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見性成佛 第四天▪P2

  ..續本文上一頁,這樣就沒錯了,叫做「回光返照自觀自」。觀照自己的心,將心守住,最後的勝利者、見性者、轉凡入聖者,非你莫屬。

  「回光返照自觀自」接下來「曆曆分別原來是」「曆曆分別」就是一念不生,分明如是。此時你雖然觀照自性,觀照自性的當中,你的性,任何起心動念,不論是由體所起的作用也好,或作用歸體,達到體用自在的時候,你能曆曆分明、清清楚楚。你參禅見達本性的時候,你的心不會含糊,能靈靈覺覺,明明白白,每一個動念你都清楚,每一個動作你都自覺,每一個思想都靈靈覺覺,此時,向你恭喜了。「曆曆分別原來是」全是自家寶藏,自家本地風光,全部是你本來面目,由你的佛性所起的妙用啊!「識得自家大寶藏,從斯受用無窮盡」「自家寶藏」就是你的本來面目,你的如來藏性,就是你的佛性,你已經明心見性了,從此以後一切施爲動作都是由你真空自性所起的妙有,也就是由清淨的本性所起的妙用,恭喜你了。四句偈再念一遍:

  「回光返照自觀自,曆曆分別原來是,

  識得自家大寶藏,從斯受用無窮盡。」

  這是告訴我們修道不可離開心,因爲心就是道,禅宗的訴求就是要「見性」。所以我們不但不可起心動念,同時要將起心動念淨化掉,淨化了還不夠,還要見性,見性後才能起妙用。所以來看禅宗的公案,禅宗那些開悟聖僧一旦開悟本性後成就聖人,一山遊過一山,一省遊過一省,一鄉遊過一鄉,一村遊過一村,在全國東西南北四處雲遊,隨緣度化無量衆生。在這過程中,他的心都沒有染汙一切法,所以真正的功夫就在此。擔心的是未見性,若見性,一切都好說。

  所以如本剛才說,見性的人、開悟本性的人,這是最可貴的,最有價值的,甚至是最神聖的,世間沒有任何寶物可以和見性較量。爲什麼?因爲見性之人當下就了生脫死,他無盡的莊嚴福慧,成就他的無上菩提。一個未見性的人,始終是生死凡夫,在叁界中周旋不出。做天神,做阿修羅,墮落地獄、畜牲、餓鬼,始終在叁界周旋不出,真可憐喔!六道輪回不快活。所以明心見性才是我們的訴求,道理在此。

  梁武帝要受菩薩戒時很歡喜,他很不簡單,對佛法也相當深入,經常打齋供僧,印書造橋鋪路等,做種種功德,是一位具有菩薩心腸的皇帝。但他貴爲皇帝身段卻始終放不下來,在受菩薩戒時,照理要頂禮授戒和尚叁拜,但因他沒有放下身段,以致拜不下去,以現在的名詞叫做「貢高我慢」。因爲他心裏想:「我是全國人民百姓的皇帝,今天竟要向你這位出家人頂禮,若讓全國人民知道會沒面子。」所以,要登壇受菩薩戒時,梁武帝將慧約禅師拉到旁邊說:「師父,我在這裏向你頂禮叁拜,但公開場合我不向你頂禮,好不好?」因爲沒有拜,不能完成菩薩戒儀式。「還有,我頂禮叁拜這個動作,不要向全國百姓講喔!不然我會沒面子,一國之君向你頂禮,讓人知道了,我會不好意思,會被人取笑。」慧約禅師說:「仁王仁王,我會遵照你的意思,但我也有一個條件,我接下來的動作,你也不要向全國人民百姓講喔!」話一說完,慧約禅師就運用他的神通,縱身空中,神通十八變,一會兒變成一朵很大朵的彩雲,又變成一朵蓮花,一會兒身體變成幾十丈高,再變成佛菩薩,然後再化身一朵彩色的雲在半空中飄呀飄::飄到房間裏一個透明的玻璃瓶中,這個瓶子瓶嘴寬度不到叁公分,慧約禅師由瓶中發出聲音向梁武帝說:「殿下,我今天這種動作,神通十八變,種種的狀況,你看過就算了,不要向全國人民百姓說哦!知道嗎?」諸位啊!這時梁武帝心裏想:「糟了,我有眼不識泰山,我拜的是一位開悟證果的聖僧啊!」他那時不知要哭還是要笑,不知該歡喜還是憂愁,心裏很複雜,當下就跪下說:「聖僧,弟子我慢,我剛才所說的不算數。」居然說不算數,因爲他拜的是聖僧,否則看梁武帝有沒有辦法神通十八變?變大變小,變成彩色的雲進入瓶子裏,百分之百不可能,所以皇帝如何和一位開悟聖僧相比較呢?無法比較。

  由此典故我們就可以了解,一位明心見性的聖者,是尊貴的,是人天導師,是善知識,能教我們出離叁界,了辦生死的明師,我們怎還會拜不下去?任由我慢心在作怪呢?所以由慧約禅師這個典故我們可以知道,聖僧不愧是聖僧,但是聖僧也是由凡夫僧一步一步修行而來,最後見達本性,開悟證果。因此我們對明心見性的聖者是尊重的、是贊歎的,我們要向他學習見性之法,明心見性後,如果證到八地以上的菩薩,有四種自在。

