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扇一揮,孫悟空飛到叁十叁天外,抱緊天柱才止住,這雖然是個傳說故事,但仔細想一想,世上許許多多的人晝夜奔波忙碌爲的是什麼?──生活、錢財。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很少不見錢眼開的,那孫悟空就好比我們的心,動一妄念,又何止叁十叁天呢?尤其碰到財利當前,貪心一起,往往被八寶公主的芭蕉扇一揮,不說上天,就是下地,也有人會不顧生命之危,受了一扇黑風而昏頭昏腦地爭名奪利哩!諸位!靜下心來自我檢討,你是否堪受「錢財」之風的扇動呢?
羅剎,屬叁十六鬼王之一。據雲:男羅剎身黑發紅而眼睛青綠,狀極醜陋,女羅剎長得美麗無比,但男女羅剎皆是吸血鬼,足以危害衆生之命。
羅剎,你也不必心懷恐怖,怕遇上青面獠牙的羅剎鬼,或許,有些時候,我們也曾親身經曆成了一位「羅剎」而不自知,待聽完下列這則故事,才爲自己下個評論,看我們是否真正身爲羅剎而不自知。
唐朝有位宰相,辭官退隱湘陽,參訪童州紫雲山的道通禅師,禅師正開講普門品,當他講到「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時,宰相忽然說道:「禅師!依我所看,佛教經典都打妄語,無一句實話,所說的事情,與事實不合,像這段經文所說,到底什麼人可以證明說他見過羅剎鬼,遇到黑風了」?禅師明知對方身份,伸手一指呵道:「你這個無賴漢,根本目不識丁,還敢在此亂說一場」。宰相見道通禅師這麼不客氣的待他,氣得七孔冒煙,咬牙切齒,他心想:你只不過是有眼無珠的窮和尚,竟敢罵我是個無賴漢,目不識丁,太渺視我的宰相地位,恨不得抽劍砍下禅師的頭顱。禅師微笑地拿了一面鏡子照著相爺的面說:「這就是被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的事實了」。宰相聽了,轉怒爲羞,急忙跪下求師原諒說:「我已深知自己過錯,毀謗佛法,祈諸佛菩薩及法師能諒解我的不是,如今,我已了解,羅剎鬼便是自心的顯現,何須求心外羅剎呢」。
「萬法唯心」,豈只羅剎是心所現而已,一個人想成佛作祖,也是由一念善心的緣故啊!我們如果起一念貪心,即成餓鬼面,起一念愚癡,便成畜生面,十法界盡在此心中,並不只限于現羅剎鬼而言。道通禅師也趁此開示宰相一番,宰相聽到這個解釋,不但了解經中之意,也更尊敬道通禅師,這位禅師,可說是最善說法的人了,假定當時他作何解釋,了不了解是個問題,信不信受亦是個問題,這樣爲之說法,不但了解得真,亦複信仰得切!
諸位,既知萬法系于一心,那就得時刻防患這顆易貪、易瞋、易癡的心,善用此心作爲成佛之樞,勿讓叁毒充塞其中。
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無盡意問觀世音菩薩得名的因緣,佛陀對他作如上種種的解說,除去衆生心裏的疑垢,而使大家信仰得更切,稱念菩薩的名號也更加虔誠認真,所以佛陀在此總結地說「以是,自在因由的緣故,所以名叫觀世音」。
若複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這是第四刀杖難。
刀爲刀刃,能割宰生命體;杖是棍棒,用來打人,輕則可傷害身體,重則能致人于死。古時,如違犯國法,需受官府製裁,若處死刑,就得受殺頭之罪。若犯法較輕,或打,或受夾棍,都稱爲杖。受刀杖刑,也等于受了災難,此難亦是人人所畏,必需設法避免,若不幸犯了國法,或受人加害,或遇上盜賊被打,正在此千鈞一發之際,受害者若能一心一意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則彼手執刀杖想加害你的人,因你稱念菩薩名號的緣故,其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使你保全性命,得到解脫。
「尋」有二種說法:(一)很快或立刻的意思。(二)古時八尺爲一尋,此作八分或八寸講。照第二種講法,即是顯示觀世音菩薩之靈感不可思議,你想想,刀杖斷了,應該長短不齊,那有每段每段的長度都一樣長,這不是菩薩的威德之力而是什麼?
在我國唐朝時代,有一位智覺禅師,沒出家前,官拜太守。當其做太守時,轄區遇到一次空前大饑荒,百姓餓得連樹皮草根都吃光了,真是苦到極點!可是政府的谷倉中,存有許多的糧食。國家存糧,本爲救饑荒用的,但要動用,得先請示皇上,太守恐怕奏請費時,等到聖旨下來,百姓恐已餓死。于是動起悲心,先發米谷救濟,後再奏報皇上,用心當然是好的。但未得皇上許可,總是犯了國法,于是皇上除去他的官職,並解往國都予以殺頭。但這位太守是位清官,素有清譽,皇上知其爲人,所以到臨刑時,特別關照行刑的人,注意太守的言行態度。太守自然知道這樣做是犯法的,可是爲了急救饑餓中的老百姓,明知故犯,早將生死置之度外。所以臨受刑時,不特沒有痛苦的表情,且很歡喜的說:「將此一命,供養衆生!」執刑的人聽他這樣說,覺得很奇怪,就不殺他,去報告皇上。皇上立刻叫他進見,問他爲什麼這樣做,他很幹脆的回答:「沒有別的什麼原因,只是不忍見百姓受饑餓之苦,出于一念同情而已!」皇上知他爲善,赦免他的罪刑。太守經過這次事故,覺得人生沒有意義,于是發心出家,法名叫智覺。由此可知:一個人臨當被害,只要生起一念善心或慈悲心,其心與菩薩相應,就可得菩薩救濟而免刀杖之難!
