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見性成佛 第四天

  第四天

  諸位觀衆、諸位菩薩大家好:

  今天已進入第四天了,臺灣寶島聽此「見性成佛」法門的人非常熱絡。現在要舉一個例子,「見性」不分在家或出家,如果你可以出家修行,就沒有家累,不必經營事業,一心一意來宣揚明心見性的道理,讓更多的人知道此道理因而明心見性,此功德更加不可思議。

  所以過去的禅師參禅悟道後,會去雲遊四海,將他悟明本性的道理、理論和方法,一一宣揚出去,讓更多的人轉凡入聖、開悟證果。所以開悟祖師說了四句偈: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裏遊,

  唯傳第一義,其樂自優優。」

  他說「一缽千家飯」我們出家以後,有事業、有職業嗎?弘揚佛法就是我們的事業,讓衆生離苦得樂,開悟證果就是我們的工作。不是出家落發以後,穿上袈裟就沒事了,頭發理掉不是圖涼快,對自己而言要自度自利,對他人來說,要利他度他才對。所以一位真正有修行的人,他不會結伴,而是孤身萬裏遊,一個身影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東西南北任他雲遊四海,「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裏遊」就是這個道理。無債一身輕,兩袖清風,大江南北任他遨遊。出家人無家處處爲家,出家人無我成大我,出家人無愛能顯大愛,這種深深的意境,稍微入門的人就體會得到。如此爲了什麼?唯傳第一義。什麼叫做第一義?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道理,也就是釋迦牟尼佛將心法、禅宗的道理、明心見性的道理傳給摩诃大迦葉尊者時,說出幾句法語: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今付囑摩诃大迦葉尊者。」

  佛陀這麼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種實相無相、涅槃妙心的道理要宣傳至普天之下,讓更多人來修行見性成佛,所以「唯傳第一義」。簡單說第一義就是明心見性的道理,因爲你若未經過明心見性,想要證果轉凡入聖根本是不可能的,出家人做這種事是「其樂自優優」,那種法喜充滿、那種輕安、那種平等心、清淨心、解脫心不是用語言、文字可以形容的。「其樂自優優」那種快樂、清淨、微妙、神聖的意境唯有自己能體會,即所謂「心行處滅,言語道斷」。

  在修道的過程中,要「謀道不謀食」,那麼此人已入道了。有人要出家時,都會找一些同伴,其實不要結伴出家,結伴出家有好處也有壞處,結伴出家的人遇到不如意時就結伴離開,起煩惱時也要把他的朋友一起帶走,攜伴同行。都還沒入門還沒得法,兩人就相邀離去,所以出家不要呼朋引伴,這樣會害了對方,因此弊病會比較多。重要的是,能否好好用功修道,不用煩惱吃、穿、睡的問題。有一些人擔心出家後沒有錢財,所以在出家前,他會儲存所謂的「和尚本」或「尼姑本」,這叫做「沒道心」。出家後還煩惱沒錢財,要儲存所謂的「和尚本」「尼姑本」,這種人連一點「道心」都沒有。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離開皇宮未取分文,所以只要用功修道不必怕天龍八部不會護持、叁寶不會護持,你放心。你看釋迦牟尼佛出家時,也未取分文,結果他修到明心見性,開悟證果成爲人天導師。如本也一樣,我出家時才拿不到二百元,穿一件牛仔褲、白襯衫,就步出家門跑到桃園出家。如今,如本也沒有餓死啊!如本也不會沒地方住,我們若用功修道自利利他,自度度人,好好在道業上精進用功,不用煩惱諸佛菩薩不會加被你。所以修道「憂道不憂貧」,要擔心你心中沒有道無法證果,你不用煩惱貧窮,佛陀自然會疼惜你。

  出家後好處多多,第一,我們可以安心修道,不必被家庭拖累,不用爲兒女勞累,不用爲了財産而經營事業日理萬機,以致弄得心神顛倒。如果生了幾個冤親債主,那麼一輩子日子要怎麼過才好。所以我們出家以後條件比較好,所謂條件好就是沒有種種障礙,專心一意研究經典,然後弘法布教度化無量衆生。如果沒有辦法弘法布教,我們好好靜下來明心見性,參禅悟道,早日了斷我們的生死。所以說出家需要很大的福報,徑山禅師說「出家乃是大丈夫的行爲,非將相之所能爲。」出家不是國王,皇帝文武百官,乃至將相可以出家,沒有相當的福報沒那麼簡單。梁武帝曾經叁次想要出家修行,卻都被太太抓回去,過去有位將軍要出家,結果被他的夫人拉回去,所以出家沒那麼簡單。若加上對世間的欲望很強烈,若沒有強而有力的道心,將其頓斷、淨化,要走向出家之路沒那麼容易,所以出家要有福報啊!

