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贤顿和尚)▪P15

  ..续本文上一页;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

  

  前文说的是观音菩萨现六天身的情形,这里所明示的是观音大士应度五人而现人身的种种权巧法门。

  

  「小王」是别于前面所说的六天诸王,故称「小王」,也就是人间之王。

  

  小王,亦可称为「粟散王」。譬喻小王之多,多如粟散;又粟散之称另有一说,谓小王所统领的国土,名粟散国,因为与天部的大宇宙相比较,其小如同大地上散的一粟,故名「粟散王」。

  

  还有,大王之子,也可称作小王。总而言之,此处所讲的小王,不论是大是小,都是一国人民的领导者。如现代的总统、五院院长、省主席之类的,都可例入小王的范围内。做为人民的领导者,对国家、对百姓皆肩负着莫大的责任,因此,智识才华必需高人一等,才能不负国家及众人之托,依心地观经上说,一国元首,得具备以下十种德性:

  

  一、能照——王之智慧,犹如明灯,能照幽暗,护爱百姓。

  

  二、庄严——庄严即端庄威严之意。国之元首,须有端庄的仪表,威严的态度,才能令众敬服;并且能以大福智,庄严国土。

  

  三、与乐——处理国政,有条不紊,德惠及于乡野,与人民安居乐业。

  

  四、伏怨——以德政令他国归服,安内攘外,保国卫民,降伏怨敌。

  

  五、离怖——既为国主,当尽保护之责,让百姓有安全感,离恐怖不安。

  

  六、任贤——集诸贤能,因才托付,分任国事,服务黎民。

  

  七、使人民安住于国土。

  

  八、以正法教导大众,管理世间。

  

  九、业主——寸土为王所有,故庶民当拥护政府,尽纳税义务。

  

  十、一切人民以王为主。

  

  具备以上十德,以此化民,始可称为贤明君主,也才是观音菩萨的示现。

  

  如梁朝昭明太子,日本的圣德太子,心存仁德,外现善行,并且才高八斗,智慧过人,弘扬佛法,不遗余力,那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了。

  

  观音菩萨示现「小王」身,对治国者说五戒十善的道理,引领他信仰佛法,以仁心处理国政,时时护念百姓,不穷征赋税,枉压人民,继而以五戒十善教化人民,使人民能够奉公守法,彼此互助,如此,何愁不国泰民安呢!所以观音菩萨现小王身,并不是想做一国的统治者,其主要目的乃在度化人民,拯救众生。

  

  其次说「长者身」。从大体上讲,耆绅、士绅之类的都可称之谓「长者」。不过,要看他是否十德具足,这十德也就是做一位「长者」所必须具有的十种条件。在这十德中,分身、心各五德,今依次举之:

  

  一、姓贵 姓氏家风,耀于四方。

  

  二、位高 丰功伟业,官居高品。

  

  三、大富 资产众多,仓库廪实。

  

  四、威猛 威仪具足,人皆敬畏。

  

  五、年耆 年过六十,素有德望。

  

  六、智深 智虑超群,深谋远算。

  

  七、行净 身口意业,悉皆清净。

  

  八、礼备 识体达礼,进退合宜。

  

  九、上叹 德行高超,上皆赞叹。

  

  十、下归 下辈之人,咸皆归服。

  

  以上十德,前五属身德,后五属心德。

  

  简单说:凡人品高洁,德高望众,智识超群,资产众多,年齿已尊,公平正直者,称为「长者」。

  

  为长者的,受到广大群众的爱戴,就事判事都能秉公处置,说话有份量,能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众人自然而然地对他衷心信服而以其举止为楷模,渐渐地移风易俗,革除地方上不良的陋习。观音菩萨深深了解到这一点,所以随顺众生,若有应「长者身得度者」便「现长者身」而为说法。

  

  应五人中,第三是应居士身。居士,通常是指在家学佛的男女之士。但在印度,居士一词并非专指学佛的男女,如从事农、工、商而资产丰盈者也可称作居士。不过,要做个名符其实的居士,并不简单,在祖庭事苑上说,居士必须具有四德:

  

  一、不求仕官 视富贵如浮云,名利如水沤,志洁高尚,不为封侯。

  

  二、寡欲蕴德 不贪人间欲乐,粗茶淡饭,怡然自得,清心寡欲,内蕴厚德。

  

  三、财居大富 虽不求财而家居豪富,肯广施大众,不悭吝积聚。

  

  四、守道自娱 终日以修道为要事,于修道中自得其乐。

  

  总之,不慕荣华,不求名利,人格清高,不处是非场中,不被烦恼所缠,但受三皈,持五戒,清隐自修,学佛梵行者,即是居士。

  

  观世音菩萨为了济度众生,不惜辛苦,观机示现,知此一类众生,需以居士身去引导他,菩萨就现居士身而为说清净摄修之法,令入佛门。

  

  菩萨现居士身度众,在中国佛教史上,可以找出许多位,例如庞蕴居士、苏东坡居士及现代的杨仁山居士,对知识文化界都曾发生过影响,而且对佛教也有很大的贡献。

  

  首楞严经上说:「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静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五应身中,第四是应宰官身。

