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賢頓和尚)▪P9

  ..續本文上一頁是否還覺得它遙不可及呢?

  

  「夜叉」,是梵語,此雲「輕捷」。不但能飛行陸地,而且能飛行空中。「羅剎」,前面已說過,是吃人的鬼,譯成華語爲「可畏」或「暴惡鬼」。這兩者都是屬于鬼類,轉眼之間,能飛行幾千萬裏。

  

  提到夜叉,羅剎,就不由令人想起青面獠牙的鬼形,真可叫人汗毛倒豎,牙齒打戰。但是,你不必憑空想象,更無需膽寒心跳,或許你曾經遭受到「夜叉、羅剎」的侵擾,或許,自己本身也就是一個羅剎,夜叉的化身,若從害世毒人的意義上去看,我們這個世界上就充滿夜叉和羅剎。君不見,四周女色,名利之誘惑,君不見多少人爲此而喪失生命,家破人亡,這不是夜叉,羅剎嗎?世界上一切的一切都是誘惑我們的夜叉羅剎,數之不盡啊!然而,千千萬萬的人卻甘受其害,有的身經其境尚不自知,還想充充硬漢,找機會去尋找青面獠牙的「惡鬼」,真是可憐複可悲。

  

  夜叉,羅剎的誘惑,又從什麼地方生起的呢?推究的結果,仍是從我們的煩惱妄想而生的。煩惱雖說是八萬四千,而實際上,也許不止這個數目。一個人若不修學佛法,妄念時起而不自覺,滿心滿腦的妄念盡是女色、金錢、權利,朝朝暮暮受這些魔的誘惑,就好比國中之土匪能擾亂本國,這百萬土匪軍中的統帥,就是一念的我執,要趕除百萬煩惱之魔,就得稱念觀音菩薩的聖號,方能遠離魔的侵害。

  

  提到「魔」,順便向各位介紹魔的種類,平常所說的有四魔和十魔兩種。今先說四種魔:

  

  一、五陰魔:五魔又譯爲五蘊,即色、受、想、行、識五者。由此五陰積聚而成吾人的色身,吾人因此而起惑造業,因五陰是令吾人造業的因由之一,所以叫「魔」。

  

  二、叁毒魔:人因一念的貪瞋,而爲非作歹,不順人情義理去走,能讓人迷于理事,顛倒是非的緣故所以也稱「魔」。

  

  叁、死魔:俗話說;「人命無常呼吸間」,一口氣不來,任你有呼天喚雨,移山倒海的大本領也沒法施展,人壽是一定的,決不可能讓你長命百歲,永遠不死。少年的時候不懂學佛行善,年年月月在名利場中打滾,一旦覺悟回頭,卻已至人生終站,徒喚奈何,故死也是魔。

  

  四、天魔:雖有天福惜無天德,心存不正,妖邪惑衆,障礙人修善業,所以叫天魔。

  

  以上四種爲四魔,再加:

  

  一、業魔:吾人造業,生生不息,世間惡人比善人不知多多少,吾人今生若不作惡,難保前生多生皆不作惡,萬一有一個前生的惡業種子成熟,發爲現行,則非障道不可。偈雲:「假使千萬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所以業是魔。

  

  二、心魔:心生傲慢,恃己之能而瞧不起人,不肯虛心問道,凡事自以爲是,不願聽人教誨,是屬心魔。

  

  叁、善根魔:稍有善根,故步自封,不肯向上,令善根增長或稍做善事,便因此自得,自足,不肯廣施,這種便是善根魔。

  

  四、叁昧魔:叁昧即定。修學禅定,本屬精進,但是稍學打坐或小有成就,便自以爲不可一世,不再用心前進,或不知禅定之法,盲修瞎練,這也是魔。

  

  五、善知識魔:學識淵博,卻不肯教人提攜後輩,猶如有良藥,不肯救人一樣,故是魔。

  

  六、菩提法智慧魔:雖能深入經藏,得佛法之益,但偏執一法,不能事理圓融無礙,故也是魔。

  

  後之六種魔和上四種魔合爲十魔。總括說之,凡能障聖道,危害吾人慧命的都稱作「魔」。

  

  當你受到諸魔擾亂的時候,怎麼辦呢?別忘了持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由此一念,破諸妄想,真如現前,所謂慧燈不滅魔難侵入,智鏡常明夢不侵,惡鬼之眼即是惡見,所以有智慧光明惡見即滅,如病眼怕日月的威光,不敢直視,所謂祥光爍破千生病也。

  

  我以前曾經聽說過一條故事:

  

  有地主二人,各有一長工,因爭水灌溉田地而吵架,其中一個將鋤頭一舉,不小心砍死了對方。那位長工見自己竄了大禍,丟下鋤頭就逃,逃到深山古寺中見到觀音菩薩的慈容不由自主的跪下忏悔,從此,隱居山中做一個精進修行者。那位死者據說死後陰魂不散,四處尋找殺他的人,欲報此仇,結果問到當處的土地公,知其正居某寺修行,這位冤鬼走遍全寺,也沒找著殺他的人,又去拜問土地公,土地告訴他:「某人現正入定,當然你沒法捉拿他,你如真正想報仇,唯一的辦法,是到大殿中去搖動供具,因爲他是管理殿堂的,不過,你假使動了供具,他一點瞋心不起,你照樣無法償願。」冤鬼聽了,變作一只老鼠,去搖動供碗,讓其發出響聲,這位修行者不堪老鼠擾亂,起了一念瞋心,冤鬼乘其一念瞋心起時捉了他,修行者知道自己上了大當就懇求地說:「待我將大殿整理幹淨,辭別衆人,才隨你走吧!」此鬼不疑有他,放他走了,那修行者趕緊又入定中,冤鬼找不著只好哭訴土地公,土地公才好好地開導勸解他,爲他們做和事佬,要修行者念經超度冤鬼,這段冤仇才算了結。

  

  由這則故事裏,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啓示,也可以證明上面我所說的解釋「只要我們的智慧之光永遠不熄,不再執著因緣和合的假我爲實有」。如果我們能以這個意義去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是諸惡鬼不能以惡眼視之,那裏還能再加毒害呢!

