「時多寶佛告彼菩薩。善男子來。文殊師利法王子。欲見汝身。于時妙音菩薩。于彼國沒。與八萬四千菩薩俱共發來。所經諸國六種震動。皆悉雨于七寶蓮華。百千天樂不鼓自鳴。是菩薩。目如廣大青蓮華葉。正使和合百千萬月。其面貌端正複過于此。身真金色。無量百千功德莊嚴。威德熾盛光明照曜。諸相具足。如那羅延堅固之身。入七寶臺上升虛空。去地七多羅樹。諸菩薩衆恭敬圍繞。而來詣此娑婆世界耆阇崛山。」
時多寶佛以神通力,告妙音菩薩前來娑婆。于是妙音菩薩與八萬四千菩薩,于彼國沒,來此娑婆世界。所經諸國,動地雨花,天樂自鳴。妙音菩薩莊嚴無比,如經文所說。
「到已下七寶臺。以價直百千璎珞。持至釋迦牟尼佛所。頭面禮足奉上璎珞。而白佛言。世尊。淨華宿王智佛。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四大調和不。世事可忍不。衆生易度不。無多貪欲瞋恚愚癡嫉悭慢不。無不孝父母不敬沙門邪見不善心不攝五情不。世尊。衆生能降伏諸魔怨不。久滅度多寶如來。在七寶塔中來聽法不。又問訊多寶如來。安隱少惱堪忍久住不。」
諸佛無病,雲何問佛少病少惱?當知衆生病,故諸佛病,佛大慈大悲,以衆生病爲己病,是以問佛少病少惱。佛現世間度衆生,當示同衆生,故有四大調和不之問。又問訊多寶如來,安隱少惱,堪忍久住不?如是諸問,皆隨順世俗而問。
「世尊。我今欲見多寶佛身。唯願世尊。示我令見。爾時釋迦牟尼佛語多寶佛。是妙音菩薩欲得相見。時多寶佛告妙音言。善哉善哉。汝能爲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聽法華經。並見文殊師利等。故來至此。」
妙音菩薩欲見多寶如來,于是多寶如來,贊歎妙音菩薩言,汝爲供養釋迦牟尼佛及《法華經》,並見文殊師利菩薩等,故來至此。釋迦牟尼者,佛也;《法華經》者,法也;文殊師利菩薩等,僧也。贊歎意謂,汝爲供養叁寶,故來至此。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薩。種何善根修何功德。有是神力。佛告華德菩薩。過去有佛。名雲雷音王多陀阿伽度阿羅诃叁藐叁佛陀。國名現一切世間。劫名憙見。妙音菩薩。于萬二千歲。以十萬種伎樂。供養雲雷音王佛。並奉上八萬四千七寶。以是因緣果報。今生淨華宿王智佛國有是神力。」
華德菩薩請問于佛,妙音菩薩種何善根,修何功德,有此神力?佛答曰,昔以十萬種伎樂供佛,故得妙音名,以八萬四千寶缽供佛,得生淨華宿王智佛國,有此神力。
「華德。于汝意雲何。爾時雲雷音王佛所妙音菩薩伎樂供養奉上寶器者。豈異人乎。今此妙音菩薩摩诃薩是。華德。是妙音菩薩。已曾供養親近無量諸佛久殖德本。又值恒河沙等百千萬億那由他佛。」
佛告華德菩薩,爾時雲雷音王所妙音菩薩,即現在之妙音菩薩也。此妙音菩薩,已供養無量佛,久植德本。
「華德。汝但見妙音菩薩其身在此。而是菩薩現種種身。處處爲諸衆生說是經典。或現梵王身。或現帝釋身。或現自在天身。或現大自在天身。或現天大將軍身。或現毗沙門天王身。或現轉輪聖王身。或現諸小王身。或現長者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宰官身。或現婆羅門身。或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或現長者居士婦女身。或現宰官婦女身。或現婆羅門婦女身。或現童男童女身。或現天龍夜叉幹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而說是經。」
妙音菩薩能于處處現種種應化身,爲衆生說是《法華經》救濟衆生。妙音菩薩亦如觀世音菩薩,化現種種身,說《法華經》救衆生苦。所現種種身,于以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再作解釋。
「諸有地獄餓鬼畜生。及衆難處皆能救濟。乃至于王後宮。變爲女身而說是經。華德。是妙音菩薩。能救護娑婆世界諸衆生者。是妙音菩薩。如是種種變化現身。在此娑婆國土。爲諸衆生說是經典。于神通變化智慧無所損減。是菩薩。以若幹智慧。明照娑婆世界。令一切衆生各得所知。于十方恒河沙世界中亦複如是。若應以聲聞形得度者。現聲聞形而爲說法。應以辟支佛形得度者。現辟支佛形而爲說法。應以菩薩形得度者。現菩薩形而爲說法。應以佛形得度者。即現佛形而爲說法。如是種種隨所應度。而爲現形。乃至應以滅度而得度者。示現滅度。華德。妙音菩薩摩诃薩。成就大神通智慧之力。其事如是。」
妙音菩薩以變化身,說《法華經》救護娑婆世界衆生。此菩薩以若幹智慧,照明娑婆世界及十方世界,各得所知。
以若幹智慧,令衆生各得所知者,開叁顯一,說叁乘方便教,導衆生入一乘真實義。
雖爲娑婆及十方世界一切衆生說是《法華經》,而其神通變化智慧樂說辯才無礙無盡,故曰于神通變化智慧無所損減。
