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譯者: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本經譯者,是鸠摩羅什叁藏法師。所謂叁藏法師,即是指精通經、律、論叁藏,而以此自利利他,教導衆生,堪做吾人模範者。
鸠摩羅什法師是中國譯經史上,最偉大的翻譯家。他是龜茲國人。(龜茲是中央亞細亞,天山山脈南方的一個小國。)父名鸠摩羅炎,爲印度望族,本是中印度人,遊曆到龜茲國,因其道高學博,所以受到國王的欽敬,而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羅炎爲妻,後來便生下了羅什法師。什師年幼時就賦性聰穎,才氣超人,並且年少老成,所以他的名字譯爲童壽。
什公七歲時,跟隨母親四處參訪名師,精研教典,後至罽賓。有一天,同母親進寺禮佛,見佛殿上有一大罄,爲了好玩,就將大罄,戴在頭上,一點不覺其重,忽然心生一念──罄如此大,我這麼小,怎能頂得住,而一點也不覺重呢?因爲動了這個妄念,頓感頭上壓力重大,由此悟到「一切唯心造」的道理。
罽賓是小乘佛教的大本營,什師于罽賓研學小乘法。後來經過沙勒國,王子名叫沙車,出家學佛,專究大乘佛法。一天誦般若經,老是念空不可得,與小乘法所說的「有」成對比,什師覺得奇怪,便與沙車展開了大小乘法的論戰,結果,什公失敗,跟從沙車學習般若性空的大乘法。不久,對于性空大乘,有了獨到心得,成爲弘揚大乘性空最有力的學者。甚至于什師從前的小乘老師,亦被什師轉化信奉大乘,故有「大乘小乘互爲師」的贊語。
什師到中國來,是在一千五百多年前。那個時候,正值中國的五胡十六國時代,因爲晉朝被夷狄從西北逼到南方來,在揚子江下遊的建業建都,稱爲東晉。那時,有英傑苻堅在黃河流域的長安自立爲秦,苻堅是位熱心佛教的國王,得知什公的德學,對其傾慕異常,特派大將呂光,率大軍前往迎接什師來華。但不久苻堅在淝水之戰中,被流矢所傷而死,前秦滅亡後,姚苌繼位,稱爲後秦,亦稱做姚秦。
呂光請得什公,回程行到涼州,聞苻堅戰死,姚苌僭號關中。呂光就在涼州宣布獨立,國號涼。呂光因什師足智多謀,恐爲姚苌所用,就將什師供養在涼州,不讓他去關中。後來姚秦二代君主姚興,虔信佛教,特以厚理強迎什師,弘始叁年,什師至長安。姚興以朝庭的西明閣爲什公的居室,以逍遙園做翻譯佛經的道場,替中國的佛教史上放了一大異彩。
姚興對什師既崇敬又關心。他對什師說:「大師聰明超悟,天下無二,若一旦後世,豈不使法種絕嗣了!」因此,送來十名美女,硬逼其接受。從此,什師不住僧坊,別設廨舍自居。
這樣的事情,當然會使僧倫起疑生輕慢心。什師常對大衆說:「譬如臭泥中生蓮花,你們但采蓮花,勿取臭泥。」
弟子們以爲什師可以蓄妻,因此有人也想效法。什師知道事態嚴重,必須表明心迹。
于是,召集所有弟子,說法後一同吃飯,別人碗中是飯,什師碗裏卻是一碗鋼針;有的二寸長,有的一寸長,當衆把那碗鋼針吃了下去。弟子們看了,個個目瞪口呆。
什師把一碗針吃了以後對弟子們說:「你們有人想學我的,請先吞下一碗鋼針再效法我,否則專心于道,莫胡亂起疑生慢」。
什師到長安直至圓寂(弘始十一年),約有九年的時間在此翻譯。什公所翻譯的經典共有七十四部,叁百八十余卷。
什師譯經的最大特點,是文字典雅,義理暢達。四方來親近什公的沙門,先後有叁千人之多。所譯的經典有:坐禅叁昧經、阿彌陀經、大品般若經、大智度論、妙法蓮華經、金剛般若經、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成實論……等。
法華經是羅什來長安後的第六年譯出的,即是東晉安帝的「安熙二年」(公元四○六年),姚秦的弘始八年。
什師所譯的法華經,原只譯了二十七品,其後約經八十多年,齊武帝承明八年,由達磨摩提與法獻共譯提婆達多品一品添入,乃成二十八品。又羅什所譯的法華經只有長行,沒有重頌,到一百八十余年後的隋朝,才又由阇多崛多譯出重頌添入,而形成了今日所流通的妙法蓮華經。
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一日,什師卒于長安。臨終之時,什師預知世緣將盡,召集衆弟子話別。他說:「我世緣已盡,不能再和諸位共同研究佛法了。我知道自己智慧不足,暗昧無知,謬充翻譯,在數年之中,我總共譯了叁百多卷的經典,假使我所譯的經書,無絲毫錯誤的話,當我焚身之後,舌頭不焦爛。」
什師圓寂之後,薪滅形灰,唯獨舌頭完好如生。這可證明什師譯經之正確無謬,因此,我們應該深深的感激這位偉大的譯經聖者,對其所譯經典,深信不疑,並且能信受奉行。
什師的門人如道生、僧肇、道融、僧睿、道恒、昙影、慧觀、慧嚴,號稱什門八俊。其中又以道生、道融、僧睿、僧肇爲最,後人皆尊稱爲什門四聖。
