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天
诸位观众、诸位菩萨大家好:
现在我们开始演讲「见性成佛」的法门。我们常说要成佛必然要经过见性的阶段,可见「见性」非常重要,我也引用很多开悟圣僧的法语,乃至引经据典,引用三藏十二部教典中见性的道理,融会贯通汇集起来,说明这「见性成佛」的重要性。现在我仍是引用一位开悟圣僧,他见性以后毫无保留的写出他如何见性的方法。他说:
「一念着迷外境,处处生着是有情,
一念心通实相,法法皆空即如来。」
我们之所以做凡夫众生,沉沦在三界六道中无转圜之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念着迷于外境」。真的吗?真的!看到外面一位婀娜多姿、漂亮的女性朋友,你的心就蠢蠢欲动,染情生心了,是为一念着迷外境,处处生心,染着的话你就是有情,你就是凡夫众生,你就是三界的苦命儿六道的流浪汉了。你看到轿车,很流线很时髦很风行,你起了贪心,起了爱慕之心,当下就陷入泥沼中、着迷外境了,这叫做凡夫众生啊!看到人家恩爱夫妻,你心生爱慕也好、嫉妒也好,心着境,又是凡夫众生了。你看到高官显耀在社会上有一片天的人,你生起了嫉妒心,不随喜的心,说些人我是非,这就是一念着迷外境,又是凡夫众生了。所以凡夫众生生活在此现实的社会,现实的环境,你不能转境而被境所转,你终究要做凡夫众生啊!
这位开悟圣僧悟明这个道理后说:如果我的心不会染着一切外境的话,心收摄回来,能转境,那么与如来没有两样。也因为凡夫众生包含这位圣僧多生累劫以来,仍然一念着迷外境,所以处处执着、处处留恋、处处染境生心,所以才有生死轮回呀!今天知道这个道理以后,用这智慧的般若利剑,快剑斩情丝,大刀阔斧、切得干净俐落,毫不留情的顿断留恋外境的心,因此见性成佛。所以你是否听过一句话:「大道无情,无情处处为情。」什么意思?大道就是解脱法,见性成佛之法。「性」如果染情不称为「道」,「性」如果爱染世间任何一尘一物一花一境,不能堪称为「道」。道是无染、道是无情的,无情并非攻击的、破坏的、打击的意思。无情是不会染情、不会染尘埃,自性解脱的意思。若有情,那就糟糕了,处处染情生心,处处着一切森罗万象,当下就构成生死轮回了。
所以说大道无情,你处在五浊恶世,要有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的精神,若不如此,你在世间处处染情生心,着迷外境,你就是有情,还有生死轮回。他还告诉你「一念心通于实相者,法法皆空即如来。」有道理,你若能够一念心清净,会通实相,什么是实相?实相是我们看不到、摸不着、抓不到的东西。实相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要见的性。一念心通实相,当下契会你的本来面目,会到你日日夜夜要参、要悟的那位主人,也就是如来藏性、实相。此时,原来实相、本心,都完全不染一切尘埃,万法不立,一尘不染,真空妙有的自性已经显露无余,此时你就是如来,如来就是你,你与如来不二。但因为你不能法法皆空,却法法皆染,这要如何见性成佛呢?因此他才告诉你「一念心通实相,法法皆空即如来。」的道理。我们就是无法悟空,因此沉浸在万有当中,不了解诸法当下是无常、生灭、空幻不实的。所以染情生心而做生死的流浪汉。再将这位祖师说的法语念一遍:
「一念着迷外境,处处生着是有情,
一念心通实相,法法皆空即如来。」
「一念心通实相」是什么意思?就是了解实相无相的道理,我们的心不是用颜色和形象可以安立的,你不能说心是红的、黑的、黄的、白的、蓝色的、紫色的、粉红色的,完全无法用颜色来安立。要看那看不到的,那看不见的东西,要如何去契会他、见他呢?要透过强而有力的智慧和善根来会通他。「一念心通实相」,佛性既然看不见又无形相,你不能说佛性是三角形的、椭圆形的、长方形的、梯形的,佛性没有形相、没有颜色,那么要如何契会佛性呢?凡夫就是因为看不见实相,摸不到、抓不着实相而将他否认,以为人死后土归土、尘归尘,却不知道有个佛性可得,其神识不灭,因而善根永远无法萌芽,此即「唯物论者」。唯物论者,只承认物质界,否认精神界的存在,这成了断灭。这种人没有智慧、没有善根,聪明反被聪明误,标榜现在是科技时代,否认自己佛性的存在,是为第一等可怜者。正因为他否认佛性的存在,就认定佛性不存在,这种人仍然会停顿在无善根、断灭之中,将继续流浪生死,生生世世沉沦生死,因此,有没有善根全都在这个窍门而已。
多生累劫曾听经闻法,亲近诸佛菩萨的人,他一念心生清净信仰,这种人是可贺可喜的。所以【金刚经】说,一个人如果听闻佛法后,生起一念清净的信心,此人是多生累劫亲近过一佛、二佛、三四五佛,乃至无量诸佛的人。所以听到了义见性成佛的法门以后,当下就信心倍增,不退转,此人的善根,不是这辈子才培养的,是多生累劫亲近过无量诸佛而来的,听过佛陀讲经说法,亲近过诸佛了。所以这一世稍微的点醒他,修行就像野马奔驰般,勇往直前,这个人就是他多生累劫有修啰!向他恭喜了。有人听了之后如同没有听到,看了之后如同没看到,善根总是无法萌芽,说破了嘴说到死去活来,他也听不下去。这种人就是没有善根,多生累劫没有亲近善知识,这种人还有生死轮回,不知还要沉沦多久。
