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熟,待背熟欲往長者家的半途,卻狂風大作,橋斷了,只好暫時停下來,隔了半個多月,繼續向前走,那知,在這幾個月中,長者家發生了變故,一場大火把長者的大宅院燒得寸草不留,神駒亦葬死火堆,采寶的船只受了半月前的狂風侵襲,人、物皆被海水吞噬,還得賠償罹難者的家屬,連那最寶貝的兒子也生病死了,長者受此打擊,不免口出怨言,傳到國王耳中,把當時賜封的玉印也要回宮廷,長者正在痛心疾首,憂傷悲憤之際,不蘭外道來見長者,問訊完畢,就開始念偈,因其發音不准,將偈語中的「福」運充斥念成了「禍」運充斥;諸賢聖衆,鹹爲「敬」服念成了「驚」服,如是,全偈反而變成了幸災樂禍,冷嘲熱諷的意思,長者氣極,喚來家仆,狠狠的揍他一頓,打的遍體皆傷,又被趕出村外,外道怨恨長者如此不公平,瞿昙說此偈,能得大供養,而我竟如此對待,無可奈何,只好一跛一拐的走回去。
此時,佛陀正在鹿野苑精舍講經,弟子們聞此消息,請問佛,佛便將此事的因果告訴大衆:
昔時,有位國王,年青登基,仁德愛民,一日,國王午睡,有只鹦鹉停在窗前輕鳴,音極悅耳,王在睡眼朦胧中聞此好音,身心舒泰,醒來即命侍臣追抓,跑了五裏路,才把鹦鹉抓回宮養于金色鳥籠,食以美味,備受寵愛。適一毒枭見狀,生大貪嫉,也就如法泡製,趁王午睡,仰頭而歌,豈知其聲不雅,驚王睡夢,下令追之,枭鳥以爲必與鹦鹉同等待遇,于是,欲飛不飛,僅跑半裏,就被抓回,王見其竟是毒枭,下令燒死。
及至中年,王納一妃,妃信外道邪術,王亦舍正入邪,貪迷酒色,不理國政,且暴虐人民。不久,王位不保,淪爲難民。
其中國王者即福德長者,以其前生年少仁民好施,故四喜並集,中年後欺壓百姓,輕侮叁寶,故受如今苦報,鹦鹉則是我的前生,毒枭就是不蘭外道。
由此事的前因後果看起來,我們可以得到一番啓示──人切莫貪得無厭,更不可不量己德,不思己行而求非分之利,如一味貪心,強求供養,就會像不蘭外道一樣,惹來一身災禍。人,最重要的是注重己身的品德及修養,有好的修持,自然會受他人之景仰而得供養,這種事情是強求不得的。
生存于五濁的世間上,我們幾乎都是漂流在愛欲大海的人,那愛欲的海水已經快要淹沒了我們,如果我們仍然執迷不悟,我執深固,不知不覺,不知回頭,那就太可悲了。
想從這個貪欲的大海漂流到淺處,除了一心稱念觀音菩薩的聖號,求菩薩保佑外,是不容易找到其他的方法來救濟的。
若有百千萬億衆生,爲求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于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
這段經文是講七難中的第叁風難,又叫羅剎難。
風災,我相信每個人多少都領略到臺風的可怕,狂風大作,飛砂走石,屋倒人傷,災情慘重,這屬天災,縱使在科學昌明的今天,還是無法製止臺風的來臨,只有提高警覺,先作准備,減少損害而已。
設若有百千萬億的人,爲尋求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七寶,而乘船入于大海,(此七寶大都産于海中,砗磲即是寶石的一種。)如不幸在半途遇上黑風(據說古時船航行海上,忽然烏雲密布,狂風大作,大雨傾盆,落入船中,船因此而沈沒或船身破碎,被大風吹至食人島,此風即謂黑風。)吹其船舫,飄流墮在羅剎鬼國。(羅剎鬼,相傳是食人鬼,常住海上島嶼,我也曾聽說昔時某海上有一島,船遇風飄至其島附近,船上人員必需塞住雙耳,否則,島上飄送美妙音樂,將使聞者翩然起舞,神智昏迷而跳入海中。)求寶的人,不幸遇到黑風,到達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一人起頭帶念觀音菩薩的名號,諸人等,都能脫離羅剎鬼難。
普陀山志裏記載:宋徽宗時,有一戶部名叫劉達,與一大臣受徽宗命出使高麗(今之韓國),歸航途中,至數小島附近,忽遇烏雲密布,明月失輝,四日四夜,不見微光,船失方向。其中便有一人提議大家虔稱觀音聖號,不多久,見空中放光明,猶如白晝,仗此光明,始脫險難。
又說五代後梁明貞二年的時候,因中國佛教已在唐朝傳入日本,當時許多爲求法而到中國尋師訪道的日本出家人,其中有位和尚,遠渡重洋,航海來到我們中華大國,參研佛法。挂單浙江天童寺,學參禅,後欲返日本,見寺中有一尊觀音大士的聖像,清淨莊嚴,心羨不已。本想向該寺當家師父商討請回日本供養,恐怕人家不允許,只好不與而取了。在他以爲這是出于善心,能使日本人民睹聖像而生信心,這種作法該不會犯佛製戒律中的「不與而取的盜戒」吧?于是,他打定主意,偷偷把這尊佛像拿走了。
和尚既得此一莊嚴聖像,豈敢在山逗留,馬上束裝起程,買舟東渡,預備回歸日本。然而奇怪的是,這條船開沒多久,便遇黑風,叁日叁夜,船始終無法開出,只有遠遠地在普陀山四周打轉,和尚嚇得驚惶萬狀,跪在菩薩面前祈求說:「大士!弟子因見菩薩聖像莊嚴,我國佛法未遍,聖像少見,我想將菩薩請回日本供養,假使我國衆生此時尚無緣見您,當從所向,弟子便至該處,建立精舍供養」,祈禱完畢,船安然行至普陀山之紫竹岩,不再向前。
那時普陀山還是一片荒島,野無人煙,那位日本和尚便于此立寺宏法,這就是普陀山開山的由來。
我民國十五、六年時,曾參學普陀山,此山縱十二裏,橫六裏半,山中的大小寺庵約有二百八十多間,每年二月至九月,進香禮拜者絡繹不絕,平均每天有二萬人左右,從此可見,觀音菩薩度衆之廣了。
從理上來解釋這段經文:金銀等七寶即是真理,七法財的意思。欲求真理七法財的緣故,入于佛教大法海中,因智慧不足,不能隨欲所求故起無明之氣(黑風),搖動了主宰的定力(吹其船舫),漸成黑面無常,而成鬼相之形。(飄墮羅剎鬼國),若能即時于衆惡之中,起一念回光向善之心,以戒定慧力破無明煩惱之風,則平貪瞋癡叁毒之浪。(若能稱念觀音號,即能解脫羅剎之難)。
以有形的七寶譬喻精神上的七聖財,那是再恰當不過了,何謂七法財呢?
