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道理在此。
例如世人說一句話:「船過水無痕」,船若行過大海,海水立刻合起來,過不了五分鍾就沒有痕迹了,但是你不能否認剛才船開過大海,但船去後不留痕迹,船只不會印在大海中,或海水被船只割開後不會合不起來,稱爲「了無痕」。我們修行落實在生活中,了無痕在生活中也是同樣的意思,吃飯不要有吃飯的相,睡不要有睡相,和人說話時說完事過境遷就好了,不要老是耿耿于懷而留戀、痛苦、歡喜、煩悶,這都是有痕迹。所以說「船過水無痕」是啓示我們,在修道中,在生活中應自性解脫,不要沾染塵埃的意思。還有一句話,鳥兒飛過虛空,咻~飛過去,當鳥兒飛過去,虛空不留下鳥兒的蹤迹,也是相同的道理。鳥兒飛過虛空,虛空不會留下鳥兒兩只翅膀、兩只腳、頭和身體都不會粘在虛空中,不留痕迹。
我們心地解脫的境界也是如此「了無痕」,我講經完後,一切佛法的法相不會沾粘在我心裏,要用的時候自在浮現運用自如,不用的時候不留痕迹,說話是妙用,自性不生不滅,如果有生有滅就有痕迹,如果住一切法,被法綁住了,自性就沒有解脫。說法完後,我對全國人民百姓,不會愛染,衆生相不會染著在我心裏,自性解脫。你到百貨公司,看到所有電器用品,你喜愛的衣褲、鞋子,乃至看完種種一切,回來以後,不留痕迹,自性解脫!就像鳥兒飛過虛空沒有留下鳥兒的蹤迹一樣,這就是功夫啊!會用功夫的人,不費吹灰之力,修行輕輕松松四兩撥千斤。不會用功夫的人,幾千斤壓下來,被壓得像肉餅一樣。有功夫的人見性是輕而易舉,就像在桌上拿橘子一樣,只用四兩的力量,就可以將幾千斤撥到旁邊去,四兩撥千斤的力量,功夫就在這裏。
所以說「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就是這個道理。你付出的一切代價,福不唐捐不會白費。你過去吃多少苦,用多少功,以後一定福不唐捐不會白費。若不經過這種種一切苦難的事情,付出那麼多代價,你今天也無法「行住坐臥了無痕,心空境寂開正眼,相逢原是本來人。」
因此修行是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不入一切煩惱大海,不能得一切智寶,道理在此。所以說心空境寂,當下你的法身就顯露,你的自性就顯現出來了,這就是聖人。心不空,境不寂,當下就是凡夫。所以開悟本性後你才明白,原來我的佛性並未離開我的左右。還沒開悟證果的人,當然一竅不通,性在他六根當中出出入入,但是他不能自覺自性,因此就是凡夫。如果你無「性」的話,請問是誰帶你去百貨公司?你無「性」的話,請問誰帶動你去找朋友?你無「性」的話,誰帶你來南部?誰帶你去北部?誰帶你去看電影?誰爲你打電腦?誰在那裏看電視?誰在那裏講話?誰在那邊吵架打架?誰在這裏講經說法?你坐在床頭回光返照,照見本性,是因爲有「性」在帶動,若無「性」把你帶動,請問誰在講話,誰帶你南來北往南征北討?絕對是「性」的作用,「性」帶你雲遊四海。我們修道就是修「見性」,見性以後才能開悟證果、成佛作祖,所以重點在這裏。
還有一個問題,我們的「性,也就是佛性」,在六根門中出出入入,但是你老人家始終是「哇答庫系哇嘎浪累思。」全都不知道,就叫做不覺,不覺就是凡夫。聖人見性以後,他的「性」每一秒、每一分、每一小時,每一刻都靈靈覺覺、清清醒醒,他的自性有什麼作用,是清淨?是染汙?是贊歎?是毀謗?是稱贊?是批評?他都清清楚楚。他的自性當下是自在快樂,還是苦惱?他明明白白。生死是如何?涅槃是如何?他靈靈覺覺。這個法是了義不了義?他明明白白。這部經典是圓滿不圓滿?他明明白白。這部經典是實教的,這部經典是方便權巧的經典?他清清楚楚。所以一個見性的人,他的智慧是很強的。因此在學佛中,總括一句話,要先見性一切都好說。
