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贤顿和尚)▪P4

  ..续本文上一页严经。大方广,法也;佛,人也;华严,喻也。具足人、法、喻三种而立名。

  

  妙法莲华经是属「法喻立名」的。

  

  本经的梵语原名,应该叫做「萨昙芬陀利修多罗」。「萨昙」,翻译中文为「妙法」;「芬陀利」,翻译中文为莲华;「修多罗」翻译中文为「经」。妙法莲华四字,认真讲来,意义是非常深广的,天台智者大师,单说一个妙字,就讲了九十天,所谓「九旬谈妙」。我们因时间上的关系,不能予以详细的解释,只好简略一说。

  

  妙法莲华经所以要称为妙法,因为全经所说的教义是精深微妙的。法,梵语「达磨」,具不倒意。古时一乡人闻法,对经义未能了解,于是他向法师请教说:「我不能完全听懂您所说的法,希望您明天再来时,带个『法』让我看看好吗?」法,是凭闻、思、修而得其益的,要用什么方法来向这位乡人显示「法」的定义呢?第二天,法师带了一个玩具不倒翁对这位乡人说:「佛法就像不倒翁一样,永立不倒。」由此可知,法是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的,能破一切邪法,而不被诸邪所破,所以,人若依佛法而行,必能如不倒翁一样,无论在任何地方,任何场所皆能永立不倒。

  

  又妙法的法字,是指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有漏法、无漏法、有为法、无为法、凡夫法、圣人法等,皆包含在内。如是诸法,一一说明,事实固不可能,实际亦不需要,所以经上将此无量无边的法,归纳成三大类,就是心法、众生法、佛法。不论那一类法,都是极其微妙的,故说妙法。经上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诸法之妙,妙在此处,这道理很深,不易了解,但这不可思议的妙法,却是人人所本具的。众生之所以为众生,是因迷了这妙法,诸佛之所以为诸佛,是因为悟了此妙法,所以有略为分别的必要。

  

  心法为什么妙?如以人法界说:以现前一念心为中心,凡有心者,莫不举心动念,所起的心念剎那剎那互不相同,有时动一念贪心,则落饿鬼法界;动一念瞋心,则堕地狱法界,起一念愚痴,便落畜生法界;嫉妒心起,又落修罗法界;生一戒善,落人类法界;起十善心,落天上法界;动一念真空,落声闻法界,起一念缘起,就落缘觉法界;有时起一念大菩提心,就落菩萨法界;动一念慈悲平等之心,就落于佛法界。人法界具有如此十界,其他九界亦同样具有如此十界。诸界互具而为百界。百界就在此方寸一念之中。心法不可思议,所以称心法妙。

  

  在众生一念心中,既具有十法界,可见所谓佛,菩萨即在吾人心中,所以大乘佛法常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又说:「是心是菩萨,是心作菩萨。」同样的,你想升天堂入地狱也是由你自心一念所造的,你心想升天堂,别人没法拖你下地狱,你要下地狱,别人也无法硬拉你上天堂。所以说:「是心具地狱,是心造地狱,是心具天堂,是心造天堂」。不论我们站在出世间法或处于世间法的立场来说,人的一念心,是不可用心思,不可用言议的,所以说为心法妙。

  

  古德曾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认识自己的方寸之心,要认识此「心」,非经一番精琢细磨不可,所以佛陀指示我们要「时刻修心,勿令放逸」。

  

  为什么众生法妙?世间上凡有生命的东西,都称做「众生」。众生的活动,不外身、口、意三业。三业的种种活动,不论善与不善,都受烦恼(惑)的支配,由此造作许多善恶业,因善恶业的迁引,轮回六道之中,受种种果报。大家根据此点,仔细思想,这世间只不过是惑、业、苦三者的轮转。既是惑、业、苦三者,为什么称做妙?诸位必需知道,我们所要求的至高佛果,所具备的真如本性向何处求呢?还不是从惑等三种而来吗?只要不起惑造业,也就不必受生死苦报,能除尽贪瞋痴,那么本有的智慧德性随即现前,所以圣典上说:「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欲离烦恼另求菩提,如觅兔角终不能得。

  

  为什么佛法妙?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觉者。以佛眼观察一切,一切无不是微妙难思议的。众生固是佛心中的众生,万物也是佛心中的万物,法法皆是实相皆是般若。没有高低远近的差别,佛并非另有他法可证,佛所证得的亦是众生心法。佛是大觉者,「觉」即不迷之义,吾人现前一念心,只要不为尘境所迷,当下就是佛。经说:「一念不生,即如如佛」正是此意,所以说佛法妙。

  

  因具佛法妙、众生法妙、心法妙,故名为妙法。而这妙法,不是用心思,不可言议,是本具的,非另外求得的故云妙法。凡有心者,皆有此妙法,证得与否,那就要看诸位自己所下的功夫了。

  

  何谓「莲华」呢?

