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壁上一張觀音菩薩聖像,于是就對女兒說:「你的問題,爲父的我也不知該怎麼回答你,不過你的母親,常到淺草區的佛寺禮拜觀音菩薩,也常持念觀音聖號,甚至把生死都托付給菩薩,你走了以後,可以去找觀音大士,讓她指點你,引導你走向一個光明安樂的地方。」
這個久病的女孩聽了父親的話,雙手合掌地念一聲觀音菩薩的名號就安詳離開了人間。
宗光由于女兒的一問,而覺悟到生死問題的重要,便皈依佛教,潛心向佛。宗光認爲這是觀音菩薩化身來度化他的。
以上所說二則記載,是觀音菩薩示現男童女度衆的實例,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受用。
應以天、龍、夜叉、幹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爲說法。
此文明能應八部,佛經上常說的天龍八部,就是佛門的護法衆,捍衛佛法,不遺余力。若詳讀,應分八段。
「應以天身得度者,即現天身而爲說法;應以龍身得度者,即現龍身而爲說法;應以夜叉身得度者,即現夜叉身而爲說法;應以幹闼婆身得度者,即現幹闼婆身而爲說法;應以阿修羅身得度者,即現阿修羅身而爲說法;應以迦樓羅身得度者,即現迦樓羅身而爲說法;應以緊那羅身得度者,即現緊那羅身而爲說法;應以摩侯羅伽身得度者,即現摩侯羅伽身而爲說法」。今將此八部一一解說如下:
「天」:梵語提婆,譯爲天。天是光明的意思。在叁界中,說有二十八天,但這裏所說的天,主要的是指欲界地居天,包括四天王天及忉利天的天人。在前面我們也曾提過天,但那是約個別說,現在總說爲天,所以略有不同。
世間所有的宗教,除佛教外,他們的終極目標,都是希望生天,他們認爲天是最高的,是永恒不變的,殊不知,天也只是凡夫境界,未離輪回,未了生死,將來天福享盡,仍要墮落由業力支配而受生的。佛門弟子,主要是求生佛國,若求升天,便是走錯了路頭。
天人耽著欲樂,沈醉在糜爛的生活中,退失了智慧與德性,而忘記了修行的重要性。從前,帝釋(忉利天王)亦曾請佛說法,可是回天不久,連佛所說的教誨,半句也記不起來了,等到五衰相現,才心生畏懼,拜佛、求佛。所以,佛弟子當愛惜人身,聞法修行,切莫落在欲樂深淵,忘卻了生死大事。
楞嚴經雲:「若有諸天,樂出天倫,我現天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這段文與我們現在所講的「若有衆生,應以天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天身爲其說法」的意思相吻合。
天既是光明之意,那麼我們的心若坦蕩無私,處事磊落光明,也可稱做「天」了,何必一定要求升天上呢!
「龍」,印度話叫「那伽」。龍的種類很多,有興風作浪的海龍;有守護天宮的天龍等,在法華經裏列有八大龍王之名,所謂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婆伽羅龍王,和修吉龍王,德叉迦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摩那斯龍王,優缽羅龍王,此八龍王皆龍衆之上首,但不管那一類龍,我們從未見過。但是自古以來,中印兩國皆有龍的傳說,我們不能不承認有龍的存在。
龍因宿世福報的招感,能到處隱顯自在,但由于前生瞋心過重,心地不正,而且頑劣好鬥,不守戒法,所以淪爲龍身,備受:一、熱沙炙身。二、風壞宮衣。叁、金翅鳥食啖。叁種苦報,因此,龍也冀望脫離龍身,投生善處。
楞嚴經雲:「若有諸龍,樂出龍倫,我現龍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此文與「應以龍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龍身,爲說舍離瞋心之法,使得解脫」是同樣的道理。
「夜叉」,是印度話,譯中文叫「勇健」,或稱「能啖鬼」、「捷疾鬼」,有地行、空行、飛行叁種,更有善惡夜叉之分,如專喜食人,危害衆生的名惡夜叉;護持佛法,擁衛修行者的是善夜叉。
觀音菩薩憐愍一切衆生,發願度一切衆生,所以說:「若有一類衆生,應以夜叉身才能得度的,觀音菩薩就示現夜叉身爲其說法」。
「幹闼婆」,梵語「彥闼縛」譯爲尋香、嗅香、食香、香神等多種,以香爲食,居須彌山南,金剛窟中,能飛行虛空,作衆伎樂,是帝釋天王的奏樂神,每當帝釋要聽音樂時,便點起一支香,幹闼婆即尋香而至,受其差使。
觀音菩薩無所不現,無所不度,若幹闼婆根機成熟,想脫離樂神之身,觀世音菩薩即爲其說脫離放逸之法,使修中等十善,轉放逸心爲精進佛道心,轉唱天樂音成演清淨贊佛音,令脫離幹闼婆而生諸善道。
「阿修羅」,梵語「阿素洛」,譯爲「非天」,意謂有天之福而無天之德。亦名「無端正」,謂其國中男醜女美之意。又名「無酒」,言阿修羅曾采百花欲釀大海水爲酒,花被海中魚蝦所食,釀酒不成,只得戒酒。
阿修羅有天道所攝的化生阿修羅,有人道所攝胎生阿修羅,有鬼趣所攝的卵生阿修羅,和畜生道所攝的濕生阿修羅。因阿修羅依附天、人、鬼、畜四趣而生,所以有人將六道輪回判作天、人、餓鬼、畜生、地獄五趣而略去阿修羅。
阿修羅前世也修五戒十善,但因我慢心高,猜忌念盛,死後墮阿修羅道,與帝釋天互相憎嫉鬥爭,日受叁時銅镬、劍戟之苦。
傳說阿修羅與帝釋本極爲友好,因阿修羅嫉疑心重,而傷了彼此間的和氣。
據聞阿修羅王有女名舍脂、貌美無比,帝釋屬地居天,未斷男女之欲,見舍脂甚愛之,娶爲王妃,婚後情感彌笃,一日,帝釋與宮女相逢于花園,舍脂見狀,不問青紅,大起嫉妒,即向阿修羅王哭訴,阿修羅王瞋恨心發,下令攻天,從此,結下怨仇。
舍脂因妒,鑄下大錯,諸位婦女,當以此爲戒。因丈夫在外,難免應酬,偶與女性談話,並無不可,切莫如舍脂,不問是非,受嫉妒心左右,不計後果,亂想一通,那家庭就永無幸福安甯之日了。
做人好爭強鬥勝,懷疑心重,喜愛面子,這種人就是人道阿修羅。大家靜思一下:自己有幾分像阿修羅?
