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始覺」指此本覺埋于五陰之中,經淨行修持,妄心漸息而覺悟。「究竟覺」始覺極與本覺一致,也就是大行圓滿究竟至極之覺,即成佛之意。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這段經文是佛陀的總答,也可以說是普門品的總綱,此品的精華。
「佛告無盡意菩薩」,因前所問,故佛回答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調柔、忠厚、具有深厚善根的大丈夫,叫做善男子,此是直指無盡意菩薩而言。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這是指出觀音菩薩救度的對象。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形容衆生之多,難以數計。「衆生」,印語「薩埵」,是一切有生命者的總稱。玄奘大師新譯爲「有情」,以別于一切無生之物。「衆生」屬舊譯,由羅什法師所翻譯,具有下面叁種理由:
一、與衆生共生于世。
二、衆緣和合而生。
叁、受生于衆多之處。
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如地獄道的衆生、餓鬼道、畜生道、修羅道的衆生以及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等衆生,其數無量無邊,皆受無量衆苦。
「受諸苦惱」,心受憂惱,身受苦痛,故言「苦惱」。我等出生在世,受四苦、八苦、七難叁毒(留待下文解釋)之害,受苦無量,稍不暫息,只不過吾人堪忍此苦,舍不得離,而有時更以苦爲樂,絲毫不覺。
「聞是觀世音菩薩」,是說衆生聽聞到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聞」字,衆生聞觀世音而稱念其名,觀世音聞衆生音聲使其皆得解脫一切苦惱,菩薩與衆生相聞、相應,于是顯示感應道交之妙。由于耳根所聞,菩薩與衆生才能感應融通,所以叫耳根圓通。
聞字有叁真實:
一、通真實—耳朵與眼睛不同,眼不能觀隔牆物,但耳朵卻能聽一裏以外的聲音。
二、圓真實—眼只能看正面,而耳朵卻可聽八方。
叁、常真實—眼只看今時,而不能見古代,耳不但聞今之消息,還能知曉幾代前的事,並且能夠把現在傳到未來而不變。這叁點是耳根的妙勝之處。
「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衆生若能「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即時尋覓衆生叫苦之聲,來自何處,隨即前往其處救拔苦厄,使之解脫。
在四句經文裏,最該注意的是「一心」,一心就是念于心中那一種念。念念觀音菩薩,絲毫不存雜念,叫做一心。「稱名」即稱「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一心稱名」,心念是根本,要念到我是觀音,觀音是我,彼此打成一片,而不覺出之于口,那才是稱名的音聲,能一心持念觀音聖號,以平等心解除我執,以慈悲念斷煩惱鎖,至此,就可脫汙穢而獲清淨,這便是觀音菩薩慈悲的救度,也是觀世音使你苦惱解脫的一種方法。
一個人若不肯面對明鏡,又怎能覺察自己的汙點呢?假使你不肯放下心中妄念,用雜亂心念菩薩名,如同以背對鏡,如何能看清自己面目?如何能得菩薩感應呢?奉勸諸位「一心稱念」,要念念與菩薩心相應,恒持不失,方可獲得清淨解脫。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若有人持此菩薩名號,假使其人受大火焚燒,亦不可能受火灼傷,因爲執持觀音菩薩的聖號,菩薩的威德神通之力,在冥冥中加被你的關系。
這段是說冥益中的七難。七難:即是火難、水難、刀難、風難、鬼難、囚難、賊難。
現先以事相解說火難,在此,我要引證一件真事,來證明觀音菩薩的靈感,的確是有的。
民國十一年的時候,日本地震,中國佛教普濟日災會的代表,包承志、楊叔吉等……去日本吊慰!所得的報告。他們說︰日本這一次死亡的人數,約在叁十多萬,骸骨堆積如山,日本東京淺草區差不多成了焦土!淺草區裏有個公園,裏面的池水,都被燒幹了,公園裏有一座觀音堂,是日本舊式老屋隔成叁間,災民被四周的火圍包起來,無處可逃,人人皆往公園裏跑!聚集在一起,約有叁萬多人,見景生情,一見觀音堂,都異口同聲地念觀音聖號哀求菩薩救苦救難!此時災民的心境,當然比平時虔敬得多,很奇怪的是,不但沒有一個災民受傷,連那叁間老屋,到今天還是照樣保存,作爲聖迹紀念;凡是到日本去的人,沒有不去朝拜的,由此可見觀音菩薩的慈悲靈應,他是無所不救的。
從理方面說:「瞋火起時焚燒叁界,一念轉善,大作清涼,此由菩薩忍辱威光之神力」。這幾句話的意思在說明瞋怒之火能燃燒叁界,破損我們的功德法財,若一念轉善,化作清涼池水,瞋火頓息,這是由于菩薩忍辱的威德神力所致啊!
瞋恚之火,由何而起?須知,它不從外起,而是由我們己身的執著、傲慢而起的。有一個人,向有名的盤桂和尚說道:「久聞大名,知和尚能醫諸病!我有一種天生好怒暴躁的毛病,和人談不了叁句話,便橫眉豎目,請你用一藥方來醫治我天生的毛病好嗎」?
