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贤顿和尚讲述
释体仁笔记
序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此语乃观音、地藏之愿力,亦我佛化身之因缘,正全佛教中慈悲至极之理,千经万典于此语包括而尽矣。楞严之观音,法华之普门,就是五时八教最后而说,亦我佛一代时教之结晶,众生入佛门之总路。
普门者有三,一无门楣、高贵上人可参,二无门竖、大身富家之人可入,三无户栏、贫贱短足小人可登。是以说教上、中、下性咸宜。
观音现三十三身,十九说法,无微不至无窍不入。诸佛智慧之门,会权入实,凡圣同解,这窍而入触境即心,洞然本地风光,了达唯心净土。
以此俚语俗言,作为拋砖引玉,望大德高僧智士,一笑了之。是为序。
民国七十一年岁次壬戌蒲月初九日
后学 贤顿序于龙云禅寺静室
前言
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久成佛道,号正法明。但以度生念切,救苦心殷,现无边身,垂慈六道,度诸众生。世人凡遇疾病患难者,若能以恳切至诚之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即可随彼诚意之大小,而得感应。
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不论在中国、日本、韩国各地,无人不知,没人不晓的,他的慈光,如同一轮皎洁的皓月,高悬夜空,普照大地,护佑着苦难众生,把那甘露法水,洒至世界每一角落,故有「户户阿弥陀,家家观世音!」的赞语。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妙法莲华经二十八品中的一品(即第二十五品)本品内容,完全是说明观世音菩萨的普门利益,因此往往有人把这一品独立礼诵。世俗有人称之为观音经,就是这普门品。「普门品」是简称,较为翔实的称呼应该称为:「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此部法华经是由教主释迦牟尼佛所主讲,释迦教主出生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蓝毗尼园,其实,从经理研究起来,他已于无量劫前成佛了。
释迦牟尼既成佛于无量劫前,那为何又再出世于印度呢?他是为了度我们一切众生的缘故,所谓「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什么叫做「一大事因缘」呢?就是要令众生离六道苦,证涅槃乐。经中说:「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即是开佛知见,示众生佛知见故,使众生悟佛知见故,愿众生入佛知见故,叫做开示悟入;换句话说,便是让未种善根的众生,速种善根;已经种了善根的众生,令其善根增长,早脱世间痛苦,趣入菩提果。所以,佛才重现于世,出生在人间,生长在人间,成佛也在人间,表示他与世人无异,同样要经生、老、病、死之苦,同样要经历过千辛万苦的修行,才能证得宇宙的真理。
佛在世时,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结集为三藏十二部圣典。经天台智者大师,灵山亲承,大苏妙悟,以五时八教,把如来一代圣教,有条不紊地,判释得昭如日月,罄无不尽。五时八教为佛陀教化众生的一大纲领与顺序(五时为时之顺序,八教为教之顺序)。简明地说:如来一代教化众生其调整机宜的次第,在时间方面分为五时,在教法方面分为八教。今先明五时次明八教。
五时是佛成道后于四十九年中应机说法的先后,分为下列五个时期。
(一)华严时:释尊初成正觉,现千丈卢舍那身(佛之报身,译为净满,谓烦恼净尽,福慧圆满),为大机菩萨说自证法门,谈华藏境界,专被大乘利根菩萨,譬如日出,先照高山,是为「华严时」。
(二)阿含时:华严时专益大机菩萨,尚有小乘钝根者多不领解,如聋若哑,由是隐舍那身,现老比丘相,于鹿野苑说小乘阿含经,独被一类钝根众生,令其转小向大,超凡入圣,是为「阿含时」。
(三)方等时:「方等」为一切大乘经之通称。「方」是方广,「等」为均等;谓「广」说大小乘教,使其「均」等受益。又等即平等——倡导大乘真俗平等之理。说阿含后的八年中间,佛为普利群机,说维摩诘经,解深密经,金光明经,思益经,大集经等;赞叹大乘,弹斥小乘,令其耻小慕大,回向上乘,是为「方等时」。
(四)般若时:佛为荡空破执,于四处十六会,说诸小乘人因经过方等会上的种种弹斥,虽心慕大乘,而情执未销,故见未亡,不敢直下承担,对于净佛国土,没有好乐之心,因此如来特于二十二年间讲般若经,以破妄显真,即色明空,趋进中道实相之门,是为「般若时」。
(五)法华涅槃时:即说法华、涅槃经之时,上既经方等弹斥,般若淘汰,时机已熟,乃于灵山会上直下开示佛之知见,小乘至此皆得授记成佛,会三乘之权,归一乘之实,如日正当中,了无侧影,是为「法华涅槃时」。