既然我們的性,在六根當中出出入入,要如何去契會他呢?如何去見他呢?這要看各人多生累劫乃至今世的善根、慧根來決定。若慧根、善根很強的人,經人點破後剎那間,當下就見性了,慧根、善根比較淺薄的人,要勞駕別人多說兩句,鈍根的人最後也會變成利根的人。所以無漸就無頓,頓是從漸來的,漸漸學,漸漸進入利根中。所以不要看輕鈍根的人,我們耐心教,讓他的智慧慢慢開啓,再稍微點破一下,他就會勇猛精進像野馬奔馳一樣,最後﹁相逢原是本來人﹂。
因爲我們多生累劫以來,都不知道明心見性的滋味,也不曾見性過,致使多生累劫沈淪,受無量無邊的痛苦,真可憐呀!所以一位開悟聖僧開悟以後,說出見性的可貴及未見性人的悲哀。高僧在旁邊說:「如本法師啊!我來這裏已經客串叁十幾分鍾了,我知道見性那麼可貴,也惟有見性才有成佛可言,如本法師你留幾分鍾給我講兩句好不好?」高僧來到這個講經的法會,咱們何樂而不爲?來,我們請高僧講兩句話,他說:
「六根門頭一真人,朝朝暮暮伴隨君,
可惜諸君不相識,害得永劫受苦輪。」
一個有智慧的人,有心要了脫生死,就要聽一些了義圓滿的道理,不要老是參加消災解厄、拜梁皇寶忏、水陸法會這些搞錢的法會,有心要了道的人要淡泊,不然的話,會永遠在原地踏步,不能升華使你見性成佛,你若永遠停滯在人天福報,消災解厄的階段,永遠都不會開悟證果。所以,我們能聽到這「見性成佛」的法門,也就是一乘法、無上大法,這是你我大家多生累劫所結的善緣,曾親近過十方諸佛,才有這個福報因緣得聞無上大法。他這麼說:
「六根門頭一真人,朝朝暮暮伴隨君,
可惜諸君不相識,害得永劫受苦輪。」
當初我看到這位開悟聖僧這四句偈,我就有很大的感觸,就悟入了。「六根門頭一真人」是什麼意思?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構成一個完整的生命體。「六根門頭一真人」就是說,我六根當中隱藏一位真人,這位真人不是道教所說的孫真人、張真人還是蔡真人,這個「真人」是指我們的「清淨法身」,也就是我們的「如來藏性」,我們的「佛性」。在我們的身體當中有一個清淨法身,「朝朝暮暮伴隨君」日日夜夜、每一天、每一小時跟前跟後、來來去去,陪伴你度過一生。「可惜諸君不相識」可憐哪!這位仁者、大德、賢達、社會上的名流仕紳哪!朝野上下所有的人民百姓,可惜都不認識它。簡單說,就是你沒有見性,你沒有找到你的本來面目。「害得永劫受苦輪」有害到別人嗎?沒有,害得你自己永劫::「永劫」就是多生累劫生生世世,在那裏受盡滄桑吃盡苦楚,在叁界六道當中團團轉,轉不出去、擠不出去,永遠沈淪,受無量無邊的痛苦。聽起來是何等親切啊!聽起來讓我們的心酸酸的,聽得眼淚快流下來了,害得永劫受苦輪哪!所以禅師開悟聖僧,他有智慧,有見性功夫,大空大有,證得空性解脫之後說出這麼軟(感性)的話、這麼慈悲的話,真是不簡單哪!開悟者的心,軟,軟得比麻糬還軟;硬,硬得比金鋼鑽石還硬。
智慧是無量的,悲心切切,他說這些話很有啓發性,表示修行在生活中而已,如何在生活中去見性呢?這是當今之務。再念一次:
「六根門頭一真人,朝朝暮暮伴隨君,
可惜諸君不相識,害得永劫受苦輪。」
聽到這句「害得永劫受苦輪」我們的心就快要碎掉似的。真的,只要你還沒有見性,就免不了要受業力所牽製、纏住、綁住,繼續隨業漂流叁界六道,輪回生死。所以想脫離業力的束縛,你要有見性的功夫,要如何見性?六根門頭一真人,如何和這個真人見面、契會?這才是你目前要做的工作,否則,你的佛性日日夜夜都陪伴你,你卻沒去契會他,兩者之間相隔十萬八千裏,真可憐哪!「朝朝暮暮伴隨君」佛性每天和你在一起,每天爲你做那麼多工作,你都不能自覺,你說話的當下就現身了,你卻沒看見。走路時移動腳步,也現身了,你沒看見。睡覺的時候抱著佛性去睡,發脾氣時,運用你的佛性做壞事,你也沒看見。你笑的時候變成笑佛,傷心的時候變成傷心佛,哭的時候變成哭佛。同樣有佛性,你卻如此用,是不是很令人遺憾呢?
