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天
諸位觀衆、諸位菩薩大家好:
現在我們開始演講「見性成佛」,這兩天開始演講見性法門到現在,反應非常熱烈,可見在這個時代,聽經聞法要見性成佛的大有人在,因爲見性是轉凡入聖的關鍵所在。見性是每一個人成就聖人必然要經過的洗禮。我引用一位開悟證果聖僧,他按照佛陀的開示修行把它節要,說了四句他開悟證果的理論。他說:
「對境無心了凡塵,無心猶非真修行,
無住生心修六度,方爲如來接棒人。」
好莊嚴的四句偈,意思是修道者要如何修呢?他告訴你「對境無心了凡塵」就沒有錯了。對境界不能生心,對境界不能住相,對境界一切塵埃,全部不使其沾粘在你心裏。「對境無心」這才有辦法了斷你凡夫的塵埃,塵埃沒有淨化,如何成佛作祖呢?他才說「對境無心了凡塵」,但是並非對一切人事物不清楚、不明白。不是,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狀況之下,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對境界清楚,但是不會將境界耿耿于懷罣礙在心裏,不會留戀境界,如船過水無痕。無心時法身慧命當下複活了。法身之所以複活是對境無心,否則,外面的塵埃占有你的心,染汙你的心,你的法身如何複活呢?所以要「對境無心」,這是修行不可否認的事實。
你外出繞一繞,結果把那些塵勞、塵埃都帶回家裏來,于是一直發牢騷,對境界耿耿于懷,不能忘境,就積一堆病,病在你心裏沒有淨化、沒有解脫,這樣你當然會得到大頭病,什麼大頭病?執著的病。執著就生病就痛苦,不能自性解脫。所以禅師將他開悟的經過寫成偈頌,叁言兩語就交代得很清楚了。「對境無心」才有可能「了凡塵」,之所以可以了凡塵就是對一切順境、逆境,好與壞的境界清楚,但不住于心,也惟有心內無境無塵無相無心,才有辦法真正達到解脫。
有一位即將開悟證果的出家師父,下山來買一些日用品,無意中走到一條花街柳巷,剛好有一個妓女對一位員外說了一句話,她說:「你今天來找我,你並無心。」這是世俗人的對話,不過這句話劃過虛空傳到禅師的耳邊,變成不是世間話了。她說:「你今天來找我,是無心的。」當然世間人可以解釋爲:「你來這裏沒真心對待我,來這裏是無情無義的。」世間人會這樣解釋。但是這位妓女說出來以後,這句話劃過虛空傳到禅師耳邊,禅師不是如此悟的。他把它悟爲「對境無心了凡塵」,我之所以生死輪回就是心中積了一切相,積了一堆心,貪、瞋、癡等無明煩惱,嫉妒心積一大牛車比玉山還高,這些心把我害得很淒慘,令我生生世世墮入輪回中不止不休,我今日要頓斷心中的一切塵境,要了凡塵。這位禅師聽到妓女說「你無心來找我」,當下就見性了。
所以開悟證果要有機緣,因緣成熟,在參到快開悟證果的邊緣,臨門一踢,當下見到真如本性,法身慧命當下複活。這個公案「對境無心了凡塵」是轉凡入聖開悟證果必然要經過的關鍵。但是無心並不代表究竟,你要做的工作還很多,「對境無心」只是消化你心中的一切相、一切塵埃而已。你的真如本性要起妙用,叫做「無心猶非真修行」無心是對于善惡不要思惟,貪瞋癡不要現前,不起惡毒心,不批評是非,說話要隨喜,不生瞋恨、嫉妒、吃醋等心,無心是指這些心不要生起,暫時將你的見思惑伏住,不會隨便動善惡的念頭,把它伏住而已,最後要頓斷叁毒,把無明淨化,這才是真正的功夫。
他又說「無住生心修六度」這是真功夫。什麼叫做「無住」?就是不住貪瞋癡,煩惱雜草完全不住在你的心裏。那要生出什麼心?行持六度波羅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等六度要行持,你證得空,得解脫;你證得空,得大智慧,但是你有智慧,你的慈悲心若沒有圓滿,也是一樣成不了佛。「無住生心修六度」要布施廣結善緣,爲成佛鋪路,要持戒、忍辱、精進,要學禅定,最後般若智慧開時,頓斷無明煩惱轉凡入聖。所以「無住」就是「真空」,「生心」就是「妙有」,要淨化貪瞋癡,使其不能在我們的心裏停駐,要真空,起慈悲喜舍的妙有,度化穹宇無盡的衆生。所以告訴你要「無住生心」生什麼心?六度萬行的心。如果你如此行持,「方爲如來接棒人」,你才是真正繼承了十方諸佛的衣缽,方堪稱爲「接棒人」。
你若沒有「無住生心修六度」的話,你雖然出叁界卻沈空守寂。證空卻住空,證涅槃住涅槃,你只是聲聞、緣覺、阿羅漢之類,你不能代表佛教的全部,雖然你是佛的弟子,但只是自了漢、自度自利而已,無法達成佛陀出世度衆生的本懷,爲以偏概全局部性的而已。你應如何呢?「無住生心修六度」這才是菩薩道真正的精神,不但自度又度人,自利且利人,作爲衆生「不請之友」,如此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才是佛真正出世的本懷!才堪稱如來接棒人。不如此如何繼承佛的衣缽呢?你想荷擔如來的家業,續佛慧命,不要把佛法斷送在你的手中。所以二乘人度衆生隨緣而已,沒辦法像菩薩那樣大公無私作爲不請之友,能無盡度化衆生離苦得樂,修六度、行持六度,道理在此。這內容真莊嚴,叁藏十二部教典不論怎麼講,都沒有離開這四句偈的內容。再念一次:
