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賢頓和尚)▪P2

  ..續本文上一頁腐蛀,牙齒堅好,飲食定量,消化良好,身體便少受疾病侵襲,自然健康。

  

  在請佛的楊枝淨水贊中爲什麼要用楊柳枝灑水呢?這裏面包含著叁種意義:一、每天早晨起床嚼楊枝,使口齒清淨,然後再供佛拜經,表虔敬佛陀的意思;二、楊枝心向上,示菩薩精進修道,以求證得至上佛果;楊柳葉向下垂,示菩薩雖欲勤求佛道,但仍念念不忘垂慈救度苦難衆生;叁、觀音菩薩手執柳枝能除衆生叁災八難,化五濁惡世成淨土之鄉,以上叁點爲楊枝二字的意義。

  

  淨水就是清淨之水,清者如水不濁,淨者水不浮動。觀音菩薩如同一輪明月,高懸于空,他的慈光無所不遍。爲佛弟子,心地必需坦蕩光明,沒有妄想雜念,待人誠摯,且以恭敬之心,專心一致的拜佛,自然能得佛菩薩感應,好比一千條清淨江水,就能映現一千輪的皓月,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假若水濁不清或水清浮動,則皓月不現前。

  

  取楊枝淨水灑洗拜佛道場,要洗多廣多大呢?必須洗到像叁千大千世界那麼廣闊的地方。又什麼叫叁千大千世界呢?我們所住的地球一千個,爲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謂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稱著大千世界。叁千大千世界者,示此大千世界,成自小千、中千、大千叁種千,所以才稱爲叁千大千世界。觀音菩薩用清淨楊枝水灑此叁千大千世界,便能令其清淨無濁。

  

  說到這裏,我要特別提醒各位,如果家中供奉佛菩薩,須每日將佛桌供具等擦洗幹淨,切莫任其塵埃滿處,一年十二月才清洗一次,俗雲「清淨神骯髒鬼」,諸位若是要拜佛,一定得勤勞整理廳堂,進而勤拭心垢莊嚴自己的人格。

  

  楊枝淨水目的在洗除衆生無量劫以來所積集的業障,讓一切衆生增善修慧,共證菩提。

  

  性空八德利人天:性空是指水性本空,因一、水不自生(水不會生水,水若能自生,那麼今晚倒一杯水,明朝豈不變成了兩杯?)二、水不他生(水不是其他東西可代生的。)叁、水不無因生(大凡一件事都是有其因,佛教是講因緣的,無因不成果,水亦如此。)四、水不共生(水不可自他合生,如水與石頭絕不能生出水來),所以說水性本空。

  

  八德:

  

  水具有八種功德:一、澄淨德:澄清潔淨,沒有汙濁垢穢。二、清冷德:清湛涼冷,沒有煩熱。叁、甘美德:水性甘甜,具無上味。四、輕軟德:水質清揚柔軟,可上可下。五、潤澤德:津潤滑澤,毫不枯澀。六、安和德:安靜和緩,沒有沖激泛漲的禍害。七、除饑渴:水力充分,不僅是止渴而已,且能療濟饑餓。八、長養諸根:諸根是指我們的身體,此水能增長養育我們的全身,使他潤澤康健。八功德水唯佛淨土中有,觀音菩薩以此功德之水滋潤衆生,利益有情,令六道衆生棄貪瞋癡叁毒,修戒定慧叁學。

  

  楊枝淨水贊共有二十九字,雖僅僅二十九字,卻包含著許多意義,這首贊看似一條講淨水的贊,但裏面含有十種供養,今解釋如下:

  

  一、香供養

  

  香能通氣養神,傳達境界,在理方面說,檀香爲了將己香傳給他人,忘卻自己,所以燃香時,香自滅而留香與人,這就是佛教中舍己爲人的精神。又香即佛教中所說的五分香,五分香就是(1)戒香:守戒者衆人欽仰,美名遍處,人如守戒心自然有定力,故戒屬香。(2)定香:由戒行而生禅定,修禅定者,衆人敬羨贊歎,故定亦屬香。(3)智慧香:慧由定發,儒家有句話說:「萬物靜觀皆自得」用靜的心地去用功,才能啓發智慧,一個人做任何事,絕不可操之過急,得冷靜去深思,用智慧去分析判斷,凡事方能有所成就。(4)解脫香:人若有解脫性,對任何事都能看得開放得下,無所執著,所以人能解脫也是一種香。(5)知見香:有智慧的人必有先見之明,能行則行,可止則止,有思想見解,所做所爲正確,就是知見,這也是一種香。還有一種沒物質沒氣味的香,便是聲名,如要令名聲香,則須依佛陀所指示的去走,去修持,將佛心當己心,以慈悲、喜舍、原諒的心去待人,這就是五行香的真義。

  

  二、花供養

  

  花能清心養目,所以讀書人多喜歡在案頭上擺瓶花,增加讀書情趣。用花供佛,莊嚴佛堂,或每日在花瓶中插些鮮花,清香撲鼻,讓人醒心悅目,莊嚴的佛堂襯上幾朵淡雅芬芳的花,恭敬之心,油然而生。于十供養中,花代表著物質供養。

  

  在佛教裏,常可聽到佛在靈山「拈花微笑」這句話,可見花與佛教關系甚大。說到這裏,順便跟各位談談「拈花微笑」的典故:

  

  大梵天問佛決疑經記載:「梵王至靈山,以金色波羅花獻佛,舍身爲床位,請佛說法。世尊登座,拈花示衆,默默無言,一時百萬人天,悉皆罔措,獨金色頭陀,破顔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诃迦葉。』」這便是宗門禅的肇始。如果要再追溯禅宗的起源,則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成最正覺時,就已開啓端倪,所以禅宗的特點是在「以心印心」,闡明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爲宗旨。

