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稱念觀音菩薩名號得到了感應,乃躍入水中,身浮水面,足如履地,不久,被援軍遣船救上岸。
以上所說,只是事相上的解釋,若依理釋,則義意更深一層。
依理說:遭逢逆境折磨、或遇仇敵、土匪、強盜興起謀害心意,觸動了我們無明瞋怒之火,因此瞋火促使我人墮落叁界火坑,若能即時警悟,起一念忍辱,心得自在,業火停燒,瞋火瞬熄,心境自然清涼。
「大火」,指見思惑。外火是見惑,內火是思惑。佛經上說:「火災能燒及初禅」,若能時常稱名而一心不亂,是無漏心王發得禅定,滅見思惑,不但煩惱大火所不能燒,火坑也變成清涼池了。
「巨海」,即煩惱的大海,「龍魚諸鬼難」就是愛欲的波濤,龍魚等喻爲女色,實際上,女人之妖豔嬌態,比龍魚惡鬼更可怕,假使我們沒有清明的理智,往往被色所迷,浮沈在愛欲的波濤裏,招致許多痛苦和折磨,所以佛說:「愛欲爲生死輪回的根本」,諸位知之,不可不防。
倘若我們漂流在貪癡煩惱的大海中,遭受了愛欲波濤的拍打,妖豔嬌態的迷惑,此時,應緊稱觀音菩薩名號,以菩薩的清淨大智,洞知諸法皆由因緣假合而成,則愛欲迷執自然遠離,愛河之苦隨即消除,顯現在眼前的,是一個安全、祥和的避風港。
或在須彌峰,爲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
「須彌」,又名蘇迷盧,是印度語,譯爲「妙高」。據說此山在四大海之中,出水面有八萬四千由旬之高,高與天齊,所以稱做「妙高山」。依今人考據的結果,認爲須彌山就是現代的喜馬拉雅山。其實,我們並不一定要把須彌山真實化,或許它只是印度人假想出來的一座山吧!
當人從這高山上被推落的時候,能持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藉菩薩威神之力,便如日懸于虛空,不會墮落山崖。或有人被殘暴凶惡的人追逐,從金剛山上墮落下來,如能稱念觀音菩薩,則不受絲毫損傷。
梵語斫迦羅,譯爲金剛山。依起世經說:「諸余大山及須彌山王之外,別有一山名斫迦羅,高六百八十由旬,縱廣六百八十由旬,彌密牢固,金剛所成,難可破壞,故名金剛山。」這是說明金剛山的位置與特性。關于此山,我們不需要花時間去探索深究,佛之經文寓意深妙,讀經、聽經,主要在「深入經藏,依教奉行」不一定要拘泥于文字上面的解說。
須彌山,喻吾人的我慢山高。當一個人處于順境,志得意滿之時,往往傲視他人,貢高我慢,像一座須彌山擋住了我們的視線,讓我們欣賞不到美麗的遠景,阻礙前進的腳步,更可悲的是,有些人我慢心高,不肯虛心接受大法,瞧不起真理,固步自封,因而墮落,任其菩提樹苗枯萎,這種人若能時時稱念觀音菩薩,體念菩薩的同等大悲,則不會輕侮他人;能常念彼菩薩大勇,則會策勵自己,向上精進,安守自己的法身慧命。
人生在世,若沒有純淨的修養,是無法去除我慢心的,得志時,自恃淩他,如立須彌山頂,不得志時,自暴自棄,牢騷滿腹,如被人推墮須彌山下,惟有持念觀音菩薩,顯現智慧心光,才能如日住于虛空,不受阻礙。
「惡人」,喻十惡之業。佛家是講因果的,人若造作殺、盜、淫、妄等十惡,這十惡之業如影隨形,追迫不舍,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真理是亘古不變的。
「金剛山」,具堅固不壞意。我人所造之業,如金剛之堅,佛說:「定業不可轉」即是此意。也有將金剛山比喻作我們內心的信念。念念堅定,才不致受外界引誘,被環境動搖,這惟有假菩薩威力方能自由自在,不隨境轉。
另有一說:金剛山是指內在的我執。依佛法看,衆生的我執,最難打破,是修行者的一大阻礙。我執分二種,一爲分別我執,一爲俱生我執。分別我執需修至初地,方可破除,但俱生我執,最極微細,必需修習生空智觀,才能逐漸斷除,所以喻如金剛。
偈頌上說:十惡之業,如影隨形,時時追迫衆生,就好象凶惡的人,緊追身後,無法擺脫。人所造作的定業,是不可轉除的,這定業如金剛堅固,任你千方百計,也脫離不了,唯有勤念觀音菩薩,依真觀之力,始能轉煩惱爲菩提,智鏡圓明,體同虛空,縱橫無礙。
觀音菩薩尋聲救苦,隨風逐形,只要我們肯深信佛法,禮拜供養,遇諸苦難,一稱其名,立即救援,在異談可信錄一書中說:
