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賢頓和尚)▪P10

  ..續本文上一頁世界中所有怨家、盜賊當得解脫,不會傷害咱們絲毫。」衆商人聽了他的話,便同聲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因爲稱其名的緣故,當下就脫離了怨賊之難,自由自在的通過這危險的道路。

  

  過去有一位空也上人,趕路的時候遇了盜賊,上人見到了,從悲心中不覺流出眼淚,那些大盜見了上人的樣子都對他嘲笑說:

  

  「這是一個沒有修行的出家人,把身外之物看得如此重,拿他一些錢,卻不顧自己是男子漢大丈夫,竟然流下了淚來。」

  

  「不!」空也上人回答:「老僧並非爲可惜我的財寶被拿而悲傷,我想到你們這樣的人,有比平常人更強壯的身體,世間上可做的事情很多,不知你們作了什麼惡因,今生才淪作盜賊,四處搶劫,以加重自己的罪業。我想到你們將來得受痛苦的報應,才不知不覺地流下眼淚。」

  

  空也上人說後,眼淚還是潸潸地流著,這種悲心,竟然感動了大盜,後來,他們棄邪歸正,禮空也上人爲師,成了空也上人的弟子。

  

  民國十二年,我正在廈門南普陀參學,有一位道友名廣富,俗名林子雲,欲往泉州辦事,別人托他帶二兩銀子順便到慶春堂買軟腳香(此香在當時非常出名)回來供養觀音菩薩,走至半途,聽後面有人大喝「站住!」廣富法師那時年紀很輕,聽到這聲大喝,知是盜賊,撤腿便跑,邊逃邊念觀音菩薩聖號,強盜追不上,開槍就打,說時遲,那時快,廣富法師剛想把身子轉過來看盜賊是否追上來了,就在千鈞一發之際,子彈不偏不倚地打在腰邊裝銀元的袋子裏,盜賊見他挨了一槍,人仍安然無恙地跑,生大恐懼,不敢向前追趕,廣富法師也因持念菩薩的名號而得免盜賊之難。

  

  又有一個恒順和尚,也有著一段這樣的事,這件事在日本較老的居民大多知道。

  

  有一天,和尚住的地方,來了一個賊。

  

  「把錢拿出來!」賊說時將武士刀一閃。

  

  和尚不把他的刀看在眼內。

  

  「好!好!」

  

  和尚說後,盡所有的錢都拿出來給他,賊將和尚拿出來的錢放好,就悄悄的要往外邊走,正在這個時候──

  

  「等一會!」和尚忽又這樣的喊著他。

  

  賊停住了腳步。

  

  「你向別人要了東西,不說一聲謝謝就要走了,有這樣的道理嗎?這筆錢本來是我要奉給佛陀的,只要你去向佛陀說聲謝謝就可以了。」

  

  「謝謝」!

  

  賊說一聲就走了。

  

  以後不久,那個賊又在別處犯案被捕了,他招認說是還偷了和尚的錢,警官把他帶去見和尚,和尚見了很快就說:

  

  「不錯,在某月某日的夜間,有一個男人進來,說要我給他錢,所以我就拿錢給他。這並不是他偷的,是我自己願意給的,這有什麼證據呢?記得當他出去的時候,還講了一聲謝謝才走的!」

  

  警官聽了和尚的話,向和尚說:

  

  「和尚的話,意思大概是要救這盜賊,可是他在別處偷了好幾次,獲罪太大,不能再讓他逃了。」

  

  和尚聽了警官的話以後,走上前去握住賊的手,流淚說道:

  

  「我本是很窮困的,已經把所有的錢都給你,甚至叫你向佛陀多謝,那知我的誠意不足,不能感動你,令你再到別處偷東西。」

  

  這個賊聽了一言不發,羞慚滿面。

  

  賊在牢獄之中,仍然不能夠忘記和尚的話,出獄後,他跑到和尚那裏忏悔,從此,他改邪歸正,努力做一個向上創業的好人。

  

  這是慈悲的感化,本段經文就是表示這種意思。

  

  依理而言,吾人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和合而成的幻身,它像一個國家,一塊國土,一個小天地,這個國土外有眼、耳、鼻、舌、身的五識,集合了八萬四千的怨賊——煩惱。

  

  「商主」,指第八識的心王——阿賴耶識。阿賴耶是梵語,譯成中文爲「藏」,是含藏一切善惡種子的地方。也就是一切心的主體。

  

  前七識從第八識生。隨從心王,爲心王之所有的,叫做心所。心王心所等,共有九十四法,屬于有爲法,另加六種無爲法,就是唯識所說的百法,心及心所所發生的作用即是「諸商人」。

  

  這個心,持有成佛的珍寶,也持有墮落迷惑的賊,因此,在我們的心中,以持寶和怨賊爲喻。

  

  在阿賴耶識裏也包藏著無價之寶——自性,這個無價寶物隱藏于此,就好象走那危險的山路,一不小心,即可受到妄念的怨賊所害而沈淪六道。其中起一善念爲首,莫怕煩惱賊多,將雜念歸一,起自在之定力,稱揚觀音菩薩的聖號,由定起慧,由慧離驚惶生死之苦,既得離苦,還有什麼好怖畏的。吾人若能真切實行,以菩薩同體大悲心爲主宰,牽引余心,皆成善念,則可保全真如佛性,衆善法財了。

  

