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閃如電,女童心懼之余仍不忘持念菩薩名號,不久,口出金光射妖物身,妖物從窗跌下,女童大喊,值巡邏卒走過,破門救出,見一大白蟒蛇死于屋旁,隨即逮捕賴省幹治罪。
俗話:「吃虧人,常在世」。人生在世,千萬不可存害人之心,要處處檢點自己,修學佛法的人,不但要學習吃虧,還要發大悲心,做一切有利于衆生的事,否則,害人害己,果報一到,就後悔不及了。
嫉妒、毀謗、離間中傷,貪等叁毒,就如咒詛毒藥一樣,能殘害法身慧命。對心懷瞋嫉的人,最好的方法是一心稱念大士名號,以平心靜氣去對待他,則彼人如仰天吐唾,向風投塵,反著本人。
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
這段偈頌主要在告訴我們,若遭遇到惡羅剎、毒龍、諸鬼,仍至受惡獸圍繞,欲與加害時,只要一心不亂地念觀音菩薩,一切災厄便于瞬息之間,化爲烏有。
「羅剎」,在前面長行裏已解釋過了,這兒不再重說。相傳過去有一個「好問」的人,逢人見事總喜歡打破沙窩問到底。一天,獨自一人走在一條田徑上,遇到一位羅剎鬼,心想:「這下完了,羅剎鬼決不會放過我的!」雖在生死之際,他仍忍不住好奇地問羅剎鬼說:「你這位朋友長得可真怪,爲什麼胸白如雪而背黑如墨呢?」羅剎回答說:既然你想知道,我也不必瞞你,在這世間上,我最怕的是陽光,常常背光而走,所以胸白背黑。那人聽了,不覺一振,壯壯膽說:你要取我性命,我也沒有辦法,希望你先讓我走叁步,叁步之後再吃我,如何?羅剎不疑有他,欣然應允。那人馬上拔腿朝太陽方向奔跑,羅剎因爲怕光,不敢追趕,那人終于逃出了魔掌。
這雖然是個傳說,但卻告訴我們:心懷不軌怕見光明的人便是羅剎、惡鬼。因爲此類衆生專門在黑暗中行事,不敢面對光明,對付他,只要一心持念觀音名號,以菩薩的慈光就能照破一切邪惡。
羅剎喻作吾人的瞋怒心。瞋心像把烈火,能燒毀人性理智,做出傷害人家,違犯道義的事來,一個人若常懷瞋心,好勾心鬥角,相诤怒罵,時與羅剎性爲伍,久而久之,迷失本性,真心如被羅剎吞食。瞋怒心重的人,最好能常念觀音菩薩,以菩薩慈心對治瞋心,念念不忘與樂拔苦,湧出清涼心泉,息滅瞋怒烈火。
毒龍喻吾人的貪癡煩惱。人的欲望是永無止境的,名利、金錢、地位,從沒聽人嫌說它多,日夜經營勞累,甚至欺騙、詐取、鬥爭,爲滿足自己欲望,不擇手段,假使我們能在貪念生起的時候,以菩薩舍己爲人的精神,替他人設想一番,化貪欲成喜舍,以自己能力所及,關心別人,幫助別人,貪欲之心,自然稀薄,喜舍之念漸漸充滿心懷。如此,則貪之毒龍必定消除,身心自然舒泰。
「癡」就是佛經上常說的無明,是煩惱的來源之一。愚癡的人,事理不明,顛倒是非,並且,沒有主見,容易受人左右,誤入歧途,一點小事就能讓他苦惱半天,這些都是由于智慧不足的緣故,補救的辦法,除了親近善知識多研究佛典以外,應該常常受持稱念觀音菩薩,令智慧增長,棄除癡暗,對事對理,方不致有所偏差,這樣就可減少許多無謂的煩惱了。
「諸鬼」喻吾人的陰計疑心。俗話說:「疑心生暗鬼」可以給此喻下個最適切的注腳。
