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
諸位觀衆、諸位菩薩大家好:
如本常說一句話,你要修行就要論及「見性」,如果修道人遠離見性,而能成佛的話,皆爲魔說。所以無論是任何一宗一派,都必須以「見性」爲要旨,哪怕只是一心稱念「阿彌陀佛」的聖號,求生西方淨土,終歸是要以見性爲宗。因爲見性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必然要經過的階段。也就是說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各個皆以見性而成佛。
所以你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修行未開悟證果,未見性,縱然往生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他老人家也會勸你要見性成佛。諸位,若是如此,那見性重不重要呢?非常重要。而且這是在你修行的過程中,不能不經過的一關。所以如本千說萬說都苦勸你要見性成佛,道理在此。我引用一位開悟證果的聖僧,所開悟證果的法語。他說:
「大道從來不言物,何有十界依正名,
只爲衆生被業系,四聖六凡油然生。」
好莊嚴的四句偈頌。前二句他告訴你「大道從來不言物,何有十界依正名。」就是說見性以後,心裏完全遠離一切法,萬法不立,一塵不染的境界。他說「大道從來不言物」以禅宗而言,大道就是見性,當你見性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在此情況之下,根本不是用嘴說說而已。你開悟證果,明心見性以後,如果還能用語言去說,用文字去表達,即不能言之爲大道從來不言物。所以大道從來不言物,就是指稱你的佛性,不能說性是黑的、紅的、青的、白的、四方形、叁角形、長方形,都不能用任何一個物品來安立,來表達、來形容的。如果說性是一種東西,是黑的紅的,可見你未悟性,因爲「性」是從來不言物啊!開悟聖僧六祖說:「說似一物即不中。」說似一物即不中的意思,是說你若說性是一種東西,並未說中,沒有說中佛性。因爲,既然性不是黑的、紅的、青的、白的,若說性是一樣東西,即不名爲大道。大道是指性而言,是我們本來的面目、如來藏性、一真法界、大圓鏡智、妙覺。
實相無相無無相。所謂「實相」就是「佛性」,無法用語言文字去形容,若用語言文字去形容去表述的話,這是方便再方便之下下策。開悟證果的聖者,你問他:「請問聖僧,開悟證果以後意境如何?」他會說:「把嘴巴挂在牆上,不可言宣啊!」佛性長得什麼樣子?意境如何?說來聽聽!他默然無語啊!一句話也不說,因爲性是大道從來不言物啊!
接著又說「何有十界依正名」既然佛性是光明解脫,不可言宣的,哪裏還有十界和依正?十界就是十法界,四聖加六凡,四聖就是佛、菩薩、聲聞、緣覺加上六道衆生,天、人、阿修羅、地獄、畜牲、餓鬼,四聖六凡加起來剛好是十法界。我們有開悟也好,未開悟也好,有證果也好,未證果也好,是凡夫也好、聖人也好,加起來都不出于此十法界,這十法界就是業報。既然業因都淨化了,達到究竟的果地,遠離絕待的境界,入大光明藏了。所以十法界在他心目中已經不存在,心如虛空,不可言說,大道從來不言物了,哪還有十界不十界的道理呢?
接著又說,沒有依正之名,依報和正報完全不存在于他心中,如果仍有依報和正報,那麼此人尚未見性。所以開悟證果的人,心裏沒所謂淨土或是穢土。乃至諸佛菩薩也不會執著法塵、執著名相。因爲性本來是方便而言,既然是方便來說,無非是要你契會而已,若見性以後,還有佛相、菩薩相的話,則不能名爲見性之人。所以依報也好、正報也好,開悟聖者也好,這些都是假名施設,一個假相而已,都是佛爲方便度衆生所安立的。成佛後並無佛相,成佛後並無佛味,成佛後並無佛這個形態存在,如果仍有形態形相,有佛味佛相的話,那你並未見性。所以開悟聖僧才說「大道從來不言物,何有十界依正名。」道理在此。
他又說「只爲衆生被業系,四聖六凡油然生。」好莊嚴啊!論莊嚴這兩句就表示出來了。前二句是指一個有見性的人說:「大道從來不言物,何有十界依正名。」後二句是指衆生因爲未見性,被貪、瞋、癡無明煩惱之業綁住。因此才有四聖六凡的名稱存在,所以達到成佛之時,連佛這個名相都不存在,但不存在並非意味無佛,是假名施設。
佛說一切諸佛無佛可得,無佛可得之得才是真正的大得特得。衆生就是被業綁住了,被貪瞋癡綁住,被嫉妒心綁住,被吃醋之心綁住了,會起貪心,會起忿怒心,起惡毒心,因此被業所系縛,才做標准的凡夫衆生。如果沒有這些種種不平衡的心態,這些妄想意識的心都淨化了,哪裏還有所謂的六凡呢?當下就不見蹤影了。正所謂「大道從來不言物,何有十界依正名。」而不再是「只爲衆生被業系,四聖六凡油然生。」所以我們要聽,就要聽這種了義之法,要依法不依人啊!所以開悟聖僧開悟以後,說出了這麼莊嚴解脫,了義圓滿的見性成佛之道。我們應該在空閑時多思惟,想想這個問題,怎麼可以再散漫無事呢?這四句偈語,平時就要背起來,重複念、多參究,參久了總有見性的時候啊!所以如本將這四句開悟證果成佛的偈語再念一遍,常常去參悟,參久了就會悟入自性,最後開悟證果成佛者非你莫屬啊!
