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賢頓和尚)▪P24

  ..續本文上一頁,來化度我們,使我們解脫憂苦束縛。

  

  「以漸悉令滅」,不論地獄、餓鬼、畜生,不分人、天之別,只要肯至心持念觀音菩薩名號,就能得到菩薩的感應,而漸漸消滅六道中的種種痛苦,讓菩薩的慈雲遍覆著一切衆生,轉黑暗爲光明,化痛苦爲祥樂。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這是觀世音菩薩的意業普觀。也是菩薩的「自利觀」和「利他觀」。菩薩之所以能利他,主要是由這些觀行所發起的妙用。此段偈頌,與前相同,補長行之不足,屬于孤起頌。

  

  觀有「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五種,這是菩薩的五觀。五觀中的前叁觀屬于自利,後二觀屬于利他,所以五觀即含有自利和利他兩大部分。這五觀可以看作是前面「觀音妙智力」所分化出來的。將五觀總攝在一起,則爲觀音妙智力,分開則成五種觀行。觀音菩薩因具有此五觀的妙力,所以又名觀自在。

  

  「真觀」即「真空觀」,謂以真實智,觀察了知一切諸法,皆由因緣所生,本無自性,當體即空。般若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就是真空觀智,世間諸法,不離緣起。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離散,虛妄有滅。並沒實在的體性存在,所以說「當體即空」。拿我們的身體來說:當其生時,是由肉體、知識和合而成。若把它用化學分析法,分析一下,人的一身,不過是若幹的原質組合而已,原質分散,那有人體可言?色法尚且如此,何況心法?心法並無物質,只有妄想,那就更渺茫了。圓覺經裏對心法空有一段很好的解說,可以幫助大家了解諸法緣起,無有實性的道理。經雲:「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于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爲心。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于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這是識空,也就是心法空。有情之身如此,無情器界亦如此。我們既知「緣生無性,當體即空」的道理,將可以使我們更深一層地洞徹諸法,讓我們更能提得起,放得下,而向我們修行之路更邁進一步。

  

  「清淨觀」即假觀。菩薩以真空智、照見諸法皆空,但這裏所說的空並不是所謂「空空洞洞,一無所有」。因緣起諸法的體雖空,但緣起的假相仍存在;雖有假相,卻屬幻化,明白此,就不會有所執著,縱居五濁塵世,不被塵染,不被塵染便是「清淨觀」。圓覺經上說:「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如是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善男子!根本清淨故,色塵清淨;色塵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複如是」。說至最究竟處,天地宇宙,森羅萬象,均皆清淨,這便是觀音菩薩的清淨觀。

  

  「廣大智慧觀」即中道觀。菩薩先觀「真空」,次觀「假有」,再進而觀察了知諸法不即不離,非一非異的道理,這就是「理事圓融無礙中道觀」。因爲世間法,緣生無性,依體則空,依相則有,然空非有,有非空,所以「不即」。但「假有」當體即「真空」,「真空」當處即「假有」,互不相離,即「不離」。然「真空」非「假有」,「假有」非「真空」,空、有並非一體,所以「不一」。但「假有」與「真空」只是一體兩面,不分彼此,離「假有」無以覓「真空」,所以說「不異」。菩薩能徹悟中道之理,以廣大智,遍觀一切,無不了了,這就是圓融無礙的「智慧觀」。

  

  「悲觀及慈觀」,「悲」者拔衆生苦,「慈」者與衆生樂,這二觀屬利他行。觀音菩薩以悲觀,觀生佛同體,而悲衆生因惑業故,不能免苦,故以悲願救苦,常以智光爍破黑暗,施衆生以快樂,名「慈觀」。

  

  菩薩具上五觀,以五觀度化衆生,我們念觀音菩薩,常願菩薩大悲救助並常瞻仰菩薩大悲功德,所以說「常願常瞻仰」。

  

  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此文顯示菩薩的智慧之光,能破除衆生的愚癡黑暗,拯救衆生出離憂苦大海。亦屬「孤起頌」,用補長行之不足。

  

  「無垢清淨光」,即智慧之光。這是總合前面所說的五觀,前五觀,一一皆清淨無垢,尤其是菩薩的清淨無染智慧光,能照破衆生煩惱,使心地純潔清淨,顯發出智慧之光,照除一切幽暗。

  

  「慧日破諸暗」,此智慧之光,如同麗日高懸于空,照射大地。智光雖同日輪,然功用更勝于日,它不但朗照娑婆世界,不受高山深谷,樹葉映敝的影響,而且能照除叁惡道裏的種種黑暗,使所有衆生都能享受「光」的溫暖,得到光的利益。

  

  衆生的真如實性本如明鏡,只因妄想執著,才使明鏡蒙上塵埃,失去了本明性體,欲令轉迷成悟,就得依恃菩薩的清淨智光。努力修學菩薩的真空觀來破見思煩惱,修清淨光而除塵沙煩惱,修廣大智慧觀破無明煩惱。讓清淨無垢的智慧之光,朗朗普照衆生心地,轉黑暗爲光明,這就是「慧日破諸暗」的意義。

  

