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贤顿和尚)▪P24

  ..续本文上一页,来化度我们,使我们解脱忧苦束缚。

  

  「以渐悉令灭」,不论地狱、饿鬼、畜生,不分人、天之别,只要肯至心持念观音菩萨名号,就能得到菩萨的感应,而渐渐消灭六道中的种种痛苦,让菩萨的慈云遍覆着一切众生,转黑暗为光明,化痛苦为祥乐。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这是观世音菩萨的意业普观。也是菩萨的「自利观」和「利他观」。菩萨之所以能利他,主要是由这些观行所发起的妙用。此段偈颂,与前相同,补长行之不足,属于孤起颂。

  

  观有「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五种,这是菩萨的五观。五观中的前三观属于自利,后二观属于利他,所以五观即含有自利和利他两大部分。这五观可以看作是前面「观音妙智力」所分化出来的。将五观总摄在一起,则为观音妙智力,分开则成五种观行。观音菩萨因具有此五观的妙力,所以又名观自在。

  

  「真观」即「真空观」,谓以真实智,观察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因缘所生,本无自性,当体即空。般若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就是真空观智,世间诸法,不离缘起。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离散,虚妄有灭。并没实在的体性存在,所以说「当体即空」。拿我们的身体来说:当其生时,是由肉体、知识和合而成。若把它用化学分析法,分析一下,人的一身,不过是若干的原质组合而已,原质分散,那有人体可言?色法尚且如此,何况心法?心法并无物质,只有妄想,那就更渺茫了。圆觉经里对心法空有一段很好的解说,可以帮助大家了解诸法缘起,无有实性的道理。经云:「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这是识空,也就是心法空。有情之身如此,无情器界亦如此。我们既知「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的道理,将可以使我们更深一层地洞彻诸法,让我们更能提得起,放得下,而向我们修行之路更迈进一步。

  

  「清净观」即假观。菩萨以真空智、照见诸法皆空,但这里所说的空并不是所谓「空空洞洞,一无所有」。因缘起诸法的体虽空,但缘起的假相仍存在;虽有假相,却属幻化,明白此,就不会有所执着,纵居五浊尘世,不被尘染,不被尘染便是「清净观」。圆觉经上说:「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如是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善男子!根本清净故,色尘清净;色尘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说至最究竟处,天地宇宙,森罗万象,均皆清净,这便是观音菩萨的清净观。

  

  「广大智慧观」即中道观。菩萨先观「真空」,次观「假有」,再进而观察了知诸法不即不离,非一非异的道理,这就是「理事圆融无碍中道观」。因为世间法,缘生无性,依体则空,依相则有,然空非有,有非空,所以「不即」。但「假有」当体即「真空」,「真空」当处即「假有」,互不相离,即「不离」。然「真空」非「假有」,「假有」非「真空」,空、有并非一体,所以「不一」。但「假有」与「真空」只是一体两面,不分彼此,离「假有」无以觅「真空」,所以说「不异」。菩萨能彻悟中道之理,以广大智,遍观一切,无不了了,这就是圆融无碍的「智慧观」。

  

  「悲观及慈观」,「悲」者拔众生苦,「慈」者与众生乐,这二观属利他行。观音菩萨以悲观,观生佛同体,而悲众生因惑业故,不能免苦,故以悲愿救苦,常以智光烁破黑暗,施众生以快乐,名「慈观」。

  

  菩萨具上五观,以五观度化众生,我们念观音菩萨,常愿菩萨大悲救助并常瞻仰菩萨大悲功德,所以说「常愿常瞻仰」。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此文显示菩萨的智慧之光,能破除众生的愚痴黑暗,拯救众生出离忧苦大海。亦属「孤起颂」,用补长行之不足。

  

  「无垢清净光」,即智慧之光。这是总合前面所说的五观,前五观,一一皆清净无垢,尤其是菩萨的清净无染智慧光,能照破众生烦恼,使心地纯洁清净,显发出智慧之光,照除一切幽暗。

  

  「慧日破诸暗」,此智慧之光,如同丽日高悬于空,照射大地。智光虽同日轮,然功用更胜于日,它不但朗照娑婆世界,不受高山深谷,树叶映敝的影响,而且能照除三恶道里的种种黑暗,使所有众生都能享受「光」的温暖,得到光的利益。

  

  众生的真如实性本如明镜,只因妄想执着,才使明镜蒙上尘埃,失去了本明性体,欲令转迷成悟,就得依恃菩萨的清净智光。努力修学菩萨的真空观来破见思烦恼,修清净光而除尘沙烦恼,修广大智慧观破无明烦恼。让清净无垢的智慧之光,朗朗普照众生心地,转黑暗为光明,这就是「慧日破诸暗」的意义。

  