正釋經文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這段經文是無盡意菩薩的話,也可以當作本品的序分。
「爾時」,有多種解釋。前面曾經提示諸位,本品是法華經中的第二十五品。爾時就是指釋迦牟尼佛在講完妙音菩薩品,即將開講觀音菩薩普門品的時候。
還有一種說法,是說法華會上的大衆,聽完了妙音菩薩來往品,心裏希望再聽一些觀世音菩薩的發心來啓迪大衆的善心之時,爾時即指大衆皆在希望之時。
「爾時」的解釋,在獨立讀誦普門品的時候,也可以解釋爲佛觀機當講普門品而衆生因緣成熟要聽普門品時。
「無盡意菩薩」,這是本品問法的代表者。當釋尊說完妙音菩薩品時,無盡意菩薩代表大衆起座請法。無盡意菩薩,是東方不眴世界教主普賢如來的補處菩薩。東方不眴世界,是菩薩國土,沒有聲聞,也沒有緣覺。
無盡意菩薩在此國土輔助普賢如來教化大衆。無盡意既是東方一位大菩薩,爲什麼會來娑婆世界聽釋尊說法呢?因爲他是奉了如來的慈令,到娑婆世界輔佐釋尊教化衆生,所以才出現于靈鹫山的法華會上,本品由其代表請法,當然有著很深的意義。
「無盡意」,是無量無邊,沒有窮盡的意思。因爲這位菩薩,以世界無盡,衆生無盡,業果無盡,而菩薩度生悲願也無盡,所以叫做無盡意。
「即從座起」,無盡意菩薩爲了代表大衆請問佛陀,便從自己的座位上站起來,所謂「心欲請法,故從座起」。「即從座起」這句,從字面上去解釋,本很簡單,但若以天臺觀心解釋,那就義理深奧了。
在天臺的觀心釋中說:「空即是座,于此空無所染著,故謂之起」。這位菩薩,就是常以諸法皆空爲座,諸法皆空是平等門,修行者要離開空有二邊才能證得中道實智,現在無盡意菩薩于法華會上,應機發問,因此從平等空座而起,現差別衆生的有門,故說「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出家比丘以袈裟覆蓋左肩,袒露右肩,表示承順師長,恭敬莊嚴的意思。所以,我們在禮拜佛菩薩的時候,請法、說法之時,都必需披搭袈裟,以示禮儀。
偏袒右肩,覆藏左肩,依觀心釋的解釋,覆和露,是表空假二谛的權實二智,空谛是實智,實智不能用語言文字將其表達出來,所以覆藏左肩。假谛是權智,可以觀宇宙萬有,爲萬衆說法,指示出修行路徑,亦是權巧方便之智,所以袒露右肩。
又說,左肩表禅定,右肩表智慧。袒露右肩,即是從禅定起而開放智慧的光明。
「合掌向佛」,將兩手合攏面向佛陀。合掌,爲印度人對上輩們一種恭敬的禮節。進一步說,兩手十指,相當于十法界,把它合而成一,爲十界一如,表衆生與佛,迷與悟是不一不異的。
「而作是言」,謂無盡意菩薩表現請法應有的禮節後,就開始提出問題,希望佛陀開示觀音菩薩的事迹。
上面數句,從「爾時」到「而作是言」,屬本品序分,在這幾句經文中,顯示了身口意叁業的活動;即從座起是身業,而作是言表口業;合掌向佛示意業。無盡意以清淨無染的身口意叁業,虔敬地代表大衆請示佛法。
「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無盡意菩薩至此正式提出問題,他請示佛陀說:「觀世音菩薩,究竟以什麼因緣,叫做觀世音菩薩呢」?
「世尊」,指釋迦牟尼佛而言。釋迦牟尼佛是叁界導師,衆生慈父,于世出世間至尊無上爲衆所尊,所以叫做世尊。世尊具十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這十號是以如來之德而立,世尊就是這十號的總稱。
如來——從真如實相應衆之機而來,爲化度十方國土的衆生。
應供——佛福慧具足,堪受九界衆生供養。
正遍知——得平等正覺,無所不知。
明行足——明了解脫,妙行具足。
善逝——逝,斷也。能以妙德智慧,斷無盡煩惱。
世間解——具足世出世間的智慧,無所不解,故能知苦斷集,以趣菩提。
無上士——士,此字實是「十」「一」從「十」推「一」,世間萬法,追求徹底,不出「一」,不超正理。玉山再高,也是從一粒砂土而起,凡「士」之人,必可理解世間之學,世間之事,但世尊超出一切有情,最勝無上,謂之無上士。
調禦丈夫——德學高超,世上無雙,能調禦一切無明魔障的大丈夫。
天人師——爲一切人天師表。
佛——梵語浮圖;譯爲覺者,覺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叁覺。自覺:是自己覺悟已得涅槃妙果。覺他:即將自己所覺悟之真理轉而教導他人,依之修行。自覺,覺他圓滿,名覺行圓滿。叁覺圓滿,萬德具足,是謂佛。
在此,我還要介紹本覺、始覺、究竟覺叁覺。「本覺」是吾人無始以來本具之佛性。…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賢頓和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