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贤顿和尚)▪P10

  ..续本文上一页世界中所有怨家、盗贼当得解脱,不会伤害咱们丝毫。」众商人听了他的话,便同声唱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因为称其名的缘故,当下就脱离了怨贼之难,自由自在的通过这危险的道路。

  

  过去有一位空也上人,赶路的时候遇了盗贼,上人见到了,从悲心中不觉流出眼泪,那些大盗见了上人的样子都对他嘲笑说:

  

  「这是一个没有修行的出家人,把身外之物看得如此重,拿他一些钱,却不顾自己是男子汉大丈夫,竟然流下了泪来。」

  

  「不!」空也上人回答:「老僧并非为可惜我的财宝被拿而悲伤,我想到你们这样的人,有比平常人更强壮的身体,世间上可做的事情很多,不知你们作了什么恶因,今生才沦作盗贼,四处抢劫,以加重自己的罪业。我想到你们将来得受痛苦的报应,才不知不觉地流下眼泪。」

  

  空也上人说后,眼泪还是潸潸地流着,这种悲心,竟然感动了大盗,后来,他们弃邪归正,礼空也上人为师,成了空也上人的弟子。

  

  民国十二年,我正在厦门南普陀参学,有一位道友名广富,俗名林子云,欲往泉州办事,别人托他带二两银子顺便到庆春堂买软脚香(此香在当时非常出名)回来供养观音菩萨,走至半途,听后面有人大喝「站住!」广富法师那时年纪很轻,听到这声大喝,知是盗贼,撤腿便跑,边逃边念观音菩萨圣号,强盗追不上,开枪就打,说时迟,那时快,广富法师刚想把身子转过来看盗贼是否追上来了,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子弹不偏不倚地打在腰边装银元的袋子里,盗贼见他挨了一枪,人仍安然无恙地跑,生大恐惧,不敢向前追赶,广富法师也因持念菩萨的名号而得免盗贼之难。

  

  又有一个恒顺和尚,也有着一段这样的事,这件事在日本较老的居民大多知道。

  

  有一天,和尚住的地方,来了一个贼。

  

  「把钱拿出来!」贼说时将武士刀一闪。

  

  和尚不把他的刀看在眼内。

  

  「好!好!」

  

  和尚说后,尽所有的钱都拿出来给他,贼将和尚拿出来的钱放好,就悄悄的要往外边走,正在这个时候──

  

  「等一会!」和尚忽又这样的喊着他。

  

  贼停住了脚步。

  

  「你向别人要了东西,不说一声谢谢就要走了,有这样的道理吗?这笔钱本来是我要奉给佛陀的,只要你去向佛陀说声谢谢就可以了。」

  

  「谢谢」!

  

  贼说一声就走了。

  

  以后不久,那个贼又在别处犯案被捕了,他招认说是还偷了和尚的钱,警官把他带去见和尚,和尚见了很快就说:

  

  「不错,在某月某日的夜间,有一个男人进来,说要我给他钱,所以我就拿钱给他。这并不是他偷的,是我自己愿意给的,这有什么证据呢?记得当他出去的时候,还讲了一声谢谢才走的!」

  

  警官听了和尚的话,向和尚说:

  

  「和尚的话,意思大概是要救这盗贼,可是他在别处偷了好几次,获罪太大,不能再让他逃了。」

  

  和尚听了警官的话以后,走上前去握住贼的手,流泪说道:

  

  「我本是很穷困的,已经把所有的钱都给你,甚至叫你向佛陀多谢,那知我的诚意不足,不能感动你,令你再到别处偷东西。」

  

  这个贼听了一言不发,羞惭满面。

  

  贼在牢狱之中,仍然不能够忘记和尚的话,出狱后,他跑到和尚那里忏悔,从此,他改邪归正,努力做一个向上创业的好人。

  

  这是慈悲的感化,本段经文就是表示这种意思。

  

  依理而言,吾人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和合而成的幻身,它像一个国家,一块国土,一个小天地,这个国土外有眼、耳、鼻、舌、身的五识,集合了八万四千的怨贼——烦恼。

  

  「商主」,指第八识的心王——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语,译成中文为「藏」,是含藏一切善恶种子的地方。也就是一切心的主体。

  

  前七识从第八识生。随从心王,为心王之所有的,叫做心所。心王心所等,共有九十四法,属于有为法,另加六种无为法,就是唯识所说的百法,心及心所所发生的作用即是「诸商人」。

  

  这个心,持有成佛的珍宝,也持有堕落迷惑的贼,因此,在我们的心中,以持宝和怨贼为喻。

  

  在阿赖耶识里也包藏着无价之宝——自性,这个无价宝物隐藏于此,就好象走那危险的山路,一不小心,即可受到妄念的怨贼所害而沉沦六道。其中起一善念为首,莫怕烦恼贼多,将杂念归一,起自在之定力,称扬观音菩萨的圣号,由定起慧,由慧离惊惶生死之苦,既得离苦,还有什么好怖畏的。吾人若能真切实行,以菩萨同体大悲心为主宰,牵引余心,皆成善念,则可保全真如佛性,众善法财了。

  

