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贤顿和尚)▪P20

  ..续本文上一页简要的概述而已。梵语「伽陀」译为「孤起颂」,所谓孤起,就是在长行中没有广、略说明,仅在偈颂中孤独而起,说明另一种意思的叫做「孤起颂」。现在本品的偈颂,就是属于重颂的一类。为什么要重颂呢?因一、为契众生根机:众生根机有利钝之不同,利根众生随说即解,只要长行之文便足够了,但根机较钝的众生,佛陀得予以再次的说明,才能有所领悟,所以要用偈颂重复颂出。二、为后来之众:佛陀说法,有的众生因因缘关系,无法一开始就参与听法,佛陀为体恤后来众生,令得佛法利益,所以长行之后,再补以重颂。三、印度宗教,本就有散华与贯华二种说法的体裁。长行是属于散华说之类的,散华就好比我们中国的散文。偈颂属于贯华体,如同中国的诗词韵文之类,这均因众生的喜好不同随机而说的。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这段文是无尽意菩萨,重向佛陀请问观音菩萨得名的因缘。

  

  「世尊妙相具」,是无尽意菩萨赞叹世尊的。「世尊」是对佛陀的尊称。佛为世间、出世间最尊贵的圣者,故名世尊,是佛的十号之一。「妙相具」,是具足微妙相好之意。指世尊内具万德,外显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言。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中说:「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种好,用庄严法身」。平常我们最常听的赞佛偈是「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这些都是赞佛功德具足,相好庄严的。

  

  「我今重问彼」,「我」,无尽意菩萨自称。「重」,「再」之意,在前面长行里问过,现在再问。「彼」,是指观世音菩萨。

  

  「佛子」,也是指观音菩萨。三界众生,依佛教化,皆名佛子。观音菩萨辅佛度化,依佛教示而行,所以,名为佛子。无尽意菩萨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是由于什么因缘才得此名?虽然所问与长行相同,可是世尊的回答却稍有出入。在长行里,佛陀专示观音菩萨的慈悲妙力。而在重颂方面,则着重于观音菩萨的愿与行。「因缘」二字在长行中只解释为什么理由;在偈颂里,广释做菩萨过去无量劫前即发大清净愿是因,有苦无乐的众生是缘。就是自身行化的大愿为因,以众生为缘,依此「因缘」,普现世间,救度群伦。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

  

  无尽意菩萨既以偈颂请问世尊,世尊也以偈颂来回答他。所以说:「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

  

  「汝听观音行」,「汝」,指无尽意菩萨。「听」即谛听,仔细听的意思。「观音行」,是观音菩萨如何修行,如何自利利他的行愿。总说一句,就是要无尽意菩萨及与会大众,仔细地听观音菩萨自利利他的慈行悲愿。

  

  「善应诸方所」即「善于普应十方世界」的意思,观音菩萨寻声救苦,以三十二身,示现于十方无边国土,感应十方无量众生。菩萨身心自在,具妙神通,能以一身而化千百亿身去应众生的要求,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只要众生心诚恳切,观音菩萨决不会令其失望的。下文中有「无剎不现身」之句,便是给「善应诸方所」下了一个最妥贴的注脚。

  

  「善应诸方所」的「善」字,有「自在」之意。一个人假若身心皆不自在,受外境等种种束缚,种种执着,自身就难保了,那有能力去帮助他人,解脱他人?观音菩萨又如何能够做到「普应十方,观机施教」呢?这重重的疑问,在下文里都给诸位带来了圆满的答复。

  

  观音菩萨所以能有如此伟大的成就,仍是由于他过去初发心时,曾经发过深如大海,广如虚空的誓愿,并且本着自己的大愿,日夜匪懈地去实行,去努力,决不因环境险恶,众生顽愚而退却、舍弃。佛典里记载着这么几句话:「广普之缘,谓之为弘,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满足,故曰愿也」。一个立大志愿的人,假使不先调制己心,格守誓愿,持之以恒的话,是不会有美好结果的。

  

  何谓「弘誓」呢?课诵本上有四弘誓愿,即: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凡菩萨都具有这四弘誓愿;在四弘誓愿的当中,「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利他的,属于根本愿,第二愿与第三愿是自利,第四愿则是自利利他的结成。

  

  做一个真正的菩萨行者,不但有他们所共立的通愿,也有他们所自立的别愿,例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等,都是约个别誓愿而说的。观音菩萨在初发心的时候,就立下了十二大愿,愿愿均以度生为要务,所谓「寻声救苦,善应诸方,能灭诸苦」之行,便是观音菩萨誓深愿大的最好说明。

  

  菩萨立弘誓愿,广被众生,并不是短时间内的事,而是要历经尘沙劫数的时间,精进不懈地实践菩萨行,才能有所成就。这种广大、究竟、长远的伟大行为,是无法用我们的心去测知,用我们的语言去表达的,所以说「历劫不思议」。

  

