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贤顿和尚)▪P5

  ..续本文上一页译者: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本经译者,是鸠摩罗什三藏法师。所谓三藏法师,即是指精通经、律、论三藏,而以此自利利他,教导众生,堪做吾人模范者。

  

  鸠摩罗什法师是中国译经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他是龟兹国人。(龟兹是中央亚细亚,天山山脉南方的一个小国。)父名鸠摩罗炎,为印度望族,本是中印度人,游历到龟兹国,因其道高学博,所以受到国王的钦敬,而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罗炎为妻,后来便生下了罗什法师。什师年幼时就赋性聪颖,才气超人,并且年少老成,所以他的名字译为童寿。

  

  什公七岁时,跟随母亲四处参访名师,精研教典,后至罽宾。有一天,同母亲进寺礼佛,见佛殿上有一大罄,为了好玩,就将大罄,戴在头上,一点不觉其重,忽然心生一念──罄如此大,我这么小,怎能顶得住,而一点也不觉重呢?因为动了这个妄念,顿感头上压力重大,由此悟到「一切唯心造」的道理。

  

  罽宾是小乘佛教的大本营,什师于罽宾研学小乘法。后来经过沙勒国,王子名叫沙车,出家学佛,专究大乘佛法。一天诵般若经,老是念空不可得,与小乘法所说的「有」成对比,什师觉得奇怪,便与沙车展开了大小乘法的论战,结果,什公失败,跟从沙车学习般若性空的大乘法。不久,对于性空大乘,有了独到心得,成为弘扬大乘性空最有力的学者。甚至于什师从前的小乘老师,亦被什师转化信奉大乘,故有「大乘小乘互为师」的赞语。

  

  什师到中国来,是在一千五百多年前。那个时候,正值中国的五胡十六国时代,因为晋朝被夷狄从西北逼到南方来,在扬子江下游的建业建都,称为东晋。那时,有英杰苻坚在黄河流域的长安自立为秦,苻坚是位热心佛教的国王,得知什公的德学,对其倾慕异常,特派大将吕光,率大军前往迎接什师来华。但不久苻坚在淝水之战中,被流矢所伤而死,前秦灭亡后,姚苌继位,称为后秦,亦称做姚秦。

  

  吕光请得什公,回程行到凉州,闻苻坚战死,姚苌僭号关中。吕光就在凉州宣布独立,国号凉。吕光因什师足智多谋,恐为姚苌所用,就将什师供养在凉州,不让他去关中。后来姚秦二代君主姚兴,虔信佛教,特以厚理强迎什师,弘始三年,什师至长安。姚兴以朝庭的西明阁为什公的居室,以逍遥园做翻译佛经的道场,替中国的佛教史上放了一大异彩。

  

  姚兴对什师既崇敬又关心。他对什师说:「大师聪明超悟,天下无二,若一旦后世,岂不使法种绝嗣了!」因此,送来十名美女,硬逼其接受。从此,什师不住僧坊,别设廨舍自居。

  

  这样的事情,当然会使僧伦起疑生轻慢心。什师常对大众说:「譬如臭泥中生莲花,你们但采莲花,勿取臭泥。」

  

  弟子们以为什师可以蓄妻,因此有人也想效法。什师知道事态严重,必须表明心迹。

  

  于是,召集所有弟子,说法后一同吃饭,别人碗中是饭,什师碗里却是一碗钢针;有的二寸长,有的一寸长,当众把那碗钢针吃了下去。弟子们看了,个个目瞪口呆。

  

  什师把一碗针吃了以后对弟子们说:「你们有人想学我的,请先吞下一碗钢针再效法我,否则专心于道,莫胡乱起疑生慢」。

  

  什师到长安直至圆寂(弘始十一年),约有九年的时间在此翻译。什公所翻译的经典共有七十四部,三百八十余卷。

  

  什师译经的最大特点,是文字典雅,义理畅达。四方来亲近什公的沙门,先后有三千人之多。所译的经典有:坐禅三昧经、阿弥陀经、大品般若经、大智度论、妙法莲华经、金刚般若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成实论……等。

  

  法华经是罗什来长安后的第六年译出的,即是东晋安帝的「安熙二年」(公元四○六年),姚秦的弘始八年。

  

  什师所译的法华经,原只译了二十七品,其后约经八十多年,齐武帝承明八年,由达磨摩提与法献共译提婆达多品一品添入,乃成二十八品。又罗什所译的法华经只有长行,没有重颂,到一百八十余年后的隋朝,才又由阇多崛多译出重颂添入,而形成了今日所流通的妙法莲华经。

  

  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一日,什师卒于长安。临终之时,什师预知世缘将尽,召集众弟子话别。他说:「我世缘已尽,不能再和诸位共同研究佛法了。我知道自己智慧不足,暗昧无知,谬充翻译,在数年之中,我总共译了三百多卷的经典,假使我所译的经书,无丝毫错误的话,当我焚身之后,舌头不焦烂。」

  

  什师圆寂之后,薪灭形灰,唯独舌头完好如生。这可证明什师译经之正确无谬,因此,我们应该深深的感激这位伟大的译经圣者,对其所译经典,深信不疑,并且能信受奉行。

  

