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体」是菩萨所证得的大悲理体。经云:「菩萨但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可以给悲体两字作最好的说明。菩萨的大悲体是由严持净戒而来的,所以说:「悲体戒」。菩萨以此大悲戒体,示现三十三身,游诸国土,护持众生,其慈心悲愿之名,神通妙用之力,如雷之始震,远播十方佛剎,惊醒众生迷梦,故云:「悲体戒雷震」。
戒为三慧学之首,有防非止恶的作用。无戒不能超凡入圣,故不论在家出家均以持戒为第一要务。佛遗教经中说:「戒为正顺解脱之本。」它犹如良师。引领我们走向光明解脱的大道。
经中说持戒有五种功德:一、诸有所求均得如愿,二、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所住之处众生敬爱;四、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身坏命终必生天上。诸位若想得佛法实益,须从持戒中求,因为戒能生定,定能发慧。若欲证果而不欲持戒,那有如痴人说梦,终归是空。
以前有一位豪富出家,初发心时,精持戒律,后逢逆境,即舍净戒,胡作非为。一天夜里,山下小吃馆的店主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他梦见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对他说:「你想不想发大财?想的话,我告诉你一个办法,明天山上那个出家人到你店里叫面吃的时候,你把面端过去,当他举箸将吃时,就伸手向他要面钱。如果他大发雷霆,把两只筷子狠狠地往桌上一摔,我们兄弟俩就可以自由,不必再服侍他了。本来我们一共有二百五十个弟兄,大家都同心协力的跟随他,护持他,现在跑了二百四十八个,剩下我们两个,天天看到他胡作乱为,心里很不自在,但他一向以礼待我俩,找不着离开的机会。你若肯帮忙,让他对我俩发顿脾气,我们兄弟两个一定助你发大财,绝不食言。」
第二天,山上那位出家人真的到店里叫面吃,店主照昨夜梦里兄弟的吩咐行事。出家人一听面未吃就先拿钱,真是岂有此理,筷子一举就想摔下去,但转念一想,这样不妥,要发脾气也得先把筷子放下啊!于是轻轻将筷子搁在碗上,然后拍桌大吼。店主一看他把筷子放下,心想:这下完了,我得开一辈子的小店,别想发大财了。不觉悲从中来,放声大哭。出家人见他哭得伤心欲绝,也觉得莫明其妙,追问其故。店主一五一十地将梦境告诉他。那位出家人当下惭愧异常,立志洗心革面,重持净戒。他对店主说:「你别伤心了,谢谢你告诉我这些事,唤醒我的愚痴,从今起,我会把二百五十位的老朋友全部找回来,为了报答你,我将自己所积蓄的钱财转送给你,希望你善为打算。」
虽然,这只是条无凭无据的故事,但它启示我们持戒的重要,绝不可将戒视作无关紧要或认为「戒」是束缚身心的绳索。但愿大家都能严持净戒,摄受身心,以达自在,光明的境地。
「慈意」简单说就是慈悲的心意。前面提到「悲」,悲是以拔苦为体,菩萨因见众生沉沦于痛苦深渊,故起大悲心拔众生苦。这儿说「慈」,慈者能与众生乐,观音菩萨的伟大即在此,他不但能拔众生苦,而且能给与众生一切快乐,就好象云彩遮住了烈日,带给大地一片清凉。在佛法里,对于不可思议,难以称颂的功德,都以「妙」字含括,所以说「慈意妙大云」。「甘露」一名「不死药」。法华文句中说:「甘露是诸天不死药,食者命长身安,力大体光」。佛陀常以甘露譬喻不生不灭的妙法。法华经序品说:「雨大法雨,吹大法螺」。为什么将法喻之如雨呢?因妙法能滋润众生的心田,如天降甘霖,润泽大地上的一切。菩萨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等视所有众生,演说如来妙法,恩被诸根,没有你、我、贵、贱之分,如雨施大地,令万物皆能得沾其益。故名「澍甘露法雨」。
观音菩萨演唱法音的目的,主要是让初发心众生洗革心垢,使善根增长;令二乘人回小向大,直趣菩提,地狱息诸苦恼、饿鬼免受饥渴,畜生得离刀砧,修罗舍尽瞋心,天上五衰不现,人间处处祯祥。诸类众生都能普沾法益,得生法芽,踏开生死路,进入涅槃城。
「烦恼焰」是把烦恼喻作火焰。众生受烦恼煎逼,扰乱身心,如大火焚身一般,苦恼不堪,故名「烦恼焰」。
何谓烦恼?烦恼是心中的不平之气,能扰乱众生身心,令不得安稳。大智度论说:「烦恼名,略说则三毒,广说则三界九十八使。」烦恼的种类很多,有四烦恼、六烦恼、十烦恼等不同的分法。烦恼炽盛的人,必定没有智慧,因为没有智慧的缘故往往对境界看不开,放不下,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身心时时热恼不安,犹如处于大火聚中,无法自拔。
追究烦恼的根由,一方面是因为众生于无始以来无明深埋八识田中,另一方面是由于外境的牵引诱惑而起。消除烦恼的最好方法,就是听闻佛法,让法水熄灭心灵的火焰。
