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嚴經。大方廣,法也;佛,人也;華嚴,喻也。具足人、法、喻叁種而立名。
妙法蓮華經是屬「法喻立名」的。
本經的梵語原名,應該叫做「薩昙芬陀利修多羅」。「薩昙」,翻譯中文爲「妙法」;「芬陀利」,翻譯中文爲蓮華;「修多羅」翻譯中文爲「經」。妙法蓮華四字,認真講來,意義是非常深廣的,天臺智者大師,單說一個妙字,就講了九十天,所謂「九旬談妙」。我們因時間上的關系,不能予以詳細的解釋,只好簡略一說。
妙法蓮華經所以要稱爲妙法,因爲全經所說的教義是精深微妙的。法,梵語「達磨」,具不倒意。古時一鄉人聞法,對經義未能了解,于是他向法師請教說:「我不能完全聽懂您所說的法,希望您明天再來時,帶個『法』讓我看看好嗎?」法,是憑聞、思、修而得其益的,要用什麼方法來向這位鄉人顯示「法」的定義呢?第二天,法師帶了一個玩具不倒翁對這位鄉人說:「佛法就像不倒翁一樣,永立不倒。」由此可知,法是亘古今而不變,曆萬劫而常新的,能破一切邪法,而不被諸邪所破,所以,人若依佛法而行,必能如不倒翁一樣,無論在任何地方,任何場所皆能永立不倒。
又妙法的法字,是指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爲法、無爲法、凡夫法、聖人法等,皆包含在內。如是諸法,一一說明,事實固不可能,實際亦不需要,所以經上將此無量無邊的法,歸納成叁大類,就是心法、衆生法、佛法。不論那一類法,都是極其微妙的,故說妙法。經上言「心、佛、衆生叁無差別」,諸法之妙,妙在此處,這道理很深,不易了解,但這不可思議的妙法,卻是人人所本具的。衆生之所以爲衆生,是因迷了這妙法,諸佛之所以爲諸佛,是因爲悟了此妙法,所以有略爲分別的必要。
心法爲什麼妙?如以人法界說:以現前一念心爲中心,凡有心者,莫不舉心動念,所起的心念剎那剎那互不相同,有時動一念貪心,則落餓鬼法界;動一念瞋心,則墮地獄法界,起一念愚癡,便落畜生法界;嫉妒心起,又落修羅法界;生一戒善,落人類法界;起十善心,落天上法界;動一念真空,落聲聞法界,起一念緣起,就落緣覺法界;有時起一念大菩提心,就落菩薩法界;動一念慈悲平等之心,就落于佛法界。人法界具有如此十界,其他九界亦同樣具有如此十界。諸界互具而爲百界。百界就在此方寸一念之中。心法不可思議,所以稱心法妙。
在衆生一念心中,既具有十法界,可見所謂佛,菩薩即在吾人心中,所以大乘佛法常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又說:「是心是菩薩,是心作菩薩。」同樣的,你想升天堂入地獄也是由你自心一念所造的,你心想升天堂,別人沒法拖你下地獄,你要下地獄,別人也無法硬拉你上天堂。所以說:「是心具地獄,是心造地獄,是心具天堂,是心造天堂」。不論我們站在出世間法或處于世間法的立場來說,人的一念心,是不可用心思,不可用言議的,所以說爲心法妙。
古德曾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認識自己的方寸之心,要認識此「心」,非經一番精琢細磨不可,所以佛陀指示我們要「時刻修心,勿令放逸」。
爲什麼衆生法妙?世間上凡有生命的東西,都稱做「衆生」。衆生的活動,不外身、口、意叁業。叁業的種種活動,不論善與不善,都受煩惱(惑)的支配,由此造作許多善惡業,因善惡業的遷引,輪回六道之中,受種種果報。大家根據此點,仔細思想,這世間只不過是惑、業、苦叁者的輪轉。既是惑、業、苦叁者,爲什麼稱做妙?諸位必需知道,我們所要求的至高佛果,所具備的真如本性向何處求呢?還不是從惑等叁種而來嗎?只要不起惑造業,也就不必受生死苦報,能除盡貪瞋癡,那麼本有的智慧德性隨即現前,所以聖典上說:「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欲離煩惱另求菩提,如覓兔角終不能得。
爲什麼佛法妙?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大覺者。以佛眼觀察一切,一切無不是微妙難思議的。衆生固是佛心中的衆生,萬物也是佛心中的萬物,法法皆是實相皆是般若。沒有高低遠近的差別,佛並非另有他法可證,佛所證得的亦是衆生心法。佛是大覺者,「覺」即不迷之義,吾人現前一念心,只要不爲塵境所迷,當下就是佛。經說:「一念不生,即如如佛」正是此意,所以說佛法妙。
因具佛法妙、衆生法妙、心法妙,故名爲妙法。而這妙法,不是用心思,不可言議,是本具的,非另外求得的故雲妙法。凡有心者,皆有此妙法,證得與否,那就要看諸位自己所下的功夫了。
何謂「蓮華」呢?