你要开悟证果,就要悟「空」的道理,「空」不能悟到,也就不能见到本体,如何证果、如何转凡入圣呢?【大般若经】里有一句话:「一切法不空,无道无果。」所以「空」是转凡入圣的关键所在。问他这个道有没有果?就看他有无悟到「诸法空性」?所以【大般若经】说一切法不空。若不能了悟一切法是空性的,那就无道无果可言。空是诸法本来的面目,法是构成缘起,如果没有缘起,诸法不能诞生,它当下是不生不灭的。既然构成法,法法皆是空性,为何空性?因为诸法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灭,所以空有本来是不二的。
简单说,凡夫所知见的空是如何呢?「绝对有叫做有,绝对无叫做空。」佛教不是这么说的,他说「空是建立在诸法说空,离开诸法,空是不可得的。」佛教所说的「有」是「假有」,是因缘和合的,若失去因缘的和合,这个法也就不存在了。这个拳头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指甲、肉、筋络、血液,加上五只手指紧握起来,就构成一个拳头了,这就是众因缘所和合,离开众因缘,这个拳头就不存在。离开因缘,这个法当下是空性的,但是空性不是因缘离散后才空,它当下是可坏性的、是无常性的、是无自性的,不用经过零点零零零一秒才空,它当下就是空性的。
这拳头是执假、执空、执中,空、假、中同时存在,并非离开拳头,没有了拳头才叫做空,那是外道所说的断灭空。可见佛门的空,是指诸法的实相,其本来的面目是空有不二的,离开有无空、离开空无有,空有同时,是不二的。学佛之人能认同这一点的话,那么此人已了解实相。
佛性也一样,佛性是空性的。空性不是代表佛性不存在,不论佛性能起无量妙有是空性,乃至妙有不起时,在它的本体时本体也是空性的。妙有是空性,本体也是空性,空空无碍,悟空因而成佛,悟空有、真空妙有不二而成佛。如果佛弟子已经了解这深深的意境时,向你恭喜,你不成佛也不行了。因此有一尊佛称为「南无空王佛」即悟此真如本性是空性而成佛的。
修道之初要了解诸法本来是空性,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人事物等当下是无我空性的。外在空、内在自性何尝不空呢?起心动念是空性,见到本体时也是空性。内心没有一境一尘一物时也是空性,空空无碍,悟入真如本体时,向他恭喜了,就见到法身了。总之一句话:「当你的心无相、无尘埃、无一切境界沾粘在你的自性里,心中无一物时,你的法身就显露了。」因为凡夫众生太执着了,处处染情生心,因此心中积了一大堆尘相,北京话叫做「挥之不去」推不掉、弃不了,烦到死去活来,这是凡夫的角色。所以心能离一切相的话,当下自在解脱,你若不能离一切相,你就要当凡夫众生啊!开悟圣僧云:
「执相心着魔,离相心自在,
一切平等观,无取亦无舍。」
这位圣僧为我们开示,修行没什么秘诀,不要搞得死去活来、捶首顿足,很多人修行不能入道,以致道心退转,被境界一考就东倒西歪。他说:不必这么累,不费吹灰之力,像拿桌上的橘子,轻轻松松的修就对了,法门对就好了。圣僧说:「你若执着一切相,执着一切境界,你的心就着魔了。」所以禅宗就是这样修,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心里不可有尘埃。有佛相在心里是尘埃,有魔相在心里更是不可以,心中没有一物才是法身显露,见到本体的时候了。
「离相当下心自在」你的心中如果有相、有影尘、有境你就不会自在。譬如我现在想一件事,我就没办法想第二件事情,我的心如果不着相呢?就什么事情都可以想,所以心中无相才是自在。那是心的意境,内心的世界。以外在而论,譬如你告诉我:「如本法师麻烦你将桌上的笔拿起来好不好?」可以,因为我手中没有东西,两手可以自由自在、无所障碍,产生无比的作用,随时可以拿起东西来(拿起一支笔)。你又说:「如本法师麻烦你将桌上的手表拿起来好不好?」好!用左手拿起来,两只手拿两样东西,这支笔十几块钱,这个手表在路边摊买的,大约一千元左右,现在这两只手都拿了东西。你再说:「如本法师麻烦你将桌上这些花拿起来好不好?」我没办法了,我唯有将两手中的东西放一样下去,或两者皆放,我才有办法将桌上这盆花拿起来。手上有东西就没办法再拿东西,若手中无物,什么东西都可拿。
心也一样,你想一件事情时,就无法同时一心多用。心里如果一片空白,你可以想东想西想南想北,想过去想未来都自在。一样的道理,心如果住相,有了执着,你无法见到本体,同时又不得自在。祖师才告诉你「执相心着魔,离相心自在…
《见性成佛 第六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