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音菩薩定會滿你所求的。
「供養」,是進供資養之義,有叁種供養:
一、莊嚴堂舍,恭敬供養。
二、讀經禮佛,修行供養。
叁、飲食衣服,利益供養。
供養,是求子求福的人爲了對菩薩表示一點心意,而以香花等各種物品供養,其實諸佛菩薩,以悲心視一切衆生,同等無二,對于衆生毫無所求,根本就不談供養不供養的問題。不過佛法所說的供養,不一定是財物供養,如能身體恭敬禮拜,口中稱念菩薩名號,心中觀想聖容,這樣便是最上等的供養了。
明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楊璜的人,讀儒書,操作非常清廉,有一次遇到了兵,圍困了他的鄉村,楊璜不忍離開自己的祖墳,就將妻妾兒子藏匿在深林中,一人獨守墳墓,兵來捉他的時候,他便投河自殺,十歲的小孩,看見父親跳下水,就哭哭啼啼的也跟著跳下水去,這是順治丙戌年叁月十六日的事情。
到了第二天早晨,父子兩屍相抱浮起,看見的人,沒有一個不傷心難過。他的妻子陸氏,從此食素,家裏供奉觀音菩薩,早晚念佛,晚上做夢,見一個老女人帶來了一個小孩,對她說:送給你。醒來之後,陸氏向觀音菩薩祈禱,願我的遺腹子是個男孩,然而到了年底,卻生下了一個女孩,陸氏說:算了!我家已絕後!到了春天,集族中長老曰:夫無子,有一點田産,可分給侄輩們,只要留一點衣食給我們母女二人就可以了。說罷,痛哭不已!族中人也不忍,安慰她說:到了明年璜的周年做了佛事後再說。到了第二年會合親友,作完了佛事的這一天,恰好是叁月十六日,女孩子無緣無故地大哭起來,母親撫她就枕而睡,好象夢魇般的沈睡不醒,但又哭的相當厲害,陸氏抱起她時,發覺她已變成了男孩,全族的人,都覺得奇怪?才悟到陸氏求觀音菩薩所感應來的,一族人便都皈依了佛教,並且給這個男孩取名佛賜。後請張縣長驗之,問他們一族人,都說:假定這個小孩不是真變的話,侄輩們爲什麼不肯分田産呢?鶴童子說:靈感如此,真是石破天驚了。(——出己求書)
胎教對一個做母親的人來說是相當重要的,經文明白地指示我們「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才能隨願所求,生福德之男,端正之女。禮拜供養都必需存一份恭敬真誠的心,心存恭敬,諸行莊嚴,時時懷著安祥甯靜的心情,胎兒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影響,那麼,嬰兒出生以後,性情不致暴戾,易養易教,長大後更能慈心愛物,明理有志氣。
這段文明顯地講到胎教,教導求子女的母親們,把心歸向大智慧,大慈悲的觀世音菩薩,驅除種種迷妄,遠離一切邪見,由此,如果生的是男孩,則福德智慧圓滿;若生的是女孩,則端正有相,受人愛敬。這段文,除了神秘的靈驗冥益之外,也可這樣從現實的方面去解釋。
又有一種說法:男表智慧;女表慈悲。從男女的個性上看男子對每件事情抉擇力,往往比女子更能當機立斷;從行爲上講,男子較爲好動,對外應酬進退,在比例上,也較女性們強,這可證明女子的智慧是較弱的。女子的性情溫和,同情心大,哺兒育女,含莘茹苦,便是母愛最偉大的表現,所以以女子來標示慈悲。若照這種解釋,求男求女即是求智慧與慈悲的表征,做一個佛弟子能有悲智雙運之因,才能得到悲智具足之果。
在經文中,諸位所必需注意的是「宿植德本」四個字,這四個字說明了因果的關系。宿、是指過去。謂在過去生中,爲人良善,德行高超,種下了種種福德善根,才得到今世的善果。就因爲具有這樣的果報,所以才受「衆人愛敬」。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
佛講到此,又重呼無盡意菩薩說:「觀世音菩薩有隨人所求皆得的偉大威神之力,不令衆生有所失望。」
若有衆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衆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假若有衆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其所應得的福德是不會空無所獲的。唐,言虛空,捐謂捐棄,也就是說不會徒勞無益的意思。
常聽說:「人有誠心,佛有感應」也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普勸大家要領受執持觀世音菩薩的名號。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複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于汝意雲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複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于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此文言較量功德勝劣。受持觀音菩薩的名號,這種功德究竟有多少呢?我們看經文內的比喻便可知道。
佛向無盡意菩薩問道:
「如果有人持念諸菩薩名號,如六十二億條恒河沙之多,不但持名,並且自始至終,盡此一生有形之命以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等四事供養,以你的意思,這持念供養的善信男女的功德,是多呢?還是少呢?」
「那個功德太多了,世尊!」無盡意菩薩非常恭敬的回答。