「蓮華」兩字的意思在前面已略有解說過,現再做較詳細的說明。
妙法蓮華經的梵語原文是「薩昙芬陀利修多羅」,「薩昙」是「薩達磨」的略稱,「芬陀利」本爲「芬陀利加」,照理「芬陀利加」應譯爲「白蓮華」比較正確,因此這部經本應稱做「妙法白蓮華」簡稱「妙法蓮華」。
本經所以稱「妙法蓮華」,是取「當體蓮華」與「譬喻蓮華」兩種意義。當體蓮華是取義于蓮華之入汙泥而不染,所謂妙法,原本清淨,不受汙泥之染,如佛性在迷,塵不能染,蓮花在泥,濁不能浸,故名清淨妙華。
譬喻蓮華是取義于花與實同時俱有。大凡一種植物,都是先開花後結果。蓮華則不然,它未開之先就已有果實,以花果同時的蓮花,而來譬喻妙法的因果不二,生佛不二。蓮華既開實亦同時顯現,喻真如法相隨機無不顯示開露。蓮華既落果即圓滿,喻幻妄既銷,本有之真如實相,一切妙功德智,及一乘之妙果,無不圓滿具足。
以花果同時的蓮華喻因果不二,九界衆生以迷爲因,佛界以悟爲果。根據前面所說十界中各各具有十界的道理,佛界中具有衆生界,衆生界當中具有佛界,從因中有果,由果中有因,因果同時,誠如蓮華花果同時生出,故義于譬喻蓮華。
什麼叫做「經」呢?
「經」梵語叫「修多羅」。正譯爲「契經」,謂上契諸佛真理,下契衆生根機。經爲諸佛所說,旨在指示吾人修行之「捷徑」,故須契「理」又契「根機」,能契合衆生根機,才能令人信受奉行,能契諸佛真理,才可離諸顛倒邪說,普通之人說笑話唱山歌亦可契人之機,引人發笑或唱和,但此皆由妄心雜念而出,雖契機不契理,未能得到真實受用,唯有佛經,它是由佛之大悲心所流露,佛之智慧眼所觀察,不但可契合衆生的根機,還可以讓我們走上成佛道路。
經有五義:
一、湧泉:佛經經理如泉,湧而不竭,令人取之不盡,飲如甘露,清涼無比。
二、出生:謂出生一切善法,佛之妙法由經理而來,依經教而行,能斷諸惡,行一切善法。
叁、顯示:佛之聖典,明示正理,教吾人入聖賢路,決不誤入歧途。
四、繩墨:佛之教理能辨是非,正曲直,做諸事之准繩,無絲毫偏差。
五、貫穿攝持:貫穿如來所說法義,不令散失;又如來說法的意義本來是一貫的。攝持是說如來普遍攝化衆生不令墮于叁惡道中受苦。再有如來金口所宣揚的教理是亘古今而不易,可以做吾人成佛作祖之路徑,所以名之爲「經」。
關于「妙法蓮華」的經題出處,在法華經中的方便品裏說:「如是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昙缽華時一現耳」。「優昙缽華」譯爲「青蓮華」,這是一種祥瑞的花,在這娑婆世界,我們只在經上知有此花,但不見花種,由此可見優昙缽華的祥貴了,如來開顯法華的妙法,好象開了這種希有之花,這在本經方便品中說得詳細非常。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本品謂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是人,普門品是法。觀音是能證之人,普門是所證之法,故本品是以人法立名。
觀世音叁字屬別題,只有觀世音可以這樣稱呼;菩薩二字是通稱,凡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都可名爲菩薩,並不是任何人的專稱。
觀世音菩薩于前面以大略提過,現接下來要講的是「普門」二字。因菩薩現身顯于十方,觀衆生之機而化度,廣說諸法,分身百類,不是專用一法一門,所以叫做「普門」。普門有十種:
一、慈悲普門:慈悲是佛法中的重要法門,菩薩以一念慈悲心,濟度一切衆生,不分人我彼此,智愚賢不肖,以衆生之苦爲苦,衆生之樂爲樂,絕沒有怨親之分,此種慈悲就是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二、誓願普門:菩薩誓度一切衆,令未正信佛教的人生大信心,未解佛經者,得大智慧解佛經理,進而斷惡修善,令所有衆生都能趣入涅槃解脫的大道。
叁、修行普門:讓所有衆生都能修行所成,乃至進入大乘圓滿清淨佛地。
四、斷惑普門:圓覺菩薩觀中道破無明,無明破了才斷叁惑,次第修行,次第斷惑,今菩薩以慈悲願力,令所有修行的人一斷一切斷,不受諸惑困擾,直超聖地。
五、入法門普門:菩薩圓修六度,無大小之分,以廣闊大門,接引衆生,進趣菩提。
六、神通普門:菩薩具足六神通,神通力廣大無邊,因之,無所不見,無處不現。
七、方便普門:菩薩觀機逗教,隨類化身,應衆生種種方便而示現,以救度利益諸趣有情。
八、說法普門:菩薩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因爲觀音菩薩具有深妙智慧,于說法時,在同一法會中,說各種不同的法,使在座的人,都能應自己的智慧根性而有所了解,得到佛法真實受用,所以稱爲說法普門。
九、供養諸佛普門:俗雲:「選佛燒香」,菩薩則不然,不論現在、過去、未來諸佛,都一體至誠供養,決沒有差別心。
十、成就衆生普門:菩薩利益一切衆生,令其所作皆成,如天降雨露,大地萬物皆受其益,共沾法澤。
十種普門,略解完畢。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賢頓和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