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贤顿和尚)▪P26

  ..续本文上一页念他。佛陀在偈语里特地叮咛我们念观音菩萨要「念念勿生疑」。这「念念」两字,指的是「心念」,念大士名要前念,后念地相续不断,不要有前念没后念的,相续不起,那就得不到利益了。除了念念不断外,顶要紧的是「勿生疑」。因为「疑」是「信」的大敌,任何大事,无不是建立在信心上的。想入佛法大海,也唯有诚信的人才能办到。在念念之中,若起一念疑心,菩提之道必受阻碍,因疑心一起,信心动摇,虽闻正法,而犹豫不决,既不能至诚真切的念,就难得菩萨感应了。因此,释尊慈悲,屡屡告诫嘱咐,前念相信,后念起疑,是不行的!唯有念念不断深信不移的,才能得到受用。

  

  宗教是依「信」而成立的,一切伟大的建树,也都是由信而成就的,这与做学问以疑为出发点不同。因为宗教的根本道理是立于学问之上,而置信于学问所不能到的地方,所以必需具有坚定不移的诚信之心,才能收到功效。

  

  「观世音净圣」这一句是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微妙功德的。「观世音」三字,我们也可以从另方面来解释。所谓「世」即指三灾,七难的世间相。「观」即前所说的五观。「音」即上五音。「净圣」即清净的圣者。这两字加强地说明了观音的身份,它明示我们,观音菩萨不比寻常修行的菩萨,他是已断三障,已证三德的过去佛——正法明如来。为了愍念娑婆众生,而倒驾慈航,教化众生的一位清净圣者。

  

  「于苦恼死厄」,「苦恼」指吾人生存世间在身、心两方面所患的种种忧苦。「死」是生命的终结。「厄」是指自然界的天灾等。在这无边际的苦海中,唯一可以救我们脱离苦恼死厄,作我们真正的依靠者的,只有观音菩萨。他如慈父悲母,只要你肯忆念他,一定可以得到无限的关怀与照拂,所以偈云:「能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这段偈文,是赞叹观音菩萨,具无量智慧福德,同时普劝众生,「顶礼恭敬观音菩萨。」

  

  「具一切功德」,所谓「一切」,是不能以数目计算的。观音菩萨所成就的神通、智慧、方便等功德,无量无边,不能权衡测量,不能心思言议,只得用「一切」来表示。在本品的偈颂中,观音菩萨「侍多千亿佛」,就是修集无量的自利功德。「善应诸方所」,就是积修了无边利他功德。观音菩萨无论在自利或利他方面,都是无量的,所以称为「具一切功德」。

  

  何谓「功德」?胜鬘经宝窟上本说:「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大乘义章第九说:「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滋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简要地说:「救世之功,修身之德,名为功德」。功德,对自身说是止恶修善,对他身说是济度众生。观音菩萨具足一切功德,以大慈大悲的眼光,平等看待一切众生。绝不会有丝毫的差别。就因为「慈眼视众生」的缘故,所以,菩萨之身,即是福德智慧的聚处,不但菩萨本身如此,一切众生受其福德与智德,也如同海水般的广阔深远,不增不减。菩萨既具如此广大的福慧,给与众生无边的利益,我们就应该归命顶礼,以报谢菩萨的恩德。所以说「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除了礼念观音菩萨外,我们更要时时提醒自己,在我们的心里,如来藏内,本就具有无量无尽的佛性功德,那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来藏性不能显现的原因,就是被尘缘妄想给蒙蔽了。荆溪大师曾无限惋惜的说:「悲哉!秘藏之不显,盖因三惑所覆,故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然此三惑,体本虚妄」。

  

  体知秘藏之不显,均因三惑所覆,就要速速下手,破无明、断见思、尘沙诸惑,如此则秘藏之门必启,一切功德必具。更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则自性真如,晶莹剔透,一尘不染,我们也就把如观音菩萨般的无量福聚功德显现出来了。

  

  宋朝时候的季宗问天竺来的僧人:

  

  「观音菩萨手拿的念珠是作什么用的」?