  見性不是語言文字可以形容的。見性以後,它的好處是無量無邊舉之不盡,說百千劫都說不完,但是我運用經典,說明明心見性後證得八地以上的菩薩有四種自在,諸位聽好。第一無分別的自在。第二剎土自在。第叁智自在。第四業自在。諸位當中若有人明心見性,證得八地以上的菩薩,向你恭喜了,就有這四種自在,其他的經典則說有十種自在,我從中提出這四種自在讓你了解,若要說十種自在,叁天叁夜也說不完。第一種自在叫做「無分別自在」是什麼意思呢?「無分別自在者,八地菩薩舍一切功用之行,能得到無功用行,于一切法遠離一切分別之想,而得自在。」你若證得法身,也就是見性的時候,登上第八地菩薩,向你恭喜了,你有「無功用行」。所謂無功用行者,就是本身已經達到修行用功不必刻意,不用存心作意,具有自發性,自己會生起用功修行這股強而有力的修行之心,這就是「無功用行」。同時,在一切法能遠離一切分別之想,就是已經達到「平等心」,不但達平等心,而且能淨化法塵而得自在。不錯,有人講經說法後,尚有法塵纏心無法淨化,還有法執存在,八地菩薩沒有法執,已淨化了,有此自在性。

  第二叫做「剎土自在」。「剎土自在者,又作淨土自在。菩薩在第八地時,深心清淨能自由出生于各種國土,而且令諸剎土亦得清淨。」簡單說剎土自在,又稱爲淨土自在,因爲菩薩既然見性登上第八地,在其心深處,已經達到清淨自在,所以他能隨心所欲的選擇十方世界任何一個淨土去投生,其准確性很高,絕不會出生錯家庭或國家,而且能更加莊嚴淨土。所以這第八地以上的菩薩不簡單喔!接下來第叁叫做「智自在」「智自在者,菩薩在第九地善慧地得到無礙智,演說諸法皆稱理自在。」意思是說你若見性以後,登上第九地,所謂善慧地的時候,向你恭喜,你可以講經說法,具世間智、出世間智,達四種辯才無礙:法無礙、義無礙、詞無礙、樂說無礙。因此講經說法滔滔不絕,如行雲流水般,亦如湧泉之不絕,度化無量衆生,是爲說法無所障礙,如此度衆生才輕松啊!

  一些未見性的人講經說法道理不通達,說此礙彼、說彼礙此,不然就是以偏概全,只說方便法,如此一切智慧尚未成熟就沒有辦法度衆生了。度衆生總是受限,無法讓衆生得到了義法、圓滿法。你看唐朝清京國師,他有「七皇帝之師」之稱,皇帝都向清涼國師頂禮,他能夠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衆生要聽什麼法,他有他心通,能爲衆生說其欲聽之法。譬如我們這裏有幾千人在聽經聞法,我將法一說下去,只有一音而已,用我們自己的母語去講,那聲音在上海人來聽變成上海話,廣東人聽了變廣東話,北京人聽了變北京話,福建人聽了變福建話,德國人聽了變德國話,日本人聽了變日本話,美國人聽了變美國話,德國人聽了變德國話,變得如此殊勝、莊嚴,「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就是這個意思。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我用母語說完後,每一位衆生聽到之後,變成我專門爲他說法,他想聽四聖谛就變成四聖谛法語,想聽十二因緣就變成十二因緣的道理,想聽六度波羅密就變成六度波羅密的法音,想聽叁十七道品就變成叁十七道品的梵音,想聽六百卷的大般若經就變成我爲他演說六百卷大般若經,這樣才稱爲殊勝莊嚴微妙啊!第九地以上的菩薩就有這樣的本事,叫做「智自在」。要得到「智自在」,先決條件要經過見性的階段。所以,修行無論如何要回歸原點,要「回光返照自觀自」。

  再來,明心見性以後,證得第八地以上的菩薩四種的自在中,第四種叫做「業自在」「業自在者,爲菩薩在第十法雲地時,于諸煩惱業縛,悉能通達更無障礙。」簡單說,你若修得明心見性。證得第十地法雲地時,比起前面的第九地、第八地乃至前面的第七地是更加殊勝,其一地比一地的境界更高,最後進入等覺成就佛道。在第九地時,所有的貪瞋癡無明煩惱都逐一淨化,束縛不了菩薩,其見思惑早就斷盡,塵沙惑也已淨化完畢,要進入等覺菩薩的時候了。煩惱無法束縛菩薩,一切都可以淨化疏通開來,一切無障礙叫做「業自在」,這樣諸位明白了嗎?所以「明心見性」就可以得到這四種自在。如本再念一次,明心見性八地以上的菩薩有四種自在:第一無分別自在。第二剎土自在。第叁智自在。第四業自在。

  我們在修道的過程中,要好好用心參禅悟道,這絕對沒錯。所以在修道的過程中,你若能見性一切都好說,尤其你見性以後,要講經說法不必看講稿,講經說法滔滔不絕啊!就像沸騰的開水一樣源源不絕。講經很有體系、思想、組織,滔滔不絕而說,你看釋迦牟尼佛自己說:「我已經辯才無礙,雖然講了四十九年的佛法,但是佛法還沒說完喔!」他說了四十九年的佛法,這些佛法僅僅如大海中的一滴海水而已,未說的佛法還有如大海的水那麼多。所以能講那麼多的佛法,那就是已經明心見性了,可見「見性成佛」這個法門,爲佛弟子怎麼可以將它疏忽和馬虎呢?太神聖莊嚴了。

  見性先決的條件要回光返照!因爲道在心裏,離開心並無道,道就是心,心就是道。開悟聖僧才告訴我們這四句解脫莊嚴,教我們如何入道入門的道理。再念一遍:

  「回光返照自觀自,曆曆分別原來是,

  識得自家大寶藏,從斯受用無窮盡。」

  你若能按照這四句偈頌去修持,要見性成佛,要得到實相無相之…

《見性成佛 第四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