  既然观世音菩萨曾经历过尘沙万劫的时间,那么,他所亲近侍奉的佛当然不在少数,因此颂文说「侍多千亿佛」。菩萨亲近侍奉诸佛的原因主要的是「常随佛学,辅佛教化」,将佛光法水带到每一国土的角落,让大家都得到佛法的受益。

  

  「清净愿」,是说明发愿的纯洁,没有丝毫不正的念头。「清净」两字,我们可以解释成不贪不瞋的意思。因为菩萨发愿,不为个己,不求世间名利,贪享荣华富贵,只深深系念众生,悲怜众生,他,只讲奉献,不计报酬,所以不贪。又菩萨度众,纯属发心,他,高高兴兴地做,欢欢喜喜地行,不带一点勉强,谨守佛陀之教,上求下化,故名不瞋,以不贪不瞋之心发广大之誓愿,是为「发大清净愿」。

  

  观音菩萨从因地发心修行之后,亲近了无以数计的佛,发了甚深广大的清净愿,所以才能够身心自在地示现十方,经历尘劫而度一切众生!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我」,是指释迦牟尼佛,「汝」,是指无尽意菩萨。「略说」,是简略的说明。因观音菩萨的慈心悲愿在长行里已有详细说明,在此,只是约略再说而已,何况,观世音菩萨的甚深弘誓,清净大愿,若要逐一细说,定要费时长远,并不是三天半月所能说尽的,所以在这里仅能作一简要的介绍。

  

  「闻名及见身」的「闻名」,就是听到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既然听到了口中就应称念,这是三业中的口业供养。

  

  「见身」,闻菩萨名见菩萨形像,便恭敬地以身礼拜供养,这是三业中的身业恭敬。

  

  「心念不空过」,除了身口二业恭敬供养外,更进一步地,我们要专心一致的系念观想着观音菩萨,这样以三业至诚地礼念心思,必能得到菩萨的感应。在十句观音经中说:「朝念观世音,暮念观世音,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这就是「心念」至诚的写照,也就是三业供养中的意业供养。

  

  无论那个宗教都讲「虔信」,佛教不只说,而且实行得更彻底。他要我们生起清净的心,弃除一切杂念妄想,这弃除杂念妄想的方法,是要我们口常称念观音圣号,身常礼拜观音圣像,心常思维观音愿行,使身、口、意三业合而为一。能如此则必有所获,决不会令你徒劳无功,所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

  

  不但信佛如此,举凡世间出世间大小诸事亦复如是,必需口说身行心思,三业并用,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完善,如果只计划不实行或只实行不思虑,是无法将事情处理得十全十美的。

  

  有人认为向佛菩萨的木刻画像恭敬礼拜是件愚不可及的行为,他们以为,那不过是块木头,是张纸罢了,对木头、纸张行跪拜礼,未免太可笑了,其实,他们这种粗浅的想法是不对的。

  

  举例来说:如竹皮,可以将它编成竹篮,盛鲜花果菜,也可以做成草履,穿在脚上,可以做成竹笠、戴在头上;一张纸可以印成连环图书也可以印上佛菩萨的圣像,印了佛像,就值得让我们去恭敬礼拜了,木与纸的本身虽然没有尊卑之分,但显现于那上面的物像却有贵贱之别,我们是拜佛,并不是拜木头或纸张啊!

  

  「能灭诸有苦」,「诸有」是三界之谓。「有」指有因有果。三界六道中,有善因即得善果,有恶因即得恶果,因果不昧,故称为「有」。三界的欲界、色界、无色界称为「欲有」、「色有」、「无色有」,这是约简略而说的,若详细分析,「诸有」是指三界二十五有,即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无想及不还。统而言之,「诸有」是指三界六趣的善恶因果而说的。「苦」即苦痛。这有「苦因」和「苦果」的差别。「苦因」是「烦恼」,「苦果」是「业报的身体」。苦的种类很多,但总不出内外二苦,内苦指的是身体上及心理上的贪瞋嫉妒诸苦。外苦,指环境等外来的压力而言。不论内苦或外苦,只要我们三业清净,恭敬礼念,与菩萨感应道交,合而为一,就能灭三界诸有之苦而达清凉之境。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从此偈下,重颂观世音菩萨的救苦救难。此颂明能灭水火风三灾。

  

  「假使」是假设之意。「兴害意」兴起谋害之心。这通指人鬼而言。设若遇到人或非人生起谋害你的心,把你推入大火坑里,想结束你的生命,只要你一心镇定,专念观音菩萨名号,于剎那间,炽热火坑化做清凉莲池,令你脱离火坑之难。

  

  或有人被狂风吹至大海,漂流于茫茫海中,遭遇到毒龙、鲸鱼、罗剎鬼等种种灾难,在此千钧一发的时候,只要虔诚称念观音菩萨,就能免受毒龙、鱼鬼的袭击,脱离灭顶之灾。

  

  在冥祥记里记载说:晋朝富平令栾荀,从征卢循失利,战舫被焚,栾荀着急异常,虔念观世音菩萨, 名号,俄见江中有神人挺立,腰与水齐,荀知…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贤顿和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