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賢頓和尚)▪P26

  ..續本文上一頁念他。佛陀在偈語裏特地叮咛我們念觀音菩薩要「念念勿生疑」。這「念念」兩字,指的是「心念」,念大士名要前念,後念地相續不斷,不要有前念沒後念的,相續不起,那就得不到利益了。除了念念不斷外,頂要緊的是「勿生疑」。因爲「疑」是「信」的大敵,任何大事,無不是建立在信心上的。想入佛法大海,也唯有誠信的人才能辦到。在念念之中,若起一念疑心,菩提之道必受阻礙,因疑心一起,信心動搖,雖聞正法,而猶豫不決,既不能至誠真切的念,就難得菩薩感應了。因此,釋尊慈悲,屢屢告誡囑咐,前念相信,後念起疑,是不行的!唯有念念不斷深信不移的,才能得到受用。

  

  宗教是依「信」而成立的,一切偉大的建樹,也都是由信而成就的,這與做學問以疑爲出發點不同。因爲宗教的根本道理是立于學問之上,而置信于學問所不能到的地方,所以必需具有堅定不移的誠信之心,才能收到功效。

  

  「觀世音淨聖」這一句是贊歎觀世音菩薩的微妙功德的。「觀世音」叁字,我們也可以從另方面來解釋。所謂「世」即指叁災,七難的世間相。「觀」即前所說的五觀。「音」即上五音。「淨聖」即清淨的聖者。這兩字加強地說明了觀音的身份,它明示我們,觀音菩薩不比尋常修行的菩薩,他是已斷叁障,已證叁德的過去佛——正法明如來。爲了愍念娑婆衆生,而倒駕慈航,教化衆生的一位清淨聖者。

  

  「于苦惱死厄」,「苦惱」指吾人生存世間在身、心兩方面所患的種種憂苦。「死」是生命的終結。「厄」是指自然界的天災等。在這無邊際的苦海中,唯一可以救我們脫離苦惱死厄,作我們真正的依靠者的,只有觀音菩薩。他如慈父悲母,只要你肯憶念他,一定可以得到無限的關懷與照拂,所以偈雲:「能爲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慈眼視衆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這段偈文,是贊歎觀音菩薩,具無量智慧福德,同時普勸衆生,「頂禮恭敬觀音菩薩。」

  

  「具一切功德」,所謂「一切」,是不能以數目計算的。觀音菩薩所成就的神通、智慧、方便等功德,無量無邊,不能權衡測量,不能心思言議,只得用「一切」來表示。在本品的偈頌中,觀音菩薩「侍多千億佛」,就是修集無量的自利功德。「善應諸方所」,就是積修了無邊利他功德。觀音菩薩無論在自利或利他方面,都是無量的,所以稱爲「具一切功德」。

  

  何謂「功德」?勝鬘經寶窟上本說:「惡盡言功,善滿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大乘義章第九說:「言功德,功謂功能,善有滋潤福利之功,故名爲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爲功德」。簡要地說:「救世之功,修身之德,名爲功德」。功德,對自身說是止惡修善,對他身說是濟度衆生。觀音菩薩具足一切功德,以大慈大悲的眼光,平等看待一切衆生。絕不會有絲毫的差別。就因爲「慈眼視衆生」的緣故,所以,菩薩之身,即是福德智慧的聚處,不但菩薩本身如此,一切衆生受其福德與智德,也如同海水般的廣闊深遠,不增不減。菩薩既具如此廣大的福慧,給與衆生無邊的利益,我們就應該歸命頂禮,以報謝菩薩的恩德。所以說「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除了禮念觀音菩薩外,我們更要時時提醒自己,在我們的心裏,如來藏內,本就具有無量無盡的佛性功德,那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如來藏性不能顯現的原因,就是被塵緣妄想給蒙蔽了。荊溪大師曾無限惋惜的說:「悲哉!秘藏之不顯,蓋因叁惑所覆,故無明翳乎法性,塵沙障乎化導,見思阻乎空寂,然此叁惑,體本虛妄」。

  

  體知秘藏之不顯,均因叁惑所覆,就要速速下手,破無明、斷見思、塵沙諸惑,如此則秘藏之門必啓,一切功德必具。更以慈悲心,對待一切衆生,則自性真如,晶瑩剔透,一塵不染,我們也就把如觀音菩薩般的無量福聚功德顯現出來了。

  

  宋朝時候的季宗問天竺來的僧人:

  

  「觀音菩薩手拿的念珠是作什麼用的」?

