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
多羅樹,形似棕榈,體堅如鐵,樹幹中斷則不能活,樹高約七八丈,八多羅樹約六十余丈。
經行,不是旋繞,是往返而行的。
我滅後有能受持《法華經》者,則爲如上供養于我及比丘僧衆。
所以我說,我滅後,若有人讀誦受持《妙法蓮華經》,又爲他人說,沒有必要再起塔寺供養衆僧。何況有人受持讀誦《妙法蓮華經》外,兼行六度?他的功德更殊勝,很快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此是說五品弟子位。圓教有八位,即五品弟子位、六根清淨位、住位、行位、回向位、地位、等覺位、妙覺位。自住位開始破無明證法性,直至等覺位,破盡四十一品無明,轉身成佛。
五品弟子位者:即一、隨喜品,隨喜實相法。二、讀誦品,讀誦受持實相法。叁、說法品,以實相法起化他功德。四、兼行六度。五、正行六度。
又爲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法華經》,是法布施。複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即正行六度也。
「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複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坐道樹下。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坐道樹下,成無上覺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我滅度後 能奉持此經 斯人福無量 如上之所說 是則爲具足 一切諸供養 以舍利起塔 七寶而莊嚴 表剎甚高廣 漸小至梵天 寶鈴千萬億 風動出妙音 又于無量劫 而供養此塔 華香諸璎珞 天衣衆伎樂 燃香油酥燈 周匝常照明 惡世法末時 能持是經者 則爲已如上 具足諸供養 若能持此經 則如佛現在
以牛頭栴檀 起僧坊供養 堂有叁十二 高八多羅樹 上馔妙衣服 床臥皆具足 百千衆住處 園林諸浴池 經行及禅窟 種種皆嚴好 若有信解心 受持讀誦書 若複教人書 及供養經卷 散華香末香 以須曼瞻蔔 阿提目多伽 熏油常燃之 如是供養者 得無量功德 如虛空無邊 其福亦如是 況複持此經 兼布施持戒 忍辱樂禅定 不瞋不惡口 恭敬于塔廟 謙下諸比丘 遠離自高心 常思惟智慧 有問難不瞋 隨順爲解說 若能行是行 功德不可量 若見此法師 成就如是德 應以天華散 天衣覆其身 頭面接足禮 生心如佛想 又應作是念 不久詣道樹 得無漏無爲 廣利諸人天 其所住止處 經行若坐臥 乃至說一偈 是中應起塔 莊嚴令妙好 種種以供養 佛子住此地 則是佛受用 常在于其中 經行及坐臥」
此是重頌。
以牛頭旃檀,有山形似牛頭,山上出此旃檀香,故名牛頭旃檀。
阿提目多伽,草名,譯爲善思夷華。
得無漏無爲。漏者漏落之謂,漏落于生死曰漏。從因上言,煩惱曰漏,從果上言,生死曰漏。故生于叁界六道者名漏。生死六道其因有二,即煩惱與業。其煩惱業者,即十二因緣,愛取有叁支。其果爲生與老死二支。此即叁界六道之生死。故于叁界內者,謂之有漏。
此指分段生死而言,分段生死以愛潤生,較細的還有變易生死。
若論變易生死,無明是煩惱,行是業,識名色六入觸受則念念生死。阿羅漢、辟支佛不知,以分段生死故,說阿羅漢、辟支佛得無漏證。如《勝鬘經》雲,以分段死故,說阿羅漢辟支佛智我生已盡。故若以變易生死而論,無明行是有漏因,識名色六入觸受是有漏果。是知唯佛一人,證真無漏也。
有爲是有造作義,有造作自然有生死。故無爲者,實是無生義不可得義。若有所得,非無爲也。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隨喜者,于實相法隨喜也。
諸法實相,理事圓融。諸法者,事相也;實相者,理體也。約事相言,一切事法,能所宛然;約理體言,空無所得,寂滅湛然。諸法實相,能所宛然而寂滅湛然;實相諸法,寂滅湛然而能所宛然。
能所宛然而寂滅湛然,是方便實智,方便實智成實功德。寂滅湛然而能所宛然,是實方便智,實方便智成權功德。
隨者順也,順理則有實功德,順事則有權功德。順理則聞如來壽量深遠,信順不逆;順事則聞佛叁世益物,遍一切處遍一切時,毫無疑惑。如是事不礙理,理不礙事,信順不二故曰隨。
喜者以此法自覺,以此法覺人。自覺者自利,覺人者利他。自利則得無量智慧,利他則起無量慈悲。故自利者智導悲也,利他者悲導智也。以智導悲,則能讀誦《法華》;以悲導智,則能爲人演說《法華》。是知〈隨喜功德品〉,實是五品弟子位之隨喜品也。
「爾時彌勒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幾所福。而說偈言 世尊滅度後 其有聞是經 若能隨喜者 爲得幾所福」
彌勒菩薩問,若人聞《法華經》隨喜者,爲得幾所福?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诃薩。阿逸多。如來滅後。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余智者若長若幼。聞是經隨喜已。從法會出至于余處。若在僧坊若空閑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裏。如其所聞。爲父母宗親善友知識隨力演說。是諸人等聞已隨喜複行轉教。余人聞已亦隨喜轉教。如是展轉至第五十。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隨喜功德。我今說之。汝當善聽。」
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乃指四衆弟子。及余智者,了達《法華經》諸法實相的,是爲智者。故此實相法,非智慧者不能入。
有人說第五十人,是指十信人。有人說自十地展轉至十回向,至十行,至十住,至十信,爲第五十人。然看經文,只言展轉至第五十人。今第五十人,言其隨喜之功德,便知隨喜功德之殊勝也。