疑心也是障道因緣之一,衆生煩惱由它而起的不在少數。疑心病重的人往往成就不了大事業。修道,疑佛真理;交友,沒有誠心;待人處事,疑神疑鬼,魂不守舍,甚至連睡覺都心不安甯,這種人,實在可憐,唯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勸他念觀音菩薩,朝夕不忘,久了,心神自然安定,疑心之病,也就自然消除了。
以上所說,皆屬煩惱,因有煩惱,所以才有覺悟。經雲:「煩惱即菩提」,這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所以,衆生只要能將迷心轉爲悟心,當下就能超出叁界,不受煩惱折磨。
念觀音菩薩,想觀音菩薩,以菩薩的大悲平等智慧,轉煩惱爲菩提,轉惡念爲善心,羅剎惡鬼,當然不能害之。這一轉心之間,利害關系相距十萬八千裏,佛教教理主要的就是說這一轉心的心。
「惡獸」,若以事釋,則指虎、豹、豺、狼之類,虎豹性悍橫,豺貪心,狼狠戾,狽倚勢,狐多疑,獐不孝,狡機變……等能危害吾人性命的,都稱之爲惡獸。
南海慈航裏記載說:明朝有一位閩南人,名叫雷法震,以燒木炭爲生,一日得鴨欄木一塊,見其紋理精細,欲雕刻觀音像,朝夕禮供,但因事情繁忙,沒有立刻實行。一天,入山燒炭,樹莽叢中突然走出一只老虎,見雷法震,便張牙舞爪的撲了過來,正當危急之時,忽然出現一個美女,呵叱老虎,虎竟被女懾伏離去。法震驚魂甫定拜問女子姓名,以便他日報答。女子答說:我是君家鴨欄木。說畢即隱身而去。法震仔細思量,知是觀音菩薩化身來救,于是擇日雕刻聖像,並且從此盡形壽持齋禮拜,可見觀音菩薩神通感應之大。
法苑珠林也記述說:我國宋朝元嘉初年,有位沙門,名昙無竭,是個修苦行的行者,平素誦讀觀音經,持念觀音名號。有一次,與徒衆二十五人,往尋佛國,曆盡萬苦千辛,到達天竺舍衛國路上,遇到一群山象,奔沖而來,昙無竭捧經念到:一心皈命大悲觀世音菩薩。念畢,忽有一獅從林中走出,山象見獅立即驚走,衆人沒受絲毫損傷。可是走沒多久,又遇一群野牛狂吼而來,欲與加害,昙無竭皈命如初,虔誠稱名,空中忽現大鹫一只,驅散野牛,昙無竭等因虔稱菩薩名號的緣故,又免除了一次災難,這都是觀音菩薩慈悲救助的。
若依理釋,「惡獸」喻如吾人的十大根本煩惱。即貪、瞋、癡、慢、疑﹝此五者謂之五鈍使﹞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此五者謂之五利使﹞。又喻作十纏,即:無慚、無愧、嫉、悭、悔、睡眠、掉舉、昏沈、瞋忿、覆。此十種妄惑,能纏縛衆生,不使出生死,不使入涅槃,故名十纏。這十纏、十使如同惡獸一般,能殘害衆生的法身慧命,阻礙吾人的菩提大道,所以,大家應該常念觀音菩薩,以觀音的平等慈慧,斬除「惡獸」的伶牙利爪,破十使、十纏,而成就菩薩十地位。
現在的時代,是個爲生存而競爭的時代,衆生心中就有銳爪利牙相爭相鬥的情形,爲求名聞利養,心胸狹窄,悍橫、暴戾、狐疑、倚勢、狡詐,不惜己身人格,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情,你如此,我如此,他也如此,稍不小心便落入他人所設的陷阱,這不是如被惡獸圍繞一般嗎?奉勸諸位,要常念觀音菩薩的大慈平等之心,視衆生如父母、弟兄,化惡念爲善心,則身旁惡獸,心中惡獸都會隱避無蹤的。