  

  「宰官」通指掌管政治的官吏,如古代的王侯将相,现在的行政首长,甚至于县长,村里长等,也可以包括在宰官之内。

  

  假使有爱政治民,剖判曲直的,观世音菩萨便示现宰官身,为其说决断公正,清明之法,令得菩提之果。

  

  首楞严经上说:

  

  「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婆罗门」,是当时印度四姓阶级中被认为最高的一个种姓,自认从梵天口中生,堪受一切礼遇,在世上的职责,是属专司祭祀的僧侣。拥有特殊权势,除祭祀外,不需做任何工作。

  

  婆罗门是「净行」的意思。即净行高贵,舍离恶法,博学多闻的人。种族一生严守教规,且需学通四吠陀、十八大经等。中年后,恐家嗣断绝,归乡建立家庭,年至五十,入山修道。此婆罗门,唯五天竺有之。

  

  四姓中的第二种姓是剎帝利,据云剎帝利种是从梵天肩上生,其职责是执管国之行政,负捍卫国家的任务,如国王、百官、军人一类的,均属剎帝利。

  

  三为吠舍。言由梵天膝上生。在当时的印度社会并没有什么地位,商人、农民、手工艺者,都包括在吠舍种内,供给婆罗门及剎帝利的所有必需品。

  

  四即首陀罗。这一阶级的人,毫无地位可言,被认为是从梵天脚下生的贱民,备受当时社会的嘲弄与轻视,终生为奴,历尽折磨,吃尽苦头。

  

  在当时的印度社会,这四姓阶级的差别非常大。既不可享有同等的权益,更不能互相通婚,贵贱之分,真有天壤之别。

  

  佛陀弘扬一个没有权威的宗教。他废除了不平等的阶级制度,指示众人要依赖自己,不要依赖相信传闻和习俗。在佛教的教团里,是不准有阶级差别的,十诵律上说:「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沙门,皆称释种。」因此,佛陀被尊称为「革命的圣者」。

  

  倘若世间上有一类众生,好数术摄卫,博学多闻,观世音菩萨即现婆罗门身,为说养生息命,传道自安,平等无差之法,以化其不平等心,除其阶级观念,本平等心,修道精进。

  

  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此文明能应四众,所谓四众,就是指佛门中的四众第子。

  

  「比丘」,梵音为「苾刍」,是剃发出家受具足戒的男子。在释尊四众第子中属僧众。含有三义:

  

  一、乞士:上乞诸佛之法,以资慧命;下乞俗人之食,以资色身。

  

  二、破恶:谓出家修出世圣道,能舍离一切恶法,破烦恼贼也。

  

  三、怖魔:比丘发心求戒,精勤修行,弘传圣道,欲出三界,则佛道日隆,魔道日衰,令魔主生大怖畏。

  

  佛制乞食,目的在破除我相,降伏憍慢,远离染贪,与一般乞者不同;又比丘乞食,是「次第行乞」,并非挨户乞遍全城;更不是越贫趣富,舍贱从贵;以平等心,行平等乞;适量而止,让一切众生普同供养,种植福田善根,以免堕落贫穷之苦此是乞食真义所在。

  

  在佛门异记里有观音菩萨应身僧伽法师,现比丘相度众的记载,书中说:僧伽法师,届岭以北的人,于塞外出家,后来到西凉。唐高宗龙朔年间,从西凉又来到江淮,后住在山阳龙兴寺。

  

  僧伽同第子慧俨同到临淮,在信义坊地方挖出一座古碑,是南北朝时代的齐国香积寺碑,另外还掘出一尊金像,衣叶上刻着普光佛的名号。当地居民叹其神见,因而舍地请他修建伽篮。

  

  有一次,受贺跋氏斋供食罢稍憩,但睡在床上的身体却距床三尺。贺跋氏窥而惊怪。又见其现十一面观音,贺跋氏全族皆来顶礼,虔敬不已,便舍其宅为香积寺。

  

  当僧伽初到江淮行化时,住在灵光寺,沿海住民都以捕鱼为生,僧伽苦心劝喻他们,杀生将来要遭报的,渔民为他精神所感,很多人都改了行业。

  

  在长安时,驸马都尉有病,伽师用柳枝拂之而愈。因此,请他治病的人日多,伽师或用柳枝,或用净瓶水,或为患者祷过忏罪,方法不同,愈病则一。

  

  咸通年间,有庞勋者,本是徐州戍卒,擅离防地,结伙沿路打劫,正准备攻掠泗州城时,僧伽现身金刚率众自城中出击贼营,贼众正熟睡中,顿听官兵打来,惊窜逃命,泗州得免于洗劫。官府将此事奏明皇上,封伽师为证圣大师。

  

  唐中宗景龙四年,法师示寂,帝敕命到荐福寺安住。三月二日坐亡,世寿八十三,游化唐土五十三年。终后,帝怀念伽师不忘,因问万回:伽师是什么人?万回答道:观音化身,应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现比丘身应化世间。

  

  关于观音菩萨示现比丘身度众事迹甚多,略举僧伽法师事为证。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贤顿和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