  

  由上面的經文,諸位就知道了「拈花微笑」與禅宗有著相當密切的關系。所以,花也被列爲供養佛菩薩中的供物之一。

  

  叁、燈供養

  

  燈並不完全指電燈而言,如蠟燭,油燈之類能照暗爲明的東西,都屬于燈供養的範圍內,又佛家傳法,亦名傳燈。

  

  主傳法,如父傳財于子,但其意義不同,錢財傳他人,己身積財必會減少;佛陀傳法,如一燈傳一燈,燈燈皆明,燈燈無盡,所謂「一燈能續千燈明」,對己不減,對彼有利,由此即知佛家傳法與世俗之傳財,乍看是一,其實是異。

  

  燈有去暗投明之義,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做一盞暗路中的明燈,驅除幽暗的世界,光亮宇宙大地。

  

  四、塗供養

  

  塗,梵語,即水。經雲:「水能離垢得清涼。」水不但能洗除衆垢,令物清淨,並且水還具有和合性,無論大江、小溪,清淨、濁穢之水彙聚一方,皆成一體,無法分辨出水的來處。用水供佛,洗己心垢,叁世罪障悉蕩滌,心既清淨,自性現前,又何歎成佛路遠呢?

  

  凡人都應該學水的和合,水的平等無差別,那麼,待人處事上不愧天,下不愧人,更不愧己心,日子自然過得心安理得,輕松快樂。

  

  五、果供養

  

  在事方面說「果」指水果;在理方面講,「果」即結果。吾人每做一件事,必須有始有終,不得半途而廢。種果樹的人,要耐得起辛勞、栽植、施肥、灌溉,待樹開花結果,才有豐富收獲,所費勞力也才有個代價。

  

  學佛者亦如是,要發大心,精勤向道,不怕吃苦,不畏阻礙,切莫退失道心,毫無結果,豈不可惜!

  

  六、茶供養

  

  茶能退睡魔王,人若昏昏欲睡,一杯好茶在手,精神百倍,此指示學佛者,昏沈不得,須時時省察自己,檢討自己,每日舉心動念,所做所爲是否正確?人若道理不明,佛理不懂,凡事不知,迷迷糊糊,就好比一天到晚昏睡不醒,辜負大好時光,愧對己身。

  

  七、食供養

  

  用飯菜供佛,表恭敬之心,且含義深廣,佛子在供飯時,以七粒飯出食,念曰:法力不思議,慈悲無障礙,七粒遍十方,普施周沙界。另加咒語叁遍謂:佛法之理深妙,不可以心思,佛法之事希奇,不可以言議。佛以大慈與一切衆生樂,以大悲拔一切衆生苦,今因慈悲之力,則十方通達,了無障礙。以七粒之微,普遍十方,一寸之鮮,施周法界,可知法力難思,神咒功強了。

  

  世間上,有情衆生也好,無情草木也好,都免不了「食」,花木不是也需要露水泥土的滋潤嗎?人除了吃飯以外,更重要需要以道德來莊嚴我們的人格,用道德來維持永恒的精神,令其光耀千古,永垂不朽。

  

  八、寶供養

  

  金銀財寶拿出門,處處皆可用。一個人若有了「信」,于己有信,對師長、朋友們守信,不欺暗室,無愧衾影,則人敬如神,待若上賓。

  

  九、珠供養

  

  珠者圓的指示,學佛的人做事要圓滿,待人要圓融,不可有所偏差,有所不圓。

  

  十、衣供養

  

  即用衣服供養叁寶。衣在此引申著依靠之意。從事上說,衣服須穿著在身上,才能顯出衣體的好壞。從理上說,學佛的人,須依佛、依佛經、依靠出家人,照佛指示的路徑去實行,才能得到究竟解脫。

  

  淨水:

  

  屬于十種供養中的一種,觀世音菩薩以此清淨之水洗除叁災八難,故將楊枝淨水贊寫于普門品之前。接下來,我要談「利人天」叁個字的意義。

  

  上文曾說到水性空及八功德水之用,現在說水的利益,此水能利益人天六道。何謂六道?

  

  一、天道,二、人道,叁、阿修羅道,四、畜生道,五、餓鬼道,六、地獄道。此中上叁道,稱叁善道,因其造業程度,及生活狀況,比較優良的緣故;下叁道稱叁惡道,因其造業程度,及生活狀況,比較慘重的緣故。

  

  (一)天

  

  是叁善道之首,共有二十八重。凡人若受五戒行十善者命終即升天爲天人。天人,有樂無苦。但天福有漏,福盡還得墮落,隨宿世業而受報,未出輪回。天人享天福將盡時,便有五相現前,即所謂五衰。

  

  一、衣裳垢膩:天福未盡,衣食不缺,且華麗如新,天福盡時,衣服髒舊,垢膩不堪。

  

  二、頭上花萎:天人頭上皆插花以爲裝飾,此花新鮮,必不枯萎,若天福享盡,頭上所戴之花,便呈枯萎之象。

  

  叁、身體臭穢:天人天壽未盡,體出清香,無有臭味,天壽終了,即出種種惡氣。

  

  四、腋下汗出:天人身體不出臭汗,但天福享盡,腋下即有汗出。

  

  五、不樂本座:天人各有座位,天壽未了,安于座上,天壽將終,不安本座。

  

  (二)人道

  

  受報在人道中,不像叁惡趣的苦迫,也不像生天的福樂,人身是苦…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賢頓和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