  

  「念观音」!天竺僧人回答。

  

  「自己为什么还要念自己呢」?季宗追问着。

  

  「因为,求人不如求己啊」!僧人回答。

  

  由这般对话里,可以知道,我们念观音,拜观音,其实在是在念自己,顶礼自己,所以,前面我曾说过:「念观音,拜观音,不如让自己做个观世音」,现在我们已经了知菩萨的修行处、伟大处,就应该懂得怎样去效法,去努力,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以菩萨心为己心,菩萨志为己志」做个大慈大悲,人人景仰的观音菩萨。

  

  偈颂至此已全部讲完。但在梵本的普门品中,还有下面一段未译,现抄录如下:

  

  慈悲救世间,当来成正觉,

  

  能灭忧畏苦,顶礼观世音。

  

  法藏比丘尊,首座世自在,

  

  修行几百劫,证无上净觉。

  

  常侍左右边,扇凉弥陀尊,

  

  示三昧幻力,供养一切佛,

  

  西方清净土,安养极乐国,

  

  弥陀往彼土,调御丈夫尊。

  

  彼土无女人,不见不净法,

  

  佛子今往生,乃入莲华藏。

  

  彼无量光佛,净妙莲华台,

  

  狮座放百光,如娑罗树王,

  

  如是世间尊,三界无等伦,

  

  礼赞积功德,速成最胜人。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尔时」,指佛回答了无尽意菩萨的问话,告诉他观世音菩萨「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之时。在那个时候,有一位持地菩萨从自己的座位上站起来,走到佛前,禀白佛说:世尊!若有众生,有幸听闻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知道观音菩萨运用三业不思议之力,济度众生,并且开方便门,普现一切所喜见身,示现神通用之力,拔众生之苦。当知是人,因听普门品的缘故,起大信心,依而行之,则得观音普门智慧,受用无穷,功德不少。

  

  这段文是说闻法的功德。正信佛徒,应该多闻正法,闻法才能趣入佛道。有人认为:佛法着重修持功夫,听法何用?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一切圣典,由佛所说,都在指示修学佛法的途径,不闻正法,怎么知道如何去了生脱死?怎么晓得如何求生净界?又怎么知道如何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呢?

  

  在经典中,多赞叹闻法的功德,因为佛法中的一切功德,都是从闻法而来的,龙树菩萨说闻法有三处:一、从佛闻法;二、从佛弟子闻法;三、从经典闻法。佛已涅槃,从佛闻法,对我们来说,如果修行不到相当程度,是不可能亲闻佛陀说法的。如今修学佛法,只好从佛弟子闻法,或者自己由研读经论中去了解佛法。我们虽然生不逢佛世,不能亲聆佛亲口宣说的妙法,但从这两处仍可得修行之指标,佛法之实益,所以,也称作「闻法」,学佛法,可以由此下手。

  

  本品说「闻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到底听闻正法,有些什么功德呢?简略的说,闻法功德有四种:一、由闻知诸法──由于听闻正法,我们可以了解善法与恶法,知善法,依之奉行,令诸善增长;知恶法,当速断离,不会再生。同时闻佛法,才知道有漏法,无漏法的差别,懂得何种该修习,何种该舍弃,这善、恶、有漏、无漏等诸法,能够遮止众恶。「众恶」指的是身业的恶行与意业的恶念,因为闻法的缘故,知道什么是恶法,造恶业会得什么恶果,渐渐地,警惕自己,约束自己,就能将恶念息除,遮止恶心的现起。三、由闻断无义──由于听闻正法,能断种种无意义的事。什么叫做无意义事?凡做对自己进德修业及对众生没有利益的事都称作无意义事。譬如有些人,肯发心求解脱之道,但误入歧途,虽修种种苦行,仍无法得到解脱,这种自讨苦吃的愚痴行为,佛名之为无义。修学佛法,听闻了佛说的真理,自然远离无义之事,正道而行,不浪费分秒光阴,就不会白花心血而毫无收获。四、由闻得涅槃──由听闻佛法,如法修行的缘故,就能得到清净,安乐的涅槃境地。照这么说来,佛法的一切功德,岂不是全从闻法而得的吗?由此可知,经典中说:「功德不少」,绝不虚妄。

  

  「持地菩萨」,这位持地菩萨,有人说是地藏菩萨的异名,如果说是地藏菩萨,则谁都知道他是一位发大愿,立大志的大菩萨,只要是佛弟子,都对这位菩萨所发的勇猛誓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有很深刻的印象。在地藏十轮经中说:「持戒坚固,如妙高山;精进难坏,如金刚宝;安忍不动,犹如大地」。这是说如地能滋长万物,储藏万物之义。在延品地藏经的直谈钞里也说:「地藏,乃是一切众生本心之异名」。持地菩萨楞严经里,自述证圆通的经过说:「我于过去,普光如来出现在世的时候,曾出家为比丘,修头陀苦行,虽无高深学识,但具一颗仁慈心,济人心切,修桥铺路,只要对众生有利益,再苦也不推托。终日在桥旁路边,遇负重者,必代挑代负,帮忙过桥。见路有不平,必铲高补低,铺至平坦为止,所以大家都称他持地。虽到处苦心孤诣,用心良善,但不见任何效果,而且『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世』,到了后来,才遇着毗舍浮如来,平地侍佛到国王处应供。毗舍浮佛亲切的摩我顶,开示说:你做了很多利益众生的事,救济了许多受苦难的人,一个人能做到这种地步,真是难得,但那是属于物质上的济助,你应该从心地上面多下点功夫,要知外在的大地不平,是缘于内在心地的不平,若自己的心地平了,则外在的山河大地无一不平。我听了毗舍浮如来的开示,始懂得『心平国土平』的道理,立即心地豁开,烦恼顿除,从此在心地上下功夫,精进修行,就证得了圆通」。这便是持地菩萨得名的由来及因地修行的经过。

