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灭、道四法。苦谛是指一切有情,轮转六道时,身心上所受的种种痛苦,这些苦是逼迫性的。集谛是指一切众生,由身口意所造作的种种业因,形成了现世招感苦果的原动力,这些惑业,无量无数,皆属招感性。第三灭谛,是乐果,是指一切圣者知苦集而精勤修道,所证得的涅槃果,其境界永恒净业,无论小乘或大乘的涅槃,都是属于可证性。道谛是指一切圣者,趣向涅槃时,所修的正法,即是证得涅槃果的因素。无论声闻道,缘觉道,都是属于可证性的。
若照因果说:集是苦的因,苦是集之果,道是灭之因,灭即道之果,众生由于有过去的集因,乃有现在受苦的结果,这是世间迷界的因果。我们如果能觉悟诸行无常,深切地体会「苦」而发出世之心,修道入灭,永证真常,就能脱离生死苦海,所以道是灭的因,灭是道的果,有现在的道因,方有未来的灭果,这是属于出世间悟果。这流转和还灭的两种因果,包括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罄无不尽。
若顺入世和出世的因果次序说,应该是集、苦、道、灭。佛欲使众生先厌于创深痛钜的苦,然后再告诉大家所以苦的原因,是出于「集」,让大家不敢再次造做,这是警惕过去的方便教法。所以先说灭谛,后说道谛的原因,是要修行者先欣羡于清净安乐的灭,然后才示其灭的由来,是出于修道,令其勇于精进,不敢懈怠,这是策励将来的方便教法。
既然四谛是佛教的根本思想,那么从小乘到大乘的一切教典,当然都由此四谛而开展开来。所以闻佛声,并一定得生于佛世,亲闻佛金口宣说,佛不在世,有佛法流传后世,指示世人,如何进修菩提大道,这也是等于佛亲自指示一般,只要肯依佛教而行,没有不成法器的。
声闻和辟支佛,在佛法中,素被称为小乘或二乘。但经中有时也说声闻是小乘,辟支佛为中乘,菩萨为大乘。这样看来,声闻和辟支佛还是有些分别的,若照修、断上来说,声闻只断见思惑的正使,对于习气没有丝毫侵除。辟支佛,不但断了见思惑,并且侵除少分的见思习气,所以实际上,辟支佛是强于声闻的。虽然二者有如此的分别,但因其见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都以利己为目的,不肯发心度众,所以又统称为一。
往往有些学佛者,轻视小乘,我觉得这是很不对的。声闻乘行人,须陀洹断三界见惑,得到正见。阿那含,断欲界思惑,对于欲界一切欲望烦恼,皆破除净尽,永离欲界。阿罗汉断尽三界见思惑,解脱一切系缚,永出轮回。缘觉乘入,破无明,尽老死。而我们呢?见惑未断,嗜欲未离,系缚未除,无明未破,生死未尽,相较之下,真有天壤之别。如此相量,方知自己妄念纷纭,贪痴充满,连小乘人的一根毫毛,吾人都搬移不动,怎可以大乘自居而鄙屑小乘呢?
佛法无所谓大乘小乘,倘若各位明白;小乘只是大乘的阶梯,大乘只是小乘的进化,二者同在学佛的程序上,那也就没有大小乘之争了。
关于观音菩萨示现罗汉身而度众的事迹不胜枚举,在此举一例,以示菩萨神通之力不可思议。
话说普陀山普济寺前有个莲花池,据说这儿本是某大居士所捐献的一块田地,做为供养寺众生活费之用,一天,这位居士带领着亲戚眷属,上山进香,来到山门外边,看见普济寺的和尚竟在大殿外面赌起钱来,同时还有男女杂聚一块,居士站在旁边看他们赌钱,越看心里越不是滋味,赶紧找大方丈说:「我想你们寺里的道粮已很富足了,否则,不会有剩余的钱赌博,那块地我打算收回来,不知和尚意下如何?」「施主要将地收回,我不反对,不过那份田契,恰好落在那群赌博和尚的手里,你找他们要好了。」方丈和尚说。
居士向聚赌者说明来意,其中四个和尚说:「你所施地有多大,请你带着我们去看看好吗?」说着向田界走去,四个人拿起四只扁担,往地的四角一插,整块地竟随人腾空而起,飞到寺后的山顶上去,把这位居士给看呆了,急忙跪在地上求忏悔。后来,普济寺的前面变成了莲花池,那块田地就被观音菩萨所化现的罗汉给移到山后去了。
十法界的四圣法界,是声闻、缘觉、菩萨、佛。但前文里,我们只说了三圣法界,没有说到菩萨身,这是什么道理?当知观音本身所现的即是菩萨身,菩萨的身份已经表露无遗,因此文中不必再述,接下来是说菩萨现六天身度众的情形,经文是: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有些众生,贪欲心较薄,威仪端正,好学梵天法,观世音菩萨便现清净的梵王身,为其说离欲之法。
梵王,是指色界初禅天的大梵天王。初禅又分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梵众天,如人民;梵辅天,如卿相;梵王,就是大梵天的天主。