一、信財:智度論說:「佛法如大海,惟信能入。」學佛的人假如沒有虔誠的信心,那就無法取得藏中珍寶也就不能得度佛法大海。
二、進財:進,是精勵進取之義,努力進趣正道,佛道遙遠,非精進,不能得益。
叁、戒財:戒有防非止惡的作用。嚴持佛所製訂的戒律,操行方正,一點不毀壞,遵守一切世間出世間的規律即是戒財。如果不依規律,便會放縱,放縱自然就會墮落,而做出種種不正的行爲,所以戒爲一切正當生活必要的規則之寶。
四、聞財:聞是知的第一步工夫,人若不求知,不受教,則如禽獸無異。聽聞教法,才能知理行道;聞教,要虛心,接受他人之教導,然後如教理去實行,方能得到真實受用。此是指由聞而思由思而修的叁慧而言。
五、舍財:在佛教中,慈、悲、喜、舍稱四無量心,行菩薩道的時候,以舍最爲重要,用歡喜心施舍一切衆生,如慈陽普射大地,萬物皆被,不存絲毫偏心或念報之心,方能切實做到慈、悲、喜、舍,無量心中的「舍」無量。
六、慧財:慧財是智慧,又叫定慧財。定能攝心,令不妄動,慧能觀照諸法,破除邪見;智慧像似吾人雙眼,假使沒有一雙智慧之眼,盲行瞎走,往往棄明投暗,受害無窮。
七、慚財:慚者,慚愧,論雲:「慚者,于諸過惡,自羞爲體;愧者,于諸過罪,羞他爲體」。學佛的人,假使沒有慚愧的心,則不能入道。世界上再沒有比得上感覺慚愧的心再善美了。不知慚愧的人,就夠不上資格做堂堂正正的人,更不必談成佛作祖了。
記得有一位鄰居,家財萬貫,但膝下猶虛,很想要個養子,他的結拜兄弟是個忠厚人,家裏有四個小孩,大者十歲,小者叁歲,知他愛子心切,便決定將孩子送一個給他撫養,看好吉日,富人買了四節甘蔗,到了拜弟家,平分四根甘蔗給孩子們吃,當其正吃得興高采烈的時候,富人突趁其不意的打了每人一個耳光罵道:「好沒教養的小孩,伯伯給你們甘蔗吃,竟連一聲謝謝也不說」。孩子們有的邊哭還是邊啃,獨有老二,滴淚不流,小臉兒紅紅的,把甘蔗朝地下一丟說道:「伯父!我們究竟犯了什麼大過,須受這一記耳光,吃一根甘蔗就得發出這麼大的代價麼?」說完,便頭也不回的朝內屋走去。富人見了,非認領此子不可,因爲一個小孩子,竟有如此的羞恥心,將來長大不怕不成器。
總說:信即信心,能決定護持正法,是成佛之資糧。進即精進,精進于成佛之道,絲毫不退轉。戒,戒律。防身、口、意叁業不犯,遠離殺、盜、淫、妄,爲成佛之基。聞,因聞而修持,依教而行之,始能成就叁慧。喜舍方能行菩薩道,予衆生樂而拔衆生苦。定慧屬止觀,攝受妄念,能照破一切幽暗稠林,故也是成佛之財糧。有慚愧心方能求增上道,斷除無明,得證菩提。
以上的七種,叫做七聖財,這種教法,依據諸經,有很多不同的解說,在你想要獲得這七種聖財,而欲入佛道修行的時候,如果忽然一陣黑風吹來,這黑風,即是無明煩惱的迷風,或是一切魔障的惡風。你若沒有堅定不移的信心,那麼,你就會對信心起了懷疑,對于精進生了怠念,對于戒律加以毀犯,胡作妄爲,都將隨此而起,對于舍又執取了,對于慧又愚癡了,對于慚又沒有恥了,把可以進入大道的心,導向驚濤駭浪之中,飄流到羅剎鬼國去了。
又有人說,此黑風是比喻錢財的風,許多人都逃不了錢關,你是否聽說過這樣的故事?據說,孫悟空欲向八寶公主借芭蕉扇時,途中被火孩兒所阻,幸遇八寶公主用芭蕉…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賢頓和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