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現于世間
安隱衆生故 亦說如是法 知第一寂滅 以方便力故
雖示種種道 其實爲佛乘 知衆生諸行 深心之所念
過去所習業 欲性精進力 及諸根利鈍 以種種因緣
譬喻亦言辭 隨應方便說」
本來涅槃稱爲安隱,此處安隱作安樂講。經雲心無分別,名爲安隱。衆生心若不分別執著,自然不起惑造業;不起惑造業,自然不受苦報而得安樂,故名安隱。
亦說如是法者,亦說開叁顯一之法,開方便門,顯真實義。
第一寂滅法,即是一乘法。法住法位,即無性法。無性即隨緣,隨緣即無性。即是諸法實相,實相諸法。
佛知衆生深著于欲念,並知其根性欲,于是應其根機方便說法。
「今我亦如是 安隱衆生故 以種種法門 宣示于佛道
我以智慧力 知衆生性欲 方便說諸法 皆令得歡喜
舍利弗當知 我以佛眼觀 見六道衆生 貧窮無福慧
入生死崄道 相續苦不斷 深著于五欲 如牦牛愛尾
以貪愛自蔽 盲瞑無所見 不求大勢佛 及與斷苦法
深入諸邪見 以苦欲舍苦」
舍利弗當知,我釋迦牟尼佛亦如是,以種種方便宣示五乘法,其皆是宣示于一乘佛道。這是因爲我知衆生的根性欲,方便說法,令衆生歡喜故。
生死險道有二,即分段生死,及變易生死。生死即是苦,二種生死相續不斷,故曰相續苦不斷。
牦,音毛,牦牛是一種牛。
「爲是衆生故 而起大悲心 我始坐道場 觀樹亦經行
于叁七日中 思惟如是事 我所得智慧 微妙最第一
衆生諸根鈍 著樂癡所盲 如斯之等類 雲何而可度
爾時諸梵王 及諸天帝釋 護世四天王 及大自在天
並余諸天衆 眷屬百千萬 恭敬合掌禮 請我轉*輪
我即自思惟 若但贊佛乘 衆生沒在苦 不能信是法
破法不信故 墜于叁惡道 我甯不說法 疾入于涅槃
尋念過去佛 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 亦應說叁乘
作是思惟時 十方佛皆現 梵音慰喻我 善哉釋迦文
第一之導師 得是無上法 隨諸一切佛 而用方便力
我等亦皆得 最妙第一法 爲諸衆生類 分別說叁乘
少智樂小法 不自信作佛 是故以方便 分別說諸果
雖複說叁乘 但爲教菩薩」
佛證無上菩提已,深知菩提性清淨平等寂靜無诤,故默然而住不欲說法。梵王來請,佛即思惟,但贊佛乘,衆生不信,甯不說法;又念過去佛,方便說法,我今得道,亦應方便說法。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梵音慰喻我,隨一切佛,用方便力,分別說叁乘法。
佛說叁乘法,是爲衆生根機不一,隱實用權而已。其實爲顯一佛乘故,方說叁乘也。
「舍利弗當知 我聞聖師子 深淨微妙音 喜稱南無佛
複作如是念 我出濁惡世 如諸佛所說 我亦隨順行
思惟是事已 即趣波羅柰 諸法寂滅相 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 爲五比丘說 是名轉*輪 便有涅槃音
及以阿羅漢 法僧差別名」
佛聞十方佛妙音,喜稱南無佛。喜稱南無佛,有的經本爲「稱南無諸佛」。複作是念,出濁惡世,如十方佛所說,我亦隨順行。即從座而起,往鹿野苑,爲五比丘,說四谛法。
諸法寂滅相者,諸法實相也。實相離言語相、文字相、心緣相,故不可以言宣。所以方便用因緣譬喻言辭,爲五比丘宣說。于是有苦集滅道之涅槃音,所謂滅者,即涅槃也。
世尊爲佛寶,涅槃爲法寶,五比丘爲僧寶,至此則叁寶具足。
「從久遠劫來 贊示涅槃法 生死苦永盡 我常如是說」
贊示涅槃法,有的經本爲贊「是」涅槃法。
「舍利弗當知 我見佛子等 志求佛道者 無量千萬億
鹹以恭敬心 皆來至佛所 曾從諸佛聞 方便所說法
我即作是念 如來所以出 爲說佛慧故 今正是其時」
佛觀機緣成熟,志求無上佛道者衆,于是宣說《妙法蓮華經》。
「舍利弗當知 鈍根小智人 著相憍慢者 不能信是法
今我喜無畏 于諸菩薩中 正直舍方便 但說無上道
菩薩聞是法 疑網皆已除 千二百羅漢 悉亦當作佛」
鈍根小智人,例如五千退席者是。鈍根小智人,取著于我相,妄生憍慢,不能信此實相法。今鈍根小智人已退席,故佛歡喜無所顧慮,于菩薩中,直宣《法華經》。以諸法無非實相故,以凡所修行皆成佛道故,所以千二百阿羅漢,未來悉當作佛。
「如叁世諸佛 說法之儀式 我今亦如是 說無分別法」
叁世諸佛皆爲度化衆生,隨宜方便說叁乘法,最後還是說一乘法。叁世諸佛說法的儀式都是如此,我也是這樣隨宜方便而說叁乘法,最後宣說《法華》。說無分別法者,無分別法是一乘法,唯有一乘佛法是無分別法。
何爲一乘?所謂一乘者,一切乘皆是一乘也。法不孤起,因緣而起,緣起之法,便無自性。無自性便無分別,是即爲一佛乘,故曰諸法實相。從一切乘皆是一乘邊說,曰實相無相。既然一切乘皆是一乘,當然一乘即是一切乘。所以從一乘即是一切乘邊說,曰實相無不相。實相無不相者,一生萬法;實相無相者,萬法歸一。《華嚴》稱一乘法曰法界緣起,《法華》稱一乘法曰諸法實相。法界無界,所以法界緣起者,由一生萬法說起;諸法是一切,所以諸法實相者,是從萬法歸一邊說起。
「諸佛興出世 懸遠值遇難 正使出于世 說是法複難
無量無數劫 聞是法亦難 能聽是法者 斯人亦複難
