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門品聞記(聖一老法師)▪P11

  ..續本文上一頁以自己歡喜的物來布施與人,將自己可意物來布施,感到呢個颔牙相。十九「美好發眉相」。眉毛生得好,發亦生得好,叫做美好發眉相;善護叁業功德所成。人有身業、口業、意業,身、口、意叁業善護,得美好發眉相。二十「廣長舌相」。所言至誠功德所成。叁大阿僧祇劫不打妄語,就成就廣長舌相。我本人曾經見到有兩個人,舌頭舐到鼻哥;一個在上海佛學院,我的同學舌頭能舐到鼻哥。另一個是在蕉山,定慧寺的燒火師父;這個火頭師,伸條舌出來就舐到鼻哥。我問他:「你有無打妄語呀?」他說:「我今生無打妄語,前一生就不知道。」可知道如來叁大阿僧祇劫不打妄語,故得廣長舌相。如阿彌陀經雲:「如來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一切諸佛都護念阿彌陀經。二十一「亹臺大人相」。亹亹不倦,勤勞不息,不覺得疲倦之容貌。亹亹大人相,是修何功德所成?覆衆生願功德所成。常常滿人家的願,將來成佛時,便得到亹亹大人相;令聽法的人,樂聞不覺疲倦。第二十二「梵音相」。梵音深妙令人樂聞。釋迦牟尼佛到忉利天說法,優填王叫木匠來塑佛形像。叁十二相,單單這個梵音相塑不出來。梵音相是甚麼功德所成?常軟語功德所成。講話要柔軟,不要粗惡;柔軟講話,將來得這個梵音相。二十叁「眼如初月相」。初月似娥眉,眼頭、眼尾尖細,俗話叫單鳳眼。眼尾尖,眼頭圓就不好,人家話老鼠眼;若果叁角眼亦不好。單鳳眼就好,眼如初月相,是心性和順功德所成。二十四「绀色目相」。所謂绀目澄清四大海,如來眼是绀色的,沒有一處是白色;不是白眼看世人。绀色目相是甚麼功德所成?慈眼視衆生功德所成。

  

  二十五「眉間白毫相」。如來兩眉中間有一條白毫,如來一出世就有五尺長。佛苦行時就一丈四,佛成佛時就一丈五。這個白毫相,中空外白,表裏清淨,卷舒自在;從初發心,乃至成佛,所有功德都在白毫相光中顯現。這個白毫相是甚麼功德所成?贊歎他人功德所成。不要贊歎自己,贊歎別人的功德,這樣就得到眉間白毫相。二十六「頂肉髻相」。如來頭頂有一個紅色肉髻,楞嚴經稱之爲無見頂相。頂肉髻相甚麼功德所成呢?禮敬賢聖師長功德所成;頂禮師長,頂禮叁賢十聖,頂禮諸佛菩薩,就得肉髻相。二十七「身柔軟相」。如來身體柔軟,合集法藏功德所成。和合結集法藏得身柔軟相。二十八「紫磨金色相」,如來身體黃金色,叫做紫磨金色。是修何功德所成?布施臥具、衣服功德所成;布施叢林上被鋪、蚊帳就得紫磨金色相。二十九「孔毛生不亂相」。是甚麼功德所成呀?離集會衆鬧功德所成。多人集合一處鬧事,善勸大衆遠離不再胡鬧,將來便得孔毛生不亂相。叁十「毛上右旋相」。毛向上右旋轉是修甚麼功德所成?受師友教功德所成,受師父教訓,受善友教訓,得到毛上右旋相。佛頭頂條條頭發都右旋,所以佛頭頂有多發螺。我們平常人頭頂只有一個轉,極其量就兩個轉、叁個轉、四個轉、五個轉的人聰明到了不得。如來頭上就有很多個轉,皆是右旋相,從受師友教功德所成。叁十一「發绀青色相」。頭發是青色的,不害衆生功德所成。叁十二「平正方圓相」,安住禅定功德所成。

  

  所以,如來有叁十二相,叁十二相就是果,果必有因,不修因就無果。如來百劫修因,成就相好。無盡意問觀世菩薩:「世尊妙相具」,叁十二相具足。「我今重問彼」,上一次長行問,現在爲大衆再問。「佛子何因緣?」一切法都講因緣,有因無緣不成;因就稱爲親因,緣就稱爲助緣。例如種子稱爲親因,日、月、水、土稱爲助緣。無日、月、水、土,種子就不會萌芽、不生莖、也不會出葉,開花結果。根、莖、枝、葉都是靠日月水土爲助緣。所以佛是法王,菩薩爲法王子。故雲佛子何因緣,名爲觀世音菩薩?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

  

  叁十二相具足,叁十二相是不可思議。從無相而相,法身是無相,具叁十二相。龍女贊歎佛:「微妙淨法身,具相叁十二,以八十種好,用莊嚴法身。」稱爲妙相尊就是世尊。「偈答無盡意」,用偈來答無盡意菩薩:「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觀音自利且置,利他之行,遍滿十方,尋聲救苦,現身說法。一處祈求一處應,遍法界求一時應;故雲善應。

  

  弘誓深如海,曆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

  

