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門品聞記(聖一老法師)▪P8

  ..續本文上一頁世界,就是由阿彌陀佛爲接引一切衆生而莊嚴的。

  

  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爲說法。

  

  居士不是出家衆,而是在家修行之士。佛法是平等的,出家也可以修行悟道,在家亦可以修行悟道。如果在家不能修行悟道,佛法就不能稱平等;關鍵是悟與否,不論在家與出家。所以佛在世時,有位維摩居士病了,大衆向他問疾。他藉此因緣,就演釋叁乘法不及一佛乘,「彈偏斥小、歎大褒圓」,令叁乘人轉入一乘,令聲聞緣覺回小向大。維摩居士是古佛再來,是金粟如來現居士身,他亦知道以居士身得度者,應以居士身而爲說法。中國亦有一個龐缊居士,他是湖南人,很有錢,發心在家修行,常參善知識。先問石頭禅師:「不與萬法爲侶是甚麼人?」未問完,石頭禅師就一手掩住他咀巴,他即時就悟道。最後參馬祖,又問馬祖:「不與萬法爲侶是甚麼人呀?」馬祖不掩他口,曰:「待你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你道。」龐缊居士當下大徹大悟。他有偈贊曰:「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爲,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龐缊居士又度自己親人,龐婆、龐女、他的孩子耕田皆悟道。有日龐缊曰:「修行好難:『難難難,十擔芝麻樹上攤。』」龐婆就話:「易易易,百草頭上祖師意。」風吹草動,當下也是祖師意。草無執著,隨風而轉,或東或西。無我隨緣,能在百草頭上會得祖師意。靈照女就說:「也不難,也不易,饑來吃飯,困來眠。」睡畢自然醒,就是道;道在平常日用中,不認識就當面錯過。龐缊悟道之後,以道爲貴,不以金銀財寶爲貴;他將所有錢財掉落湖南的湘江,叫女兒織竹笠來賣,叫孩子耕田。龐缊講:「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團栾頭,共說無生話。」所以全家都悟道。龐缊居士臨命終時候,有兩句話講得好好:「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此兩句話我覺得好大受用。「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心空自然靈、虛則妙。

  

  所以觀音菩薩見到衆生「以居士身得度者,即以居士身而爲說法」。衆生善根成熟,一聞法就悟道;我們不能悟道,皆是由善根未熟故。觀音菩薩是過來人,他知道衆生善根成熟未成熟,善根成熟時,即現身說法,如瓜熟蒂落。所以一切法都從因緣而生,悟道亦是因緣,說法也是因緣,度衆生亦是因緣。

  

  應以宰官身得道者,即現宰官身而爲說法。

  

  宰官身是官員,做官也不礙修行,修行不礙做官。中國唐朝有位丞相名裴休,當了丞相,還念念求佛道。有一日,入到佛堂,見到祖師畫像,就問:「真儀可觀,高僧何在?」知客師答不出來,裴休曰:「這裏莫有禅師麼?」知客師:「有一位好似禅師。」「請他出來相見。」知客師帶黃檗禅師來。裴休丞相問:「壁上真儀可觀,但是高僧何在?」黃檗禅師大聲叫:「裴休!」裴休大聲答:「啊!」師問:「何在?」裴休當下就悟。裴休丞相後來又親近沩山老人,幫他建叢林道場。沩山老人叫丞相送子出家,他說送兒子出家是好事,但很難開口。後來送子出家路上聞鳥啼,裴休吟詩曰:「江南江北鹧鸪啼,送子茫茫出虎溪,行到山窮水盡處,自然得個轉身時。」兒子出家後亦悟道,後爲金山寺的開山祖法海禅師。楊大年宰相亦悟道,李驸馬也悟道。

  

  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爲說法。

  