觀音菩薩碰到瞋忌好鬥的衆生,即現阿修羅身爲其說「柔和慈順,謙卑忍辱」之行,令離阿修羅道。
「迦樓羅」,梵音「揭路荼」,譯爲「金翅鳥」或「妙翅鳥」,又稱「迦樓羅王」,是印度神話中的怪鳥,爲一切鳥中之王,俗稱爲「大鵬鳥」。居于須彌山北方的大鐵樹間。據經載:此鳥兩翼呈金黃色,其相隔距離,有叁百六十萬裏。每見東方日出即欲食龍,故日日巡視盤旋于須彌山下,欲食龍時,用其金翅,一撥海水,便能使海水一分爲二,詳見龍宮,捕龍而食。龍王不堪其擾,藉佛海邊習定之便,告了一狀,並祈佛代爲作主保護。佛陀慈悲,即將所著袈裟,分與龍王,教其分成細條,披于龍子龍孫之身,可免金翅鳥攫食之難。金翅鳥欲捕食時,見佛袈裟,不敢時之,仍往白佛:饑不得食,求佛開恩。佛開示道:你若皈依叁寶,持不殺戒,我當令佛弟子,在供佛受食時,以米或飯七粒,布施你及曠野鬼神和羅剎鬼子母,除你等饑渴之苦。故佛子每供佛出食,必念:「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衆,羅剎鬼子母,甘露悉充滿。」緣于此。
大鵬金翅鳥頭上有如意珠,常從口中吐大火焰,故亦名「迦樓羅炎」。
金翅鳥生雖有食不得苦,但死更苦,據說其將死時,尋食不得,從金剛山頂受風輪所吹跌至須彌山下,如是飛跌七次而死,悲慘之至。
若有衆生,好殺成性,觀世音菩薩即爲說仁慈愛物之法,啓其善性,令得身心解脫。
「緊那羅」,譯中文爲疑神或疑人。此類衆生形體似人,而頭生一角,常令人有似人非人之感,故得此名。專司歌樂,以娛帝釋,是樂神之一。
緊那羅居須彌山北,因前生布施功德,住七寶宮殿,能歌善舞,但其身似人非人,有馬首人身的,亦有人首鳥身的,形體怪誕,苦不堪言,故想脫此身,頭胎善趣。觀世音菩薩若知此類衆生欲脫此倫,即現緊那羅身爲說遠離戲樂,勤修十善之法,以滿其願。
「摩侯羅伽」,正音是「牟陀洛迦」,譯爲「大蟒蛇神」或「大腹行」,是人形蛇首,亦名「地龍」。
此類衆生系前生含怨報複心重,今世始墮落爲摩侯羅伽身,所以,爲人必須寬宏大量,所謂「得饒人處且饒人」;萬萬不可心胸狹窄,事事計較,結怨在心,若如是,定遭惡果報,墮爲蛇類。
生爲此類衆生,也是痛苦難當的,急欲尋求出離,觀音菩薩即現其同類,爲說忍辱修慈,柔和修慧之法,導其舍除瞋心,脫離大蟒蛇身的苦報,轉生人天樂趣。
天龍八部,略釋完畢。這些多系印度神話,因佛未出世前,其國人民均以神鬼作爲信仰對象,佛陀成道後,觀機說法,權巧攝化,將一切人非人等含容于內,予一平等之法,使得解脫機會。
「人非人等」這句話總攝前面所說天龍八部。八部衆中,有似人身而非人身的,如緊那羅,摩侯羅伽。有完全不是人的如龍等,所以說人非人等;又有說人是指四大部洲的人群,非人是指人鬼神等,但若依此部經來解釋,前者說法較後者妥切。
「人非人」,若更徹底的解釋它,那就是存「仁」心者則名人,不存「仁」心者,則名「非人」。儒家說:「恻隱之心,人皆有之」,由此可見,「仁者即人也」,若無恻隱之心,人皆恥之,言其「人面獸心」,所以我們應擴大自己的心胸,發揮仁心,做個名符其實的人。
六道衆生,唯人道是最好的修行處。佛陀曾說:地獄衆生太苦,天道衆生太樂,太苦則無法修行,太樂則放逸懈怠,均不能成就道業,獨有人道衆生,苦樂參半,逢逆境可激發道心,遇順境能安心辦道。所以古德說:「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能爲。」道理在此,希望今後諸位能珍惜人身,以此虛假之色體而修恒常真如身。
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爲說法。
執金剛神是佛法的護法神,因其手中常執金剛寶杵的緣故,…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賢頓和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