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贤顿和尚)▪P7

  ..续本文上一页熟,待背熟欲往长者家的半途,却狂风大作,桥断了,只好暂时停下来,隔了半个多月,继续向前走,那知,在这几个月中,长者家发生了变故,一场大火把长者的大宅院烧得寸草不留,神驹亦葬死火堆,采宝的船只受了半月前的狂风侵袭,人、物皆被海水吞噬,还得赔偿罹难者的家属,连那最宝贝的儿子也生病死了,长者受此打击,不免口出怨言,传到国王耳中,把当时赐封的玉印也要回宫廷,长者正在痛心疾首,忧伤悲愤之际,不兰外道来见长者,问讯完毕,就开始念偈,因其发音不准,将偈语中的「福」运充斥念成了「祸」运充斥;诸贤圣众,咸为「敬」服念成了「惊」服,如是,全偈反而变成了幸灾乐祸,冷嘲热讽的意思,长者气极,唤来家仆,狠狠的揍他一顿,打的遍体皆伤,又被赶出村外,外道怨恨长者如此不公平,瞿昙说此偈,能得大供养,而我竟如此对待,无可奈何,只好一跛一拐的走回去。

  

  此时,佛陀正在鹿野苑精舍讲经,弟子们闻此消息,请问佛,佛便将此事的因果告诉大众:

  

  昔时,有位国王,年青登基,仁德爱民,一日,国王午睡,有只鹦鹉停在窗前轻鸣,音极悦耳,王在睡眼朦胧中闻此好音,身心舒泰,醒来即命侍臣追抓,跑了五里路,才把鹦鹉抓回宫养于金色鸟笼,食以美味,备受宠爱。适一毒枭见状,生大贪嫉,也就如法泡制,趁王午睡,仰头而歌,岂知其声不雅,惊王睡梦,下令追之,枭鸟以为必与鹦鹉同等待遇,于是,欲飞不飞,仅跑半里,就被抓回,王见其竟是毒枭,下令烧死。

  

  及至中年,王纳一妃,妃信外道邪术,王亦舍正入邪,贪迷酒色,不理国政,且暴虐人民。不久,王位不保,沦为难民。

  

  其中国王者即福德长者,以其前生年少仁民好施,故四喜并集,中年后欺压百姓,轻侮三宝,故受如今苦报,鹦鹉则是我的前生,毒枭就是不兰外道。

  

  由此事的前因后果看起来,我们可以得到一番启示──人切莫贪得无厌,更不可不量己德,不思己行而求非分之利,如一味贪心,强求供养,就会像不兰外道一样,惹来一身灾祸。人,最重要的是注重己身的品德及修养,有好的修持,自然会受他人之景仰而得供养,这种事情是强求不得的。

  

  生存于五浊的世间上,我们几乎都是漂流在爱欲大海的人,那爱欲的海水已经快要淹没了我们,如果我们仍然执迷不悟,我执深固,不知不觉,不知回头,那就太可悲了。

  

  想从这个贪欲的大海漂流到浅处,除了一心称念观音菩萨的圣号,求菩萨保佑外,是不容易找到其他的方法来救济的。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剎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剎之难。

  

  这段经文是讲七难中的第三风难,又叫罗剎难。

  

  风灾,我相信每个人多少都领略到台风的可怕,狂风大作,飞砂走石,屋倒人伤,灾情惨重,这属天灾,纵使在科学昌明的今天,还是无法制止台风的来临,只有提高警觉,先作准备,减少损害而已。

  

  设若有百千万亿的人,为寻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七宝,而乘船入于大海,(此七宝大都产于海中,砗磲即是宝石的一种。)如不幸在半途遇上黑风(据说古时船航行海上,忽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倾盆,落入船中,船因此而沉没或船身破碎,被大风吹至食人岛,此风即谓黑风。)吹其船舫,飘流堕在罗剎鬼国。(罗剎鬼,相传是食人鬼,常住海上岛屿,我也曾听说昔时某海上有一岛,船遇风飘至其岛附近,船上人员必需塞住双耳,否则,岛上飘送美妙音乐,将使闻者翩然起舞,神智昏迷而跳入海中。)求宝的人,不幸遇到黑风,到达罗剎鬼国,其中若有一人起头带念观音菩萨的名号,诸人等,都能脱离罗剎鬼难。

  

  普陀山志里记载:宋徽宗时,有一户部名叫刘达,与一大臣受徽宗命出使高丽(今之韩国),归航途中,至数小岛附近,忽遇乌云密布,明月失辉,四日四夜,不见微光,船失方向。其中便有一人提议大家虔称观音圣号,不多久,见空中放光明,犹如白昼,仗此光明,始脱险难。

  

  又说五代后梁明贞二年的时候,因中国佛教已在唐朝传入日本,当时许多为求法而到中国寻师访道的日本出家人,其中有位和尚,远渡重洋,航海来到我们中华大国,参研佛法。挂单浙江天童寺,学参禅,后欲返日本,见寺中有一尊观音大士的圣像,清净庄严,心羡不已。本想向该寺当家师父商讨请回日本供养,恐怕人家不允许,只好不与而取了。在他以为这是出于善心,能使日本人民睹圣像而生信心,这种作法该不会犯佛制戒律中的「不与而取的盗戒」吧?于是,他打定主意,偷偷把这尊佛像拿走了。

  

