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住于神通力 善學菩薩道 不染世間法 如蓮華在水 從地而踴出 皆起恭敬心 住于世尊前 是事難思議 雲何而可信 佛得道甚近 所成就甚多 願爲除衆疑 如實分別說 譬如少壯人 年始二十五 示人百歲子 發白而面皺 是等我所生 子亦說是父 父少而子老 舉世所不信 世尊亦如是 得道來甚近 是諸菩薩等 志固無怯弱 從無量劫來 而行菩薩道 巧于難問答 其心無所畏 忍辱心決定 端正有威德 十方佛所贊 善能分別說 不樂在人衆 常好在禅定 爲求佛道故 于下空中住 我等從佛聞 于此事無疑 願佛爲未來 演說令開解 若有于此經 生疑不信者 即當墮惡道 願今爲解說 是無量菩薩 雲何于少時 教化令發心 而住不退地」
善學菩薩道。菩薩道者,六度萬行也。
如蓮華在水,形容不染世間法。
巧于難問答,能善巧答所難問也。
其心無所畏,以具十力故,說法無所畏也。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此品仍是明身實身權。身實者,叁身即一身,叁即一者,叁非叁也,叁而非叁是實;身權者,一身即叁身,一即叁者,一非一也,一而非一是權。
一則無量,叁則有量。一而叁無量即量,叁而一量即無量。故身實壽量,量即無量;身權壽量,無量即量。此法非縱非橫,不可思議。此品之義,旨在明即實而權,即權而實。 先講如來,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如實道者,無性隨緣,隨緣無性也。無性是真空,隨緣成幻有。如者不二不異,實者不生不滅。幻有不可得,故不二不異;真空不可得,故不生不滅。法不可得,故不二不異,不生不滅。若有不可得,此不可得即是得,故不可得亦不可得,方是如實義。不可得,說法身;不可得亦不可得,說報身化身。叁身非叁,非叁而叁,故報身者報法身,化身者化法身。
法如如境者,理也。乘此如如理,來成正覺者,如如智也。法如如爲本覺,如如智爲始覺,始本既合,不縱不橫。猶十方虛空,唯是虛空;雖是一虛空,而體即十方虛空。約理而言,曰清淨法身。約智而言,曰智慧法身。智慧法身者,報身佛也。由報起化,乃有千百億化身。故法如如,無有分別。以如如智契理,始有來也,是名如來。
是知如來者,智契于理,亦曰境智。境智者,始覺合本覺也,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故如來者,無來無去。無來而來,無去而去;來而無來,去而無去。
《法華文句》依法如如境與如如智解釋如來二字,今亦因之。法如如,如如智,見于《金光明經》。實與楞伽五法之「真智、如如」同義。法如如即楞伽之如如,如如智即楞伽之真智。故如來者,具含法報化叁身之義。
天臺宗以毗盧遮那,爲法身佛,毗盧遮那譯爲遍一切處。盧舍那譯淨滿,爲報身佛。釋迦牟尼爲化身佛。但華嚴宗認爲,毗盧遮那,亦曰毗盧舍那,即盧舍那的具稱,而盧舍那即毗盧舍那的略稱。此皆文外閑話,我們不必管他。總之,如來者,具含法報化叁身之義。
現在再講壽量。約隨緣無性,量即無量;約無性隨緣,無量即量。全事即理,全理成事也。理不礙事,無量即量;事不礙理,量即無量。猶一水即是千波,千波只是一水。
若強作分別,法身者非有量非無量,等同虛空。虛空無形無相,非有量也;虛空遍滿十方,非無量也。故知法身亦得謂有量,亦得謂無量。謂無量者,虛空無相也;謂有量者,虛空橫遍十方也。
報身亦得謂有量,亦得謂無量。因爲修因證果,成就報身故有量;既成佛已,即是法身,法身不生不滅故無量。所以金剛喻定以前(等覺以前)有量,金剛喻定以後無量。
化身亦得謂有量,亦得謂無量。何以故?應緣度化,現生現滅故有量;十方普現,應不斷,既然不斷,則是無量。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一切大衆諸善男子。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谛之語。複告大衆。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谛之語。又複告諸大衆。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谛之語。是時菩薩大衆。彌勒爲首合掌白佛言。世尊。唯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如是叁白已。複言唯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
如來將說此如來壽量時,再叁告誡,恐怕法華會上菩薩生疑惑。佛叁番告誡,彌勒菩薩及諸菩薩,亦具誠叁請。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叁請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谛聽。如來秘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于道場。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叁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末爲微塵。過于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是微塵。諸善男子。于意雲何。是諸世界。可得思惟校計知其數不。彌勒菩薩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諸世界無量無邊非算數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一切聲聞辟支佛。以無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數。我等住阿惟越致地。于是事中亦所不達。世尊。知是諸世界無量無邊。爾時佛告大菩薩衆。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爲塵一塵一劫。我成佛已來。複過于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
