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賢頓和尚)▪P13

  ..續本文上一頁。佛陀對無盡意菩薩說:「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能獲得我以上所說的不可數,不可量的無邊福德利益。」所以我們應該勤加受持供養。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雲何遊此娑婆世界?雲何而爲衆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雲何?

  

  無盡意菩薩在前文中問所以立名觀世音菩薩的原因,這裏則問觀世音菩薩怎樣來此娑婆世界化導衆生。意謂觀世音菩薩報身原在極樂世界,而如何垂形示化于此土?

  

  無盡意菩薩發問的主旨有叁點:

  

  一、問觀世音菩薩何緣遊此娑婆世界,如何普門示現救度衆生?

  

  二、又問觀世音菩薩的口輪,是如何爲衆生演說妙法?

  

  叁、再問觀世音菩薩的意輪,以何種方法,便利衆生?

  

  「娑婆」是梵語,譯華言「堪忍」或「忍」,謂此土衆生,安于十惡,忍受叁毒,不肯出離。

  

  在悲華經中解釋說:「名娑婆者,此諸衆生,受是叁毒,及諸煩惱,能忍斯惡,故名忍土」。

  

  這個「娑婆」世界,也就是我們現在居住的世界,從衆生立場說,我們生于此土,老病死苦,種種折磨,種種逼迫,我們都能忍受下去,並且以苦爲樂,不願離開這個世界,好象小孩在酷暑炎陽下捉蜻蜓,雖然跑得氣喘如牛,汗流夾背,受威陽之煎逼,他仍然樂此不疲,故名爲「堪忍」。釋迦世尊,所以垂迹應現于娑婆教化,就是要令衆生解脫此土的苦惱。

  

  從菩薩的立場上說,菩薩爲度剛強難化衆生而現身娑婆,行菩薩慈悲之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克服一切苦難,忍受一切打擊,決不埋怨退心,所以名爲堪忍。

  

  文中所說的「方便」,並不是指世俗上所用的虛僞欺騙,叫做「方便」,而是指濟度衆生,要用適宜的方法,稱之「方便」。在法華文句中,解釋「方便」有叁種意義:

  

  一、方是法,便是用,隨順衆生之心,用種種方法來教導指示他。

  

  二、方便是門,以此方便能引衆生進入佛門,如觀音菩薩普門示現,引導衆生是也。

  

  叁、方是秘,便是妙,不敢揣測他意,照自己的意思說法而令其得益。

  

  說法而用種種的方便,是顯示觀世音菩薩的意輪。說法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定要有權巧方便的法門,才能進行度化的工作。

  

  身口意叁者,在衆生位上,叫做叁業,因此叁業造作善、不善的有漏業,牽引衆生六道輪回;但是在佛菩薩的果位上,則稱作叁輪,因以此叁者度生,能摧毀衆生的煩惱無明,化暴戾成祥和,使其超凡入聖,離苦得樂。

  

  菩薩運此叁輪示化世間,其所顯現的偉大功用,非吾凡夫俗子可以心思口議得到的,謂之叁輪不思議化。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衆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爲說法。

  

  從這段文開始,即是解說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方便度生的叁十叁身,十九說法,讀者細思,便知叁十叁身中含有十九說法,同樣的十九說法亦即是叁十叁身的顯示。

  

  上段經文談到無盡意菩薩問起關于觀音菩薩叁輪之事,佛陀在此回答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衆生,需要用佛的形相,來濟度他,方能度脫的話,觀世音菩薩就現佛身,爲他說法,引之入道。」

  

  「得度」是得到度脫的意思,度與渡同,即是從煩惱的此岸,渡到清淨解脫的彼岸。

  

  佛身有叁種,法身、報身、應化身。佛叁身中,只有法身,纔是真佛,但法身無相,不可說示,非語言文字所能解之,因此自古以來,考佛年代,談佛家世,記佛相貌行爲,皆如海市蜃樓中,論其人物車馬,瓦檐椽屋,愈研究愈顯其癡迷。

  

  「報身」,是徹悟了宇宙的真理者,證得了無上正等正覺。從空間上說,遍滿十方;從時間上講,證得永恒的生命,具有無量光與無量壽。

  

  「應身」,佛自度已畢,法身永住常寂光境,但是大悲心切,爲了救度濁世衆生,而降迹穢土,顯示成佛,說十二部經,示涅槃等等,皆屬佛之應身。無論那一尊佛,都具有此叁身,實際上,叁身即一身,無二亦無叁,是不可以區別的。

  

  這裏的佛身,也就是指應衆生根機而示現的應身。

  

  舉一例說,法身如吾人本有天資,讀書識字乃至取得教師資格就如報身,做了老師然後把己所學複教于人,便是應身。

  

  十法界裏,除了最高無上的佛外,其他高低不等的衆生,都需要予以示現救度,而菩薩示相皆是應機而現,如有國土的衆生,善根深厚,具圓頓之機,那麼菩薩就示現佛身,指引其成佛法門,令獲真正解脫。

  

  佛性是人人本具的,大地衆生,蠢動含靈,皆可成佛,但衆生因被妄想執著蓋覆了自身本性,所以沈淪六道,流轉生死,倘若大家能洗除心垢,趣向成佛之道,顯現出真如法性,那佛與衆生又有什麼差別呢?諸位求佛、拜佛主要的是求本具之佛,並不是求身外之佛,身外那有佛可求?

