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贤顿和尚)▪P3

  ..续本文上一页乐参杂,有苦有乐,忽苦忽乐的。这对于修学佛法者言,却是良好的环境。因为恶趣苦多,没有修学的闲暇,天上太安乐,一味贪享受,智慧减损,与佛法不相应。在人间,如以刀磨石,愈磨愈利;生天,如以刀切土,愈切愈钝了。

  

  在六道中,人是「升沉的枢纽」。如生天,是由于人身的积集善业,修习禅定。要出家、持戒、修行、了生死、成佛,也唯有人类才有可能。堕落恶趣,也大半由于人身的恶业。人身作恶,可以恶极;行善,也可以善到澈底。经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辈凡夫,应该警惕,行善修慧,不要失却人身,堕落恶道。

  

  (三)阿修罗道

  

  阿修罗,译义为无端,喻其容貌丑陋的意思。又译为无酒,言其国酿酒不成之意。又译作非天,因其有天的福报而没有天的德行。在人、天六道里,都含藏阿修罗道的众生在内。凡生前不破戒能修布施,但不断瞋心,瞋火炽盛,我慢、恶念不除,生性好斗者,即为此道众生。

  

  (四)畜生道

  

  凡近代人所说的一切动物(人除外),皆属畜生道,他们的形态、颜色、住处、生活、寿命,各有不同。如鸟类、虫类、鱼类、兽类等,有居于海中、水中的、陆上的、空中的差别。畜生道的苦迫,主要的是互相残杀,互相「吞啖」。大鱼吃小鱼,大虫吃小虫,这是到处可见的事,人类对于畜生,也有残杀吞啖的恶习,如杀鸡鸭,恣己口腹;鞭策牛马,奴役工作,丝毫不得自在,故生于此道,是属于三恶道之一,其所受苦仅次于地狱。

  

  (五)饿鬼道

  

  三恶道中的饿鬼,依字面而说,就知道是受着饥渴苦迫的众生。在焰口本中有一段文是叙述焰口缘起的主因,文中曾谈到饿鬼的形相说:「身形丑恶,肢节如破车之声,饥火交燃,咽喉似针锋之细。」就其原因皆是前生悭吝贪心,不布施,破律仪,犯菩萨戒等恶业所感。

  

  佛法中说:饿鬼有三大类:无财的、少财的、多财的。不得饮食者,为无财鬼。略有威德者,为山林冢庙之神,能得祭品或人间弃食,为多财鬼。

  

  饿鬼既是由悭吝贪心,毁犯律仪所受的苦报,我们就应该发喜舍心,济助贫困,发坚定心,修持律仪,祈生善趣,进而生佛净土。

  

  (六)地狱道

  

  地狱分四类,共为十八地狱,这四类十八地狱,是三恶道中,受报最痛苦、最惨重的地方。在没有解脱生死以前,人人都有堕落此道的可能性,应该生大怖畏心,勿造恶业。

  

  六道已大略说过,相信大家的脑海里对六道多少有个印象,但是,大家应该记住──「人身难得」好好把握此身,精进修行,切莫造业沦落恶趣。

  

  上面我们曾谈到性空八德利人天,这杨枝净水到底怎样利益人天六道呢?水能利天,令其五衰不现。利人,令人四相皆空。利阿修罗,让其瞋心不起。利益畜生,可免受披毛带角之苦。利益饿鬼,免受针咽饥渴之苦。利益地狱,可脱离刀山剑树之罪。

  

  「饿鬼免针咽」这句在前面已连带说过,他是由贪心而生饿鬼趣,受饥渴煎迫,痛苦难当,唯一的解脱方法是「勤求佛法,多行布施」,如此,才能灭尽贪吝之心。

  

  接下来讲赞文第五句「灭罪消愆」。此文的意义是指灭畜生披毛带角之罪。大凡生前愚痴,执迷不悟,不接受贤者善知识们的教诲,恃己见,横行乱为的人,死后必堕此道。

  

  生为畜生,非但要受披毛带角,耕种鞭鞑之苦,死后还受热汤滚水,刀砧宰割之罪,所以做人应该正信佛教,做一个遵法守信,明理达义的人,切莫好占他人便宜,欠债不偿。须知因果丝毫不爽,这笔愚痴债早晚总要还清的。

  

  最后一句「火焰化红莲。」则是指地狱而言,佛经上告诉我们,地狱的灾难有「八寒、八热、近边、孤独、倒吊……」等等,皆有无数罪人在那儿受苦。这些罪人,是由于在生的时候,造了不善业,命终之后,堕地狱中,接受种种刑罚,更有些造五逆十恶的人,死后应堕入离地面八万三千由旬深处的无间地狱,受无量长劫的苦报,这便是所谓「地狱」。

  

  常听有些人说地狱有无量苦,又没人看见,谁相信?其实,只要你留心体会,仔细思量,我们共居的五浊恶世就有地狱相可见。

  

  有的人一生穷苦潦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居无定所,街头巷尾四处流浪,夏受烈日照射,冬受北风吹冽,哆嗦不已,生活困苦的人不等于处于地狱吗?

  

  又有那些触犯刑法,自系囹圄的监狱犯者,虽不愁吃住,但精神上的颓废,行动上的不自由,品尝够了铁窗风味,这不等于地狱一般吗?

  

  你每天上街买菜,抬头看看,那些倒挂的鸡鸭,破肚开肠的猪羊,岂不是等于刀山剑树,剥皮銼肠的地狱吗?

