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上海與我 - 鬼月
鬼月
作爲一個經忏僧,乃是出賣的青春,年紀輕,嗓音好,能唱、能念、能演,加上再能吹打,相貌又好,他就會受到各寺廟的歡迎,齋主歡迎,同住的師父們也歡迎。如果年紀一過四十、五十,那就人老珠黃不值錢了,到了晚年,若無自己的小廟可歸,很可能連死的地方也找不到一處。有一次,常州天甯寺的退居證蓮老和尚,就這樣告訴過我:「天甯寺往往在天亮後打開山門之時,會發現出家人的屍體躺在門前,那都是趕了一生經忏的出家人,死無葬身之地,所以送到天甯寺的門口來死,希望天甯寺布施幾十斤柴炭,擡到化身
裏燒掉。」可見經忏僧的下場是何等的淒涼!
縱然如此,許多參禅學教的出家人,京滬線上幾家大叢林及佛學院的清衆與學僧,每年也會到上海及南京的經忏門中去「趕七月」。
民間迷信陰曆七月是鬼月,所以很多人家要追薦亡魂。這是根據中國古代祭祖的遺規而來。到了北魏時代,太武帝崇信道教,道士們竊取了佛教的盂蘭盆會及僧自恣日的觀念,配合了道教所立叁官的信仰,定正月十五日爲上元,七月十五日爲中元,十月十五日爲下元,假說中元日地官下降論定人間善惡的理由,道士應在此日的夜間誦經,以解脫餓鬼。其實這全是佛教的東西,所謂地官下降,是采自佛教所行六齋日天神下界巡察人間善惡的思想,所謂解脫餓鬼,也是學自佛教的産物,佛教未傳中國以前,中國尚沒有地獄及餓鬼的詞彙。
在佛教的信仰,七月十五日是出家人除夏安居的「僧自恣日」。《盂蘭盆經》中說:目犍連尊者爲了超度他墮在餓鬼道中的母親,佛陀教他在僧自恣日,設齋供僧,以此功德而使他的亡母超生,所以又將此日稱爲(救濟倒懸之苦的)盂蘭盆會。
根據律中所說的僧自恣日,是出家人在解夏之時舉行的生活檢討會,互相之間,彼此請人檢討各自在這安居期中所犯的過失。因爲出家人經過叁個月的安居修持,必有很多人已證了果悟了道的,所以佛陀也感到很歡喜,因而又稱此日爲「佛歡喜日」。又因爲供佛供僧,在剛悟道時的功德最大,所以勸人應在僧自恣日設齋供養。
道教利用佛教的盂蘭盆日而倡中元節度亡,佛教的地藏王菩薩,發願要度盡地獄的一切衆生,地藏王的生日正好又在陰曆的七月叁十日。于是將這些信仰混合起來,就變成了中國民間盛傳的「鬼月」,說什麼一到七月,鬼門關開放,所以家家戶戶,基于慎終追遠的孝道思想,便在七月間祭祖及超度。僧尼、道士也就因此而忙碌不已。
于是,一些禅和子與學僧,爲了找幾文零用錢,就去「趕七月」。這純粹是爲了經濟問題。
說來真夠慘痛,中國佛教衰頹,症結很多,經濟問題則爲其主因之一,乃至唐武宗的滅佛、清末民初的廟産興學運動,多少也是由于佛教的經濟問題所引起。因爲中國佛教,始終沒有一套可大可久的經濟製度,財産屬于個別的寺院,寺院屬于夠資格的住持,住持只知看守寺産與累積寺産,卻不能爲教團的大衆謀福利,以致縱然寺院中有財産,教團的大衆卻是一貧如洗,以致不得不以做經忏來找一點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