「大道從來不言物,何有十界依正名,
只爲衆生被業系,四聖六凡油然生。」
我苦口婆心的勸大家,閑暇時要參悟本性,性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確實是存在。雖然不能說性是幾斤重幾兩重,但仍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爲你服務,和你擦身而過卻沒看見。所以你閑暇時要參悟本性,無性誰能講話?無性誰能比手劃腳?無性誰能夠看?無性誰能聽聲音?要參究這個道理,要回光返照,照見本性,若無自性的話,誰能施爲動作?若無自性時,請問是誰在吃飯?誰在講話?心要收回來參悟本性,不要心外求法,心不要總是觀看一切外在的人事物,那些和你見性都了無關系。
所以「見性法門」是要回光返照見自性,否則,你若不參悟自性,開悟本性的話,則會隨業投胎轉世輪回生死。因此見性之人是「無事道人」,沒有見性的人事情可多了,被業所牽引東南西北、縱貫線跑來跑去,迷妄沒有人生的方向,可憐度過一生,何況歲月不留人人自老。
最近我有一個機會和二、叁十年不曾見面的親戚、朋友見面,一見面大家很傷感,心裏有說不出來的郁悶心酸,說不出的人生無常,歲月不留人的感慨。看到叁十年前的朋友,在印象中仍停留在他年輕時,那樣的青春貌美,莊嚴英俊,叁十年後見面已經呈現出老人的面容,稍微有皺紋了,真是感觸萬千哪!感傷再感傷,非常感歎和傷心。但是感歎傷心又能如何呢?真是無奈再無奈,無奈最無情哪!所以人生無常、國土危脆實在有道理。我看到叁十年前的親戚朋友,各個都漸漸呈現老人的面貌,在還未見面時,仍停頓在叁十年前的印象,朋友是那麼的青春貌美可愛,經過叁十年歲月的洗禮再度見面,一見之下不知要哭還是要笑,一切人事物變化那麼大,他的臉龐漸漸呈現出一副苦命人的臉,一副老人的臉,乍看之下哭不出來,也笑不出來,人生無常啊!在他的臉龐看出了他的人生充滿著喜怒哀樂,充滿了情緒化,曆盡滄桑,吃盡苦楚,感觸真是無量無邊,真是無常,無常最無奈,無奈又能如何?要起來跳腳嗎?看到叁十年前的親朋好友,內心一股沖動和感慨。叁十年沒見現在已經五十多歲了,看到叁十年前的親戚朋友難道沒有感慨?沒有感觸嗎?老人面貌了。讓我聯想到善導大師,他是一位開悟證果的聖僧,他告訴你:若未開悟證果,可以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所以善導大師普勸衆生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的偈頌,我一看之下覺得很親切,北京語叫做「非常貼切」:
善導大師普勸念佛偈雲:「漸漸雞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鍾,直饒金玉滿堂,豈免殘衰老病;任你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真的感觸良多,善導大師告訴你經過歲月的洗禮,無情的光陰流逝,漸漸剝奪了你的生命。二十年未見、叁十年未見甚至四十年未見,你已經雞皮鶴發,你也知道雞皮是皺巴巴的,充滿了縱橫的皺紋,你看臉上已出現有橫的、有直的皺紋。鶴發是指頭發變白了,鶴的羽毛是雪白的,表示此人已經漸漸老了,五六十歲、六七十歲、八九十歲了,皮膚也不像年輕時那麼漂亮,白裏透紅可愛動人了,然後老人的皮膚像雞皮窊皺,而須發像白鶴的羽毛般的雪白了。這句話聽起來非常貼切。叁十年未見的親戚一見面乍看之下驚呼:你怎麼變得那麼老?臉上流露出一副苦命人的模樣,漸漸老了,不論你如何裝飾,如何打扮都無法掩飾你一生的滄桑。他才說:「漸漸雞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鍾。」人一老什麼都不行啰!走起路來跛跛顛顛不會平穩,看看行步龍鍾啊!
他又說:「直饒金玉滿堂,豈免殘衰老病。」縱然一輩子打拚,爲了要光宗耀祖,對祖先有交代,對父母有交代,在臺灣闖出一片天,在世界有一片天,國際上有一片天,你又能奈何老嗎?打拚了一輩子擁有一片江山,哪怕名聞利養充滿叁千大千世界,黃金、鑽石、瑪瑙、寶玉充滿整屋,你能奈何老化嗎?能奈何光陰的逝去嗎?能奈何無常的歲月嗎?能奈何你的臉漸漸呈現出老人面貌嗎?百病叢生病魔纏身?這些話是針對較憂愁,較不如意的來說。後面的二句是指較稱心如意、較快樂的事,他說「任你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哪怕你非常快樂,哪怕是稱心如意,哪怕是天下江山都是你的,無常終是到來啊!
人生無常不是佛陀申請的專利品,是世間的真相,你快樂,世間是無常;你悲哀痛苦,每天悶悶不樂,世間也無常,因爲無常是世間的真相,無常終會到來啊!所以善導大師大慈大悲教大家「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好慈悲的一位大師,他說:諸位啊!諸位!不論你和我是否認識,這是所有普天之下的人都要了解的,無常終會到來。唯有不二法門,唯一的途徑,你要好好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絕對錯不了,最後往生淨土,親近在阿彌陀…
《見性成佛 第七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