  和尚既得此一庄严圣像,岂敢在山逗留,马上束装起程,买舟东渡,预备回归日本。然而奇怪的是,这条船开没多久,便遇黑风,三日三夜,船始终无法开出,只有远远地在普陀山四周打转,和尚吓得惊惶万状,跪在菩萨面前祈求说:「大士!弟子因见菩萨圣像庄严,我国佛法未遍,圣像少见,我想将菩萨请回日本供养,假使我国众生此时尚无缘见您,当从所向,弟子便至该处,建立精舍供养」,祈祷完毕,船安然行至普陀山之紫竹岩,不再向前。

  

  那时普陀山还是一片荒岛,野无人烟,那位日本和尚便于此立寺宏法,这就是普陀山开山的由来。

  

  我民国十五、六年时,曾参学普陀山,此山纵十二里,横六里半,山中的大小寺庵约有二百八十多间,每年二月至九月,进香礼拜者络绎不绝,平均每天有二万人左右,从此可见,观音菩萨度众之广了。

  

  从理上来解释这段经文:金银等七宝即是真理,七法财的意思。欲求真理七法财的缘故,入于佛教大法海中,因智慧不足,不能随欲所求故起无明之气(黑风),摇动了主宰的定力(吹其船舫),渐成黑面无常,而成鬼相之形。(飘堕罗剎鬼国),若能即时于众恶之中,起一念回光向善之心,以戒定慧力破无明烦恼之风,则平贪瞋痴三毒之浪。(若能称念观音号,即能解脱罗剎之难)。

  

  以有形的七宝譬喻精神上的七圣财,那是再恰当不过了,何谓七法财呢?

  

  一、信财:智度论说:「佛法如大海,惟信能入。」学佛的人假如没有虔诚的信心,那就无法取得藏中珍宝也就不能得度佛法大海。

  

  二、进财:进,是精励进取之义,努力进趣正道,佛道遥远,非精进,不能得益。

  

  三、戒财:戒有防非止恶的作用。严持佛所制订的戒律,操行方正,一点不毁坏,遵守一切世间出世间的规律即是戒财。如果不依规律,便会放纵,放纵自然就会堕落,而做出种种不正的行为,所以戒为一切正当生活必要的规则之宝。

  

  四、闻财:闻是知的第一步工夫,人若不求知,不受教,则如禽兽无异。听闻教法,才能知理行道;闻教,要虚心,接受他人之教导,然后如教理去实行,方能得到真实受用。此是指由闻而思由思而修的三慧而言。

  

  五、舍财:在佛教中,慈、悲、喜、舍称四无量心,行菩萨道的时候,以舍最为重要,用欢喜心施舍一切众生,如慈阳普射大地,万物皆被,不存丝毫偏心或念报之心,方能切实做到慈、悲、喜、舍,无量心中的「舍」无量。

  

  六、慧财:慧财是智慧,又叫定慧财。定能摄心,令不妄动,慧能观照诸法,破除邪见;智慧像似吾人双眼,假使没有一双智慧之眼,盲行瞎走,往往弃明投暗,受害无穷。

  

  七、惭财:惭者,惭愧,论云:「惭者,于诸过恶,自羞为体;愧者,于诸过罪,羞他为体」。学佛的人,假使没有惭愧的心,则不能入道。世界上再没有比得上感觉惭愧的心再善美了。不知惭愧的人,就够不上资格做堂堂正正的人,更不必谈成佛作祖了。

  

  记得有一位邻居,家财万贯,但膝下犹虚,很想要个养子,他的结拜兄弟是个忠厚人,家里有四个小孩,大者十岁,小者三岁,知他爱子心切,便决定将孩子送一个给他抚养,看好吉日,富人买了四节甘蔗,到了拜弟家,平分四根甘蔗给孩子们吃,当其正吃得兴高采烈的时候,富人突趁其不意的打了每人一个耳光骂道:「好没教养的小孩,伯伯给你们甘蔗吃,竟连一声谢谢也不说」。孩子们有的边哭还是边啃,独有老二,滴泪不流,小脸儿红红的,把甘蔗朝地下一丢说道:「伯父!我们究竟犯了什么大过,须受这一记耳光,吃一根甘蔗就得发出这么大的代价么?」说完,便头也不回的朝内屋走去。富人见了,非认领此子不可,因为一个小孩子,竟有如此的羞耻心,将来长大不怕不成器。

  

  总说:信即信心,能决定护持正法,是成佛之资粮。进即精进,精进于成佛之道,丝毫不退转。戒,戒律。防身、口、意三业不犯,远离杀、盗、淫、妄,为成佛之基。闻,因闻而修持,依教而行之,始能成就三慧。喜舍方能行菩萨道,予众生乐而拔众生苦。定慧属止观,摄受妄念,能照破一切幽暗稠林,故也是成佛之财粮。有惭愧心方能求增上道,断除无明,得证菩提。

  

  以上的七种,叫做七圣财,这种教法,依据诸经,有很多不同的解说,在你想要获得这七种圣财,而欲入佛道修行的时候,如果忽然一阵黑风吹来,这黑风,即是无明烦恼的迷风,或是一切魔障的恶风。你若没有坚定不移的信心,那么,你就会对信心起了怀疑,对于精进生了怠念,对于戒律加以毁犯,胡作妄为,都将随此而起,对于舍又执取了,对于慧又愚痴了,对于惭又没有耻了,把可以进入大道的心,导向惊涛骇浪之中,飘流到罗剎鬼国去了。

  

  又有人说,此黑风是比喻钱财的风,许多人都逃不了钱关,你是否听说过这样的故事?据说,孙悟空欲向八宝公主借芭蕉扇时,途中被火孩儿所阻,幸遇八宝公主用芭蕉…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贤顿和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