  前文無盡意菩薩問世尊,觀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釋迦牟尼佛將觀世音菩薩誓願講出,希望一切衆生都能跟觀世音菩薩學習。慈悲名爲觀音,喜舍名爲勢至;跟觀世音菩薩學習,從慈悲下手。成就大慈大悲一定要發願。若不發願,其行不堅固。釋迦牟尼佛坐道場發大誓願,「若不成佛,誓不起此座」。七日後成等正覺,所以古人雲:「全憑願力成等正覺。」菩薩行不容易,無願而行就易退心。舍利弗過去是聲聞人,後來舍小學大乘,行菩薩道。舍利弗見到一個人在路上哭,就問他因甚麼事情哭,他說:「我母親得了重病,醫生說要有道人的眼睛做藥引,方可醫好我母親的病。我那裏找到有道的人呢,有道的人那個肯舍只眼睛給我呢,我母親的病一定不能救了。所以我就哭了。」舍利弗說:「好,好,我是有道之人,我的眼睛舍了給你。」舍利弗就將他的右眼挖了給他。那個病人就說:「啊!你錯了,醫生說是左眼,不是右眼。」舍利弗就說:「救人救到底,我的左眼也挖給你。」這樣兩只眼睛挖了,送了給這人。這個人將兩只眼睛放到鼻子去嗅,他說:「兩只眼睛這麼臭,那裏是有道的人!」就把兩只眼睛掉到地上,用腳來踐踏。舍利弗一想:「衆生很難度。我的眼睛很有用,都舍了給你,你還要掉到地上,用腳來踐踏。」舍利弗就退了度衆生的菩提心。舍利弗爲甚麼退了菩提心呢?皆因他沒有願力。所以我們修行全憑這個願力,沒有願,十個有九個都會退下來。

  

  我們出家人要受戒,受戒就要持戒。持戒仗自己的力,自己的力還不夠;還要發願,在觀音菩薩面前發願就仗觀音菩薩的力,在諸佛菩薩面前發願就仗諸佛菩薩的力。發了願以後,記在心田裏,這個願就永不會忘失。假如我們想放逸的時候,這個願力就湧現在眼前,汝就不敢放肆。所以持戒靠自己的力,還要靠願力。願力就是諸佛菩薩的力,凡是發願都要在諸佛菩薩面前發願,菩薩就來幫助你。願力就是法力,法力就來幫助你;受戒就是自己的力,持戒又是自己的力。有自己的力,又有願力,兩種力,這樣戒就不會退。

  

  所謂「有願必成」。這個願又怎麼發呢?以理來發願,菩薩平常發四宏誓願,就是以理來發願。苦、集、滅、道就是四聖谛,不論小乘,大乘都以這個四聖谛來修行乃至悟道。苦就是衆生,無苦不叫衆生,衆生迷了佛性,處處受苦,一定受苦。若果衆生不知苦就不會回頭。你看,若果無苦,那個肯出家;無苦,那個肯修行。釋迦牟尼佛見衆生苦而發心成佛。成佛的目的是度衆生的苦。因此以苦谛來發的願就是「衆生無邊誓願度」。

  

  苦谛裏有集谛。集谛就是說苦的因,苦如何積集而成?苦因就是煩惱業。有煩惱和業就做成無量的苦果了。迷了佛性就有煩惱,煩惱是無量的;由煩惱作業,這個業又無邊了;無邊的業就招無量的苦。我們想度衆生的苦,就要度衆生的煩惱業。煩惱業可以忏悔,煩惱一滅就悟道了。悟道皆由心正,一正百邪滅,滅了煩惱就悟道了。所以初學道的人常常都要正念現前,正念一現前,惡念就消滅,煩惱和業都空。斷煩惱不容易,因此就要發願。「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是無盡的,但可以斷,因爲煩惱無自性;若果有自性,就不可以斷了。因此見集谛就發這個「煩惱無盡誓願斷」的願。

  

  再依道谛發「法門無量誓願學」的願。法門是無量那麼多的,有念佛的法門,有持咒的法門,有布施的法門,有持戒的法門,有禅定的法門。簡單就是戒、定、慧,廣大就是六波羅密,乃至萬行的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如果法門不學習,就不能曉。我們受戒就得戒,習靜得靜,久參就有禅;都是學得來的。布施得到彼岸,念佛得叁昧,也是學得來的。釋迦牟尼佛叁大阿僧祇劫修行,就是法門無量誓顯學,親近十方諸佛也是學十方諸佛的法門。

  

  「佛道無上誓願成」,佛道最上,更無有上,所以修行修到極點就是成佛。我們出家人成佛就是畢業,畢業就是成佛。未成佛以前都還要修。所以這個四宏誓願深廣猶如大海,故雲:「弘誓深如海,曆劫不思議。」曆無量劫來思議觀音菩薩那個大願海都思不到,因菩薩有願海,有行海,有智海,有性海;有性海就得智海,有智海就有行海,有行海就有願海。從願起行,這是行海,以行填願,這就是願海;行願具足就有功德海啊!所謂菩薩有願海,行海,智海,性海,功德海。迷了這個佛性,就有煩惱海。煩惱海就有罪業海;業海就有苦海。苦海茫茫無本可據,業海茫茫又無本可據,煩惱海茫茫亦是無本可據。若果修行的人悟道,這個煩惱海就變成智海了,業海就變爲功德海了,苦海就變爲行願海了。因此我們修行一定要發願。

  

  我自己出家的時候就發願了,希望早日成就,經過叁年才成功出家。我出家的時候適逢打仗,處處都奔波阻難,到處都不挂單;挂不到單,還留你出家嗎?但我們有願力,有願力一定要出家,永不還家,因爲還家就無面目見江東父老;所以受了多少困苦,我們都是不返家,一定要出家。後來到了南華寺,受虛雲老和尚的戒,我就正式出成家了。我有一句話供獻大衆「切莫離師太早。」因爲我親近虛雲老和尚,離開他老人家離得早,後來悔恨已遲了。所以青年的人,不要自作聰明,拜了明師又離師太早,自己就失大利益。所謂大器晚成,古人修行修幾十年,然後才悟道。「修行叁大劫,悟在剎那」,所以我們年青人要好好親近大…

《普門品聞記(聖一老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