所以如何將你的佛性運用到自性無染、自性解脫?這才是真正的功夫所在。否則佛性二六時中爲你做那麼多工作,每天現身給你看,你都沒見性,名之爲傷心悲哀呀!「可惜諸君不相識」害得你永劫受無量無邊的苦輪。所以佛性何嘗不曾現身讓你看呢?說話時就現身了,在吃飯時就現身了,當你動念頭時就現身了,當你行動時就現身了,當你哭泣時就現身了,在笑的時候就現身了。如本法師在講經說法時,這當下就是性的作用就現身了,我如本永遠自知啊!諸位才是有需要自己去契會它,見性的時候才是永遠自知的時候。所以見性的人,如本說的早就見到了。沒有見性的人,不知道如本在說什麼話。諸位啊!佛性在你的身體裏,朝朝暮暮伴隨君,希望不要說一句「可惜諸君不相識」不要這樣講,要恭喜諸君人人都相識,有見性,才不致以後永劫受苦輪哪!就這訣竅而已。
佛性在六根當中進進出出、自性解脫,你契會到嗎?若沒有契會到,六祖惠能大師現身要講話了,我說過六祖惠能大師是如本法師的偶像,如果有人問如本法師的偶像是什麼人?是六祖惠能大師。他具解脫的風範,他是慈悲的行者,他度衆生的殷勤,慈悲衆生的心,一般有說他是等覺以上的大菩薩來倒駕慈航,他還沒來人間的時候,就被授記了。如本法師非常仰慕他、很尊敬他,所以,他永遠是如本法師的偶像。我也聽很多菩薩在說:我的偶像就是如本法師,真是感謝你,給我很大的面子「阿裏嘎多累絲」。
【六祖壇經】雲:「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叁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要看、要聽、要學、要見性,按照六祖惠能大師這些話去奉行,依教奉行就對了。修道只是「但淨其心」讓你的心清淨而已,要如何清淨?不染一切塵境,不染一切塵埃,內心無相、無境、無塵,但空一切相,你的法身就複活了。但淨本心,使六識就是使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在你的六根當中出出入入,來去自如,通用無滯,不要去染汙、阻塞,叫做通用無滯。有辦法做到這樣,當下就是般若叁昧,也就是你自性解脫的時候名爲「無念行」。在有念當中淨化叫做無念,在念念中沒有染汙,那念念都是妙用,念念自性解脫,稱爲「般若叁昧無念行」這點非常重要。
所以希望諸位明白在修道過程中,佛法並未離開生活,在六根出出入入當中,自性把得住,不染一切塵埃、塵境,這當下就是正覺的生活、見性的生活、光明的生活、自性不被束縛的生活,如此你與聖人沒有兩樣。最後如本將我的偶像六祖惠能大師所說法語再念一遍:
【六祖壇經】雲:「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叁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見性成佛 第二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