佛聽了又再問他說。
「設若有另外一個人,受持觀音菩薩的名號,乃至只一時禮拜供養,並不是盡此一生受持供養禮拜,這份功德與先前終身禮拜供養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的功德相同沒有兩樣,其彼此所得的福德,縱令享受百千萬億劫,也不會窮盡的。」
上文所說的六十二億,是形容數目之多,言其多至數不窮盡,意思與無量無數同。
在佛教中,無論說什麼數目,都是有所根據的,如此處的六十二億,亦有其定義。六十二億的六字,就是指組織宇宙萬象,造作一切有情無情的地、水、火、風、空、識六大。在這六大中,地水火風空是色,識是心,即相當于心色,主觀與客觀,物質與精神。此色心之法皆屬因緣所生法,沒有自性,因緣合即生,因緣散即滅,故似有非實,但同幻象而已。
有些人不了解身體只是由心、色所成,認身體爲實,縱有少數人,能了解它是空的,也是指死後爲空,並不知其當體即空。圓覺經說:「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于地。涕唾濃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爲相,實同幻化。」這是說身空,也就是色法空。其下又說:「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于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爲心。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于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這是說識空,也是說心法空。
聰名人見以上經文,必能了解當體即空之理。
衆生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這麼多的菩薩名號,並盡形壽作四事供養,爲何其福德與一時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的福德相等無異呢?因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號蓋取其名相,執其名而稱,至于念觀音菩薩名號的,則因憶念菩薩利他之德,不取著于名相,斯爲無量名,無量相,所以受持的人功德無邊。
恒河,是印度的一條大河,又釋作岡底斯河,源出西藏雪山,東南流注孟加拉灣,綿延數千裏,寬四十裏,水極淺。恒河的沙,如面粉般細,佛講經每以恒河沙喻多數。
民國五十二年,我隨中國佛教訪問團出國,曾至印度朝聖亦曾朝禮恒河,見一見佛陀當年講經的聖處,臨別時,特地帶回一小袋恒河沙,呈金黃色,確實細致非常。
前幾年,印度一記者來臺,莅寺小談,見恒河沙,竟恭敬地拿了一點含入口中並說:此沙細若粉,含入口中,不覺有物。
世人大都有這樣的觀念,以爲念越多佛越好,殊不知念頭太多,妄想亦多,在修行方面,是不怎麼理想的。不論做什麼,貴在專一,做功夫也如此,能專精一門,必可事半功倍。我常看到很多的學佛者,時而想念這本經,時而想念那部經,叁天兩頭的又想學拜忏,想念密咒,忙得身心俱勞而收獲卻少,有時弄得心神不甯,反倒成了修行的障礙,所以不如至誠懇切專一不二的持一名號,較有心得。講到這裏,想起了一段有趣的譬喻:
有兩個人:一個人無所不信,他的口袋裏放著許多神仙的護身符;另一個人,只信仰觀世音菩薩,在他的口袋中,也放著觀世音菩薩的名號。
一天兩人結伴上街,出了車禍,一個人受了點傷,另一個人則安然無恙。那位受傷的人心中不大高興,就喋喋不休的說:
「我的信心並不比某人差,我信仰衆神,口袋裏裝的、頸子上挂的都是神仙們的符咒,怎麼那麼多位神仙,一個也不保護我呢?」那個受傷的人正在滿肚子懊惱時,口袋裏的神仙忽然說話了:
「真對不起你!我們並不是不想幫你忙,可是你所信奉的神仙很多,如果在其他神仙之前來保護你是很失禮的。當你危險的時候,我們請天帝救你,他推請王母,王母又推請媽祖,媽祖又推請北鬥星君,正在互相推讓的當兒,你就被撞傷了。那個人的袋裏只有一尊觀世音菩薩,所以很快就救了他。」
這雖是一段有趣的譬喻,但也值得我們細細去體會其中真理,若果我們的信仰正確一致,便能隨願所求。如果沒有正確的信仰,而去信仰那些神仙鬼怪,如此不純正的信奉,是沒法達到信仰的真正目標的。
世間法中的多少、長短、黑白等都是比較的、相對的,在諸法實相中,一切是絕對的,平等的,根本沒有多少的差別。一與多,相容相入,萬物一體,息息相關,所以在華嚴經裏,從觀察一塵之中,即括盡法界。本此,我們便能明確地了解「念一觀世音菩薩,就等于念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而這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亦可說是觀音菩薩的化身。所以說這兩種念法的功德完全相同,毫無差別,知此,則不覺驚異,更不容懷疑了。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此文是結顯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所得的福德…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賢頓和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