  悟道就見性,。誰無佛性呢?撥開浮雲見月亮,撥開煩惱見佛性;煩惱蓋覆佛性。若能修行用功,將煩惱撥開,馬上見性成佛;從本有的佛性,修行成佛。所以觀音菩薩觀衆生修行辦道,善根成熟,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爲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爲說法。婆羅門種是在印度才有,中國無。婆羅門是印度上等種族,他們的族例好嚴格,十五歲出家,誦四韋陀經,四十歲就還俗,生兩個兒子,然後再出家。他們出家又非盡出家,在家又非盡在家。佛在世時已有婆羅門種,即現在印度教徒。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觀音菩薩用權智鑒機,以神通現身,現婆羅門身,以智慧說法,令他們聞法悟道。

  

  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爲說法。

  

  佛門有四衆弟子,出家兩衆,在家兩衆。男子出家,受沙彌戒,名沙彌。沙彌戒有十條戒。十條戒是離六塵;初出家就是離六塵之家,六塵之家離了,生死之家未曾離,所以如來教授比丘戒。比丘戒名爲具足戒,具足如來清淨戒,不作生死之業,無生死業就能證阿羅漢果;所以出家目的,就是了生死。了自己的生死,就稱爲阿羅漢;願了別人生死,就稱爲菩薩;自度度他,覺行圓滿,自度亦圓,度他亦滿,那時便成佛。所以比丘是佛弟子,佛是覺滿,比丘是自覺,菩薩就是覺他,自覺覺他,圓滿便成佛。觀音菩薩也現比丘身,在普陀山觀音菩薩現比丘身做飯頭。五百羅漢大鬧普陀,觀音菩薩煮飯,食到他們飽;別的人煮飯他們不夠食,觀音菩薩煮飯羅漢就食不了。觀音菩薩在天臺山又當過飯頭師。天臺山有五百羅漢,五百羅漢跟觀世音菩薩鬥法,五百羅漢說:「天臺山是好,但欠一棟橋。」觀世音菩薩說:「天臺山是好,但無寶塔。」五百羅漢說:「你能一夜做一棟橋,我們就一夜做個寶塔。」這樣,觀世音菩薩就同五百羅漢比賽。五百羅漢顯神通,取了天臺山家家戶戶煙窗之磚拿來做寶塔。觀音菩薩做橋,用手一拉,石頭就拉長了,好似拉面粉一樣,一剎那間就做成一座橋,便學雞啼起來,五百羅漢就停手。那時寶塔頂還未做完,但觀音菩薩的石梁橋就做好,羅漢鬥輸了。菩薩度衆生有大功德,五百羅漢度自己不度人,得小功德,所以小功德不及大功德。觀音菩薩在蘇州慕林寺又做過飯頭師,誦半卷金剛經,就令到範仲俺宰相母親生天。

  

  在清朝康熙皇帝的時候,北京有個西域寺。西域寺裏面,有個圓通和尚,又是觀音菩薩的化身。當時康熙皇帝要拜國師,他拜迦那法師爲國師。迦那法師前身爲獅子,康熙皇帝是個羅漢轉世。羅漢的福好大,拜國師時,第一拜迦那法師就震動;如果再拜,恐怕迦那法師的獅子尾都露了出來。圓通和尚知道,即時企在迦那法師後面加庇,又叫康麻子(康熙皇帝是個麻子)拜多幾拜。皇帝說:「我拜國師,不關你的事啊!」,他拜完國師,就到西域寺裏面訪問圓通和尚。皇帝問:「圓通和尚,你西域寺有幾多個和尚?」他答:「有無數咁多。」皇問:「我想來供齋。」和尚說:「你供不起呀!」康熙皇帝話:「西域寺極其量有二千個和尚,我做二千個飽,一個和尚一個,供養你們出家人。」果然康熙皇帝做二千個飽,怕和尚偷龍轉鳳,派禦林軍守著門口,出一個和尚給一個飽。二千個飽派完,還有和尚出來。圓通和尚對皇帝講:「我說你供不起。」這樣,康熙皇帝無面子,後來派人來查看,西域寺裏面梧桐樹葉,每一片梧桐葉挂一個飽,康熙皇帝就發脾氣說:「寺中有這麼多飽,不用出外化食。」就封了寺的大前門。那麼圓通和尚就封了康熙皇帝的後門,他說:「你封我前門,我封你後門。」圓通和尚封康熙皇帝的後門,康熙皇帝好辛苦,那康熙皇帝話:「好啦,好啦,請你快打開我的後門,我解你們前門。」因此觀音菩薩現比丘身,圓通和尚就是比丘。有人說達摩祖師,也是觀音菩薩化身,將禅宗法傳到中國來;有人說志公禅師也是觀音菩薩的化身,作梁武帝的師父。所以觀音菩薩應以比丘身得度,而現比丘身度之。

