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賢頓和尚)▪P25

  ..續本文上一頁

  

  「悲體」是菩薩所證得的大悲理體。經雲:「菩薩但從大悲生,不從余善生」,可以給悲體兩字作最好的說明。菩薩的大悲體是由嚴持淨戒而來的,所以說:「悲體戒」。菩薩以此大悲戒體,示現叁十叁身,遊諸國土,護持衆生,其慈心悲願之名,神通妙用之力,如雷之始震,遠播十方佛剎,驚醒衆生迷夢,故雲:「悲體戒雷震」。

  

  戒爲叁慧學之首,有防非止惡的作用。無戒不能超凡入聖,故不論在家出家均以持戒爲第一要務。佛遺教經中說:「戒爲正順解脫之本。」它猶如良師。引領我們走向光明解脫的大道。

  

  經中說持戒有五種功德:一、諸有所求均得如願,二、所有財産增益無損;叁、所住之處衆生敬愛;四、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五、身壞命終必生天上。諸位若想得佛法實益,須從持戒中求,因爲戒能生定,定能發慧。若欲證果而不欲持戒,那有如癡人說夢,終歸是空。

  

  以前有一位豪富出家,初發心時,精持戒律,後逢逆境,即舍淨戒,胡作非爲。一天夜裏,山下小吃館的店主做了一個很奇怪的夢,他夢見兩個長得一模一樣的人對他說:「你想不想發大財?想的話,我告訴你一個辦法,明天山上那個出家人到你店裏叫面吃的時候,你把面端過去,當他舉箸將吃時,就伸手向他要面錢。如果他大發雷霆,把兩只筷子狠狠地往桌上一摔,我們兄弟倆就可以自由,不必再服侍他了。本來我們一共有二百五十個弟兄,大家都同心協力的跟隨他,護持他,現在跑了二百四十八個,剩下我們兩個,天天看到他胡作亂爲,心裏很不自在,但他一向以禮待我倆,找不著離開的機會。你若肯幫忙,讓他對我倆發頓脾氣,我們兄弟兩個一定助你發大財,絕不食言。」

  

  第二天,山上那位出家人真的到店裏叫面吃,店主照昨夜夢裏兄弟的吩咐行事。出家人一聽面未吃就先拿錢,真是豈有此理,筷子一舉就想摔下去,但轉念一想,這樣不妥,要發脾氣也得先把筷子放下啊!于是輕輕將筷子擱在碗上,然後拍桌大吼。店主一看他把筷子放下,心想:這下完了,我得開一輩子的小店,別想發大財了。不覺悲從中來,放聲大哭。出家人見他哭得傷心欲絕,也覺得莫明其妙,追問其故。店主一五一十地將夢境告訴他。那位出家人當下慚愧異常,立志洗心革面,重持淨戒。他對店主說:「你別傷心了,謝謝你告訴我這些事,喚醒我的愚癡,從今起,我會把二百五十位的老朋友全部找回來,爲了報答你,我將自己所積蓄的錢財轉送給你,希望你善爲打算。」

  

  雖然,這只是條無憑無據的故事,但它啓示我們持戒的重要,絕不可將戒視作無關緊要或認爲「戒」是束縛身心的繩索。但願大家都能嚴持淨戒,攝受身心,以達自在,光明的境地。

  

  「慈意」簡單說就是慈悲的心意。前面提到「悲」,悲是以拔苦爲體,菩薩因見衆生沈淪于痛苦深淵,故起大悲心拔衆生苦。這兒說「慈」,慈者能與衆生樂,觀音菩薩的偉大即在此,他不但能拔衆生苦,而且能給與衆生一切快樂,就好象雲彩遮住了烈日,帶給大地一片清涼。在佛法裏,對于不可思議,難以稱頌的功德,都以「妙」字含括,所以說「慈意妙大雲」。「甘露」一名「不死藥」。法華文句中說:「甘露是諸天不死藥,食者命長身安,力大體光」。佛陀常以甘露譬喻不生不滅的妙法。法華經序品說:「雨大法雨,吹大法螺」。爲什麼將法喻之如雨呢?因妙法能滋潤衆生的心田,如天降甘霖,潤澤大地上的一切。菩薩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等視所有衆生,演說如來妙法,恩被諸根,沒有你、我、貴、賤之分,如雨施大地,令萬物皆能得沾其益。故名「澍甘露法雨」。

