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称念观音菩萨名号得到了感应,乃跃入水中,身浮水面,足如履地,不久,被援军遣船救上岸。
以上所说,只是事相上的解释,若依理释,则义意更深一层。
依理说:遭逢逆境折磨、或遇仇敌、土匪、强盗兴起谋害心意,触动了我们无明瞋怒之火,因此瞋火促使我人堕落三界火坑,若能即时警悟,起一念忍辱,心得自在,业火停烧,瞋火瞬熄,心境自然清凉。
「大火」,指见思惑。外火是见惑,内火是思惑。佛经上说:「火灾能烧及初禅」,若能时常称名而一心不乱,是无漏心王发得禅定,灭见思惑,不但烦恼大火所不能烧,火坑也变成清凉池了。
「巨海」,即烦恼的大海,「龙鱼诸鬼难」就是爱欲的波涛,龙鱼等喻为女色,实际上,女人之妖艳娇态,比龙鱼恶鬼更可怕,假使我们没有清明的理智,往往被色所迷,浮沉在爱欲的波涛里,招致许多痛苦和折磨,所以佛说:「爱欲为生死轮回的根本」,诸位知之,不可不防。
倘若我们漂流在贪痴烦恼的大海中,遭受了爱欲波涛的拍打,妖艳娇态的迷惑,此时,应紧称观音菩萨名号,以菩萨的清净大智,洞知诸法皆由因缘假合而成,则爱欲迷执自然远离,爱河之苦随即消除,显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安全、祥和的避风港。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须弥」,又名苏迷卢,是印度语,译为「妙高」。据说此山在四大海之中,出水面有八万四千由旬之高,高与天齐,所以称做「妙高山」。依今人考据的结果,认为须弥山就是现代的喜马拉雅山。其实,我们并不一定要把须弥山真实化,或许它只是印度人假想出来的一座山吧!
当人从这高山上被推落的时候,能持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藉菩萨威神之力,便如日悬于虚空,不会堕落山崖。或有人被残暴凶恶的人追逐,从金刚山上堕落下来,如能称念观音菩萨,则不受丝毫损伤。
梵语斫迦罗,译为金刚山。依起世经说:「诸余大山及须弥山王之外,别有一山名斫迦罗,高六百八十由旬,纵广六百八十由旬,弥密牢固,金刚所成,难可破坏,故名金刚山。」这是说明金刚山的位置与特性。关于此山,我们不需要花时间去探索深究,佛之经文寓意深妙,读经、听经,主要在「深入经藏,依教奉行」不一定要拘泥于文字上面的解说。
须弥山,喻吾人的我慢山高。当一个人处于顺境,志得意满之时,往往傲视他人,贡高我慢,像一座须弥山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欣赏不到美丽的远景,阻碍前进的脚步,更可悲的是,有些人我慢心高,不肯虚心接受大法,瞧不起真理,固步自封,因而堕落,任其菩提树苗枯萎,这种人若能时时称念观音菩萨,体念菩萨的同等大悲,则不会轻侮他人;能常念彼菩萨大勇,则会策励自己,向上精进,安守自己的法身慧命。
人生在世,若没有纯净的修养,是无法去除我慢心的,得志时,自恃凌他,如立须弥山顶,不得志时,自暴自弃,牢骚满腹,如被人推堕须弥山下,惟有持念观音菩萨,显现智慧心光,才能如日住于虚空,不受阻碍。
「恶人」,喻十恶之业。佛家是讲因果的,人若造作杀、盗、淫、妄等十恶,这十恶之业如影随形,追迫不舍,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真理是亘古不变的。
「金刚山」,具坚固不坏意。我人所造之业,如金刚之坚,佛说:「定业不可转」即是此意。也有将金刚山比喻作我们内心的信念。念念坚定,才不致受外界引诱,被环境动摇,这惟有假菩萨威力方能自由自在,不随境转。
另有一说:金刚山是指内在的我执。依佛法看,众生的我执,最难打破,是修行者的一大阻碍。我执分二种,一为分别我执,一为俱生我执。分别我执需修至初地,方可破除,但俱生我执,最极微细,必需修习生空智观,才能逐渐断除,所以喻如金刚。
偈颂上说:十恶之业,如影随形,时时追迫众生,就好象凶恶的人,紧追身后,无法摆脱。人所造作的定业,是不可转除的,这定业如金刚坚固,任你千方百计,也脱离不了,唯有勤念观音菩萨,依真观之力,始能转烦恼为菩提,智镜圆明,体同虚空,纵横无碍。
观音菩萨寻声救苦,随风逐形,只要我们肯深信佛法,礼拜供养,遇诸苦难,一称其名,立即救援,在异谈可信录一书中说:
