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音菩萨定会满你所求的。
「供养」,是进供资养之义,有三种供养:
一、庄严堂舍,恭敬供养。
二、读经礼佛,修行供养。
三、饮食衣服,利益供养。
供养,是求子求福的人为了对菩萨表示一点心意,而以香花等各种物品供养,其实诸佛菩萨,以悲心视一切众生,同等无二,对于众生毫无所求,根本就不谈供养不供养的问题。不过佛法所说的供养,不一定是财物供养,如能身体恭敬礼拜,口中称念菩萨名号,心中观想圣容,这样便是最上等的供养了。
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杨璜的人,读儒书,操作非常清廉,有一次遇到了兵,围困了他的乡村,杨璜不忍离开自己的祖坟,就将妻妾儿子藏匿在深林中,一人独守坟墓,兵来捉他的时候,他便投河自杀,十岁的小孩,看见父亲跳下水,就哭哭啼啼的也跟着跳下水去,这是顺治丙戌年三月十六日的事情。
到了第二天早晨,父子两尸相抱浮起,看见的人,没有一个不伤心难过。他的妻子陆氏,从此食素,家里供奉观音菩萨,早晚念佛,晚上做梦,见一个老女人带来了一个小孩,对她说:送给你。醒来之后,陆氏向观音菩萨祈祷,愿我的遗腹子是个男孩,然而到了年底,却生下了一个女孩,陆氏说:算了!我家已绝后!到了春天,集族中长老曰:夫无子,有一点田产,可分给侄辈们,只要留一点衣食给我们母女二人就可以了。说罢,痛哭不已!族中人也不忍,安慰她说:到了明年璜的周年做了佛事后再说。到了第二年会合亲友,作完了佛事的这一天,恰好是三月十六日,女孩子无缘无故地大哭起来,母亲抚她就枕而睡,好象梦魇般的沉睡不醒,但又哭的相当厉害,陆氏抱起她时,发觉她已变成了男孩,全族的人,都觉得奇怪?才悟到陆氏求观音菩萨所感应来的,一族人便都皈依了佛教,并且给这个男孩取名佛赐。后请张县长验之,问他们一族人,都说:假定这个小孩不是真变的话,侄辈们为什么不肯分田产呢?鹤童子说:灵感如此,真是石破天惊了。(——出己求书)
胎教对一个做母亲的人来说是相当重要的,经文明白地指示我们「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才能随愿所求,生福德之男,端正之女。礼拜供养都必需存一份恭敬真诚的心,心存恭敬,诸行庄严,时时怀着安祥宁静的心情,胎儿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影响,那么,婴儿出生以后,性情不致暴戾,易养易教,长大后更能慈心爱物,明理有志气。
这段文明显地讲到胎教,教导求子女的母亲们,把心归向大智慧,大慈悲的观世音菩萨,驱除种种迷妄,远离一切邪见,由此,如果生的是男孩,则福德智慧圆满;若生的是女孩,则端正有相,受人爱敬。这段文,除了神秘的灵验冥益之外,也可这样从现实的方面去解释。
又有一种说法:男表智慧;女表慈悲。从男女的个性上看男子对每件事情抉择力,往往比女子更能当机立断;从行为上讲,男子较为好动,对外应酬进退,在比例上,也较女性们强,这可证明女子的智慧是较弱的。女子的性情温和,同情心大,哺儿育女,含莘茹苦,便是母爱最伟大的表现,所以以女子来标示慈悲。若照这种解释,求男求女即是求智慧与慈悲的表征,做一个佛弟子能有悲智双运之因,才能得到悲智具足之果。
在经文中,诸位所必需注意的是「宿植德本」四个字,这四个字说明了因果的关系。宿、是指过去。谓在过去生中,为人良善,德行高超,种下了种种福德善根,才得到今世的善果。就因为具有这样的果报,所以才受「众人爱敬」。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
佛讲到此,又重呼无尽意菩萨说:「观世音菩萨有随人所求皆得的伟大威神之力,不令众生有所失望。」
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假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其所应得的福德是不会空无所获的。唐,言虚空,捐谓捐弃,也就是说不会徒劳无益的意思。
常听说:「人有诚心,佛有感应」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普劝大家要领受执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
此文言较量功德胜劣。受持观音菩萨的名号,这种功德究竟有多少呢?我们看经文内的比喻便可知道。
佛向无尽意菩萨问道:
「如果有人持念诸菩萨名号,如六十二亿条恒河沙之多,不但持名,并且自始至终,尽此一生有形之命以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等四事供养,以你的意思,这持念供养的善信男女的功德,是多呢?还是少呢?」
「那个功德太多了,世尊!」无尽意菩萨非常恭敬的回答。
佛听了又再问他说。
「设若有另外一个人,受持观音菩萨的名号,乃至只一时礼拜供养,并不是尽此一生受持供养礼拜,这份功德与先前终身礼拜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的功德相同没有两样,其彼此所得的福德,纵令享受百千万亿劫,也不会穷尽的。」