  

  觀音菩薩演唱法音的目的,主要是讓初發心衆生洗革心垢,使善根增長;令二乘人回小向大,直趣菩提,地獄息諸苦惱、餓鬼免受饑渴,畜生得離刀砧,修羅舍盡瞋心,天上五衰不現,人間處處祯祥。諸類衆生都能普沾法益,得生法芽,踏開生死路,進入涅槃城。

  

  「煩惱焰」是把煩惱喻作火焰。衆生受煩惱煎逼,擾亂身心,如大火焚身一般,苦惱不堪,故名「煩惱焰」。

  

  何謂煩惱?煩惱是心中的不平之氣,能擾亂衆生身心,令不得安穩。大智度論說:「煩惱名,略說則叁毒,廣說則叁界九十八使。」煩惱的種類很多,有四煩惱、六煩惱、十煩惱等不同的分法。煩惱熾盛的人,必定沒有智慧,因爲沒有智慧的緣故往往對境界看不開,放不下,自己跟自己過不去,身心時時熱惱不安,猶如處于大火聚中,無法自拔。

  

  追究煩惱的根由,一方面是因爲衆生于無始以來無明深埋八識田中,另一方面是由于外境的牽引誘惑而起。消除煩惱的最好方法,就是聽聞佛法,讓法水熄滅心靈的火焰。

  

  觀音菩薩從慈雲般的大悲心,應化無邊身相,說種種妙法,開諸方便門,令衆生熄滅煩惱的火焰,賜與清涼的甘露。

  

  設若我們也具有堅定不移的信心,嚴持淨戒,更進一步以大悲心拔衆生苦,與衆生樂,煩惱自會斷除,身心自然安樂。諸位莫以持戒修行爲苦,當知輪回受報更苦,希望大家能發進取心,修養自己的品德,漸漸朝向理想的目標邁進。

  

  诤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衆怨悉退散。

  

  在長行裏曾提過觀音菩薩是一位「施無畏者」,此頌是針對娑婆衆生說菩薩無畏施能除一切怖畏的。

  

  「诤訟」就是诤論訴訟。人與人之間,不能和愛共處,常因芝麻小事而起诤執,對薄公堂。當打官司時,心裏不免有怕官司失敗的怖畏,這都是因爲內心不能平靜所致,設若你碰上這種事情,一定要敬念觀音菩薩聖號,讓自己的精神鎮靜下來,謀求一個好的解決方法,就能免除诤訟之苦。

  

  在這個世界上,不但人與人爭可怕,國與國爭那才更可怕。戰爭使民心不甯,日夜膽怕心驚,兩軍交戰,死傷無數,所以有人說:「戰爭是殘酷的。」但我們的人類史,多是用「戰爭」所寫成的,爲了平熄戰火,更要時時持念名號,思維菩薩的大慈大悲心,多爲世界和平的大道著想,就能免除兩軍交鋒,槍林彈雨中的怖畏了。

  

  「诤訟」都是由于心中的不平而起,因爲—人者心之器,心爲形之主的緣故。一個人的心如果沖虛甯靜,內不生家賊,百邪自不能侵,時呈祥和之氣。內既安平,外必慈愛,絕不會與人鬥诤訴訟,所以要「攘外」得先「安內」,常念觀音菩薩的名號,以菩薩的五觀定力,具菩薩的大無畏精神,則煩惱、怨魔之軍,自然敗退,就不會再有诤訟,刀兵之苦了。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