蚖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然,念彼觀音力,尋聲自回去。
「蚖蛇」,就是一般人所說的四腳蛇。行體似壁虎但比壁虎大。顔色略青,性奇毒,傷人致命。
「蝮」屬毒蛇之類,多居濕地。體長二尺余,頭部叁角形,頸細、鼻反鈎。上颚兩旁有毒牙,中空如管,其根部與毒腺相連,人被齧時,毒腺出毒液,由管牙注入人體。體呈灰黑色,有黑褐斑紋,尾部短小,人若被咬,難以治療。
「蠍」:一作「蠍」,屬蜘蛛類,體長約五分,色多黃褐,頭胸部與前腹部合爲軀幹,頭胸部之背面,有一對大單眼,數對小單眼,口在頭部前端,下腮爲鉗狀,似蟹螯,胸腳四對,末端有二爪,前腹部分七節,後腹部分六節,後腹部細長如尾,末端有毒鈎,供防敵及捕食之用,是毒蟲之一。
蚖蛇及蝮蠍,會吐出如煙火般的毒氣,所以說:「氣毒煙火然」。這些毒氣能致人于死地,假使不幸遇上,最簡單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持念觀音菩薩,蚖蛇蝮蠍,一聽到念觀音菩薩的聲音,便回避而去,不再傷人。因此偈雲:「念彼觀音力,尋聲自回去」。
蚖蛇、蝮、蠍喻地、水、火、風四大毒蛇。諸位應該明白了知:「此身非我,因四大和合假名爲我」的道理。依理說:地蛇混濁喻人之貪心;水蛇濡滯喻人之愚癡;火蛇暴燥喻瞋心;風蛇淩高喻驕慢;這貪、瞋、癡、慢的毒氣無時不迷漫在你我左右,稍一不慎就傷害他人,如惡口辱罵,挑撥離間……等,輕則傷人心,重則害人命。放眼看當今社會,漫罵紛爭是常事,于是,人與人結怨,國與國相爭,這都是由于人的無明毒氣所引起的,要除此毒,需稱念觀音菩薩,令反本還源,回光反照,則毒氣必除,真心必現。
談毒蛇,金銀錢財也是毒蛇之一。昔時佛陀與阿難外出行化,走到一座村裏的小樹叢邊,佛陀忽然回過頭來對阿難說:
「這地下伏藏著許多毒蛇,你看見嗎?」
「是的!佛陀!弟子已經看到了。」說著他們慢步的走了過去。
一個老農正在樹叢邊掘土,聽到佛與阿難的對話覺得很奇怪,心想:「難道這兩位沙門的眼睛那麼厲害嗎?土地以下的東西都看得出來?」爲了清除心中的疑問,他拿著鋤頭開始往地下掘,一會兒,顯現在他眼前的竟是一堆黃澄澄的金子。老農高興得說不出話,急急忙忙的想法子運回家去。本來是個縮衣減食的農夫,一下子便成了百萬富翁,鄰居都覺得奇怪!
當時王法規定發現財寶是不能占爲己有的,老農成了暴發富的消息傳至王處,國王隨即命人提審,處以刑罰,迫說得寶地方,恐留有余寶未掘,因而被打得遍體麟傷。老農大聲叫冤,怪自己愚癡,不信佛言,國王聽了覺得奇怪問他:「佛陀到底說了些什麼?」老農合掌含淚一五一十地將佛與阿難的對話禀告國王,國王知道他已深信佛言,發願悔改,于是說道:「世尊大慈悲,寶藏稱蛇窟,欲令人遠害,人不信佛說,貪心致罪責。尚能憶佛言,刑罰可永息。」說完,就下令把老農釋放回家了。
錢財,是大家所貪求的,但「財」須取之有道,不可貪圖非分。有了錢,更要應用得法,多做善事,濟貧撫孤,修橋鋪路,千萬不可悭吝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賢頓和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