上文所说的六十二亿,是形容数目之多,言其多至数不穷尽,意思与无量无数同。
在佛教中,无论说什么数目,都是有所根据的,如此处的六十二亿,亦有其定义。六十二亿的六字,就是指组织宇宙万象,造作一切有情无情的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在这六大中,地水火风空是色,识是心,即相当于心色,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此色心之法皆属因缘所生法,没有自性,因缘合即生,因缘散即灭,故似有非实,但同幻象而已。
有些人不了解身体只是由心、色所成,认身体为实,纵有少数人,能了解它是空的,也是指死后为空,并不知其当体即空。圆觉经说:「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涕唾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这是说身空,也就是色法空。其下又说:「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这是说识空,也是说心法空。
聪名人见以上经文,必能了解当体即空之理。
众生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这么多的菩萨名号,并尽形寿作四事供养,为何其福德与一时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的福德相等无异呢?因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号盖取其名相,执其名而称,至于念观音菩萨名号的,则因忆念菩萨利他之德,不取着于名相,斯为无量名,无量相,所以受持的人功德无边。
恒河,是印度的一条大河,又释作冈底斯河,源出西藏雪山,东南流注孟加拉湾,绵延数千里,宽四十里,水极浅。恒河的沙,如面粉般细,佛讲经每以恒河沙喻多数。
民国五十二年,我随中国佛教访问团出国,曾至印度朝圣亦曾朝礼恒河,见一见佛陀当年讲经的圣处,临别时,特地带回一小袋恒河沙,呈金黄色,确实细致非常。
前几年,印度一记者来台,莅寺小谈,见恒河沙,竟恭敬地拿了一点含入口中并说:此沙细若粉,含入口中,不觉有物。
世人大都有这样的观念,以为念越多佛越好,殊不知念头太多,妄想亦多,在修行方面,是不怎么理想的。不论做什么,贵在专一,做功夫也如此,能专精一门,必可事半功倍。我常看到很多的学佛者,时而想念这本经,时而想念那部经,三天两头的又想学拜忏,想念密咒,忙得身心俱劳而收获却少,有时弄得心神不宁,反倒成了修行的障碍,所以不如至诚恳切专一不二的持一名号,较有心得。讲到这里,想起了一段有趣的譬喻:
有两个人:一个人无所不信,他的口袋里放着许多神仙的护身符;另一个人,只信仰观世音菩萨,在他的口袋中,也放着观世音菩萨的名号。
一天两人结伴上街,出了车祸,一个人受了点伤,另一个人则安然无恙。那位受伤的人心中不大高兴,就喋喋不休的说:
「我的信心并不比某人差,我信仰众神,口袋里装的、颈子上挂的都是神仙们的符咒,怎么那么多位神仙,一个也不保护我呢?」那个受伤的人正在满肚子懊恼时,口袋里的神仙忽然说话了:
「真对不起你!我们并不是不想帮你忙,可是你所信奉的神仙很多,如果在其他神仙之前来保护你是很失礼的。当你危险的时候,我们请天帝救你,他推请王母,王母又推请妈祖,妈祖又推请北斗星君,正在互相推让的当儿,你就被撞伤了。那个人的袋里只有一尊观世音菩萨,所以很快就救了他。」
这虽是一段有趣的譬喻,但也值得我们细细去体会其中真理,若果我们的信仰正确一致,便能随愿所求。如果没有正确的信仰,而去信仰那些神仙鬼怪,如此不纯正的信奉,是没法达到信仰的真正目标的。
世间法中的多少、长短、黑白等都是比较的、相对的,在诸法实相中,一切是绝对的,平等的,根本没有多少的差别。一与多,相容相入,万物一体,息息相关,所以在华严经里,从观察一尘之中,即括尽法界。本此,我们便能明确地了解「念一观世音菩萨,就等于念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而这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亦可说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所以说这两种念法的功德完全相同,毫无差别,知此,则不觉惊异,更不容怀疑了。
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此文是结显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所得的福德…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贤顿和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