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陀对无尽意菩萨说:「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能获得我以上所说的不可数,不可量的无边福德利益。」所以我们应该勤加受持供养。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无尽意菩萨在前文中问所以立名观世音菩萨的原因,这里则问观世音菩萨怎样来此娑婆世界化导众生。意谓观世音菩萨报身原在极乐世界,而如何垂形示化于此土?
无尽意菩萨发问的主旨有三点:
一、问观世音菩萨何缘游此娑婆世界,如何普门示现救度众生?
二、又问观世音菩萨的口轮,是如何为众生演说妙法?
三、再问观世音菩萨的意轮,以何种方法,便利众生?
「娑婆」是梵语,译华言「堪忍」或「忍」,谓此土众生,安于十恶,忍受三毒,不肯出离。
在悲华经中解释说:「名娑婆者,此诸众生,受是三毒,及诸烦恼,能忍斯恶,故名忍土」。
这个「娑婆」世界,也就是我们现在居住的世界,从众生立场说,我们生于此土,老病死苦,种种折磨,种种逼迫,我们都能忍受下去,并且以苦为乐,不愿离开这个世界,好象小孩在酷暑炎阳下捉蜻蜓,虽然跑得气喘如牛,汗流夹背,受威阳之煎逼,他仍然乐此不疲,故名为「堪忍」。释迦世尊,所以垂迹应现于娑婆教化,就是要令众生解脱此土的苦恼。
从菩萨的立场上说,菩萨为度刚强难化众生而现身娑婆,行菩萨慈悲之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克服一切苦难,忍受一切打击,决不埋怨退心,所以名为堪忍。
文中所说的「方便」,并不是指世俗上所用的虚伪欺骗,叫做「方便」,而是指济度众生,要用适宜的方法,称之「方便」。在法华文句中,解释「方便」有三种意义:
一、方是法,便是用,随顺众生之心,用种种方法来教导指示他。
二、方便是门,以此方便能引众生进入佛门,如观音菩萨普门示现,引导众生是也。
三、方是秘,便是妙,不敢揣测他意,照自己的意思说法而令其得益。
说法而用种种的方便,是显示观世音菩萨的意轮。说法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定要有权巧方便的法门,才能进行度化的工作。
身口意三者,在众生位上,叫做三业,因此三业造作善、不善的有漏业,牵引众生六道轮回;但是在佛菩萨的果位上,则称作三轮,因以此三者度生,能摧毁众生的烦恼无明,化暴戾成祥和,使其超凡入圣,离苦得乐。
菩萨运此三轮示化世间,其所显现的伟大功用,非吾凡夫俗子可以心思口议得到的,谓之三轮不思议化。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从这段文开始,即是解说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方便度生的三十三身,十九说法,读者细思,便知三十三身中含有十九说法,同样的十九说法亦即是三十三身的显示。
上段经文谈到无尽意菩萨问起关于观音菩萨三轮之事,佛陀在此回答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需要用佛的形相,来济度他,方能度脱的话,观世音菩萨就现佛身,为他说法,引之入道。」
「得度」是得到度脱的意思,度与渡同,即是从烦恼的此岸,渡到清净解脱的彼岸。
佛身有三种,法身、报身、应化身。佛三身中,只有法身,纔是真佛,但法身无相,不可说示,非语言文字所能解之,因此自古以来,考佛年代,谈佛家世,记佛相貌行为,皆如海市蜃楼中,论其人物车马,瓦檐椽屋,愈研究愈显其痴迷。
「报身」,是彻悟了宇宙的真理者,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从空间上说,遍满十方;从时间上讲,证得永恒的生命,具有无量光与无量寿。
「应身」,佛自度已毕,法身永住常寂光境,但是大悲心切,为了救度浊世众生,而降迹秽土,显示成佛,说十二部经,示涅槃等等,皆属佛之应身。无论那一尊佛,都具有此三身,实际上,三身即一身,无二亦无三,是不可以区别的。
这里的佛身,也就是指应众生根机而示现的应身。
举一例说,法身如吾人本有天资,读书识字乃至取得教师资格就如报身,做了老师然后把己所学复教于人,便是应身。
十法界里,除了最高无上的佛外,其他高低不等的众生,都需要予以示现救度,而菩萨示相皆是应机而现,如有国土的众生,善根深厚,具圆顿之机,那么菩萨就示现佛身,指引其成佛法门,令获真正解脱。
佛性是人人本具的,大地众生,蠢动含灵,皆可成佛,但众生因被妄想执着盖覆了自身本性,所以沉沦六道,流转生死,倘若大家能洗除心垢,趣向成佛之道,显现出真如法性,那佛与众生又有什么差别呢?诸位求佛、拜佛主要的是求本具之佛,并不是求身外之佛,身外那有佛可求?