  古時梁山有位延關禅師領衆修持,衆中有一園頭,專司菜園之事,頗知禅理,因其職爲園頭,衆多不喜聽其談禅,常朝嘲笑他。

  

  有一天,老園頭又在說禅理了,衆中一人就說:「你對禅理既然這麼明白,爲什麼不去和老禅師問答幾句?」

  

  園頭說:「不是我不敢,而是怕我一問,老禅師沒法回答我,恐要讓大座而下臺。」

  

  大家皆笑其自誇自大,那天適逢老禅師上堂開示,園頭搭衣頂禮說:

  

  「和尚,家賊難防時如何?」

  

  「識得不爲冤。」和尚答。

  

  又問:「識後將如何?」

  

  又答:「識得騙至無生國裏。」

  

  再問:「此即安身立命處否?」

  

  「死水不藏龍。」禅師答。

  

  問:「何謂活水藏龍。」

  

  答:「興波不作浪。」

  

  園頭聽了又問:「忽然傾澤倒嶽時如何?」

  

  「小心!莫濕了老僧的袈裟角。」

  

  老禅師和園頭的這段問答,就是叫人要善守根門,勿讓六賊乘虛侵入,進而再精進修行,以便回歸無生國土。雖然修有所得,但不可忘了還得自利利他,自度度人,以慈心,勇猛心去更上一層樓,方能得到真正的解脫。

  

  以上所說的七難,到此已經說完了。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诃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這是七難的總結文。

  

  「摩诃薩」是「摩诃薩埵」的略語,「摩诃」是大的意思;「薩埵」是「有情」或「衆生」,「摩诃薩埵」合稱是「大衆生」,大衆生即是于諸衆生中第一最上之意。

  

  摩诃薩又可稱爲大菩薩,也就是表示觀世音菩薩是位了不起的大菩薩,也用此來更進一步地稱贊菩薩的偉大。

  

  「威神之力」,威能克萬難,神即有求必應,讓衆生脫離苦海,進趣菩提。

  

  「巍巍」是形容菩薩的威神之力如高山之巍峨。

  

  佛陀說到這裏,叫聲「無盡意」而對他說:「觀世音菩薩有如此偉大的威神之力,怎可不誠懇地常念菩薩的聖號呢」?

  

  前面所講七難,是對外境而言;現在開始講叁毒之難,這是從內部來的。

  

  若有衆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貪欲、瞋恚、愚癡叫做叁毒,能毒害我們身心的緣故。在貪欲中最甚的莫過于淫欲,它最能毒害我們的身心,敗壞我們的人格,因爲淫欲心一起,不擇禽獸,不拘禮節,甚至發生亂倫等種種罪過。

  

  淫欲就是普通所說的性欲。若從生存的意義上去講,是必要的本能。世上生物,大都靠此傳續後代;從道德上說,夫婦間的關系,是人倫大道。正當的性欲,不是不可以,不過越出性欲的軌道之外,就危害了身心,而且,社會風教影響所及,其害是不堪設想的。

  

  佛陀對在家二衆,不禁正淫,這是方便法,若論究竟,楞嚴經說:「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禅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可知淫爲輪回的根本,修道的障礙,吾人如想對治它,就得修不淨觀,淫念自平。

  

  阿育王是個笃信佛教的賢明君主,唯佛之教是從,他有一個弟弟信邪,常謗叁寶,認爲淫欲乃人之常情,無法斷除,因而常對王說:「沙門離欲,是虛妄語。」雖經王屢次勸說,仍不相信。一天,王弟外出打獵,見禽獸亦好淫欲。回宮再向王說如是,勸王勿信佛教,受沙門誘惑。王笑笑,不置可否。翌日,王對弟說:「我欲外出,宮中之事,煩你辦理。」于是,帶了幾個隨從出宮。

  

  其弟在宮中,一時興起,竟穿戴龍袍帝冠,登基上朝,阿育王不久折回宮,見弟如此問何緣故?弟知犯了國法必處極刑,趕緊下跪求饒。阿育王說:「犯了國法,不能幸免,你既然歡喜爲王,我可以賜你七日帝王生活,七天過後,再處極刑,希望你善用七天的時間,盡情享受。」說完又外出了。

  

  王臨行前派了一位侍官站在其弟的寢宮外報時,每隔一小時報一次,七天中,時時如此,不可懈怠。

  

  七日後,王返宮中,見其弟愁眉苦臉,故意問道:「這幾天,你一定過得非常快樂啰!」

  

  弟答:「王兄有所不知,七天之中,我滴酒未沾,不近美色,一想到死,還有何心情去飲酒作樂呢!現在,我了悟,沙門所以能斷淫欲,是爲了生死事大。」阿育王知道他已悔悟,就赦免他的罪刑, ,從輕發落,以後,這位親王再也不敢毀謗叁寶了。

  

  淫欲是可怕的,魏文帝遏欲文說:

  

  「首惡莫如色欲,易犯多是邪淫。」

  

  諸位若真想出離叁界苦,就必須平治你的欲念。

  

  平治欲念最簡便的方法就是至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常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讓菩薩名不離自心,才會發生效用,假定念而不念,不念又念,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是難以收到效果的。

  

  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

  

  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瞋恚是衆生心中最不正常最爲暴惡的一種現象,一旦發作起來,面目猙獰,人皆怖畏,不喜親近,而且瞋心能障百萬法門,更能燒毀我的功德法財,諸魔也乘隙擾亂道業,使你無法進修,毀了你的大好前程。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賢頓和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