  「能伏災風火」,「災」是總指衆生所受的內外諸苦。風、火主要在譬喻我們本心的無明風與煩惱火等。大家必需了解,衆生外來的災難,都是由內在的煩惱,驅使身口造作惡業而招感的果報。菩薩的清淨智光既如麗日,能照破衆生煩惱,消除心垢,內在之苦因既除,外在的種種災難當然也就煙消雲散了。所以,修行當以降伏妄心爲第一急務,妄心既轉,則放眼四處,莫不豔陽普照,一片光明。

  

  「普明照世間」,是說菩薩的清淨光普遍照耀世間的意思。觀音菩薩的智光發自真如理體,是遍一切處的,其所照的世間,不只是我們凡聖同居的世間,而是遍至二乘的方便土世間及菩薩的實報莊嚴土世間。菩薩以平等愛心去愛一切衆生,因此,也以他的清淨智慧光去普照一切衆生,決不會舍此利彼的。

  

  講到「無垢清淨光」,就想起禅宗六祖惠能大師的一首偈,我想在此引述六祖的故事,讓各位更深切去體會「性本無垢」的意義。

  

  惠能大師嶺南新州人,禮五祖弘忍座下。五祖知師根性銳利,恐遭其他門人嫉妒,同時也想試探惠能的耐心與是否有經得起磨煉的精神,便派他到後院小屋去做劈柴踏碓的工作。

  

  經過若幹時日,五祖認爲機緣成熟,就集合大衆,誠懇囑咐說:「修行人,生死大事,你們每個人自己去觀察自己的智慧,是否悟得了本性真如,然後每人寫一首偈來給我看看,誰了悟得最透徹,我就把「衣缽」傳授給他,接替我作第六代祖師。」

  

  徒衆中有位教授師,法名神秀。威儀莊嚴,德學具足,寺衆非常欽佩他,鹹認禅宗六祖非他莫屬。神秀和尚寫了一首偈,前後經四日,曾十叁次想呈上給五祖看,都沒有付諸實行。有一天晚上,叁更時分,神秀自己提著燈,到南邊走廊的牆壁上寫道: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首偈的意思是說:「此身好比一棵畢缽羅樹,(即菩提樹),此樹枝葉青綠,一年四季光采不變,可是至佛涅槃日,樹葉卻會雕零,隔不久,翠綠依舊。此心好比一座光明的鏡子。(喻聖人心境不凡,有如明鏡,能映萬物,但不被萬物所染,這是心地空寂常照,本性光明之意。)既然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所以怕它染上塵垢,故要時時勤加拂拭,不要讓它蒙上灰塵,顯示不出鏡子本來的清明面目。(喻要時時克服妄念煩惱,不要讓煩惱的垢穢蒙蔽了真如本性。)」

  

  至天亮,五祖忽見此偈,知神秀雖有所修學,但尚未明心見性,師告諸徒衆說:「如果世人能照這首偈語下工夫修行,可以免墮叁惡道,並且可以獲得廣大的利益,希望你們燃香禮敬,常誦此偈。」于是,衆人爭相傳誦。

  

  過兩天,有一沙彌經過碓房,邊走邊唱:「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惠能聽了,問小沙彌說:「你在唱念那位師父作的偈呀?」

  

  小沙彌才一五一十將作偈付法的事告訴惠能。惠能說:「我也想誦此偈,結來生緣,但我從來至今,都呆在磨坊裏劈柴樁米,不曾去過前堂,請您帶路,引領我到神秀和尚寫偈的地方。」到了南廊,沙彌朗誦神秀的偈頌給惠能聽。惠能知道神秀尚未見到本來面目,就請江州別駕張日用代寫一偈,惠能念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首偈的意思是說:「菩提本非畢缽羅樹,(印語菩提,此雲覺悟,覺悟無形相可言),明鏡不過是個喻說,心靈的鏡子,本無形相,那裏有「臺」呢?再說自性清淨,光明坦蕩,本無一物,何處去染灰塵汙垢?」衆人見了惠能的偈語,嘩然震驚,五祖弘忍見大衆驚怪,恐人對惠能不利,逐用鞋擦偈語說:「亦未見性」,衆人聽五祖這麼說,也就信以爲真,不再喧染。

  

  後祖至磨坊,以杖擊地叁下而去,惠能知道五祖的意思,當晚叁更時分,進入方丈室內拜禮五祖,五祖以袈裟圍遮,付法與他,爲禅宗六祖。

  

  衆生所以輪回六道,就是因爲不了解「體相本自然,清淨非拂拭」的道理,妄想心外求法,執塵境爲實,反而拘于泥沼,愈陷愈深。設若修道的人,不能即時悔悟,識自心是真佛,自性是真法,以爲心外另有佛可求,性外另有法可得,以誤解心去求道,縱使修到驢年,也是枉然。

  

  六祖的偈雖屬明心見性之語,但須利根上智者,方能了悟效法,凡俗之輩,福慧淺薄,根性下劣,還是依照神秀和尚的偈,去辦道修行,較爲妥貼。奉勸諸位:守持自心,令清明淨潔,不染塵垢。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

  

  這是贊歎觀音菩薩爲衆生說法的情形。雖說是贊歎觀音的口業普益,但實際上,是顯示觀音菩薩的叁輪不思議妙用。偈語中的「悲體戒雷震」,是指菩薩的身業而言的;「慈意妙大雲」則是說明觀音菩薩的意業;「澍甘露法雨」則正顯菩薩的口業說法。所以,我們應從身口意叁方面來詳解這段偈文…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賢頓和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