  開悟祖師又說「莫謂袈裟容易得,只因累劫種福田。」他說,你不要以爲這一襲袈裟容易得到,容易穿,我今天之所以能如此輕易的得到這一襲袈裟,把它披在身上,能夠弘法布教講經說法,這是多生累劫所種的福田,說不定上輩子我也是出家人,說不定上輩子我是弘法者,在佛陀面前種了許多善根,曾在大殿拖過地,擦過桌椅,曾聽經聞法,曾布施喜舍做功德,將這些善根和慧根延續到今世,繼承過去世未完成的事情,讓它開花結果成就佛道,所以出家要有很大的福報。

  以出家法而言,住市區的人較有福報,住市區的人文化水准較高,經濟較好,種種的知識也比較豐富。我們來看臺灣寶島,臺灣由南到北,從北到南,學佛修道的人,市區特別多,我的意思不是藐視鄉下人比較沒有善根,但是比例上講起來,市區的人學佛出家修行,認同性永遠勝過住鄉下的人。

  馬祖道一禅師,他是鄉下人,他出家以後很用功修道,期能早日見達本性,後來果然成了明心見性、開悟證果的聖僧,馬祖禅師是一位有感恩心的人,證道後想要回饋鄉裏,于是決定回鄉弘法,去度化家鄉的鄉民,果真有一天他回鄉講經說法。結果那天鄉民聽說馬祖禅師回來了,都風聞而至,來聽經的有好幾千人,這些全是本鄉的人,一聽到禅師的名聲,家家戶戶人潮就湧到道場來,把道場擠得水泄不通。但是聽經的人第二天只剩五百多人,第叁天剩二百多人,第四天剩幾十個人。此時,馬祖禅師心中就很感慨!鄉人普遍的想法:這馬祖禅師我從小看他長大的,不知他出家以後長成什麼模樣?來看一下他的廬山真面目吧!用這種心情去看他的比較多,不是真正去聽法的,真正有善根的人,算一算沒幾個。所以馬祖禅師才感慨的說:「得道不返鄉,返鄉道不香」。道這麼好,可以明心見性,可以讓我們轉凡入聖,可以讓我們破迷啓悟,可以讓我們明白生從何來,死往何處,可以了解人生、宇宙的道理,可以轉凡入聖成就聖人,可以頓斷叁界出離六道了生脫死!道是這麼香的東西,可是鄉下人總是比較沒有慧根和善根。往往一大早出門,很晚才回來,工作做到昏頭轉向,那裏還有心情,去聽經聞法聽你和尚講話呢?所以他很感慨的說得道不返鄉,不是不要回來,實在是家鄉的人太沒有善根了,如此返鄉後道就不香了。所以,道要看人得,你若沒有慧根、善根,沒有多生累劫種善根的人。他不會覺得道的可貴,不會覺得道的價值。若有慧根善根的人,不要說從南部跑去北部聽經,即使叁更半夜用跑的、用走的都會去聽,原因在那裏?道,能令我們出離生死啊!

  所以我們在修道的過程中,要不改初發心,出家人要珍惜當初出家的動機和目的,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啊!今生好好向我們的自性下功夫,我相信這樣絕對不辜負你當初出家的動機。總之,開悟聖僧他之所以如此說,原因何在?出家比較自在,沒有家累沒有家庭的牽絆,不會讓妻子、家庭、事業牽製住,因此比較清閑,容易入道,要參禅悟道比較容易專心。不妨如此,你以在家身份來修行,坐在這裏,好好參一下自性,參不到叁分鍾,唔!旁邊講話了,媽媽,米缸沒有米了。喔!沒米了,那要去准備米了。一會兒,媽媽沒有錢可以買菜了:::,如此如此,你要如何參禅才好?爸爸,明天要繳會錢。這個禅要如何參呢?那叫做「苦心禅」。悟什麼道?「痛苦道」。想到丈夫、妻子、家庭、經濟,這禅你要如何參?道要如何悟呢?你苦惱都來不及了,那裏還會去參禅悟道呢?所以出家比較殊勝,不需要強辯。何況佛經告訴你,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在最後一世都是示現出家相,來娑婆世間度化無量衆生出離苦輪,這些經典都有記載,所以出家比較悠遊自在,比較好修行,環境較殊勝。現在將開悟祖師的法語再念一次: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裏遊,

  唯傳第一義,其樂自優優。」

  修行需要半勉強,在十成當中,若有六七成的因緣成熟,二、叁成,叁、四成再克服一下就好了。出家修行不可能百分之百順你的意,要半勉強,到最後漸漸修到不用勉強時,此人就漸漸入道了。總之,我們在修道過程中參禅悟道,一定要向自性下功夫,爲什麼要向自性下功夫呢?因爲道未離開心,心就是道,道就是心,有什麼依據?要如何修?來,我們來看開悟聖僧他老人家怎麼說:

  「回光返照自觀自,曆曆分別原來是,

  識得自家大寶藏,從斯受用無窮盡。」

  他說「回光返照自觀自」,修道要回光返照,反觀自心,不是離開自心,向外追求一切法,如此心外求法,與道背離,見道難矣!修道要「回光返照自觀自」,自己觀照自己的心,不可心外求法。所以六祖惠能大師說:「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意即在此。道者就是你的佛性,不要離開你的佛性,另外找佛性,你若離開你的佛性另外去找佛性,這樣那怕是多生累劫,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永遠找不到啊!別說終身找不到「道」,盡未來世永遠都找不到你的自性。所以說:「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所以「道」者,就是你的佛性、你的心,心就是道,道就是心,離開心無道;離開道無心,心道不二。所以如本常說修道不可舍本逐末,離開你的本性向外追求外在一切法皆是外道,如此永遠都不會見性成佛。所以開悟聖僧頭一句話就告訴你要「回光返照自觀自」,將你攀緣的心收回來,觀照自己的心。將你那奔馳的心、妄想的心收回來,觀照自己的心,見自己的性,將你心猿意馬、煩惱叢生的心全部淨化、回歸統一,照見你的本性…

《見性成佛 第四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