  什师的门人如道生、僧肇、道融、僧睿、道恒、昙影、慧观、慧严,号称什门八俊。其中又以道生、道融、僧睿、僧肇为最,后人皆尊称为什门四圣。

  

  

  

  正释经文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这段经文是无尽意菩萨的话,也可以当作本品的序分。

  

  「尔时」,有多种解释。前面曾经提示诸位,本品是法华经中的第二十五品。尔时就是指释迦牟尼佛在讲完妙音菩萨品,即将开讲观音菩萨普门品的时候。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法华会上的大众,听完了妙音菩萨来往品,心里希望再听一些观世音菩萨的发心来启迪大众的善心之时,尔时即指大众皆在希望之时。

  

  「尔时」的解释,在独立读诵普门品的时候,也可以解释为佛观机当讲普门品而众生因缘成熟要听普门品时。

  

  「无尽意菩萨」,这是本品问法的代表者。当释尊说完妙音菩萨品时,无尽意菩萨代表大众起座请法。无尽意菩萨,是东方不眴世界教主普贤如来的补处菩萨。东方不眴世界,是菩萨国土,没有声闻,也没有缘觉。

  

  无尽意菩萨在此国土辅助普贤如来教化大众。无尽意既是东方一位大菩萨,为什么会来娑婆世界听释尊说法呢?因为他是奉了如来的慈令,到娑婆世界辅佐释尊教化众生,所以才出现于灵鹫山的法华会上,本品由其代表请法,当然有着很深的意义。

  

  「无尽意」,是无量无边,没有穷尽的意思。因为这位菩萨,以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果无尽,而菩萨度生悲愿也无尽,所以叫做无尽意。

  

  「即从座起」,无尽意菩萨为了代表大众请问佛陀,便从自己的座位上站起来,所谓「心欲请法,故从座起」。「即从座起」这句,从字面上去解释,本很简单,但若以天台观心解释,那就义理深奥了。

  

  在天台的观心释中说:「空即是座,于此空无所染着,故谓之起」。这位菩萨,就是常以诸法皆空为座,诸法皆空是平等门,修行者要离开空有二边才能证得中道实智,现在无尽意菩萨于法华会上,应机发问,因此从平等空座而起,现差别众生的有门,故说「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出家比丘以袈裟覆盖左肩,袒露右肩,表示承顺师长,恭敬庄严的意思。所以,我们在礼拜佛菩萨的时候,请法、说法之时,都必需披搭袈裟,以示礼仪。

  

  偏袒右肩,覆藏左肩,依观心释的解释,覆和露,是表空假二谛的权实二智,空谛是实智,实智不能用语言文字将其表达出来,所以覆藏左肩。假谛是权智,可以观宇宙万有,为万众说法,指示出修行路径,亦是权巧方便之智,所以袒露右肩。

  

  又说,左肩表禅定,右肩表智慧。袒露右肩,即是从禅定起而开放智慧的光明。

  

  「合掌向佛」,将两手合拢面向佛陀。合掌,为印度人对上辈们一种恭敬的礼节。进一步说,两手十指,相当于十法界,把它合而成一,为十界一如,表众生与佛,迷与悟是不一不异的。

  

  「而作是言」,谓无尽意菩萨表现请法应有的礼节后,就开始提出问题,希望佛陀开示观音菩萨的事迹。

  

  上面数句,从「尔时」到「而作是言」,属本品序分,在这几句经文中,显示了身口意三业的活动;即从座起是身业,而作是言表口业;合掌向佛示意业。无尽意以清净无染的身口意三业,虔敬地代表大众请示佛法。

  

  「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无尽意菩萨至此正式提出问题,他请示佛陀说:「观世音菩萨,究竟以什么因缘,叫做观世音菩萨呢」?

  

  「世尊」,指释迦牟尼佛而言。释迦牟尼佛是三界导师,众生慈父,于世出世间至尊无上为众所尊,所以叫做世尊。世尊具十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这十号是以如来之德而立,世尊就是这十号的总称。

  

  如来——从真如实相应众之机而来,为化度十方国土的众生。

  

  应供——佛福慧具足,堪受九界众生供养。

  

  正遍知——得平等正觉,无所不知。

  

  明行足——明了解脱,妙行具足。

  

  善逝——逝,断也。能以妙德智慧,断无尽烦恼。

  

  世间解——具足世出世间的智慧,无所不解,故能知苦断集,以趣菩提。

  

  无上士——士,此字实是「十」「一」从「十」推「一」,世间万法,追求彻底,不出「一」,不超正理。玉山再高,也是从一粒砂土而起,凡「士」之人,必可理解世间之学,世间之事,但世尊超出一切有情,最胜无上,谓之无上士。

  

  调御丈夫——德学高超,世上无双,能调御一切无明魔障的大丈夫。

  

  天人师——为一切人天师表。

  

  佛——梵语浮图;译为觉者,觉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觉。自觉:是自己觉悟已得涅槃妙果。觉他:即将自己所觉悟之真理转而教导他人,依之修行。自觉,觉他圆满,名觉行圆满。三觉圆满,万德具足,是谓佛。

  

  在此,我还要介绍本觉、始觉、究竟觉三觉。「本觉」是吾人无始以来本具之佛性。…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贤顿和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