「對境無心了凡塵,無心猶非真修行,
無住生心修六度,方爲如來接棒人。」
我們修道聽了很多經,學了很多法,但是卻無從入門,學太多卻不知要如何修,這是大多數人常碰到的問題,今天我教大家行持這四句偈,你修行就有個入門處。「對境無心了凡塵,無心猶非真修行,無住生心修六度,方爲如來接棒人。」聽起來真是大快人心,聽起來會起歡喜心,有個入門、入道之處,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與開悟聖僧「無住生心修六度」大同小異。「無住生心」,「無住」是什麼意思?就是放下一切萬緣,完全淨化心裏所有塵埃,一切叁毒淨化,無明叁惑全部頓斷,無所住,就可見到本體,見到如來藏,見到一真法界,見到大圓鏡智,見到法身、見到佛性的時候,就叫做「真空」。應無所住,即見到本體。
再者,「而生其心」生什麼心?見到真空不是代表就沒事了,見到真空如果沒有「生其心」,變成斷滅,就成了二乘人,這不是佛陀的本意,要「而生其心」,生慈悲喜舍的心,叫做真空妙有。見到真如本性即轉凡入聖,但是不要忘了要「倒駕慈航」發起大慈悲心、大喜大舍的心,無盡的度化衆生,這才是完整的佛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涵意就是這樣。也就是所謂「無住生心修六度萬行,方爲如來接棒人。」
我們不能離開五欲六塵,在五欲六塵中淨化解脫了凡塵,達到心中無相、無住、無塵、無境,心空境寂,這時候我們的法身當下顯露,你日夜的訴求,追求的對象「明心見性」在此時開花結果了。無念、無住、無相、無塵,那是什麼呢?「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既然心裏無念、無住、無相、無塵,那就是你的本來面目,你的本地風光,就是你訴求要見的佛性,向你老人家恭喜。要達這種境界,你要下很大的功夫,所以人人最後的訴求就是見到我們清淨光明的理體,我們的佛性,我們的真如本性,我們的如來藏性。無念、無住、無相、無境,心地萬法不立,一塵不染,光明的本性非常自在解脫。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無來無去,不一不異,自性解脫。
諸位,這個道理說來容易明白,但你要真正去做,達到無住不容易,要達無相、無住,在生活中多布施、多做功德、多做善事,藉境驗心,看你的境界達到什麼程度,做不做得到?程度如何?偶而驗一下心。所以六度萬行第一度爲「布施度」,我常鼓勵別人多布施、多喜舍、多做功德、鋪路造橋,幫忙需要幫忙的人,教化一切人民百姓,這是對的。有一次,自覺只教別人布施,何妨自己也來布施看看。
二十年前我剛出家,都教人要多喜舍多做功德,但只教別人布施,自己不布施也不行。若有機會自己也布施看看。當時我一個人住在山上潛心自修,研究叁藏十二部教典,藉以充實自己。初出家經費不夠,那時有人來看我時布施一元二元、一角二角,我省吃儉用把它存起來,存了好多年才存到五萬元做爲生活費。那時有一位同參道友要建寺,心想機會來了,我也來布施看看,就將這五萬元布施給我的同參道友建佛寺。糟了,布施完以後,我的心連續五、六天很不舍。原本想藉布施來對治悭貪的心,達到布施波羅蜜。布施五萬元卻沒有解脫,想起來很慚愧。睡覺的時候,躺在床上虛空中就浮現五萬元的鈔票,到廁所時拿衛生紙,衛生紙變成五萬元,吃飯時在我的缽裏浮現五萬元,走路的時候五萬元在半空中閃閃爍爍,相當不自在,如何談解脫呢?我這才想通,布施要真槍實彈。別人布施十萬元、二十萬元、幾百萬元都不會心痛,自己才布施五萬元而已,就相當不自在,差一點後悔。我這才知道自己的心裏,充滿了相,充滿了塵埃,五萬元占有我的心,將光明本性覆蓋住了,使我相當不自在。
那五、六天心裏很難過,每每想起那五萬元,衛生紙變成五萬元,碗裏面浮現五萬元,睡覺的時候虛空中浮現五萬元,簡直無法入眠,這才知道自己布施功夫不夠。雖有在修行,但是布施五萬元後就心痛五、六天,後來心想我都教信徒喜舍,如果信徒人人像我這樣,那不就糟了嗎?叫人布施,自己卻後悔布施。後來用般若智慧來疏通,想想:布施五萬元建寺,寺裏讓人共修,可以修行、參禅、悟道,可以讓人聽經聞法,可以令人離苦得樂、轉凡入聖,令人開悟證果,來聽見性成佛的法門,讓衆生和我們一樣,人人共證菩提成就佛道,何樂而不爲呢?用般若智慧疏通自己的煩惱,將心裏的塵埃,完全置之于度外,拋之于汪洋大海,一剎那間,喔!內心轉爲清涼,歡喜心一直現前,一切相、一切念、一切塵埃,同一時間塵埃落地,自性自在。前後多久?第八天才釋懷。你想想看,布施是好事情,但是卻帶來煩惱和懊悔,真是沒功夫。第八天才恢複正常,不然連…
《見性成佛 第叁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