  

  「念觀音」!天竺僧人回答。

  

  「自己爲什麼還要念自己呢」?季宗追問著。

  

  「因爲,求人不如求己啊」!僧人回答。

  

  由這般對話裏,可以知道,我們念觀音,拜觀音,其實在是在念自己,頂禮自己,所以,前面我曾說過:「念觀音,拜觀音,不如讓自己做個觀世音」,現在我們已經了知菩薩的修行處、偉大處,就應該懂得怎樣去效法,去努力,希望每一個人都能「以菩薩心爲己心,菩薩志爲己志」做個大慈大悲,人人景仰的觀音菩薩。

  

  偈頌至此已全部講完。但在梵本的普門品中,還有下面一段未譯,現抄錄如下:

  

  慈悲救世間,當來成正覺,

  

  能滅憂畏苦,頂禮觀世音。

  

  法藏比丘尊,首座世自在,

  

  修行幾百劫,證無上淨覺。

  

  常侍左右邊,扇涼彌陀尊,

  

  示叁昧幻力,供養一切佛,

  

  西方清淨土,安養極樂國,

  

  彌陀往彼土,調禦丈夫尊。

  

  彼土無女人,不見不淨法,

  

  佛子今往生,乃入蓮華藏。

  

  彼無量光佛,淨妙蓮華臺,

  

  獅座放百光,如娑羅樹王,

  

  如是世間尊,叁界無等倫,

  

  禮贊積功德,速成最勝人。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衆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爾時」,指佛回答了無盡意菩薩的問話,告訴他觀世音菩薩「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之時。在那個時候,有一位持地菩薩從自己的座位上站起來,走到佛前,禀白佛說:世尊!若有衆生,有幸聽聞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知道觀音菩薩運用叁業不思議之力,濟度衆生,並且開方便門,普現一切所喜見身,示現神通用之力,拔衆生之苦。當知是人,因聽普門品的緣故,起大信心,依而行之,則得觀音普門智慧,受用無窮,功德不少。

  

  這段文是說聞法的功德。正信佛徒,應該多聞正法,聞法才能趣入佛道。有人認爲:佛法著重修持功夫,聽法何用?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一切聖典,由佛所說,都在指示修學佛法的途徑,不聞正法,怎麼知道如何去了生脫死?怎麼曉得如何求生淨界?又怎麼知道如何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呢?

  

  在經典中,多贊歎聞法的功德,因爲佛法中的一切功德,都是從聞法而來的,龍樹菩薩說聞法有叁處:一、從佛聞法;二、從佛弟子聞法;叁、從經典聞法。佛已涅槃,從佛聞法,對我們來說,如果修行不到相當程度,是不可能親聞佛陀說法的。如今修學佛法,只好從佛弟子聞法,或者自己由研讀經論中去了解佛法。我們雖然生不逢佛世,不能親聆佛親口宣說的妙法,但從這兩處仍可得修行之指標,佛法之實益,所以,也稱作「聞法」,學佛法,可以由此下手。

  

  本品說「聞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到底聽聞正法,有些什麼功德呢?簡略的說,聞法功德有四種:一、由聞知諸法──由于聽聞正法,我們可以了解善法與惡法,知善法,依之奉行,令諸善增長;知惡法,當速斷離,不會再生。同時聞佛法,才知道有漏法,無漏法的差別,懂得何種該修習,何種該舍棄,這善、惡、有漏、無漏等諸法,能夠遮止衆惡。「衆惡」指的是身業的惡行與意業的惡念,因爲聞法的緣故,知道什麼是惡法,造惡業會得什麼惡果,漸漸地,警惕自己,約束自己,就能將惡念息除,遮止惡心的現起。叁、由聞斷無義──由于聽聞正法,能斷種種無意義的事。什麼叫做無意義事?凡做對自己進德修業及對衆生沒有利益的事都稱作無意義事。譬如有些人,肯發心求解脫之道,但誤入歧途,雖修種種苦行,仍無法得到解脫,這種自討苦吃的愚癡行爲,佛名之爲無義。修學佛法,聽聞了佛說的真理,自然遠離無義之事,正道而行,不浪費分秒光陰,就不會白花心血而毫無收獲。四、由聞得涅槃──由聽聞佛法,如法修行的緣故,就能得到清淨,安樂的涅槃境地。照這麼說來,佛法的一切功德,豈不是全從聞法而得的嗎?由此可知,經典中說:「功德不少」,絕不虛妄。

  

  「持地菩薩」,這位持地菩薩,有人說是地藏菩薩的異名,如果說是地藏菩薩,則誰都知道他是一位發大願,立大志的大菩薩,只要是佛弟子,都對這位菩薩所發的勇猛誓願──「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有很深刻的印象。在地藏十輪經中說:「持戒堅固,如妙高山;精進難壞,如金剛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這是說如地能滋長萬物,儲藏萬物之義。在延品地藏經的直談鈔裏也說:「地藏,乃是一切衆生本心之異名」。持地菩薩楞嚴經裏,自述證圓通的經過說:「我于過去,普光如來出現在世的時候,曾出家爲比丘,修頭陀苦行,雖無高深學識,但具一顆仁慈心,濟人心切,修橋鋪路,只要對衆生有利益,再苦也不推托。終日在橋旁路邊,遇負重者,必代挑代負,幫忙過橋。見路有不平,必鏟高補低,鋪至平坦爲止,所以大家都稱他持地。雖到處苦心孤詣,用心良善,但不見任何效果,而且『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世』,到了後來,才遇著毗舍浮如來,平地侍佛到國王處應供。毗舍浮佛親切的摩我頂,開示說:你做了很多利益衆生的事,救濟了許多受苦難的人,一個人能做到這種地步,真是難得,但那是屬于物質上的濟助,你應該從心地上面多下點功夫,要知外在的大地不平,是緣于內在心地的不平,若自己的心地平了,則外在的山河大地無一不平。我聽了毗舍浮如來的開示,始懂得『心平國土平』的道理,立即心地豁開,煩惱頓除,從此在心地上下功夫,精進修行,就證得了圓通」。這便是持地菩薩得名的由來及因地修行的經過。