  「能伏灾风火」,「灾」是总指众生所受的内外诸苦。风、火主要在譬喻我们本心的无明风与烦恼火等。大家必需了解,众生外来的灾难,都是由内在的烦恼,驱使身口造作恶业而招感的果报。菩萨的清净智光既如丽日,能照破众生烦恼,消除心垢,内在之苦因既除,外在的种种灾难当然也就烟消云散了。所以,修行当以降伏妄心为第一急务,妄心既转,则放眼四处,莫不艳阳普照,一片光明。

  

  「普明照世间」,是说菩萨的清净光普遍照耀世间的意思。观音菩萨的智光发自真如理体,是遍一切处的,其所照的世间,不只是我们凡圣同居的世间,而是遍至二乘的方便土世间及菩萨的实报庄严土世间。菩萨以平等爱心去爱一切众生,因此,也以他的清净智慧光去普照一切众生,决不会舍此利彼的。

  

  讲到「无垢清净光」,就想起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一首偈,我想在此引述六祖的故事,让各位更深切去体会「性本无垢」的意义。

  

  惠能大师岭南新州人,礼五祖弘忍座下。五祖知师根性锐利,恐遭其他门人嫉妒,同时也想试探惠能的耐心与是否有经得起磨炼的精神,便派他到后院小屋去做劈柴踏碓的工作。

  

  经过若干时日,五祖认为机缘成熟,就集合大众,诚恳嘱咐说:「修行人,生死大事,你们每个人自己去观察自己的智慧,是否悟得了本性真如,然后每人写一首偈来给我看看,谁了悟得最透彻,我就把「衣钵」传授给他,接替我作第六代祖师。」

  

  徒众中有位教授师,法名神秀。威仪庄严,德学具足,寺众非常钦佩他,咸认禅宗六祖非他莫属。神秀和尚写了一首偈,前后经四日,曾十三次想呈上给五祖看,都没有付诸实行。有一天晚上,三更时分,神秀自己提着灯,到南边走廊的墙壁上写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首偈的意思是说:「此身好比一棵毕钵罗树,(即菩提树),此树枝叶青绿,一年四季光采不变,可是至佛涅槃日,树叶却会雕零,隔不久,翠绿依旧。此心好比一座光明的镜子。(喻圣人心境不凡,有如明镜,能映万物,但不被万物所染,这是心地空寂常照,本性光明之意。)既然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所以怕它染上尘垢,故要时时勤加拂拭,不要让它蒙上灰尘,显示不出镜子本来的清明面目。(喻要时时克服妄念烦恼,不要让烦恼的垢秽蒙蔽了真如本性。)」

  

  至天亮,五祖忽见此偈,知神秀虽有所修学,但尚未明心见性,师告诸徒众说:「如果世人能照这首偈语下工夫修行,可以免堕三恶道,并且可以获得广大的利益,希望你们燃香礼敬,常诵此偈。」于是,众人争相传诵。

  

  过两天,有一沙弥经过碓房,边走边唱:「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惠能听了,问小沙弥说:「你在唱念那位师父作的偈呀?」

  

  小沙弥才一五一十将作偈付法的事告诉惠能。惠能说:「我也想诵此偈,结来生缘,但我从来至今,都呆在磨坊里劈柴桩米,不曾去过前堂,请您带路,引领我到神秀和尚写偈的地方。」到了南廊,沙弥朗诵神秀的偈颂给惠能听。惠能知道神秀尚未见到本来面目,就请江州别驾张日用代写一偈,惠能念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的意思是说:「菩提本非毕钵罗树,(印语菩提,此云觉悟,觉悟无形相可言),明镜不过是个喻说,心灵的镜子,本无形相,那里有「台」呢?再说自性清净,光明坦荡,本无一物,何处去染灰尘污垢?」众人见了惠能的偈语,哗然震惊,五祖弘忍见大众惊怪,恐人对惠能不利,逐用鞋擦偈语说:「亦未见性」,众人听五祖这么说,也就信以为真,不再喧染。

  

  后祖至磨坊,以杖击地三下而去,惠能知道五祖的意思,当晚三更时分,进入方丈室内拜礼五祖,五祖以袈裟围遮,付法与他,为禅宗六祖。

  

  众生所以轮回六道,就是因为不了解「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的道理,妄想心外求法,执尘境为实,反而拘于泥沼,愈陷愈深。设若修道的人,不能即时悔悟,识自心是真佛,自性是真法,以为心外另有佛可求,性外另有法可得,以误解心去求道,纵使修到驴年,也是枉然。

  

  六祖的偈虽属明心见性之语,但须利根上智者,方能了悟效法,凡俗之辈,福慧浅薄,根性下劣,还是依照神秀和尚的偈,去办道修行,较为妥贴。奉劝诸位:守持自心,令清明净洁,不染尘垢。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这是赞叹观音菩萨为众生说法的情形。虽说是赞叹观音的口业普益,但实际上,是显示观音菩萨的三轮不思议妙用。偈语中的「悲体戒雷震」,是指菩萨的身业而言的;「慈意妙大云」则是说明观音菩萨的意业;「澍甘露法雨」则正显菩萨的口业说法。所以,我们应从身口意三方面来详解这段偈文…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贤顿和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