  

  缩小范围来说,每一个人的方寸之地,也有地狱的存在,当一个人尽想着做坏事,尽想打倒他人,心中充满贪欲,瞋火燃烧,嫉妒,这就是地狱,一个人处处不满足,怨天尤人,在职怨职,烦恼不安,心中无一时之平静,这就是地狱。

  

  地狱在何处?地狱在吾人心中,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善事恶事,都是由「心」为出发点,心里打了一个善恶念,然后才由身口二业去造作,心中生了一个恶念,造出恶业,便会现出真的地狱让我们受苦。因此,在心念起的那一剎那应该妥为控制,才不致于因一念之差,陷于万劫不复的地步。

  

  以上所说的饿鬼、畜生、地狱,皆属三恶道,对此三趣,众生须怀畏离心,弃邪归正,反迷为悟;学佛,行布施,并且施后不望回报,做到「无布施的我,无受施的人,无所施的物」,这叫做三轮体空的布施,也就是布施的真实义,能行布施,可除贪吝,免受饿鬼苦。

  

  能学佛法,解甚深义,除我执,我见,智慧明朗,愚痴病愈,脱畜牲苦。

  

  修戒定慧三学,举心动念,皆是善念,身不做恶,口不出恶言,免堕地狱受众苦。

  

  经上言:「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畜牲」,义即在此。

  

  杨枝净水的用意,至此已解释圆满。

  

  南无清凉地菩萨摩诃萨 南无清凉地菩萨摩诃萨 南无清凉地菩萨摩诃萨

  

  赞文下须三称「南无清凉地菩萨摩诃萨」。

  

  「南无」二字是梵语,读音为那谟,译成中文就是敬礼、皈命、度我等,代表至心信顺的意思。

  

  「菩萨」是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智慧、禅定这六度万行,发上求佛道,下化有情的大道心众生。

  

  「摩诃萨」有两义:一、菩萨中之大菩萨,如称观世音菩萨诃萨是约一人而说。二、为泛指多人而称,乃谓菩萨或大菩萨也。

  

  连贯起来说就是「尽命皈依,得清凉自在地位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道心圣者」。

  

  大凡在诵持普门品之前,都必需双手合掌,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三遍。「南无」已向诸位解说过了,「观世音」也在前面提示过,观世音菩萨是一位大慈大悲者,是一位布施无畏,光照世间者,是过去正法明如来,因观众生苦而现菩萨相化种种身救度众生者,所以我们要「皈向依赖以大仁大慈大悲愍观世人受苦音声而起救度之心的觉情者」。

  

  我们不但要依赖皈向观音菩萨,更进一步要效法菩萨的精神──心地慈悲,怨亲平等,对一切有情起怜愍济拔心,勿让贪瞋痴三毒腐蚀我们,隐蔽我们原本光明的心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最高至极深意微细妙理成佛的法则即是佛法。佛法能教你明因识果,明白因果有什么好处呢?明白因果之后,对于本身的命运穷通,就会处之泰然,逆来顺受,作奸犯科之事诱惑不了我们。因果的道理可以安慰我们,可以鼓舞我们,我们的所作所为就有了准绳,不致于越逾而犯法。

  

  佛法能使你断恶向善。佛教兼有世出世法,既热爱世间,普度众生,也修出世法,证得解脱,所以佛教比任何宗教学说更充实,佛法不单是给人信仰,而且是个行解并重的宗教,因此,我们信仰佛教,听闻正法以后,生活行为不超越轨则,就可断除一切恶法而修善法。

  

  佛法能令人离苦得乐,听闻佛法的人处处以佛法为依止,不怨天,不尤人,时存善念,无恼害心,无嫉恚心,渐渐的,身心舒泰宽大,一切不善之念不善之行,皆远离而去,如此,则烦恼不生,没烦恼就没痛苦,没有痛苦,那不就是快乐来临的时候吗?

  

  佛法能使人转凡成圣。闻法后能学佛所学,行佛所行,修行的目的就是希望永脱生死的缠缚而证得不生不死的涅槃境界,如果不信佛教,听闻无上妙法,又怎么能够转凡成圣,转迷为悟呢?

  

  众生历经千生万劫,流转生死,但因业障深重,难逢佛法。今生,我能有幸得见佛经,亲闻佛法妙理,领受佛法利益,受持希有圣典,可是,这仅是文字上的了解,并非究竟,所以,我愿发大誓愿,发增上心,求解佛法的真实义理,然后精勤修持,依教而行,以成佛道。

  

  开经偈已略解完毕,接下来略释本经的经题。

  

  

  

  经题: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本经叫做「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共有十三字。经文有二千零六十二字。诸经经题立名之法,不外下列七种:

  

  一、以人立名:如阿弥陀经,取人名为经题。

  

  二、以法利名:如般舟三昧经。般舟三昧是一种修持的法门,是为取法立名。

  

  三、以喻立名:如稻杆经。稻杆是比喻因缘生法的,是谓单喻立名。

  

  四、以人法立名:如普贤行愿品。有法有人,谓之人法立名。

  

  五、以人喻立名:如如来师子吼经。如来为人,师子吼为喻,是为人喻立名。

  

  六、以法喻立名:如妙法莲华经。妙法,法也。莲华,喻也,谓之法喻立名。

  

  七、以人法喻立名:如大方广佛华…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贤顿和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