  

  云何名持地?据宝积云经,菩萨有十法名为持地三昧:一、如地广大,无量无边;菩萨亦尔,功德、智慧、庄严、愿行,无量无边。二、如地,众生依止,各随所欲,称意极给,周济无碍,菩萨亦尔,六度众具皆悉与之,心无限碍。三、如地,无好恶欣恨;菩萨亦尔,育养众生而不望报。四、如地,天注云雨,普皆容受,无不堪持,菩萨亦尔,一切诸佛兴大悲云,普澍法雨,如其所说,悉能容持。五、如地,一切草木丛林及与众生行住坐卧,皆悉依之;菩萨亦尔,一切众生修行善趣,二乘学法涅槃,皆因菩萨而有。六、如地,一切种子依生;菩萨亦尔,一切善业天人种子,皆依菩萨而得生长。七、如地,能出一切众宝;菩萨亦尔,功德善宝一切乐具,皆出菩萨。八、如地,出众妙药能疗众病,菩萨亦尔,能出一切法药,能除一切诸烦恼病。九、如地,风不能动,蝇蚋蜂蝎不能亏损;菩萨亦尔,一切内外诸缘逼恼,不能扰动。十、如地,狮子哮吼,龙象、雷电,不能惊怖;菩萨亦尔,一切外道九十五种所不能动。具此十法,名为持地三昧,故名持地菩萨。

  

  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持地菩萨说闻普门品者功德不少,一点不错,佛说了普门品之后,不但持地菩萨得到不少功德,即在座听讲的八万四千大众听了之后,均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八万四千,是喻其听众之多。在佛经中,为显其多数,常用八万四千为一代表数。实际上,佛讲经天龙八部诸众生皆欣喜乐闻,绝不祇八万四千的听众而已。举法华经来说,法华经妙音品里「与妙音菩萨俱来者,八万四千人。」又说:「与八万四千菩萨围绕」。又说:「是八万四千菩萨,得现一切色身三昧」。法华经见宝塔品中说:「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药王品说:「火灭以后,收取舍利,作八万四千宝瓶,以起八万四千塔」。佛亦说过:「以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可见,八万四千只是一种「多数」的说法,并不一定刚好是八万四千数。

  

  无等等者,谓佛果最高最上,没有余果可与之相等。二乘人虽出三界,但不是究竟之法,非是无等;佛是极地,所以说是无等等;发求佛心,故说发无等等心,能发此心,修佛之行,即等于佛。发心有多种:一、名字发心,即五品弟子;二、相似发心,是六根清净;三、分真发心,即初住以上;四、真发心,即发无等等无上菩提之心。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印度话,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没有比这更上的正觉。正觉不同于凡夫的不觉,外道之邪觉。正等是不同于二乘的偏真,二乘人不能真俗平等,圆融无碍,唯佛菩萨能之。无上是不同于菩萨的分证。菩萨虽能等视真俗,怨亲平等,不偏空有二边,然因分证未圆,修行未臻圆满境界,尚称有上之士。佛元品无明惑已断,大觉已圆,故称其为无上止等正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简单的说,就是发菩提心。以悲智圆成之佛果为目标,激求自己奋发向上,誓志成佛,这便是发菩提心。佛是人人可成的,希望大家能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听经闻法的目的,在寻出离解脱之道,藉闻法来了知修行之径路,然后依经中所说而修,才不致于有所偏差,如果把听经当作一种消遣,藉听经来作充实自己逞口舌之利的资料,那是错用了心,实在可惜!如今普门品已经讲完,冀望诸位能因此,了知自心有与观音菩萨的真心存在,听完了这微妙甚深的法门,要懂得循着菩萨的足迹,将贪欲心,转为慈悲心;瞋恚心,转成勇猛心,愚痴心,变作智慧心,让此心与观音心相应,随着菩萨的后尘,做个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贤顿和尚)》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