于諸衆生,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度脫之。華德菩薩!妙音菩薩成就如是大神通智慧之力。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薩深種善根。世尊。是菩薩住何叁昧。而能如是在所變現度脫衆生。佛告華德菩薩。善男子。其叁昧名現一切色身。妙音菩薩住是叁昧中。能如是饒益無量衆生。」
佛告華德菩薩,妙音菩薩得現一切色身叁昧,故能現一切身饒益無量衆生。
「說是妙音菩薩品時。與妙音菩薩俱來者八萬四千人。皆得現一切色身叁昧。此娑婆世界無量菩薩。亦得是叁昧及陀羅尼。」
佛說此〈妙音菩薩品〉時,與其同來之八萬四千菩薩,及娑婆世界無量菩薩,亦得現一切色身叁昧及陀羅尼。
及陀羅尼者,得此叁昧已,持法不失也。
「爾時妙音菩薩摩诃薩。供養釋迦牟尼佛及多寶佛塔已。還歸本土。所經諸國六種震動。雨寶蓮華。作百千萬億種種伎樂。既到本國。與八萬四千菩薩圍繞。至淨華宿王智佛所。白佛言。世尊。我到娑婆世界饒益衆生。見釋迦牟尼佛。及見多寶佛塔禮拜供養。又見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及見藥王菩薩。得勤精進力菩薩。勇施菩薩等。亦令是八萬四千菩薩得現一切色身叁昧。說是妙音菩薩來往品時。四萬二千天子得無生法忍。華德菩薩得法華叁昧。」
饒益衆生已,妙音菩薩還歸本土。娑婆世界四萬二千天子得無生法忍,華德菩薩得法華叁昧。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觀世音菩薩,與此娑婆世界有甚深淵源。據《悲華經》記載,過去世有佛號曰寶藏,爾時有轉輪聖王,生有千子。第一太子號觀世音,第二太子,以願取大世界故,名得大勢……寶藏佛授記轉輪聖王,來世成佛號無量壽,世界名安樂。其第一太子,繼無量壽作佛,無量壽佛于初夜分滅,彼于後夜分成佛。其世界名一切珍寶所成就,其國土莊嚴,甚至安樂世界所不及,佛號漏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其第二太子繼觀世音後得佛,號普住珍寶山王……
寶藏如來告火鬘菩薩言,善男子!未來之世,過一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入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後分之中,此佛世界(爾時世界名刪提岚),當名娑婆,時有大劫名賢善。賢善劫有千佛,時人壽四萬歲,拘留孫如來初成佛……
故知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與此娑婆世界有甚深淵源。
娑婆世界以音聲作佛事,故此菩薩觀音救苦。普門者,普以周普爲義,門以開通無滯立名。《法華文句》有十門釋義,茲簡錄于後。
一、人法一雙。觀世音菩薩爲人,普門爲法。
二、慈悲一雙。觀世音菩薩拔苦爲悲,普門與樂爲慈。
叁、福智一雙。觀世音菩薩智慧莊嚴,普門福德莊嚴。
四、法應一雙。觀世音菩薩者法身也,普門名應身也。
五、醫藥一雙。觀世音菩薩乃能醫,普門乃與藥。
六、冥利顯利一雙。觀世音菩薩者冥利,叁毒七難皆離,二求兩願皆滿;普門者叁十叁應身顯作利益。
七、權實一雙。觀世音菩薩者實智,普門者權智。
八、本際示現一雙。觀世音菩薩者不動本際,普門者示現十方。
九、了緣一雙。觀世音菩薩者,根本是了因種子;普門根本是緣因種子。
十、智斷一雙。觀世音菩薩是智德,普門是斷德。
以上十雙,始自人法,終至智斷。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無盡意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均非此土菩薩。觀世音菩薩系西方極樂世界菩薩;無盡意菩薩系東方不眴世界,普賢如來補處大士。無盡意菩薩問,此菩薩何故名觀世音?佛答言,此菩薩于諸衆生,能尋聲救苦,故名觀世音。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若爲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若有百千萬億衆生。爲求金銀琉璃車馬瑙珊瑚虎珀真珠等寶。入于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若複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若叁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複加害。設…
《妙法蓮華經講記(智谕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