和尚說:「噢!這種病聽起來倒很稀奇,我醫了許多人,就沒聽過有天生毛病的,覺得有趣極了。老衲沒見過暴躁的病是怎樣的。你拿出暴躁的病讓老衲瞧瞧好嗎?」
和尚這話,說得那人窘困異常。
「和尚!那是辦不到的呀!這種病怎麼能夠拿得出呢」?
「你看,我叫你拿出來,你辦不到,可知那易怒的毛病並不是天生的,是由于你的我執太重,瞋火熾盛而起的」。
這一句話,說得那人瞠目結舌,心有所悟,也就改了這暴躁的毛病了。
由這段對話看起來,暴躁也是火哩!要控製瞋恚之火,念觀音菩薩的聖號是一種最好的方法,它能令你有定力,用修養忍辱之心去克製瞋火的蔓莚。
若爲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這是七難中的第二水難。
倘若有人被大水沖走,漂流到深處去,生命受到威脅時,如能一心稱念菩薩聖號,即刻漂至淺的地方,免遭滅頂之害。
宋時,有位徐君,以教私塾爲業,其母程氏笃信佛教,專持觀音聖號。一日,徐君帶了二個小孩至城裏教書,孩子順便到那兒聽課,快過年了,他又帶著這兩個小孩准備回家過年。因船少人多,只得乘坐夜船,船行到江中,觸了暗礁,江浪又大,船身不穩,而且,江水開始滲入船中,暗夜無星,眼看全船的人即將被浪吞噬,徐君望望身旁兩個兒子,想到家中年邁老母,心中焦慮萬分,突然想起持念觀音聖號的母親,于是,他便虔誠地念起菩薩名號來,片刻,船身漸穩,同船者皆見江邊岸上有棵高大桑樹,船亦隨水漂至淺處,大家合力將船栓在大樹上。第二天的黎明,朦胧間,大家仔細一看,昨晚所見的那棵大桑樹不見了,船卻擱在沙灘上,衆人知道是受了觀音菩薩的救度。
徐君快到家時,遠見程氏倚門含笑迎接,心中覺得奇怪,程氏告訴他說:「我昨晚做了一個夢,夢見你們在江上遇難,我心裏一驚,趕快稱念觀音聖號,後來看見一位老人家去帶你們下船,我知道你們一定能平安回來的」。徐君也將昨晚所遭遇到的災難告訴母親,才知道是觀音菩薩顯現救難的。
這是約事方面說,觀音菩薩能聞衆生呼救之聲,而救其脫離災厄,在理方面則有更深一層的說法:
水喻「貪」,貪水漲時,能沒溺世界。情欲漂流,未得其所,能一心恭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一念知足,業海自然幹枯。
「水」之一字,並非只指河水江水而言,也可當作大海而說。從義理上去考察:
我們是在生死大海中漂流著,貪生怕死,是人之常情。尤其衆生陷于愛欲水中,而這愛欲之水,最容易引導人走上迷途;在五濁惡世上,種種愛欲不時在誘惑著我們,不知有多少人因它而身敗名裂,家破人亡。
四十二章經中說:「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愛欲到底從何而起呢?愛欲是由喜愛之心而起的,沈溺在愛欲漩渦的人,大都從堅強的我愛而來,如果即時稱念菩薩聖號,起一念知足、慈悲、平等的心,把這強烈的我愛稍爲轉薄一點,將「貪愛」舍除,則我們的心光如明鏡,平等無差,那就可從驚濤怒浪的大海中,漂至淺灘上了。
在佛陀住世的時代,行乞到一座村落,村中有一位樂善好施的福德長者(另名陰悅),家資萬貫,但無一子嗣,常懷憂慮,俗雲:「四十不見子,終生磨到死」。然而,這一天,福德長者卻四喜並集,何謂「四喜並集」呢?一、長者夫人産一男嬰;二、所畜之馬生下神駒;叁、出海采寶之船滿載而歸;四、國王聞其樂善好施,派一官差致送玉印。福德長者得此四喜,當然高興非常,于是,大宴賓客,席開百桌,酬神謝願,並且恭迎佛陀及諸弟子受供,佛陀即作一偈雲:
長者今日,福運充斥;絕代喜慶,一時俱至;
色所食因,具報有四;千載難逢,人間無二;
諸賢聖衆,鹹爲敬服;善哉長者,受此多福;
如春播種,至秋成熟,先作後受。
長者聞此偈,更加歡悅,于是備大供物,供養佛陀及衆弟子。時一外道名叫不蘭迦葉,見佛受大供養,心生貪嫉,便隨佛陀回精舍,不蘭迦葉對佛說︰
「瞿昙!(稱佛)常聽人說,你有平等、慈悲、喜舍之心,現在請您把在長者家中所說的那首偈教給我,讓我也去得大供養」。
佛用慧眼一望,知其癡心甚重,貪欲滿面,學此偈不但得不到供養,反會招來苦受,便慈和地告訴他說:
「你想得供養,我願意另外教你幾首偈,不要再學我說過的那首吧」!
外道以爲佛太悭吝,不肯將偈語告訴他,就破口罵佛,並說:
「你只管教來,得不得供養是我的事」。
佛知其宿業難逃,就將那首偈詳細告訴他了,豈知此外道愚癡之至,一首偈學了幾個月還無法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賢頓和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