  

  偈雲:

  

  夜夜抱佛眠  朝朝還共起

  

  起坐定相隨  語默同舉止

  

  常如不相離  如身影相事

  

  欲識佛去處  舉聲語皆是

  

  諸位看此偈,當知佛與你同在,日夜相隨,時不相離;應該發精進心,勇猛向道,早見本來面目。

  

  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爲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爲說法。

  

  若有一國土衆生,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即現辟支佛身而爲說十二因緣之理,令其入道;假使有衆生,應以聲聞身來度化他,菩薩便現聲聞身爲其說四谛法,以逗其機。

  

  辟支佛是略稱,具稱應該是「辟支迦佛陀」,辟支佛是印度話,舊譯曰緣覺,新譯曰獨覺。依天臺教義,緣覺和獨覺不同。緣覺聖者,生于佛在世的時候,聞佛說十二因緣的道理,禀受佛的言教而修行開悟的叫做緣覺。

  

  獨覺,是生于無佛之世,雖無法可聞,但因宿世慧根,能于諸法生滅演變中,如觀春天樹頭新綠,百花齊放,或見秋天飛花落葉,冬日北風瑟瑟,萬物皆雕而悟世間無常斷除無明妄想的,叫獨覺。

  

  十二因緣,又名十二有支,有即世間所有,支即支分,謂所有生死流轉,皆不出此十二支分。

  

  十二因緣第一「無明」是癡暗義,爲煩惱的通稱,屬于心意的想計,故亦名惑。

  

  第二「行」是造作義,依癡暗的念頭而有所做爲,屬于心口二業的行爲,故亦名業,這二支,是過去的二因。「行」明白地說,就是盲從的意思。小時候常聽老一輩的人講「丘罔舍」的故事,裏面有一條可以拿來譬喻盲從。據說丘罔舍是個相當會講笑話的人,有一天,村裏一位富農對他說:「罔舍!你笑話講過幾百條了,但是從來就沒聽說你講一字就令人發笑的,今天,我和你打賭你若說一字就引衆人大笑,我辦一桌上等酒席請你。」于是,罔舍找來四、五個盲丐,站在水池邊,對他們說:「今天是某神的誕日,我喊跪,你們便跪,儀式完,請你們吃一桌上好酒席。」結果罔舍一喊「跪」,四、五個盲人全掉進了水裏弄得大家捧腹大笑。

  

  這雖是無稽之談,但仔細一想,世間上能找出幾個明眼人呢?他們眼盲,而我們是心盲啊!心盲不是比眼盲更可憐,更可怕嗎?爲了一念無明妄想起,大的造作五逆十惡,小的殺人放火,若不及早醒悟,那恐怕得跌進萬丈火坑,難求解脫了。

  

  由于過去因熟,乃生現在世的五果:即第叁「識」謂今生投胎的知識,或升天,或入地獄,乃至驢胎馬腹,皆由此一念作前導。

  

  第四「名色」,名指心,有名而無質,色指質,屬于色法,此時六根尚未完成,但有名色而已。

  

  第五「六入」,是眼、耳、鼻等六根漸漸完具,將出胎時。

  

  第六「觸」,住胎十月,出生後,與環境接觸。

  

  第七「受」,是畢生根塵識,所領受的苦果遭遇。由現世的遭遇,複種叁因:

  

  第八「愛」,因六根緣六塵,而生種種愛欲。

  

  第九「取」,因愛著生起執取之念。

  

  第十「有」,既由愛取,興起諸業,必有當來之果,故名爲有。

  

  由現在世叁因,再生未來世二果:

  

  第十一「生」,謂未來隨善惡業報而受生。

  

  第十二「老死」,既有生,當然就有老病死。

  

  以上十二支,實際只有惑、業、苦叁者,在生死未了之前,這叁者如環之無端,使我們不斷的起惑、造業、受苦,以致流轉六道,無有休止。

  

  這十二因緣處處皆在,吾人每生一念,便是未來的生死之因,而現在所受的悲、哀、喜、樂,也就是前世造種種善惡業的果報,所以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則是,欲知未來果,今日做則是。」因果昭然,絲毫不昧,諸位平日舉心動念,可不慎哉!

  

  十二因緣簡單的說就是衆生生死輪回的次第緣起。「翻譯名義集」中對十二因緣有很妥切的解釋,它說:「是十二法,輾轉能感果,故名因;互相由藉而有,故曰緣。」短短幾字,便將十二因緣的關系明確地講出來了。

  

  「聲聞」是聞佛小乘聲教,悟四聖谛理,斷叁界見思惑,進入涅槃者,皆屬聲聞僧。做佛聲聞弟子,從凡夫位,修到阿羅漢位,始跳出叁界,不受輪回苦報,這期間,須曆四向,證四果,方可成辦,並非一蹴可及。

  

  叁界內的見惑(見惑是迷理之惑,由邪分別而起我見、邊見等妄惑)、思惑(是迷事之惑,由貪瞋癡叁毒等迷情,染著世間事物而起之妄惑。)能使一切衆生迷亂顛倒,不能了生脫死。所以小乘聖者,必須斷見思惑,此斷見思惑的次第也就是曆四向,證四果的次第。

  

  四聖谛,爲佛法的根本論題,亦是佛法的總綱,佛所說法,總離不開四聖谛的範圍。谛是真理義,四聖谛亦稱四真谛或四谛法。釋尊初成道後,在鹿野苑爲憍陳如等五比丘說四聖谛的道理,後來對當機者,又重說了叁次,稱爲叁轉四谛*輪。

  

  四聖谛就是苦、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賢頓和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