貴州修文縣白水洞,盛産水銀。在洞裏采水銀的工人,約有一千多人,岩下居民有數百戶之多,離洞二裏遠,有一條溪,忽然來了一位美女,沐浴其中,乳垂至臍,一時,工人、住戶全去觀看,甫進溪時,轟然岩塌,廬舍俱陷,美女竟杳無蹤影,衆人始悟是觀音大士化身拯救大家的,感恩禮謝,信仰益加。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鹹即起慈心。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值」在此應作「遭遇」解,這段偈文的前四句是說怨賊之難,教我們要以觀音的慈心去對付怨賊。爲什麼呢?因爲手持刀槍的凶漢怕的不是武力,而是慈悲心,中國有句俗語說:「柔能克剛」就是這個意思。如果遭遇到持刀的凶漢包圍在你的左右,最好能定下心來,念觀音菩薩聖號,以觀音的慈心爲己心,憐憫他們,救助他們,以此慈心感化他們,那凶殘暴虐的心就能化爲一片祥和安甯的天地。
民國初年,江蘇揚州邵伯李家莊,有位李大善人名國琚。奉佛修善,從不後人,地方上大小諸事,只要他能力所及,沒有辦不成的,莊裏的人對他崇敬異常。一天,盜賊闖進李家,想持刀搶劫,李大善人見了,神色安然地對群賊說:對不起,我不知道諸位生活困難,以致未能與你們結一善緣,今天諸位來到舍下,時已過午,諒必尚未用食,大家先坐下來用過飯後,若欠缺什麼,我當盡力給予幫助。盜賊聽了李善人的話,慚愧非常,吃過飯,再也不好意思打劫財物,群賊受了李善人的德行感召,決心改邪歸正,做個循規蹈矩的好人。
這件事實給本偈文作了事證,證明慈心卻實能轉暴戾爲祥和。
依理解釋,這裏所說的「怨賊」,是指內在的並不是外來的,如貪、瞋、癡叁毒是內賊,能劫除我們的功德法財,見聞覺知屬外賊, 這內外賊長久圍困在我們的心中,時時欲奪我們的清淨法寶,那怨賊的主人就是我執,我見,我執我見不除,生煩惱障;法執不除,生所知障。這兩障,總稱惑障。衆生由是起惑造業,輪轉不息,正如菜根譚上說:「見聞覺知是外賊,情欲意識是內賊,此主人翁惺惺不昧,則化賊成家人」。
滅除內賊,須從培養大悲心著手,世尊曾說:「修道的人,就要觀察萬法平等」,而以大悲爲首,將大悲心培養增長起來,再觀察人生和生滅狀態,就知道世間所以造成不平等,就因爲貪著一個自私、狹隘、固執、傲慢的「我」。有了「我」,就有對待的「我執」。根據佛陀的教誨,欲除我執當培養增長大悲心。觀音菩薩爲大悲行者,我們念他,贊禮他,更進一步學他,讓慈心悲願洋溢心懷,視怨親平等無二,則要破我執,有何困難!
其次說「王難苦」,此文相當于長行中的刀杖之難。犯法受法律製裁,那是罪有應得,但這兒所提的「王難」是指冤枉入獄之難。在專製時代,並沒有平等的法律可言,生殺之權,憑王令而行,觸犯了國王法律,便處極刑,如果能一心稱念觀音菩薩名號,仗菩薩威力加被,使劊子手的刀立刻一節一節的斷壞。「尋」此作「立刻」解。
晉朝太乙年間,高簡榮犯法,處以極刑,臨受刑時,一心皈命稱念觀音聖號,下刀刀折,終于免除刑法,刀下余生。
約理方面說:所謂「王難」,是指遭叁界生死之苦,受煩惱魔王煎逼之難。「臨刑欲壽終」謂吾人因惑造業,苦惱逼迫,牽引至六道輪回受報,浮沈不定,欲傷失法身慧命,此時若能持念觀音菩薩,祈菩薩護佑,妄念不生,依此定力必超叁界免輪回,顯一分法身,破一品無明,所以說「刀尋段段壞」。
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于本人。
「枷」是套在頸上的刑架。「鎖」也是刑具之一,鐵鏈的意思。「杻」即手铐。「械」指腳鐐,這些都屬刑具。約事講;若有人被監禁在牢房裏,身體披枷戴鎖,手鐐腳铐,只要專念觀音名號,就能得到解脫,「釋然」此作解脫解。
法苑珠林裏記載說:晉朝時,有一個河內人名窦傳,是高昌的步卒,當時高昌與冀州刺使呂護,彼此不睦,窦傳等襲擊呂護,不幸被捉,同伴七人,共系獄中,不日將殺,窦傳專持觀音名號叁晝夜,杻械枷鎖自然松開,窦傳不忍同伴系獄受苦,虔誠祈求說:蒙菩薩救護,桎梏自解,但尚有同伴七人,何忍獨去!望大士慈悲,普救俱免,祈禱後,牽挽同人,次第脫落,就乘夜開門逃脫。
在理上說:當衆生因業力牽引,囚禁于叁界六道之中,被色枷情索所縛,名缰利鎖拘束,拖著六親眷屬,人我是非的業緣,無法得一解脫,倘若稱念觀音菩薩名號,超然物外,打破人我界限,放下身心,一塵不立,則業障自消,煩憂均除。
「咒詛」,凡用咒語、邪術、咒水等驅役鬼神,詛害于人的都名「咒詛」。
「諸毒藥」,凡服而傷身的名爲毒藥,諸毒藥,指毒藥的種類很多。
如果遭惡人以咒詛毒藥暗中加害的時候,被害者只要專心持念觀音菩薩,不但能免受其害,且其「咒詛毒藥」反還轉回來,著在謀害者的本身。就是所謂「害人反害己」的意思。
「談薮」一書中說:宋朝,有人名賴省幹,以妖術殺人祭鬼,買十余歲的童女做供祭用。後來誘買了一位女童,帶回囚禁在一間小屋子裏,女童在家時常隨母親持觀音大士名,雖被監禁,仍一心持名,至深夜,天窗忽然開啓,見一妖物,光…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賢頓和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