「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衆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若有形無形。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無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衆生數者。有人求福。隨其所欲娛樂之具皆給與之。一一衆生與滿閻浮提金銀琉璃車馬腦珊瑚虎珀諸妙珍寶及象馬車乘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滿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衆生娛樂之具。隨意所欲。然此衆生皆已衰老年過八十。發白面皺將死不久。我當以佛法而訓導之。即集此衆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時皆得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盡諸有漏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脫。于汝意雲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甯爲多不。彌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無量無邊。若是施主。但施衆生一切樂具功德無量。何況令得阿羅漢果。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是人以一切樂具。施于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衆生。又令得阿羅漢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以是較量功德,用顯第五十人隨喜《法華》功德之殊勝。假使以財布施,乃至令衆生得阿羅漢的功德,不及是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隨喜的功德。此何原因?以財布施得人天福報,以法布施令證阿羅漢果,都不如佛。隨喜《法華經》,是實相法,實相是佛。如《維摩诘經》,佛問維摩诘,汝雲何觀佛?維摩诘答,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祇。何況最初于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複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
此段文義顯明,則知第五十人,意非在十信位了。
「又阿逸多。若人爲是經故。往詣僧坊若坐若立。須臾聽受。緣是功德轉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辇輿及乘天宮。若複有人。于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轉身。得帝釋生處。若梵王坐處。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
往聽《法華》,須臾聽受,即得此福報。一日一夜有叁十須臾,不過此處指片刻時間。
「阿逸多。若複有人語余人言。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百千萬世終不喑痖。口氣不臭。舌常無病。口亦無病。齒不垢黑。不黃不踈。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褰縮。不麁澀。不瘡胗。亦不缺壞。亦不喎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無諸可惡。鼻不匾。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狹長。亦不窊曲。無有一切不可喜相。唇舌牙齒悉皆嚴好。鼻修高直面貌圓滿。眉高而長額廣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阿逸多。汝且觀是勸于一人令往聽法功德如此。何況一心聽說讀誦。而于大衆爲人分別如說修行。」
勸人聽法之功德。
亦不褰縮,褰者翹起也。
不瘡胗,胗音枕,口瘡也。
亦中不喎(呙)斜,呙音塊,口戾也。
鼻不匾,鼻不平薄。
亦不窊曲,窊音窪,不正也。
黧黑是又黃又黑。
阿逸多!勸一人聽法,功德尚且如此。何況一心聽法讀誦,爲他人說,如說修行呢?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于法會 得聞是經典 乃至于一偈 隨喜爲他說 如是展轉教 至于第五十 最後人獲福 今當分別之 如有大施主 供給無量衆 具滿八十歲 隨意之所欲 見彼衰老相 發白而面皺 齒踈形枯竭 念其死不久 我今應當教 令得于道果 即爲方便說 涅槃真實法 世皆不牢固 如水沫泡焰 汝等鹹應當 疾生厭離心 諸人聞是法 皆得阿羅漢 具足六神通 叁明八解脫」
阿羅漢具六神通,不具叁明;大阿羅漢,具六神通複具叁明。叁明者:宿命明,知過去世;天眼明,知未來世;漏盡明,知現在世。
八解脫即:一、內有色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觀外色解脫。叁、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空處解脫。五、識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滅受想解脫。
「最後第五十 聞一偈隨喜 是人福勝彼 不可爲譬喻 如是展轉聞 其福尚無量 何況于法會 初聞隨喜者 若有勸一人 將引聽法華…
《妙法蓮華經講記(智谕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