  

  在前文中,曾說到觀音菩薩的五觀,這裏再說菩薩的五音。五音是由五觀而成的,明白些說五觀就是菩薩的能觀之智,五音則爲菩薩的所觀之境,以「五觀」與「五音」來顯示菩薩的殊勝妙德,解釋觀音菩薩所以得名的因由。

  

  「妙音」即微妙的聲音,此微妙聲音是指音之本體,它充塞法界,無所不遍,沒有時空之隔,因爲它遍一切處的緣故,所以能應時、應地、應機而隨緣化現。這微妙性體既遍滿法界,我們便不能用凡夫的見解去測度「音」的存在性,如果諸位了解法華經的心要,則山風、浪嘯、溪聲、鳥鳴,乃至于衆生之聲,也無一不是妙音的顯現。能觀世音者,本爲不可思議,不可測度之微妙性體,此微妙性體不但能持一切音聲,而且爲衆音之所從出,所以名爲「妙音」。

  

  這五音並不是專指菩薩而說的,譬如「妙音」,也可以解釋爲專念受持觀音菩薩之音而言,因稱念菩薩聖號的音聲,也是清淨微妙不可思議的,所以稱作「妙音」。

  

  「觀世音」謂觀察世間持名之音,而與予慈心濟度的意思。這「觀衆音聲而施救濟」就是妙音性體的大用所在,故名「觀世音」。

  

  「梵音」梵,清淨之意。以能觀之妙音及所觀求救之音,悉皆清淨,名爲「梵音」。華嚴經說:「演出清淨微妙梵音,宣暢最高無上正法,聞者歡喜,得淨妙道」。

  

  法華文句上也說:「佛報得清淨音聲最妙,號爲梵音」。這也是凡夫衆生與出世聖人的大不同處。諸佛菩薩心清淨故,所出音聲,皆慈言愛語,演唱清淨正法,讓聞者生欽佩響往,了脫生死之心。凡夫不然,舉心動念,多與染相應,一張口就是殺、盜、淫、妄,令人生绮想,起貪念,時時沈淪在欲海裏,不得出離。和佛菩薩的清淨之音相比較,有如天淵之別。

  

  「海潮音」以海潮爲喻,喻清淨梵音能使求救者當機獲益,應時解脫,如海潮之退進,有一定時間,決不失時。又菩薩說法有如海潮,雄壯澎湃,韻律天然,普震十方;如海之大,不揀細流,不分淨穢,均能慈悲包容。再有,觀音菩薩以慈悲救世,如大海之水,頃刻不息,分秒活動,應時應地,隨處施教,權變自在,故稱「海潮音」。

  

  「勝彼世間音」謂菩薩位于真觀之上,其音如梵音般的清淨高雅,如海潮般的有汛而應時,而且他以平等心視衆生,教衆生上契佛理,下合群情,早早離卻愛欲,息諸染念,用和悅平等之音替代七情所發之聲,所以說菩薩的五音是超越世間差別音的。

  

  也有人說:誦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其心平淨,其音清雅,句句虔誠,如梵音,如海潮音,這音勝于世間諸音,故名「勝彼世間音」。前者是約菩薩爲衆生說法的音聲說,後者是約衆生持念大士聖號的音聲說。這兩種解釋都可以,諸位不必執持于某種說法,而在這上面花心思。

  

  梵音,海潮音,皆爲超出世間一切音之殊勝音,因此之故,須常常敬念觀世音菩薩。如何「常念」呢?即先將本品所述說過的菩薩的種種慈悲利他功德,都能深深明了于心,更時時稱名而念,時時憶記大士功德而念,這才是真正持念觀音菩薩的人。

  

  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于苦惱死厄,能爲作依怙。

  

  菩薩有如上所說的種種殊勝功德,做佛弟子的就要常常憶…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賢頓和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