观音菩萨从慈云般的大悲心,应化无边身相,说种种妙法,开诸方便门,令众生熄灭烦恼的火焰,赐与清凉的甘露。
设若我们也具有坚定不移的信心,严持净戒,更进一步以大悲心拔众生苦,与众生乐,烦恼自会断除,身心自然安乐。诸位莫以持戒修行为苦,当知轮回受报更苦,希望大家能发进取心,修养自己的品德,渐渐朝向理想的目标迈进。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在长行里曾提过观音菩萨是一位「施无畏者」,此颂是针对娑婆众生说菩萨无畏施能除一切怖畏的。
「诤讼」就是诤论诉讼。人与人之间,不能和爱共处,常因芝麻小事而起诤执,对薄公堂。当打官司时,心里不免有怕官司失败的怖畏,这都是因为内心不能平静所致,设若你碰上这种事情,一定要敬念观音菩萨圣号,让自己的精神镇静下来,谋求一个好的解决方法,就能免除诤讼之苦。
在这个世界上,不但人与人争可怕,国与国争那才更可怕。战争使民心不宁,日夜胆怕心惊,两军交战,死伤无数,所以有人说:「战争是残酷的。」但我们的人类史,多是用「战争」所写成的,为了平熄战火,更要时时持念名号,思维菩萨的大慈大悲心,多为世界和平的大道着想,就能免除两军交锋,枪林弹雨中的怖畏了。
「诤讼」都是由于心中的不平而起,因为—人者心之器,心为形之主的缘故。一个人的心如果冲虚宁静,内不生家贼,百邪自不能侵,时呈祥和之气。内既安平,外必慈爱,绝不会与人斗诤诉讼,所以要「攘外」得先「安内」,常念观音菩萨的名号,以菩萨的五观定力,具菩萨的大无畏精神,则烦恼、怨魔之军,自然败退,就不会再有诤讼,刀兵之苦了。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在前文中,曾说到观音菩萨的五观,这里再说菩萨的五音。五音是由五观而成的,明白些说五观就是菩萨的能观之智,五音则为菩萨的所观之境,以「五观」与「五音」来显示菩萨的殊胜妙德,解释观音菩萨所以得名的因由。
「妙音」即微妙的声音,此微妙声音是指音之本体,它充塞法界,无所不遍,没有时空之隔,因为它遍一切处的缘故,所以能应时、应地、应机而随缘化现。这微妙性体既遍满法界,我们便不能用凡夫的见解去测度「音」的存在性,如果诸位了解法华经的心要,则山风、浪啸、溪声、鸟鸣,乃至于众生之声,也无一不是妙音的显现。能观世音者,本为不可思议,不可测度之微妙性体,此微妙性体不但能持一切音声,而且为众音之所从出,所以名为「妙音」。
这五音并不是专指菩萨而说的,譬如「妙音」,也可以解释为专念受持观音菩萨之音而言,因称念菩萨圣号的音声,也是清净微妙不可思议的,所以称作「妙音」。
「观世音」谓观察世间持名之音,而与予慈心济度的意思。这「观众音声而施救济」就是妙音性体的大用所在,故名「观世音」。
「梵音」梵,清净之意。以能观之妙音及所观求救之音,悉皆清净,名为「梵音」。华严经说:「演出清净微妙梵音,宣畅最高无上正法,闻者欢喜,得净妙道」。
法华文句上也说:「佛报得清净音声最妙,号为梵音」。这也是凡夫众生与出世圣人的大不同处。诸佛菩萨心清净故,所出音声,皆慈言爱语,演唱清净正法,让闻者生钦佩响往,了脱生死之心。凡夫不然,举心动念,多与染相应,一张口就是杀、盗、淫、妄,令人生绮想,起贪念,时时沉沦在欲海里,不得出离。和佛菩萨的清净之音相比较,有如天渊之别。
「海潮音」以海潮为喻,喻清净梵音能使求救者当机获益,应时解脱,如海潮之退进,有一定时间,决不失时。又菩萨说法有如海潮,雄壮澎湃,韵律天然,普震十方;如海之大,不拣细流,不分净秽,均能慈悲包容。再有,观音菩萨以慈悲救世,如大海之水,顷刻不息,分秒活动,应时应地,随处施教,权变自在,故称「海潮音」。
「胜彼世间音」谓菩萨位于真观之上,其音如梵音般的清净高雅,如海潮般的有汛而应时,而且他以平等心视众生,教众生上契佛理,下合群情,早早离却爱欲,息诸染念,用和悦平等之音替代七情所发之声,所以说菩萨的五音是超越世间差别音的。
也有人说:诵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其心平净,其音清雅,句句虔诚,如梵音,如海潮音,这音胜于世间诸音,故名「胜彼世间音」。前者是约菩萨为众生说法的音声说,后者是约众生持念大士圣号的音声说。这两种解释都可以,诸位不必执持于某种说法,而在这上面花心思。
梵音,海潮音,皆为超出世间一切音之殊胜音,因此之故,须常常敬念观世音菩萨。如何「常念」呢?即先将本品所述说过的菩萨的种种慈悲利他功德,都能深深明了于心,更时时称名而念,时时忆记大士功德而念,这才是真正持念观音菩萨的人。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菩萨有如上所说的种种殊胜功德,做佛弟子的就要常常忆…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贤顿和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