  

  設複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系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這是七難中的第六難囚難。

  

  「杻械枷鎖」,杻是手铐,械是腳鐐,枷是套在頸項上的項板,鎖是縛在身上的鐵索。「檢系其身」,檢是約束,系是系縛。意思是:人身本是自由的,因爲杻械枷鎖,檢系其身的關系,所以變得不自由了。

  

  這段文是說,不論你有罪被縛了,或是無罪被縛,由于你稱念觀音菩薩的力量,杻械枷鎖就能斷壞。

  

  法苑珠林記載:晉朝的時候,有一個叫窦傳的,他做高昌步卒的時候,被呂護捉到俘虜起來,同伴一共有七人,都被囚系于牢獄裏面,定好日子就要殺頭!窦傳在獄中專心持念觀音菩薩叁天叁夜,械鎖忽然自解開來,窦傳心想:我個人雖然蒙受菩薩慈悲救護,但是還有六位同伴,怎可自己脫逃而置同伴于不顧呢?于是,他又虔求觀音菩薩慈悲加被其他罪犯,望大士普救俱免,說過之後,牽挽同伴,次第脫逃,乘夜逃回自己的國家。

  

  從事的方面去解釋,和上面所說觀音冥益的其他的五難相同,可是,從理的方面說,是什麼人系縛了你?這個杻械枷鎖不過是自己系縛自己罷了。

  

  自己心存不正,貪藏,苦悶,心中不安,不能夠得到自由的境地;或受病魔纏縛,或遭逆境,怨天尤人,這種責備他人之苦,不是陷于自繩自縛嗎?

  

  靜下心來想一想,吾人所受的無形枷鎖有多少,幾乎每個人日夜皆被「杻械枷鎖,檢系其身」而不自知哩,你瞧一瞧那名譽之杻,利益之械,恩愛之枷,我執之鎖,這一切的一切,那一種都在系縛著我們。試看世間的人,有幾個不被名利牽著鼻子走,爲求名爲求利,不惜千方百計,不惜萬苦千辛的東奔西跑,自己沒有絲毫的主張,這還談得上什麼自由?

  

  枷是指男女相愛說的,男貪女愛,欲念充心,嫉妒滿懷,眼裏容不了一粒沙,若受阻擾,或發生感情風波,大演「殉情記」,如結爲夫婦,組織家庭,男的套住女的,女的系住男的,誰也離不開誰,這不是枷是什麼?

  

  爲什麼說我執是械呢?因執此假我爲真我,終日爲我奔走,時刻服侍自我,稍微不如我意,就大發雷霆,所以說我執是械。

  

  人一生爲這些而患得患失,心不安甯,像這樣存有和罪囚同樣憂心的人,即使他有美好的理想,萬貫的家財,美名遠播,也照樣不能夠體會到人生的樂趣。

  

  據此,生存在世間的人,依佛法說,被有形的杻械枷鎖所縛問題還小,被無形的杻械枷鎖所纏,問題才大。爲什麼呢?有形的杻械枷鎖是別人加諸于我的,還有解脫之日,而無形的枷鎖,是自己系縛自己,既然如此,那只有你自己求得心靈解脫,願意跳出名利圈,恩愛園才有辦法解除,否則,不但今生永無出期,生生世世,你還得戴著這副無形的杻械枷鎖去赴六道輪回之約。

  

  佛陀不愧是位大覺者,無時不在指示衆生的迷津,在此文中他告訴我們:「要脫離他人束縛或己身束縛,不讓內外因緣纏縛著我們的法身,那就要了知束縛自取,如蠶作繭,自纏自縛,快斷我執心,遠離煩惱域,方能脫離一切杻械枷鎖」,願與大家共勉之。

  

  若叁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赍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于衆生,汝等若稱名者,于此怨賊,當得解脫!」衆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七難中,這是最後一難,叫怨賊難。怨是怨家,賊屬盜賊,這二種,任何人碰上一種就覺得束手無策,倒黴透頂了,何況同時碰上兩種,豈不叫人膽跳心驚,生大恐怖嗎?這段經文還是講觀世音菩薩對衆生的冥益,指示你如何度過恐怖的怨賊關。

  

  假使在一個叁千大千國土裏,充滿著數不盡的怨家盜賊,時刻要衆生命取衆生錢,不用說,這是個危險的國土,也差不多是個人煙絕迹的地方。可是有一個商主,帶領了很多商人,而這些商人個個都赍持了極珍貴的寶物,不得已非經過這條險路不可,但大家深明此處怨賊充滿,一不小心就會有傷身劫財的事發生,當大家正在戰戰兢兢,提心吊膽的向前行走時,其中忽然有一個商人告訴大家說:「諸位善信男子!我們已走入一條非常危險的道路,請大家不要生起恐怖之心,安下心來專心一意的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菩薩就能夠加被救護我們脫離險難。爲什麼呢?因爲觀世音菩薩應化世間,常能以無畏施于一切衆生,你等若能一心一意的稱念菩薩名號,于此叁千大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賢頓和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