贵州修文县白水洞,盛产水银。在洞里采水银的工人,约有一千多人,岩下居民有数百户之多,离洞二里远,有一条溪,忽然来了一位美女,沐浴其中,乳垂至脐,一时,工人、住户全去观看,甫进溪时,轰然岩塌,庐舍俱陷,美女竟杳无踪影,众人始悟是观音大士化身拯救大家的,感恩礼谢,信仰益加。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值」在此应作「遭遇」解,这段偈文的前四句是说怨贼之难,教我们要以观音的慈心去对付怨贼。为什么呢?因为手持刀枪的凶汉怕的不是武力,而是慈悲心,中国有句俗语说:「柔能克刚」就是这个意思。如果遭遇到持刀的凶汉包围在你的左右,最好能定下心来,念观音菩萨圣号,以观音的慈心为己心,怜悯他们,救助他们,以此慈心感化他们,那凶残暴虐的心就能化为一片祥和安宁的天地。
民国初年,江苏扬州邵伯李家庄,有位李大善人名国琚。奉佛修善,从不后人,地方上大小诸事,只要他能力所及,没有办不成的,庄里的人对他崇敬异常。一天,盗贼闯进李家,想持刀抢劫,李大善人见了,神色安然地对群贼说:对不起,我不知道诸位生活困难,以致未能与你们结一善缘,今天诸位来到舍下,时已过午,谅必尚未用食,大家先坐下来用过饭后,若欠缺什么,我当尽力给予帮助。盗贼听了李善人的话,惭愧非常,吃过饭,再也不好意思打劫财物,群贼受了李善人的德行感召,决心改邪归正,做个循规蹈矩的好人。
这件事实给本偈文作了事证,证明慈心却实能转暴戾为祥和。
依理解释,这里所说的「怨贼」,是指内在的并不是外来的,如贪、瞋、痴三毒是内贼,能劫除我们的功德法财,见闻觉知属外贼, 这内外贼长久围困在我们的心中,时时欲夺我们的清净法宝,那怨贼的主人就是我执,我见,我执我见不除,生烦恼障;法执不除,生所知障。这两障,总称惑障。众生由是起惑造业,轮转不息,正如菜根谭上说:「见闻觉知是外贼,情欲意识是内贼,此主人翁惺惺不昧,则化贼成家人」。
灭除内贼,须从培养大悲心着手,世尊曾说:「修道的人,就要观察万法平等」,而以大悲为首,将大悲心培养增长起来,再观察人生和生灭状态,就知道世间所以造成不平等,就因为贪着一个自私、狭隘、固执、傲慢的「我」。有了「我」,就有对待的「我执」。根据佛陀的教诲,欲除我执当培养增长大悲心。观音菩萨为大悲行者,我们念他,赞礼他,更进一步学他,让慈心悲愿洋溢心怀,视怨亲平等无二,则要破我执,有何困难!
其次说「王难苦」,此文相当于长行中的刀杖之难。犯法受法律制裁,那是罪有应得,但这儿所提的「王难」是指冤枉入狱之难。在专制时代,并没有平等的法律可言,生杀之权,凭王令而行,触犯了国王法律,便处极刑,如果能一心称念观音菩萨名号,仗菩萨威力加被,使刽子手的刀立刻一节一节的断坏。「寻」此作「立刻」解。
晋朝太乙年间,高简荣犯法,处以极刑,临受刑时,一心皈命称念观音圣号,下刀刀折,终于免除刑法,刀下余生。
约理方面说:所谓「王难」,是指遭三界生死之苦,受烦恼魔王煎逼之难。「临刑欲寿终」谓吾人因惑造业,苦恼逼迫,牵引至六道轮回受报,浮沉不定,欲伤失法身慧命,此时若能持念观音菩萨,祈菩萨护佑,妄念不生,依此定力必超三界免轮回,显一分法身,破一品无明,所以说「刀寻段段坏」。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
「枷」是套在颈上的刑架。「锁」也是刑具之一,铁链的意思。「杻」即手铐。「械」指脚镣,这些都属刑具。约事讲;若有人被监禁在牢房里,身体披枷戴锁,手镣脚铐,只要专念观音名号,就能得到解脱,「释然」此作解脱解。
法苑珠林里记载说:晋朝时,有一个河内人名窦传,是高昌的步卒,当时高昌与冀州刺使吕护,彼此不睦,窦传等袭击吕护,不幸被捉,同伴七人,共系狱中,不日将杀,窦传专持观音名号三昼夜,杻械枷锁自然松开,窦传不忍同伴系狱受苦,虔诚祈求说:蒙菩萨救护,桎梏自解,但尚有同伴七人,何忍独去!望大士慈悲,普救俱免,祈祷后,牵挽同人,次第脱落,就乘夜开门逃脱。
在理上说:当众生因业力牵引,囚禁于三界六道之中,被色枷情索所缚,名缰利锁拘束,拖着六亲眷属,人我是非的业缘,无法得一解脱,倘若称念观音菩萨名号,超然物外,打破人我界限,放下身心,一尘不立,则业障自消,烦忧均除。
「咒诅」,凡用咒语、邪术、咒水等驱役鬼神,诅害于人的都名「咒诅」。
「诸毒药」,凡服而伤身的名为毒药,诸毒药,指毒药的种类很多。
如果遭恶人以咒诅毒药暗中加害的时候,被害者只要专心持念观音菩萨,不但能免受其害,且其「咒诅毒药」反还转回来,着在谋害者的本身。就是所谓「害人反害己」的意思。
「谈薮」一书中说:宋朝,有人名赖省干,以妖术杀人祭鬼,买十余岁的童女做供祭用。后来诱买了一位女童,带回囚禁在一间小屋子里,女童在家时常随母亲持观音大士名,虽被监禁,仍一心持名,至深夜,天窗忽然开启,见一妖物,光…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贤顿和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