  

  雲何名持地?據寶積雲經,菩薩有十法名爲持地叁昧:一、如地廣大,無量無邊;菩薩亦爾,功德、智慧、莊嚴、願行,無量無邊。二、如地,衆生依止,各隨所欲,稱意極給,周濟無礙,菩薩亦爾,六度衆具皆悉與之,心無限礙。叁、如地,無好惡欣恨;菩薩亦爾,育養衆生而不望報。四、如地,天注雲雨,普皆容受,無不堪持,菩薩亦爾,一切諸佛興大悲雲,普澍法雨,如其所說,悉能容持。五、如地,一切草木叢林及與衆生行住坐臥,皆悉依之;菩薩亦爾,一切衆生修行善趣,二乘學法涅槃,皆因菩薩而有。六、如地,一切種子依生;菩薩亦爾,一切善業天人種子,皆依菩薩而得生長。七、如地,能出一切衆寶;菩薩亦爾,功德善寶一切樂具,皆出菩薩。八、如地,出衆妙藥能療衆病,菩薩亦爾,能出一切法藥,能除一切諸煩惱病。九、如地,風不能動,蠅蚋蜂蠍不能虧損;菩薩亦爾,一切內外諸緣逼惱,不能擾動。十、如地,獅子哮吼,龍象、雷電,不能驚怖;菩薩亦爾,一切外道九十五種所不能動。具此十法,名爲持地叁昧,故名持地菩薩。

  

  佛說是普門品時,衆中八萬四千衆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持地菩薩說聞普門品者功德不少,一點不錯,佛說了普門品之後,不但持地菩薩得到不少功德,即在座聽講的八萬四千大衆聽了之後,均發無等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八萬四千,是喻其聽衆之多。在佛經中,爲顯其多數,常用八萬四千爲一代表數。實際上,佛講經天龍八部諸衆生皆欣喜樂聞,絕不祇八萬四千的聽衆而已。舉法華經來說,法華經妙音品裏「與妙音菩薩俱來者,八萬四千人。」又說:「與八萬四千菩薩圍繞」。又說:「是八萬四千菩薩,得現一切色身叁昧」。法華經見寶塔品中說:「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爲人演說」。藥王品說:「火滅以後,收取舍利,作八萬四千寶瓶,以起八萬四千塔」。佛亦說過:「以八萬四千法門對治衆生八萬四千煩惱」。可見,八萬四千只是一種「多數」的說法,並不一定剛好是八萬四千數。

  

  無等等者,謂佛果最高最上,沒有余果可與之相等。二乘人雖出叁界,但不是究竟之法,非是無等;佛是極地,所以說是無等等;發求佛心,故說發無等等心,能發此心,修佛之行,即等于佛。發心有多種:一、名字發心,即五品弟子;二、相似發心,是六根清淨;叁、分真發心,即初住以上;四、真發心,即發無等等無上菩提之心。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印度話,譯爲無上正等正覺,即沒有比這更上的正覺。正覺不同于凡夫的不覺,外道之邪覺。正等是不同于二乘的偏真,二乘人不能真俗平等,圓融無礙,唯佛菩薩能之。無上是不同于菩薩的分證。菩薩雖能等視真俗,怨親平等,不偏空有二邊,然因分證未圓,修行未臻圓滿境界,尚稱有上之士。佛元品無明惑已斷,大覺已圓,故稱其爲無上止等正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簡單的說,就是發菩提心。以悲智圓成之佛果爲目標,激求自己奮發向上,誓志成佛,這便是發菩提心。佛是人人可成的,希望大家能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

  

  聽經聞法的目的,在尋出離解脫之道,藉聞法來了知修行之徑路,然後依經中所說而修,才不致于有所偏差,如果把聽經當作一種消遣,藉聽經來作充實自己逞口舌之利的資料,那是錯用了心,實在可惜!如今普門品已經講完,冀望諸位能因此,了知自心有與觀音菩薩的真心存在,聽完了這微妙甚深的法門,要懂得循著菩薩的足迹,將貪欲心,轉爲慈悲心;瞋恚心,轉成勇猛心,愚癡心,變作智慧心,讓此心與觀音心相應,隨著菩薩的後塵,做個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賢頓和尚)》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