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見性成佛 第六天

  第六天

  諸位觀衆、諸位菩薩大家好:

  現在我們開始演講「見性成佛」的法門。我們常說要成佛必然要經過見性的階段,可見「見性」非常重要,我也引用很多開悟聖僧的法語,乃至引經據典,引用叁藏十二部教典中見性的道理,融會貫通彙集起來,說明這「見性成佛」的重要性。現在我仍是引用一位開悟聖僧,他見性以後毫無保留的寫出他如何見性的方法。他說:

  「一念著迷外境,處處生著是有情,

  一念心通實相,法法皆空即如來。」

  我們之所以做凡夫衆生,沈淪在叁界六道中無轉圜之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念著迷于外境」。真的嗎?真的!看到外面一位婀娜多姿、漂亮的女性朋友,你的心就蠢蠢欲動,染情生心了,是爲一念著迷外境,處處生心,染著的話你就是有情,你就是凡夫衆生,你就是叁界的苦命兒六道的流浪漢了。你看到轎車,很流線很時髦很風行,你起了貪心,起了愛慕之心,當下就陷入泥沼中、著迷外境了,這叫做凡夫衆生啊!看到人家恩愛夫妻,你心生愛慕也好、嫉妒也好,心著境,又是凡夫衆生了。你看到高官顯耀在社會上有一片天的人,你生起了嫉妒心,不隨喜的心,說些人我是非,這就是一念著迷外境,又是凡夫衆生了。所以凡夫衆生生活在此現實的社會,現實的環境,你不能轉境而被境所轉,你終究要做凡夫衆生啊!

  這位開悟聖僧悟明這個道理後說:如果我的心不會染著一切外境的話,心收攝回來,能轉境,那麼與如來沒有兩樣。也因爲凡夫衆生包含這位聖僧多生累劫以來,仍然一念著迷外境,所以處處執著、處處留戀、處處染境生心,所以才有生死輪回呀!今天知道這個道理以後,用這智慧的般若利劍,快劍斬情絲,大刀闊斧、切得幹淨俐落,毫不留情的頓斷留戀外境的心,因此見性成佛。所以你是否聽過一句話:「大道無情,無情處處爲情。」什麼意思?大道就是解脫法,見性成佛之法。「性」如果染情不稱爲「道」,「性」如果愛染世間任何一塵一物一花一境,不能堪稱爲「道」。道是無染、道是無情的,無情並非攻擊的、破壞的、打擊的意思。無情是不會染情、不會染塵埃,自性解脫的意思。若有情,那就糟糕了,處處染情生心,處處著一切森羅萬象,當下就構成生死輪回了。

  所以說大道無情,你處在五濁惡世,要有蓮花出于汙泥而不染的精神,若不如此,你在世間處處染情生心,著迷外境,你就是有情,還有生死輪回。他還告訴你「一念心通于實相者,法法皆空即如來。」有道理,你若能夠一念心清淨,會通實相,什麼是實相?實相是我們看不到、摸不著、抓不到的東西。實相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要見的性。一念心通實相,當下契會你的本來面目,會到你日日夜夜要參、要悟的那位主人,也就是如來藏性、實相。此時,原來實相、本心,都完全不染一切塵埃,萬法不立,一塵不染,真空妙有的自性已經顯露無余,此時你就是如來,如來就是你,你與如來不二。但因爲你不能法法皆空,卻法法皆染,這要如何見性成佛呢?因此他才告訴你「一念心通實相,法法皆空即如來。」的道理。我們就是無法悟空,因此沈浸在萬有當中,不了解諸法當下是無常、生滅、空幻不實的。所以染情生心而做生死的流浪漢。再將這位祖師說的法語念一遍:

  「一念著迷外境,處處生著是有情,

  一念心通實相,法法皆空即如來。」

  「一念心通實相」是什麼意思?就是了解實相無相的道理,我們的心不是用顔色和形象可以安立的,你不能說心是紅的、黑的、黃的、白的、藍色的、紫色的、粉紅色的,完全無法用顔色來安立。要看那看不到的,那看不見的東西,要如何去契會他、見他呢?要透過強而有力的智慧和善根來會通他。「一念心通實相」,佛性既然看不見又無形相,你不能說佛性是叁角形的、橢圓形的、長方形的、梯形的,佛性沒有形相、沒有顔色,那麼要如何契會佛性呢?凡夫就是因爲看不見實相,摸不到、抓不著實相而將他否認,以爲人死後土歸土、塵歸塵,卻不知道有個佛性可得,其神識不滅,因而善根永遠無法萌芽,此即「唯物論者」。唯物論者,只承認物質界,否認精神界的存在,這成了斷滅。這種人沒有智慧、沒有善根,聰明反被聰明誤,標榜現在是科技時代,否認自己佛性的存在,是爲第一等可憐者。正因爲他否認佛性的存在,就認定佛性不存在,這種人仍然會停頓在無善根、斷滅之中,將繼續流浪生死,生生世世沈淪生死,因此,有沒有善根全都在這個竅門而已。