如來秘密神通之力,如來沒有秘密,衆生不解才構成秘密。不是佛有意秘密,是衆生不知不見才構成秘密。
天人阿修羅表示叁善道。爲何叁惡道不講?他們爲苦所逼,根本不知釋迦佛出世。伽耶成道,是化身佛。伽耶成道是權,世尊實于塵點劫以前,即成佛道。
住阿惟越致地,即住不退地。
若著微塵處,及不著微塵處,盡磨爲塵。一塵一劫,是謂塵點劫。我成佛以來,複過于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
「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于余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衆生。」
自是以來,我常在娑婆世界,及十方世界,度化衆生。
「諸善男子。于是中間。我說燃燈佛等。又複言其入于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別。」
我說燃燈佛與我授記,又說其入涅槃,此皆方便而說。
「諸善男子。若有衆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隨所應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亦複現言當入涅槃。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衆生發歡喜心。諸善男子。如來。見諸衆生樂于小法德薄垢重者。爲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衆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是爲五眼。佛圓具五眼,故曰佛眼。
父母所生肉眼,見粗色不見細色,見近不見遠,有物障隔則不能見。天眼見細色,能見遠不爲物所障隔,同時能見未來。肉、天二眼,皆見假色而執爲真實。慧眼見空理,偏見于真,故不見有爲法,不見無爲法,不見一切法。法眼能分別一切如幻法,慧眼不能分別。法眼之功,所謂出空入假也。佛眼者,圓具五眼。
于五眼中,淺不具深,深必具淺。故佛眼者,具肉天慧法諸眼。
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微妙者,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何爲微妙法?此法甚深。無則隨緣無性,有則無性隨緣。說一則一即萬法,說多則萬法即一。此法謂之微妙法。
小乘人樂于小法,小法者生滅法。道德淺薄,業垢深重,若爲說我無量劫前已成佛,恐其不信,故告之曰少年出家,六年苦行,于菩提樹下,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成就佛果。然我實成佛以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衆生,作如是說。
「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皆爲度脫衆生。或說己身或說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諸所言說皆實不虛。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叁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叁界見于叁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以諸衆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以若幹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
《金剛經》雲:「雲何爲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若能如如說法,則說名相而不著名相。示己身己事,而不著己身己事相;示他身他事,而不著他身他事相。總之,無性隨緣,隨緣無性,故凡有所說,皆實不虛。
叁界如空華,故無生無死、無退無出,無在世、無滅度,非實非虛、非如非異。如者不異也,換句話說,非不異非異。不如叁界見于叁界,即不同于叁界,而現于叁界。見字讀如現字。何以故?以叁界如空華,一切不可得故。諸法性空名實,諸法緣起假有名虛。性空即緣起故非實,緣起即性空故非虛。緣起即性空,故差異即無差異;性空即緣起,故無差異即差異。
以衆生有種種根性、種種欲求、種種造作、種種憶想分別,故說法不同。種種憶想分別者,衆生所起貪瞋癡慢疑,有所不同也。
因緣,度衆生要隨順衆生因緣。做農的和做商的,不可能講一樣的法,須看因緣。
譬喻,所有言說、文字皆是譬喻。其實大家說話皆是譬喻。何以故?一切法不可說,法性不可說。譬如說:今天天氣很熱,熱這個字就是譬喻。何以故?熱這個字,根本不熱,摸一摸並不熱。熱這個音聲也不熱,如果它熱的話,則我的嘴就受不了。心想此熱,亦不熱,若是熱的話,則我的心也受不了了。心思、口言、手觸皆不熱,故知是譬喻而已。以不假因緣譬喻,不能使衆生知此法。
佛言,其實我成佛以來,甚大久遠。
「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複倍上數。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衆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于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所以者何。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
《妙法蓮華經講記(智谕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