譬如優昙花 一切皆愛樂 天人所希有 時時乃一出
聞法歡喜贊 乃至發一言 則爲已供養 一切叁世佛
是人甚希有 過于優昙花」
雖然佛出世,說此實相法亦難。何以故?衆生根鈍,不能聽受故。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最後八年方說《法華經》。
優昙花叁千年出現一次,現則金輪王出。用此形容,此法之難遇也。若人聞此《法華經》,若歡喜贊歎,則爲已供養叁世諸佛。
過去佛系已取滅之佛,如釋迦牟尼佛;現在佛,如阿彌陀佛;未來佛,如彌勒佛。其實一切衆生,皆未來佛。供養未來佛者,即供養一切衆生。
「汝等勿有疑 我爲諸法王 普告諸大衆 但以一乘道
教化諸菩薩 無聲聞弟子 汝等舍利弗 聲聞及菩薩
當知是妙法 諸佛之秘要 以五濁惡世 但樂著諸欲
如是等衆生 終不求佛道 當來世惡人 聞佛說一乘
迷惑不信受 破法墮惡道 有慚愧清淨 志求佛道者
當爲如是等 廣贊一乘道 舍利弗當知 諸佛法如是
以萬億方便 隨宜而說法 其不習學者 不能曉了此
汝等既已知 諸佛世之師 隨宜方便事 無複諸疑惑
心生大歡喜 自知當作佛」
汝等勿有疑,對于一乘法莫生疑也。諸佛唯以一佛乘度化衆生,但教成佛因地的菩薩,無聲聞弟子。無聲聞弟子者,佛不教化取著有余滅也。
汝等舍利弗下,贊歎《法華經》。聲聞人聞《法華經》後,自知當作佛。聲聞人未聞《法華》前,不自知作佛也。
譬喻品第叁
譬者比擬,喻者寄物說明其理。前者法說,僅上根人領解,中下根人雖聞不解。今爲曉示中下根人,不得不托此擬彼,寄淺明深,以世間法譬喻出世間法,以世間法之父子,譬喻出世間法之師弟。借譬喻以說明開叁顯一的道理。同時古時天竺風尚,戰必乘象,說喜用譬,故有此之來。
「爾時舍利弗踴躍歡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顔。而白佛言。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勇躍得未曾有。」 舍利弗踴躍歡喜。在心曰歡喜,喜形于表,故而「踴躍」。心懷「勇」躍,應爲心懷「踴」躍。
「所以者何。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授記作佛。而我等不豫斯事。甚自感傷。失于如來無量知見。」
所以者何?我從昔來亦曾聞佛于方等中,說此實相法,但不解實義,唯見菩薩授(受)記作佛,而我等聲聞,不與此受記之事。自領小法,而愚于大法,失于如來無量知見,甚爲傷感。
如來無量知者,圓具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如來無量見者,圓具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雲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
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聲聞,同入法性而證無漏,爲何如來以小乘法度我等?是我等咎,非世尊之過。舍利弗自知其過。
以下自明其過咎所在。若我等是大乘根機,與無上菩提果成對待而爲無上菩提之因人者,世尊必以大乘法度濟我等。此是舍利弗悔過不能悟實也,佛于方等中說實相法,聲聞人不能解也。故曰是我等過,非世尊也。
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是舍利弗自責,不解如來權說也。既不悟實,複不解權,故取小棄大自失大利,此皆我等咎也。
以不解如來方便權說,故于鹿苑初聞佛法,便執方便爲實,思惟取證小果。
「世尊。我從昔來終日竟夜每自克責。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隱。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今從佛聞所未聞實相之法,未曾有之法,疑悔盡除。于未受者不起信曰疑,于已受者複起猶豫曰悔。
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可承擔如來家業,可續佛慧命。是從如來口宣妙法所生子,是如來意業法化所生子,得佛法分。有人說從佛口生是聞慧,從法化生是思慧,得佛法分是修慧證慧。依《法華》經義來說,聞實相法領解,爲聞慧;思惟實相法領解,爲思慧;修實相法證實相法,爲修慧證慧,名得佛法分。得佛法分,天臺宗判爲分證即佛。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聞是法音 得所未曾有 心懷大歡喜 疑網皆已除
昔來蒙佛教 不失于大乘 佛音甚希有 能除衆生惱
我已得漏盡 聞亦除憂惱 我處于山谷 或在樹林下
若坐若經行 常思惟是事」
偈頌自「我聞是法音」,直至「常思惟是事」。
我聞…
《妙法蓮華經講記(智谕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