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滅、道四法。苦谛是指一切有情,輪轉六道時,身心上所受的種種痛苦,這些苦是逼迫性的。集谛是指一切衆生,由身口意所造作的種種業因,形成了現世招感苦果的原動力,這些惑業,無量無數,皆屬招感性。第叁滅谛,是樂果,是指一切聖者知苦集而精勤修道,所證得的涅槃果,其境界永恒淨業,無論小乘或大乘的涅槃,都是屬于可證性。道谛是指一切聖者,趣向涅槃時,所修的正法,即是證得涅槃果的因素。無論聲聞道,緣覺道,都是屬于可證性的。
若照因果說:集是苦的因,苦是集之果,道是滅之因,滅即道之果,衆生由于有過去的集因,乃有現在受苦的結果,這是世間迷界的因果。我們如果能覺悟諸行無常,深切地體會「苦」而發出世之心,修道入滅,永證真常,就能脫離生死苦海,所以道是滅的因,滅是道的果,有現在的道因,方有未來的滅果,這是屬于出世間悟果。這流轉和還滅的兩種因果,包括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罄無不盡。
若順入世和出世的因果次序說,應該是集、苦、道、滅。佛欲使衆生先厭于創深痛钜的苦,然後再告訴大家所以苦的原因,是出于「集」,讓大家不敢再次造做,這是警惕過去的方便教法。所以先說滅谛,後說道谛的原因,是要修行者先欣羨于清淨安樂的滅,然後才示其滅的由來,是出于修道,令其勇于精進,不敢懈怠,這是策勵將來的方便教法。
既然四谛是佛教的根本思想,那麼從小乘到大乘的一切教典,當然都由此四谛而開展開來。所以聞佛聲,並一定得生于佛世,親聞佛金口宣說,佛不在世,有佛法流傳後世,指示世人,如何進修菩提大道,這也是等于佛親自指示一般,只要肯依佛教而行,沒有不成法器的。
聲聞和辟支佛,在佛法中,素被稱爲小乘或二乘。但經中有時也說聲聞是小乘,辟支佛爲中乘,菩薩爲大乘。這樣看來,聲聞和辟支佛還是有些分別的,若照修、斷上來說,聲聞只斷見思惑的正使,對于習氣沒有絲毫侵除。辟支佛,不但斷了見思惑,並且侵除少分的見思習氣,所以實際上,辟支佛是強于聲聞的。雖然二者有如此的分別,但因其見叁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都以利己爲目的,不肯發心度衆,所以又統稱爲一。
往往有些學佛者,輕視小乘,我覺得這是很不對的。聲聞乘行人,須陀洹斷叁界見惑,得到正見。阿那含,斷欲界思惑,對于欲界一切欲望煩惱,皆破除淨盡,永離欲界。阿羅漢斷盡叁界見思惑,解脫一切系縛,永出輪回。緣覺乘入,破無明,盡老死。而我們呢?見惑未斷,嗜欲未離,系縛未除,無明未破,生死未盡,相較之下,真有天壤之別。如此相量,方知自己妄念紛纭,貪癡充滿,連小乘人的一根毫毛,吾人都搬移不動,怎可以大乘自居而鄙屑小乘呢?
佛法無所謂大乘小乘,倘若各位明白;小乘只是大乘的階梯,大乘只是小乘的進化,二者同在學佛的程序上,那也就沒有大小乘之爭了。
關于觀音菩薩示現羅漢身而度衆的事迹不勝枚舉,在此舉一例,以示菩薩神通之力不可思議。
話說普陀山普濟寺前有個蓮花池,據說這兒本是某大居士所捐獻的一塊田地,做爲供養寺衆生活費之用,一天,這位居士帶領著親戚眷屬,上山進香,來到山門外邊,看見普濟寺的和尚竟在大殿外面賭起錢來,同時還有男女雜聚一塊,居士站在旁邊看他們賭錢,越看心裏越不是滋味,趕緊找大方丈說:「我想你們寺裏的道糧已很富足了,否則,不會有剩余的錢賭博,那塊地我打算收回來,不知和尚意下如何?」「施主要將地收回,我不反對,不過那份田契,恰好落在那群賭博和尚的手裏,你找他們要好了。」方丈和尚說。
居士向聚賭者說明來意,其中四個和尚說:「你所施地有多大,請你帶著我們去看看好嗎?」說著向田界走去,四個人拿起四只扁擔,往地的四角一插,整塊地竟隨人騰空而起,飛到寺後的山頂上去,把這位居士給看呆了,急忙跪在地上求忏悔。後來,普濟寺的前面變成了蓮花池,那塊田地就被觀音菩薩所化現的羅漢給移到山後去了。
十法界的四聖法界,是聲聞、緣覺、菩薩、佛。但前文裏,我們只說了叁聖法界,沒有說到菩薩身,這是什麼道理?當知觀音本身所現的即是菩薩身,菩薩的身份已經表露無遺,因此文中不必再述,接下來是說菩薩現六天身度衆的情形,經文是: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爲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爲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爲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爲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爲說法;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爲說法。
有些衆生,貪欲心較薄,威儀端正,好學梵天法,觀世音菩薩便現清淨的梵王身,爲其說離欲之法。