這是從事上來說有形的刀杖,現在從理上說無形的刀杖。
這個無形的刀杖是指害人的驕慢瞋恚之杖及妒嫉之刀。驕是自高自大,慢是恃己淩他。瞋是怒目,恚是怒心。這種驕慢瞋恚的心,就是打人的杖!標榜己能,毀謗他人,對比自己好的人,生嫉妒之心,或是出口傷人,這便是殺人的刀。瞋恚、驕慢、嫉妒、惡口等無形的刀杖,將會戕殺我們的法身慧命,如果有人用這種心來壓迫我們,而我們卻以慈悲心去對待他,那他的刀杖,自然就等于斷壞,無法發生作用。設若自己常用此刀杖去傷害人,那麼,從今起,生一念回光反照的心,時時反省自己,檢討自己,才不會讓此無形刀杖傷了自己的慧命。
在江蘇江都地方,有一個老太太王氏,年青時就茹素學佛,信奉觀音菩薩非常虔誠。十八歲的時候,嫁給劉文藻爲妻,生了叁子一女,後來其夫過世,她獨自一人,爲人洗衣燒飯,含莘茹苦地把孩子撫養成人,並且爲長男娶了媳婦霍氏。霍氏自小嬌生慣養,加上娘家富有,入門以後,驕橫傲慢,氣勢淩人,常常目無尊長,欺侮王氏,晨起即指桑罵槐,要不然便東跑西聊,不盡媳婦之責。王氏一點也不爲意,反而以觀音的悲心爲己心,溫言獎譽,備至推崇。有一天,鄰人看不過去,向王老太太說:
「你的兒媳,怎敢如此忤逆你?」
「我家的兒媳非常賢良,她並沒有忤逆我的地方!」
霍氏剛串完門子,從外歸來,在房外聽到婆婆王氏的話,良心頓發,非常慚愧懊悔,從此,她那像刀杖的心,就被王氏的柔軟妙方所折斷了。
這種忍是從什麼生起的呢?是從平等大悲的一念心中所生起的。法華經中有一位常不輕菩薩,很可做我們的榜樣。常不輕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不論見到什麼人都拜,並且常說:「我不敢輕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你縱使辱罵他,或不客氣的以瓦礫沙石回敬他,他還是高聲的說:「我不敢輕慢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因爲他常說這種話,所以大家都喊他「常不輕」。
「汝等皆當作佛」這句話,是對每個人的人格尊重,不是說著好玩的。能夠尊重別人的人格,就不會對人生起驕慢瞋恚之心。普通善瞋善嫉的人,病在不尊重別人的人格。常不輕菩薩雖遭人投以刀杖瓦石,但因尊重人的關系,結果,所有接觸他的人,都受了他的感化而信奉佛教。俗話說:「柔能克剛」誠然不虛。
此一念慈心,即是平等心,平等慈心,就是觀音的心,如果有這種心,別人如何能加諸于刀杖呢?以這種平等大悲的心,願意把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都施給一切衆生,那生死之苦,在他的眼中,自然是毫無所謂了。
「平等大悲」,是我們所行的道,唯有這個道,才是永遠的正道。爲著這個永恒的正道,我們應該歡歡喜喜地獻出自己的生命。
記得,用此慈悲平等的心去克服一切險惡,刀杖雖然能致人傷亡,但慈心能化幹戈爲玉帛的,縱使再凶狠的武器,在一個柔和忍辱者面前,完全失去其效用,所以尋段段壞,滅卻心頭的瞋嫉之火,放下舌根刀,退一步想想「以柔克剛」的至理名言,心中泰然自得,這便是「解脫之道」啊!
若叁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複加害?
于七難中,此是第五惡鬼難。
觀音菩薩不但能救衆生脫離水難、火難、風難……等,同樣的他也能救衆生脫離惡鬼之難。
這段經文從事上解說也沒有特殊深奧處,它的意思就是說:
假使在叁千大千的國土裏,有許許多多的夜叉,羅剎,時時刻刻地要來惱亂人的時候,只要受害者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那羅剎,夜叉一聽到觀音菩薩的聖號,是諸惡鬼,想以惡眼看這人一眼都不敢,那裏還敢殺害呢?經文中也稍有地方須略加解釋的如:
「叁千大千國土」,就是宇宙的意思。假定拿我們現在人所居的地球爲一小世界,那麼,集合一千個小世界,便是一小千世界。集合一千個小千世界,爲一中千世界,集合一千個中千世界,就成一大千世界;總稱這大千世界,中千世界,小千世界叫做叁千大千世界。叁千大千國土即表示著國土之多和廣,若把這個定爲一佛的教化區,只不過是把抽象的觀念具體化罷了,不必拘泥于確定的數目。
「叁千大千國土」真的如此寬廣遙遠嗎?從理上講,它並不如吾人所想象的那麼遙遠無際哩!諸位想想,吾人的妄念之心,剎那之間就有叁千變幻之多,所謂「心猿」是也。妄念一起,就足以跨越叁千大千世界了,仔細思量一下,你…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賢頓和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