以上略说五时内容,次明八教,此八种教相,分为两种四教——化仪四教,化法四教,合为八教。
先明化仪四教:
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此为化仪四教,就是佛陀教化众生所用的仪式(如世药方)。
(一)顿教:顿是顿超直入,不必经历阶次的意思,这是对于上根大智慧者,一闻佛法便能开悟直至成佛,故名顿教。如说华严经是。
(二)渐教:渐是次第而修,由小乘渐渐修至大乘的意思,这是对于钝根之人,不能直接接受大法,常渐次引诱,故名渐教,如说阿含经是。
(三)秘密教:秘密是不显露的意思。谓众生的根性各个不同,在一会中同时接受佛陀教化,佛以三轮不思议神通之力,圆音畅演,随诸众生的根机不同而得益——虽一会闻法,然而或闻为顿,或闻为渐……各自证悟不同,彼此互不相知,名为秘密教。
(四)不定教:此与秘密教皆为同听异闻——如来同一说法,众生因根性有异,所了解的也就有所不同,故名不定教。在同听异闻中,如果彼此不相知者为秘密教,彼此相知者为不定教。二教根本是一体,彼此相知是显露不定教,彼此不相知为秘密教不定教。还有一种道理,佛在会中说法,随根机而施教,令其各别受益,或于渐教中悟顿教理,顿教中悟渐教理,所谓听大乘法悟小乘理,听小乘理悟大乘法,因无一定,名不定教。
略说化仪四教竟。
现说明化法四教:
藏教、通教、别教、圆教此为化法四教,是释尊教化众生的方法,故曰化法(如世药味)。
(一)藏教:完整的说当称它为小乘三藏教。因此教专为教化二乘(声闻、缘觉),纯属小乘教。是开示界内钝根众生,明生灭四谛、十二因缘、事六度,修析空观,断见思惑,得一切智,但见空理,出分段生死,证偏真涅槃,是为藏教义。
(二)通教:通者同也。因三乘共同禀受此法,故名为通。所谓钝根通前藏教,利根通后别圆,故名通教。此教化度界内利根众生,正化菩萨,傍化二乘,明无生四谛,不生灭十二因缘,理六度,修体空观,断三界见思惑尽,更侵习气,得一切智,见真谛理,出分段生死,证真涅槃,是为通教义。
(三)别教:别者,各别与前后不同的意思,其教义独被菩萨,不通于声闻缘觉,所谓,别前藏通二教显非小乘,别后圆教显非佛乘。以其既非二乘(别前藏教),又非佛乘(别后圆教),故称之别教。此教开示界外钝根菩萨,明无量四谛,不思议十二因缘,不思议六度、十度。修次第三观,断三界见思,尘沙二惑,及十二品无明,得道种智,见俗谛理,及分证中谛理,出分段、变易二种生死,证中道无住涅槃,是为别教义。
(四)圆教:圆是不欠不缺的意思,谓圆满至极究竟成佛之教,故曰圆教。此教开示界外最上利根菩萨,明无作四谛,不思议十二因缘,称性六度、十度,谈中道实相事理圆融之教,修一心三观,圆断三惑烦恼,得一切种智,见一境谛理,圆超二种生死,圆证三德涅槃,是为圆教义。
以上略说五时八教竟。
由此可知,妙法莲华经是为诸经之王,以其显示唯一佛乘故。本经一共分有二十八品,前十四品,就是释尊垂迹的一切,可称为迹门;后十四品是依释尊本地而说的本门,这都是释尊出现于这世间所说的言教。
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的第一品以文殊师利菩萨为众之上首,(文殊师利,译言妙德,具足不可思议之智德,是为大智)。后品标普贤菩萨为上首,普贤菩萨是一位大行菩萨,这就是佛陀指示我们无论做任何事,一定要有智慧作前头,然后还要有坚忍创业之心,脚踏实地去实行,才会如愿成功,这是佛教对众生指示的一个大方针。其中第二十五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观世音菩萨,能观一切世间音声,以大慈大悲之心救度一切众生,是为大悲)表佛之慈悲。故我讲普门品是希望大家能发菩提心,见贤思齐,以观音之心为心,以观音之事为事,祈求来世个个皆能成为一位众所钦仰的观世音。
杨枝净水赞,通常在每本普门品的前头,都印有杨枝净水赞,尤其在礼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时,这更是一首必唱的赞,现趁此机缘,为诸位解说一下。
赞文:
杨枝净水 遍洒三千 性空八德利人天 饿鬼免针咽(福寿广增延) 灭罪消愆 火焰化红莲 南无清凉地菩萨摩呵萨
本赞文的第四句,平常人念的是「福寿广增延」,其实正文应该是「饿鬼免针咽」才对。
杨枝即是杨柳枝。杨柳有两种:一种是垂柳,另一种叫着水柳,垂柳和水柳有什么分别呢?水柳较属杨称杨柳;垂柳较属柳称垂柳。杨柳的树心向上,垂柳的枝则向下。在印度,杨柳枝是送贵客最重要的礼物之一,(台湾没有这种俗礼);印度人送柳枝给客人,表示诚恳之意。记得我在大陆受戒时,戒师父教我们将约一尺长的柳枝放进口中嚼烂,以此代替牙刷刷牙,味道稍苦,可去除口中的毒气。所以印人用杨柳枝送客,有恳切祝人健康延寿的意思。为什么呢?杨枝送人刷牙,可保牙齿清洁,不令…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贤顿和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