梵王,是指色界初禅天的大梵天王。初禅又分叁天——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梵衆天,如人民;梵輔天,如卿相;梵王,就是大梵天的天主。
梵,是清淨的意思,梵天沒有欲望,也不貪戀世俗的物質享受,有慈悲博愛的精神,但憍慢心大,奴視一切,不免引生狂謬的知見,以爲天地由他而造,人類從他而生。大梵天王,是印度婆羅門教所信奉的梵天,與現代基督教和天主教所信奉的上帝相吻合。
梵天以上,還有二叁四禅天,以上還有無色界天,但與人類沒有什麼接觸,故不贅述。
生天,如生欲界天,修五戒十善即可,如生二界天,還需加修禅定。若想做大梵天王的話,必需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可見做大梵天王,也不是簡單的事。大梵天,在婆羅門教中,雖然至高無上,但依佛法說,梵王不過是一天之主而已,無法超出叁界,了脫生死。
其次說到帝釋身。帝釋,是欲界的天人。欲界有六天,帝釋是忉利天主。忉利天在須彌山的頂端,屬地居天,四方各有八天,中央爲帝釋天,統禦叁十二天,故稱叁十叁天,忉利也就是叁十叁天之義。
帝釋,又名釋提桓因。他從前本是一個平常的女人,因當時迦葉佛入滅,她發心造一座塔來供養迦葉佛;另有叁十二個女人,也發心幫助其造塔,由此善根功德,她便做了忉利的天王,那助其造塔的叁十二個女人,也成了忉利天四方叁十二天的天主。她是佛法中的護法神之一,與中國向來所說的玉皇大帝相似,世俗人常稱其爲「天公」。
若諸國土有這麼一類衆生,應以帝釋身才能得度,觀世音菩薩便現帝釋身爲其說生滅無常的道理,引導他走上覺悟之道。
自在天,即他化自在天,是欲界最高的一層天。所謂他化自在,即表示這天所有的種種樂具,不需自己變現,而是假下天化作各式各樣的樂具,供其自由自在的享受遊戲,故名他化自在。
梵語摩醯首羅天,我們叫他做大自在天,是菩薩應六天中所示現的第四種天身。居于色界第四禅廣果天之上。其立名之道理與前自在天所說相同。智論裏說大自在天王的形相,有八只臂膊,叁只眼睛,騎白牛,手執白拂,只要念頭一轉,就能夠知道大千世界雨滴的數目。這大自在天與前自在天,同爲防害正道的天魔。
觀音菩薩方便度生,見善行衆生即以善誘發,見惡行衆生則現惡以警覺。
所以菩薩應化的方便,有攝受、折伏二門。或以愛包容攝受,或以力懲誡折伏,欲度衆生,這兩方面均有必要。有愛無力,則難以馴伏;有力無愛,則易招反抗。所謂慈威並重,恩威兼施,也就是這個道理。
衆生根機不同,有些人,聽到別人的善行良言,就能夠啓發自己的善心,見到別人的惡行,也能夠反省自己的過惡,菩薩既應機而度衆,當然所應現的也就各個不同了。
大自在天雖名自在,實際上並不自在,因爲他還會有墮落遭苦報的時候。叁昧水忏裏「佛語須跋陀言:汝師郁頭藍弗,利根聰明,能伏煩惱,至于非非想處,命終還作畜生道中,飛狸之身。」試想,做了非非想處天的天人,尚墮飛狸之身,何況大自在天呢?假若吾人能一心向佛,修至稱、譏、毀、譽不動于心,真正了生脫死,那才是名符其實的大自在。
「天大將軍」,是帝釋天的家將。帝釋雖是忉利天主,享天福樂,但也常受到戰爭的威脅,阿修羅常向其挑戰,每當戰爭發生,那個出陣先鋒的大力士,就是天大將軍,有些經中稱其爲那羅延將軍,堅固力士或金剛力士。
寺院山門口有二王,俗稱哼哈二將,左邊的是那羅延將軍,右邊的是那密遮金剛力士,這些都叫天大將軍。
由本文來看,若衆生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觀世音菩薩便示現天大將軍身來救度他,這是觀音菩薩大勇猛心的示現,其勇猛之德,以天大將軍身示現,來鎮守山門,擁護佛法,充分地表現了菩薩的大悲大智大勇之力,確實達到叁德圓滿的境界,堪受我們至誠禮拜供養,做我們信仰的理想對象。
毗沙門身,是應六天中所示現的第六種天身。毗沙門是四大天王之一的北方多聞天王,天共有二十八重,其中四王天在須彌山半腰,有四天王居之,各守護一洲,故稱護世四王,屬六欲天的第一重,東爲持國天王,南爲增長天王,西是廣目天王,北叫多聞天王。其所統領的國土,每一邊都有十千由旬闊,凡是人間能修布施,持不殺戒,歡喜聽佛法,孝順父母,供養善知識的人,死了就可生到四王天上,壽命有五百歲,人間五十年,只抵得他一晝夜。
「毗沙門」,梵語叫「舍羅拿」,譯爲「遍聞」,「普聞」,「多聞」,通常都叫多聞。婆羅門教的信徒稱他爲財神,是財寶的守護神。
寺院的山門內有四大金剛,就是這兒說的四大天王,是佛教的護法神。
經文說倘若有一類衆生,欲統治世界,以財力護持衆生者,觀世音菩薩便示現毗沙門身,爲說治世護生之法,令漸趨解脫。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爲說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賢頓和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