偈云:
夜夜抱佛眠 朝朝还共起
起坐定相随 语默同举止
常如不相离 如身影相事
欲识佛去处 举声语皆是
诸位看此偈,当知佛与你同在,日夜相随,时不相离;应该发精进心,勇猛向道,早见本来面目。
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若有一国土众生,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十二因缘之理,令其入道;假使有众生,应以声闻身来度化他,菩萨便现声闻身为其说四谛法,以逗其机。
辟支佛是略称,具称应该是「辟支迦佛陀」,辟支佛是印度话,旧译曰缘觉,新译曰独觉。依天台教义,缘觉和独觉不同。缘觉圣者,生于佛在世的时候,闻佛说十二因缘的道理,禀受佛的言教而修行开悟的叫做缘觉。
独觉,是生于无佛之世,虽无法可闻,但因宿世慧根,能于诸法生灭演变中,如观春天树头新绿,百花齐放,或见秋天飞花落叶,冬日北风瑟瑟,万物皆雕而悟世间无常断除无明妄想的,叫独觉。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有即世间所有,支即支分,谓所有生死流转,皆不出此十二支分。
十二因缘第一「无明」是痴暗义,为烦恼的通称,属于心意的想计,故亦名惑。
第二「行」是造作义,依痴暗的念头而有所做为,属于心口二业的行为,故亦名业,这二支,是过去的二因。「行」明白地说,就是盲从的意思。小时候常听老一辈的人讲「丘罔舍」的故事,里面有一条可以拿来譬喻盲从。据说丘罔舍是个相当会讲笑话的人,有一天,村里一位富农对他说:「罔舍!你笑话讲过几百条了,但是从来就没听说你讲一字就令人发笑的,今天,我和你打赌你若说一字就引众人大笑,我办一桌上等酒席请你。」于是,罔舍找来四、五个盲丐,站在水池边,对他们说:「今天是某神的诞日,我喊跪,你们便跪,仪式完,请你们吃一桌上好酒席。」结果罔舍一喊「跪」,四、五个盲人全掉进了水里弄得大家捧腹大笑。
这虽是无稽之谈,但仔细一想,世间上能找出几个明眼人呢?他们眼盲,而我们是心盲啊!心盲不是比眼盲更可怜,更可怕吗?为了一念无明妄想起,大的造作五逆十恶,小的杀人放火,若不及早醒悟,那恐怕得跌进万丈火坑,难求解脱了。
由于过去因熟,乃生现在世的五果:即第三「识」谓今生投胎的知识,或升天,或入地狱,乃至驴胎马腹,皆由此一念作前导。
第四「名色」,名指心,有名而无质,色指质,属于色法,此时六根尚未完成,但有名色而已。
第五「六入」,是眼、耳、鼻等六根渐渐完具,将出胎时。
第六「触」,住胎十月,出生后,与环境接触。
第七「受」,是毕生根尘识,所领受的苦果遭遇。由现世的遭遇,复种三因:
第八「爱」,因六根缘六尘,而生种种爱欲。
第九「取」,因爱着生起执取之念。
第十「有」,既由爱取,兴起诸业,必有当来之果,故名为有。
由现在世三因,再生未来世二果:
第十一「生」,谓未来随善恶业报而受生。
第十二「老死」,既有生,当然就有老病死。
以上十二支,实际只有惑、业、苦三者,在生死未了之前,这三者如环之无端,使我们不断的起惑、造业、受苦,以致流转六道,无有休止。
这十二因缘处处皆在,吾人每生一念,便是未来的生死之因,而现在所受的悲、哀、喜、乐,也就是前世造种种善恶业的果报,所以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则是,欲知未来果,今日做则是。」因果昭然,丝毫不昧,诸位平日举心动念,可不慎哉!
十二因缘简单的说就是众生生死轮回的次第缘起。「翻译名义集」中对十二因缘有很妥切的解释,它说:「是十二法,辗转能感果,故名因;互相由藉而有,故曰缘。」短短几字,便将十二因缘的关系明确地讲出来了。
「声闻」是闻佛小乘声教,悟四圣谛理,断三界见思惑,进入涅槃者,皆属声闻僧。做佛声闻弟子,从凡夫位,修到阿罗汉位,始跳出三界,不受轮回苦报,这期间,须历四向,证四果,方可成办,并非一蹴可及。
三界内的见惑(见惑是迷理之惑,由邪分别而起我见、边见等妄惑)、思惑(是迷事之惑,由贪瞋痴三毒等迷情,染着世间事物而起之妄惑。)能使一切众生迷乱颠倒,不能了生脱死。所以小乘圣者,必须断见思惑,此断见思惑的次第也就是历四向,证四果的次第。
四圣谛,为佛法的根本论题,亦是佛法的总纲,佛所说法,总离不开四圣谛的范围。谛是真理义,四圣谛亦称四真谛或四谛法。释尊初成道后,在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说四圣谛的道理,后来对当机者,又重说了三次,称为三转四谛*轮。
四圣谛就是苦、集…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贤顿和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