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贤顿和尚)▪P6

  ..续本文上一页「始觉」指此本觉埋于五阴之中,经净行修持,妄心渐息而觉悟。「究竟觉」始觉极与本觉一致,也就是大行圆满究竟至极之觉,即成佛之意。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这段经文是佛陀的总答,也可以说是普门品的总纲,此品的精华。

  

  「佛告无尽意菩萨」,因前所问,故佛回答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调柔、忠厚、具有深厚善根的大丈夫,叫做善男子,此是直指无尽意菩萨而言。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这是指出观音菩萨救度的对象。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形容众生之多,难以数计。「众生」,印语「萨埵」,是一切有生命者的总称。玄奘大师新译为「有情」,以别于一切无生之物。「众生」属旧译,由罗什法师所翻译,具有下面三种理由:

  

  一、与众生共生于世。

  

  二、众缘和合而生。

  

  三、受生于众多之处。

  

  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如地狱道的众生、饿鬼道、畜生道、修罗道的众生以及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等众生,其数无量无边,皆受无量众苦。

  

  「受诸苦恼」,心受忧恼,身受苦痛,故言「苦恼」。我等出生在世,受四苦、八苦、七难三毒(留待下文解释)之害,受苦无量,稍不暂息,只不过吾人堪忍此苦,舍不得离,而有时更以苦为乐,丝毫不觉。

  

  「闻是观世音菩萨」,是说众生听闻到观世音菩萨的名号。「闻」字,众生闻观世音而称念其名,观世音闻众生音声使其皆得解脱一切苦恼,菩萨与众生相闻、相应,于是显示感应道交之妙。由于耳根所闻,菩萨与众生才能感应融通,所以叫耳根圆通。

  

  闻字有三真实:

  

  一、通真实—耳朵与眼睛不同,眼不能观隔墙物,但耳朵却能听一里以外的声音。

  

  二、圆真实—眼只能看正面,而耳朵却可听八方。

  

  三、常真实—眼只看今时,而不能见古代,耳不但闻今之消息,还能知晓几代前的事,并且能够把现在传到未来而不变。这三点是耳根的妙胜之处。

  

  「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众生若能「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即时寻觅众生叫苦之声,来自何处,随即前往其处救拔苦厄,使之解脱。

  

  在四句经文里,最该注意的是「一心」,一心就是念于心中那一种念。念念观音菩萨,丝毫不存杂念,叫做一心。「称名」即称「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一心称名」,心念是根本,要念到我是观音,观音是我,彼此打成一片,而不觉出之于口,那才是称名的音声,能一心持念观音圣号,以平等心解除我执,以慈悲念断烦恼锁,至此,就可脱污秽而获清净,这便是观音菩萨慈悲的救度,也是观世音使你苦恼解脱的一种方法。

  

  一个人若不肯面对明镜,又怎能觉察自己的污点呢?假使你不肯放下心中妄念,用杂乱心念菩萨名,如同以背对镜,如何能看清自己面目?如何能得菩萨感应呢?奉劝诸位「一心称念」,要念念与菩萨心相应,恒持不失,方可获得清净解脱。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若有人持此菩萨名号,假使其人受大火焚烧,亦不可能受火灼伤,因为执持观音菩萨的圣号,菩萨的威德神通之力,在冥冥中加被你的关系。

  

  这段是说冥益中的七难。七难:即是火难、水难、刀难、风难、鬼难、囚难、贼难。

  

  现先以事相解说火难,在此,我要引证一件真事,来证明观音菩萨的灵感,的确是有的。

  

  民国十一年的时候,日本地震,中国佛教普济日灾会的代表,包承志、杨叔吉等……去日本吊慰!所得的报告。他们说︰日本这一次死亡的人数,约在三十多万,骸骨堆积如山,日本东京浅草区差不多成了焦土!浅草区里有个公园,里面的池水,都被烧干了,公园里有一座观音堂,是日本旧式老屋隔成三间,灾民被四周的火围包起来,无处可逃,人人皆往公园里跑!聚集在一起,约有三万多人,见景生情,一见观音堂,都异口同声地念观音圣号哀求菩萨救苦救难!此时灾民的心境,当然比平时虔敬得多,很奇怪的是,不但没有一个灾民受伤,连那三间老屋,到今天还是照样保存,作为圣迹纪念;凡是到日本去的人,没有不去朝拜的,由此可见观音菩萨的慈悲灵应,他是无所不救的。

  

  从理方面说:「瞋火起时焚烧三界,一念转善,大作清凉,此由菩萨忍辱威光之神力」。这几句话的意思在说明瞋怒之火能燃烧三界,破损我们的功德法财,若一念转善,化作清凉池水,瞋火顿息,这是由于菩萨忍辱的威德神力所致啊!

  

  瞋恚之火,由何而起?须知,它不从外起,而是由我们己身的执着、傲慢而起的。有一个人,向有名的盘桂和尚说道:「久闻大名,知和尚能医诸病!我有一种天生好怒暴躁的毛病,和人谈不了三句话,便横眉竖目,请你用一药方来医治我天生的毛病好吗」?