  

  「莲华」两字的意思在前面已略有解说过,现再做较详细的说明。

  

  妙法莲华经的梵语原文是「萨昙芬陀利修多罗」,「萨昙」是「萨达磨」的略称,「芬陀利」本为「芬陀利加」,照理「芬陀利加」应译为「白莲华」比较正确,因此这部经本应称做「妙法白莲华」简称「妙法莲华」。

  

  本经所以称「妙法莲华」,是取「当体莲华」与「譬喻莲华」两种意义。当体莲华是取义于莲华之入污泥而不染,所谓妙法,原本清净,不受污泥之染,如佛性在迷,尘不能染,莲花在泥,浊不能浸,故名清净妙华。

  

  譬喻莲华是取义于花与实同时俱有。大凡一种植物,都是先开花后结果。莲华则不然,它未开之先就已有果实,以花果同时的莲花,而来譬喻妙法的因果不二,生佛不二。莲华既开实亦同时显现,喻真如法相随机无不显示开露。莲华既落果即圆满,喻幻妄既销,本有之真如实相,一切妙功德智,及一乘之妙果,无不圆满具足。

  

  以花果同时的莲华喻因果不二,九界众生以迷为因,佛界以悟为果。根据前面所说十界中各各具有十界的道理,佛界中具有众生界,众生界当中具有佛界,从因中有果,由果中有因,因果同时,诚如莲华花果同时生出,故义于譬喻莲华。

  

  什么叫做「经」呢?

  

  「经」梵语叫「修多罗」。正译为「契经」,谓上契诸佛真理,下契众生根机。经为诸佛所说,旨在指示吾人修行之「捷径」,故须契「理」又契「根机」,能契合众生根机,才能令人信受奉行,能契诸佛真理,才可离诸颠倒邪说,普通之人说笑话唱山歌亦可契人之机,引人发笑或唱和,但此皆由妄心杂念而出,虽契机不契理,未能得到真实受用,唯有佛经,它是由佛之大悲心所流露,佛之智慧眼所观察,不但可契合众生的根机,还可以让我们走上成佛道路。

  

  经有五义:

  

  一、涌泉:佛经经理如泉,涌而不竭,令人取之不尽,饮如甘露,清凉无比。

  

  二、出生:谓出生一切善法,佛之妙法由经理而来,依经教而行,能断诸恶,行一切善法。

  

  三、显示:佛之圣典,明示正理,教吾人入圣贤路,决不误入歧途。

  

  四、绳墨:佛之教理能辨是非,正曲直,做诸事之准绳,无丝毫偏差。

  

  五、贯穿摄持:贯穿如来所说法义,不令散失;又如来说法的意义本来是一贯的。摄持是说如来普遍摄化众生不令堕于三恶道中受苦。再有如来金口所宣扬的教理是亘古今而不易,可以做吾人成佛作祖之路径,所以名之为「经」。

  

  关于「妙法莲华」的经题出处,在法华经中的方便品里说:「如是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优昙钵华」译为「青莲华」,这是一种祥瑞的花,在这娑婆世界,我们只在经上知有此花,但不见花种,由此可见优昙钵华的祥贵了,如来开显法华的妙法,好象开了这种希有之花,这在本经方便品中说得详细非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本品谓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观世音是人,普门品是法。观音是能证之人,普门是所证之法,故本品是以人法立名。

  

  观世音三字属别题,只有观世音可以这样称呼;菩萨二字是通称,凡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都可名为菩萨,并不是任何人的专称。

  

  观世音菩萨于前面以大略提过,现接下来要讲的是「普门」二字。因菩萨现身显于十方,观众生之机而化度,广说诸法,分身百类,不是专用一法一门,所以叫做「普门」。普门有十种:

  

  一、慈悲普门:慈悲是佛法中的重要法门,菩萨以一念慈悲心,济度一切众生,不分人我彼此,智愚贤不肖,以众生之苦为苦,众生之乐为乐,绝没有怨亲之分,此种慈悲就是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二、誓愿普门:菩萨誓度一切众,令未正信佛教的人生大信心,未解佛经者,得大智慧解佛经理,进而断恶修善,令所有众生都能趣入涅槃解脱的大道。

  

  三、修行普门:让所有众生都能修行所成,乃至进入大乘圆满清净佛地。

  

  四、断惑普门:圆觉菩萨观中道破无明,无明破了才断三惑,次第修行,次第断惑,今菩萨以慈悲愿力,令所有修行的人一断一切断,不受诸惑困扰,直超圣地。

  

  五、入法门普门:菩萨圆修六度,无大小之分,以广阔大门,接引众生,进趣菩提。

  

  六、神通普门:菩萨具足六神通,神通力广大无边,因之,无所不见,无处不现。

  

  七、方便普门:菩萨观机逗教,随类化身,应众生种种方便而示现,以救度利益诸趣有情。

  

  八、说法普门:菩萨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因为观音菩萨具有深妙智慧,于说法时,在同一法会中,说各种不同的法,使在座的人,都能应自己的智慧根性而有所了解,得到佛法真实受用,所以称为说法普门。

  

  九、供养诸佛普门:俗云:「选佛烧香」,菩萨则不然,不论现在、过去、未来诸佛,都一体至诚供养,决没有差别心。

  

  十、成就众生普门:菩萨利益一切众生,令其所作皆成,如天降雨露,大地万物皆受其益,共沾法泽。

  

  十种普门,略解完毕。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贤顿和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