  

  觀音菩薩又能現比丘尼身。有一位末山比丘尼,又有一位總持比丘尼。總持比丘尼度一指禅和尚悟道,所以比丘尼也可以悟道。悟道就能了生死,未悟道以前有生死,一見道就無生死。迷就有生死,生死滅就見道。生死中有道,汙泥中有蓮花;生滅中見不生不滅,當下見道,所以稱爲「生滅滅已寂滅爲樂」。

  

  優婆塞、優婆夷是在家居士,比丘、比丘尼是出家佛弟子。甚麼叫做優婆塞?男子皈依叁寶,受了五戒(殺、盜、邪、妄、酒),叫做優婆塞,此雲親近侍奉叁寶的男子。女子皈依叁寶,受五戒稱爲優婆夷。假如受四戒也是優婆塞。佛很慈悲,不一定要受足五條戒,受叁條、兩條都是優婆塞,都是在家親近叁寶的男子。優婆夷是女子,在家信佛,皈依叁寶又受五戒,或者受叁戒、四戒、兩條戒都是稱爲優婆夷。他們搭的是鬘衣,所謂「善哉解脫服,砵叱禮忏衣,我今頂帶受,世世不舍離。」優婆塞、優婆夷搭鬘衣,比丘、比丘尼搭的是袈裟。有五衣、七衣、大衣,還有一個砵,叁衣一砵是出家相;在家受了五戒,搭鬘衣就是在家相;這便是佛門四衆弟子。觀音菩薩皆能示現。

  

  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爲說法。

  

  菩薩能現婦女身。在法華經裏面,有妙莊嚴王品。妙莊嚴王有個夫人,叫淨德夫人,有兩個兒子,一個叫淨藏,一個叫淨眼。他們叁個皆是菩薩,淨藏、淨眼是藥王、藥上菩薩,淨德夫人是妙音菩薩。她與她兩個兒子共度妙莊嚴王見佛;妙莊嚴王得見佛,就信佛學佛。這就是應以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度之。中國唐朝,是佛教黃金時代。但是黃河邊,有一條鄉村,村民醉生夢死,貪求功名,不舍五欲,不聞佛法,不懂修行。觀音菩薩悲憫,化現一個少女來化度,手上拿著竹籃,載著兩條鯉魚來賣。人人就問:「你這兩條鯉魚賣不賣?」少女答:「賣是賣,但有條件。」問:「甚麼條件呀?」少女答:「買來放生就賣,買來食就不賣。」村民無善根,說:「買來放生,不如將錢掉落黃河裏好。」黃河出金絲鯉魚,買來放生就無人買。一天、兩天、叁天都無人來買。這兩條鯉魚也不死。青年男子覺得奇怪,他們說:「美女呀,你不如嫁人?」她答:「我嫁人都有條件。」問:「甚麼條件呀?」她答:「我有一部經叫普門品,若果有人能一日內讀熟,我就嫁給他。」這個美女就做老師,村內少年男子做學生。那知一夜有四十個人皆能背得流…

《普門品聞記(聖一老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