  

  和尚说:「噢!这种病听起来倒很稀奇,我医了许多人,就没听过有天生毛病的,觉得有趣极了。老衲没见过暴躁的病是怎样的。你拿出暴躁的病让老衲瞧瞧好吗?」

  

  和尚这话,说得那人窘困异常。

  

  「和尚!那是办不到的呀!这种病怎么能够拿得出呢」?

  

  「你看,我叫你拿出来,你办不到,可知那易怒的毛病并不是天生的,是由于你的我执太重,瞋火炽盛而起的」。

  

  这一句话,说得那人瞠目结舌,心有所悟,也就改了这暴躁的毛病了。

  

  由这段对话看起来,暴躁也是火哩!要控制瞋恚之火,念观音菩萨的圣号是一种最好的方法,它能令你有定力,用修养忍辱之心去克制瞋火的蔓莚。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这是七难中的第二水难。

  

  倘若有人被大水冲走,漂流到深处去,生命受到威胁时,如能一心称念菩萨圣号,即刻漂至浅的地方,免遭灭顶之害。

  

  宋时,有位徐君,以教私塾为业,其母程氏笃信佛教,专持观音圣号。一日,徐君带了二个小孩至城里教书,孩子顺便到那儿听课,快过年了,他又带着这两个小孩准备回家过年。因船少人多,只得乘坐夜船,船行到江中,触了暗礁,江浪又大,船身不稳,而且,江水开始渗入船中,暗夜无星,眼看全船的人即将被浪吞噬,徐君望望身旁两个儿子,想到家中年迈老母,心中焦虑万分,突然想起持念观音圣号的母亲,于是,他便虔诚地念起菩萨名号来,片刻,船身渐稳,同船者皆见江边岸上有棵高大桑树,船亦随水漂至浅处,大家合力将船栓在大树上。第二天的黎明,朦胧间,大家仔细一看,昨晚所见的那棵大桑树不见了,船却搁在沙滩上,众人知道是受了观音菩萨的救度。

  

  徐君快到家时,远见程氏倚门含笑迎接,心中觉得奇怪,程氏告诉他说:「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你们在江上遇难,我心里一惊,赶快称念观音圣号,后来看见一位老人家去带你们下船,我知道你们一定能平安回来的」。徐君也将昨晚所遭遇到的灾难告诉母亲,才知道是观音菩萨显现救难的。

  

  这是约事方面说,观音菩萨能闻众生呼救之声,而救其脱离灾厄,在理方面则有更深一层的说法:

  

  水喻「贪」,贪水涨时,能没溺世界。情欲漂流,未得其所,能一心恭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一念知足,业海自然干枯。

  

  「水」之一字,并非只指河水江水而言,也可当作大海而说。从义理上去考察:

  

  我们是在生死大海中漂流着,贪生怕死,是人之常情。尤其众生陷于爱欲水中,而这爱欲之水,最容易引导人走上迷途;在五浊恶世上,种种爱欲不时在诱惑着我们,不知有多少人因它而身败名裂,家破人亡。

  

  四十二章经中说:「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爱欲到底从何而起呢?爱欲是由喜爱之心而起的,沉溺在爱欲漩涡的人,大都从坚强的我爱而来,如果即时称念菩萨圣号,起一念知足、慈悲、平等的心,把这强烈的我爱稍为转薄一点,将「贪爱」舍除,则我们的心光如明镜,平等无差,那就可从惊涛怒浪的大海中,漂至浅滩上了。

  

  在佛陀住世的时代,行乞到一座村落,村中有一位乐善好施的福德长者(另名阴悦),家资万贯,但无一子嗣,常怀忧虑,俗云:「四十不见子,终生磨到死」。然而,这一天,福德长者却四喜并集,何谓「四喜并集」呢?一、长者夫人产一男婴;二、所畜之马生下神驹;三、出海采宝之船满载而归;四、国王闻其乐善好施,派一官差致送玉印。福德长者得此四喜,当然高兴非常,于是,大宴宾客,席开百桌,酬神谢愿,并且恭迎佛陀及诸弟子受供,佛陀即作一偈云:

  

  长者今日,福运充斥;绝代喜庆,一时俱至;

  

  色所食因,具报有四;千载难逢,人间无二;

  

  诸贤圣众,咸为敬服;善哉长者,受此多福;

  

  如春播种,至秋成熟,先作后受。

  

  长者闻此偈,更加欢悦,于是备大供物,供养佛陀及众弟子。时一外道名叫不兰迦叶,见佛受大供养,心生贪嫉,便随佛陀回精舍,不兰迦叶对佛说︰

  

  「瞿昙!(称佛)常听人说,你有平等、慈悲、喜舍之心,现在请您把在长者家中所说的那首偈教给我,让我也去得大供养」。

  

  佛用慧眼一望,知其痴心甚重,贪欲满面,学此偈不但得不到供养,反会招来苦受,便慈和地告诉他说:

  

  「你想得供养,我愿意另外教你几首偈,不要再学我说过的那首吧」!

  

  外道以为佛太悭吝,不肯将偈语告诉他,就破口骂佛,并说:

  

  「你只管教来,得不得供养是我的事」。

  

  佛知其宿业难逃,就将那首偈详细告诉他了,岂知此外道愚痴之至,一首偈学了几个月还无法背…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贤顿和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