  多生累劫曾聽經聞法,親近諸佛菩薩的人,他一念心生清淨信仰,這種人是可賀可喜的。所以【金剛經】說,一個人如果聽聞佛法後,生起一念清淨的信心,此人是多生累劫親近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乃至無量諸佛的人。所以聽到了義見性成佛的法門以後,當下就信心倍增,不退轉,此人的善根,不是這輩子才培養的,是多生累劫親近過無量諸佛而來的,聽過佛陀講經說法,親近過諸佛了。所以這一世稍微的點醒他,修行就像野馬奔馳般,勇往直前,這個人就是他多生累劫有修啰!向他恭喜了。有人聽了之後如同沒有聽到,看了之後如同沒看到,善根總是無法萌芽,說破了嘴說到死去活來,他也聽不下去。這種人就是沒有善根,多生累劫沒有親近善知識,這種人還有生死輪回,不知還要沈淪多久。

  你要開悟證果,就要悟「空」的道理,「空」不能悟到,也就不能見到本體,如何證果、如何轉凡入聖呢?【大般若經】裏有一句話:「一切法不空,無道無果。」所以「空」是轉凡入聖的關鍵所在。問他這個道有沒有果?就看他有無悟到「諸法空性」?所以【大般若經】說一切法不空。若不能了悟一切法是空性的,那就無道無果可言。空是諸法本來的面目,法是構成緣起,如果沒有緣起,諸法不能誕生,它當下是不生不滅的。既然構成法,法法皆是空性,爲何空性?因爲諸法是因緣所生,因緣所滅,所以空有本來是不二的。

  簡單說,凡夫所知見的空是如何呢?「絕對有叫做有,絕對無叫做空。」佛教不是這麼說的,他說「空是建立在諸法說空,離開諸法,空是不可得的。」佛教所說的「有」是「假有」,是因緣和合的,若失去因緣的和合,這個法也就不存在了。這個拳頭之所以存在,是因爲有指甲、肉、筋絡、血液,加上五只手指緊握起來,就構成一個拳頭了,這就是衆因緣所和合,離開衆因緣,這個拳頭就不存在。離開因緣,這個法當下是空性的,但是空性不是因緣離散後才空,它當下是可壞性的、是無常性的、是無自性的,不用經過零點零零零一秒才空,它當下就是空性的。

  這拳頭是執假、執空、執中,空、假、中同時存在,並非離開拳頭,沒有了拳頭才叫做空,那是外道所說的斷滅空。可見佛門的空,是指諸法的實相,其本來的面目是空有不二的,離開有無空、離開空無有,空有同時,是不二的。學佛之人能認同這一點的話,那麼此人已了解實相。

  佛性也一樣,佛性是空性的。空性不是代表佛性不存在,不論佛性能起無量妙有是空性,乃至妙有不起時,在它的本體時本體也是空性的。妙有是空性,本體也是空性,空空無礙,悟空因而成佛,悟空有、真空妙有不二而成佛。如果佛弟子已經了解這深深的意境時,向你恭喜,你不成佛也不行了。因此有一尊佛稱爲「南無空王佛」即悟此真如本性是空性而成佛的。

  修道之初要了解諸法本來是空性,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人事物等當下是無我空性的。外在空、內在自性何嘗不空呢?起心動念是空性,見到本體時也是空性。內心沒有一境一塵一物時也是空性,空空無礙,悟入真如本體時,向他恭喜了,就見到法身了。總之一句話:「當你的心無相、無塵埃、無一切境界沾粘在你的自性裏,心中無一物時,你的法身就顯露了。」因爲凡夫衆生太執著了,處處染情生心,因此心中積了一大堆塵相,北京話叫做「揮之不去」推不掉、棄不了,煩到死去活來,這是凡夫的角色。所以心能離一切相的話,當下自在解脫,你若不能離一切相,你就要當凡夫衆生啊!開悟聖僧雲:

  「執相心著魔,離相心自在,

  一切平等觀,無取亦無舍。」

  這位聖僧爲我們開示,修行沒什麼秘訣,不要搞得死去活來、捶首頓足,很多人修行不能入道,以致道心退轉,被境界一考就東倒西歪。他說:不必這麼累,不費吹灰之力,像拿桌上的橘子,輕輕松松的修就對了,法門對就好了。聖僧說:「你若執著一切相,執著一切境界,你的心就著魔了。」所以禅宗就是這樣修,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心裏不可有塵埃。有佛相在心裏是塵埃,有魔相在心裏更是不可以,心中沒有一物才是法身顯露,見到本體的時候了。

  「離相當下心自在」你的心中如果有相、有影塵、有境你就不會自在。譬如我現在想一件事,我就沒辦法想第二件事情,我的心如果不著相呢?就什麼事情都可以想,所以心中無相才是自在。那是心的意境,內心的世界。以外在而論,譬如你告訴我:「如本法師麻煩你將桌上的筆拿起來好不好?」可以,因爲我手中沒有東西,兩手可以自由自在、無所障礙,産生無比的作用,隨時可以拿起東西來(拿起一支筆)。你又說:「如本法師麻煩你將桌上的手表拿起來好不好?」好!用左手拿起來,兩只手拿兩樣東西,這支筆十幾塊錢,這個手表在路邊攤買的,大約一千元左右,現在這兩只手都拿了東西。你再說:「如本法師麻煩你將桌上這些花拿起來好不好?」我沒辦法了,我唯有將兩手中的東西放一樣下去,或兩者皆放,我才有辦法將桌上這盆花拿起來。手上有東西就沒辦法再拿東西,若手中無物,什麼東西都可拿。

  心也一樣,你想一件事情時,就無法同時一心多用。心裏如果一片空白,你可以想東想西想南想北,想過去想未來都自在。一樣的道理,心如果住相,有了執著,你無法見到本體,同時又不得自在。祖師才告訴你「執相心著魔,離相心自在…

《見性成佛 第六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