梵,是清净的意思,梵天没有欲望,也不贪恋世俗的物质享受,有慈悲博爱的精神,但憍慢心大,奴视一切,不免引生狂谬的知见,以为天地由他而造,人类从他而生。大梵天王,是印度婆罗门教所信奉的梵天,与现代基督教和天主教所信奉的上帝相吻合。
梵天以上,还有二三四禅天,以上还有无色界天,但与人类没有什么接触,故不赘述。
生天,如生欲界天,修五戒十善即可,如生二界天,还需加修禅定。若想做大梵天王的话,必需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可见做大梵天王,也不是简单的事。大梵天,在婆罗门教中,虽然至高无上,但依佛法说,梵王不过是一天之主而已,无法超出三界,了脱生死。
其次说到帝释身。帝释,是欲界的天人。欲界有六天,帝释是忉利天主。忉利天在须弥山的顶端,属地居天,四方各有八天,中央为帝释天,统御三十二天,故称三十三天,忉利也就是三十三天之义。
帝释,又名释提桓因。他从前本是一个平常的女人,因当时迦叶佛入灭,她发心造一座塔来供养迦叶佛;另有三十二个女人,也发心帮助其造塔,由此善根功德,她便做了忉利的天王,那助其造塔的三十二个女人,也成了忉利天四方三十二天的天主。她是佛法中的护法神之一,与中国向来所说的玉皇大帝相似,世俗人常称其为「天公」。
若诸国土有这么一类众生,应以帝释身才能得度,观世音菩萨便现帝释身为其说生灭无常的道理,引导他走上觉悟之道。
自在天,即他化自在天,是欲界最高的一层天。所谓他化自在,即表示这天所有的种种乐具,不需自己变现,而是假下天化作各式各样的乐具,供其自由自在的享受游戏,故名他化自在。
梵语摩醯首罗天,我们叫他做大自在天,是菩萨应六天中所示现的第四种天身。居于色界第四禅广果天之上。其立名之道理与前自在天所说相同。智论里说大自在天王的形相,有八只臂膊,三只眼睛,骑白牛,手执白拂,只要念头一转,就能够知道大千世界雨滴的数目。这大自在天与前自在天,同为防害正道的天魔。
观音菩萨方便度生,见善行众生即以善诱发,见恶行众生则现恶以警觉。
所以菩萨应化的方便,有摄受、折伏二门。或以爱包容摄受,或以力惩诫折伏,欲度众生,这两方面均有必要。有爱无力,则难以驯伏;有力无爱,则易招反抗。所谓慈威并重,恩威兼施,也就是这个道理。
众生根机不同,有些人,听到别人的善行良言,就能够启发自己的善心,见到别人的恶行,也能够反省自己的过恶,菩萨既应机而度众,当然所应现的也就各个不同了。
大自在天虽名自在,实际上并不自在,因为他还会有堕落遭苦报的时候。三昧水忏里「佛语须跋陀言:汝师郁头蓝弗,利根聪明,能伏烦恼,至于非非想处,命终还作畜生道中,飞狸之身。」试想,做了非非想处天的天人,尚堕飞狸之身,何况大自在天呢?假若吾人能一心向佛,修至称、讥、毁、誉不动于心,真正了生脱死,那才是名符其实的大自在。
「天大将军」,是帝释天的家将。帝释虽是忉利天主,享天福乐,但也常受到战争的威胁,阿修罗常向其挑战,每当战争发生,那个出阵先锋的大力士,就是天大将军,有些经中称其为那罗延将军,坚固力士或金刚力士。
寺院山门口有二王,俗称哼哈二将,左边的是那罗延将军,右边的是那密遮金刚力士,这些都叫天大将军。
由本文来看,若众生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观世音菩萨便示现天大将军身来救度他,这是观音菩萨大勇猛心的示现,其勇猛之德,以天大将军身示现,来镇守山门,拥护佛法,充分地表现了菩萨的大悲大智大勇之力,确实达到三德圆满的境界,堪受我们至诚礼拜供养,做我们信仰的理想对象。
毗沙门身,是应六天中所示现的第六种天身。毗沙门是四大天王之一的北方多闻天王,天共有二十八重,其中四王天在须弥山半腰,有四天王居之,各守护一洲,故称护世四王,属六欲天的第一重,东为持国天王,南为增长天王,西是广目天王,北叫多闻天王。其所统领的国土,每一边都有十千由旬阔,凡是人间能修布施,持不杀戒,欢喜听佛法,孝顺父母,供养善知识的人,死了就可生到四王天上,寿命有五百岁,人间五十年,只抵得他一昼夜。
「毗沙门」,梵语叫「舍罗拿」,译为「遍闻」,「普闻」,「多闻」,通常都叫多闻。婆罗门教的信徒称他为财神,是财宝的守护神。
寺院的山门内有四大金刚,就是这儿说的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神。
经文说倘若有一类众生,欲统治世界,以财力护持众生者,观世音菩萨便示现毗沙门身,为说治世护生之法,令渐趋解脱。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贤顿和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