  古时梁山有位延关禅师领众修持,众中有一园头,专司菜园之事,颇知禅理,因其职为园头,众多不喜听其谈禅,常朝嘲笑他。

  

  有一天,老园头又在说禅理了,众中一人就说:「你对禅理既然这么明白,为什么不去和老禅师问答几句?」

  

  园头说:「不是我不敢,而是怕我一问,老禅师没法回答我,恐要让大座而下台。」

  

  大家皆笑其自夸自大,那天适逢老禅师上堂开示,园头搭衣顶礼说:

  

  「和尚,家贼难防时如何?」

  

  「识得不为冤。」和尚答。

  

  又问:「识后将如何?」

  

  又答:「识得骗至无生国里。」

  

  再问:「此即安身立命处否?」

  

  「死水不藏龙。」禅师答。

  

  问:「何谓活水藏龙。」

  

  答:「兴波不作浪。」

  

  园头听了又问:「忽然倾泽倒岳时如何?」

  

  「小心!莫湿了老僧的袈裟角。」

  

  老禅师和园头的这段问答,就是叫人要善守根门,勿让六贼乘虚侵入,进而再精进修行,以便回归无生国土。虽然修有所得,但不可忘了还得自利利他,自度度人,以慈心,勇猛心去更上一层楼,方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以上所说的七难,到此已经说完了。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这是七难的总结文。

  

  「摩诃萨」是「摩诃萨埵」的略语,「摩诃」是大的意思;「萨埵」是「有情」或「众生」,「摩诃萨埵」合称是「大众生」,大众生即是于诸众生中第一最上之意。

  

  摩诃萨又可称为大菩萨,也就是表示观世音菩萨是位了不起的大菩萨,也用此来更进一步地称赞菩萨的伟大。

  

  「威神之力」,威能克万难,神即有求必应,让众生脱离苦海,进趣菩提。

  

  「巍巍」是形容菩萨的威神之力如高山之巍峨。

  

  佛陀说到这里,叫声「无尽意」而对他说:「观世音菩萨有如此伟大的威神之力,怎可不诚恳地常念菩萨的圣号呢」?

  

  前面所讲七难,是对外境而言;现在开始讲三毒之难,这是从内部来的。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贪欲、瞋恚、愚痴叫做三毒,能毒害我们身心的缘故。在贪欲中最甚的莫过于淫欲,它最能毒害我们的身心,败坏我们的人格,因为淫欲心一起,不择禽兽,不拘礼节,甚至发生乱伦等种种罪过。

  

  淫欲就是普通所说的性欲。若从生存的意义上去讲,是必要的本能。世上生物,大都靠此传续后代;从道德上说,夫妇间的关系,是人伦大道。正当的性欲,不是不可以,不过越出性欲的轨道之外,就危害了身心,而且,社会风教影响所及,其害是不堪设想的。

  

  佛陀对在家二众,不禁正淫,这是方便法,若论究竟,楞严经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可知淫为轮回的根本,修道的障碍,吾人如想对治它,就得修不净观,淫念自平。

  

  阿育王是个笃信佛教的贤明君主,唯佛之教是从,他有一个弟弟信邪,常谤三宝,认为淫欲乃人之常情,无法断除,因而常对王说:「沙门离欲,是虚妄语。」虽经王屡次劝说,仍不相信。一天,王弟外出打猎,见禽兽亦好淫欲。回宫再向王说如是,劝王勿信佛教,受沙门诱惑。王笑笑,不置可否。翌日,王对弟说:「我欲外出,宫中之事,烦你办理。」于是,带了几个随从出宫。

  

  其弟在宫中,一时兴起,竟穿戴龙袍帝冠,登基上朝,阿育王不久折回宫,见弟如此问何缘故?弟知犯了国法必处极刑,赶紧下跪求饶。阿育王说:「犯了国法,不能幸免,你既然欢喜为王,我可以赐你七日帝王生活,七天过后,再处极刑,希望你善用七天的时间,尽情享受。」说完又外出了。

  

  王临行前派了一位侍官站在其弟的寝宫外报时,每隔一小时报一次,七天中,时时如此,不可懈怠。

  

  七日后,王返宫中,见其弟愁眉苦脸,故意问道:「这几天,你一定过得非常快乐啰!」

  

  弟答:「王兄有所不知,七天之中,我滴酒未沾,不近美色,一想到死,还有何心情去饮酒作乐呢!现在,我了悟,沙门所以能断淫欲,是为了生死事大。」阿育王知道他已悔悟,就赦免他的罪刑, ,从轻发落,以后,这位亲王再也不敢毁谤三宝了。

  

  淫欲是可怕的,魏文帝遏欲文说:

  

  「首恶莫如色欲,易犯多是邪淫。」

  

  诸位若真想出离三界苦,就必须平治你的欲念。

  

  平治欲念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至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常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让菩萨名不离自心,才会发生效用,假定念而不念,不念又念,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是难以收到效果的。

  

  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

  

  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瞋恚是众生心中最不正常最为暴恶的一种现象,一旦发作起来,面目狰狞,人皆怖畏,不喜亲近,而且瞋心能障百万法门,更能烧毁我的功德法财,诸魔也乘隙扰乱道业,使你无法进修,毁了你的大好前程。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贤顿和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